中国风电整机企业在欧洲中标海上风电项目,但遭“安全风险”质疑。
欧盟中国商会3月6日呼吁,应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避免以安全为由,限制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参与绿色转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下称风能专委会)3月7日称,近期,德国相关智库及报道称,中国可能利用装有传感器的海上风机进行间谍活动,破坏德国的能源供应,并提议阻止中国风机安装在该国海域。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一名资深中国风电行业人士表示,风机技术本质上不会有窃密️问题。
3月3日,总部位于美国的媒体Politico在发布的一篇文章中称,该媒体获得一份由德国国防部委托撰写的报告,报告显示,如果获准中国风机进入风力发电场,可能会产生故意推迟项目、获取敏感数据并远程关闭风机的问题。
这一对中国风机的“安全风险”质疑,延续了2024年中国一家风电企业中标德国海上风电项目后的争议。风能专委会介绍,2024年7月,中国整机商明阳智能与德国资产管理公司Luxcara签署首选供应商协议,将为德国北海Waterkant海上风电项目供应16台18.5MW海上风机。
这将是德国海上风电场首次使用中国制造的风机,项目预计于2028年安装。虽然尚未正式转化为订单,但已引起反对声浪。
德国开发商Luxcara表示,该协议是在经过国际招标和广泛的尽职调查后签署的。Waterkant项目团队在2023年底启动的国际招标,对收到的整机商的报价进行了全面审查。除了考虑技术、财务、合同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外,团队基于广泛的尽职调查后决定选择明阳智能,包括供应链、与欧盟分类标准一致的 ESG 合规性、以及由来自国际顾问公司独立专家所提供支持的网络安全等因素。
但不久后,欧洲风能行业协会警告德国政府,若批准此次交易可能会加剧当地供应商的不公平竞争,并对欧洲地区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针对此次“安全风险”问题,欧盟中国商会指出,有关机构提出的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可以通过传感器等收集德国敏感信息的怀疑是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和事实根据的。海上风电传感器主要用于风机运行优化、故障监测、环境适应性提升,并可用于生物监测,譬如减少鸟群撞击风险。
欧盟中国商会强调,在海上风电项目中,所有涉及设备的控制系统、数据存储和远程管理均由德国和欧洲合作方掌握,并不存在所谓中国企业“远程控制”或“数据泄露”风险。
“我们强烈反对将商业项目泛政治化。”欧盟中国商会措辞强烈地表示,目前德方有关智库对中方风机设备的质疑缺乏事实依据。如果德国政府以未经证实的“安全风险”为由阻止中国企业参与,将构成市场歧视和贸易保护主义,违背欧盟所秉持的自由市场原则。
欧盟中国商会进一步指出,中国风电企业一直凭借高效、创新和可靠的产品赢得全球市场,相关风机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运营,并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对中国企业的无端指控不仅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也将损害国际投资者对德国市场的信心。中国与欧盟在新能源、碳中和等领域有着广泛共识与合作前景。中国企业不仅是风电设备供应商,也是欧洲新能源投资的重要合作伙伴,已参与多个欧洲国家的清洁能源建设。
明阳智能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风机制造商,作为海上风电的龙头企业,欧洲海上风电是其重点市场,已布局制造产能。2024年8月,明阳智能和意大利可再生能源企业Renexia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意大利成立合资公司用于制造风力涡轮机,预计该生产基地的投资额为5亿欧元,将为1100人提供就业机会。
过去两年中,在国内风机价格持续“内卷”之下,中国风机制造商加速“出海”,高利润的欧美市场是其主要目的地之一。不过,作为老牌欧洲本地风机厂商的大本营,欧洲也是中国难以突破的高门槛市场。打入欧洲市场被中国厂商视为突破更高技术水平的标志。
全球化背景下,风电产业链高度依赖国际合作。欧盟中国商会表示,无论是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还是供应链整合,中国和欧洲企业已形成紧密协作关系。以“安全”为由排斥中国企业,不仅不利于德国自身新能源发展,还可能引发供应链不稳定,影响欧洲整体能源转型进程。欧盟中国商会呼吁德国有关方面避免人为设限,并以公平、透明的方式审查所有市场参与者,为中欧新能源合作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