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跨境支付领域出现了新的市场需求与路径。
国际清算银行(BIS)将跨境支付分为批发支付和零售支付。其中,批发支付是资金在银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流转,需要依托跨境支付结算系统,如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是跨境支付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长期以来,批发支付是全球跨境支付的主流。
但随着近年来跨境旅游、跨境电商和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各国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对跨境零售支付服务的需求攀升。
传统的批发支付,也就是外贸企业普遍采用的银行电汇,是采用代理行模式,即一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代理银行开立清算账户,通过SWIFT发送跨境报文,借助境外代理行的支付清算体系完成跨境资金支付清算。这种传统模式面临挑战,主要包括支付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业务链条长导致客户信息及安全性得不到充分保障,以及SWIFT网络存在制约等,距离“快捷、透明、完整、安全、无缝对接”的理想目标还相差甚远。
一份报告指出,2017年至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4%,远高于同期进出口总值增速10.9%;同时,传统贸易体量巨大,不少企业面临收款、换汇、结汇等多方面困难,这些都成为跨境支付行业的“蓝海”。
目前中小企业客户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跨境出口电商,如在亚马逊或TikTok开店,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位于中国华南、华东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另一类是从事一般贸易的商家,主要是跟海外企业从事批发贸易的商家。这方面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兴商家,他们的产品会有一些科技含量,像人工智能玩具、新能源周边产品等,而且这批企业主很多是’90后’,比较习惯B2B在线交易,不像老一辈比较依赖银行体系的跨境支付。“不过由于一般贸易业务起步较晚,收入占比相对较低。通过非银支付机构收付款,逐渐成为跨境电商、消费者的重要选项。
按服务对象分,支付机构跨境支付可分为To C(个人)及To B(企业)两类。其中,Alipay+和腾讯财付通深耕C端市场,主要满足消费者的跨境支付需求;PingPong、连连支付、空中云汇等机构聚焦B端业务,主要客户是卖货给C端客户的商家。与传统的银行跨境支付相比,通过支付机构收付款的优势是效率高、速度快、费率成本低。
代理行模式下的跨境支付,包括支付操作、代理机构、头寸管理、货币兑换、SWIFT通道、系统建设和人工处理等,各个环节都会涉及成本支出,最终体现在汇款行的电报费、手续费,中间行转汇费用,入账行入账费、查询费等收取上。以200美元跨境汇款为例,2023年二季度全球平均成本为6.20%,远高于G20集团承诺的在2030年将跨境支付成本降至3%的目标。
早期的外资跨境支付公司多基于Visa、万事达等卡组织;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卡组织把基础设施搭建好,支付机构只需在上面开发应用就可以,但弊端就是收费偏高。“卡组织要收2.5%,支付机构得收到3%才会有盈利空间。另外,当时竞争者少,客户也没什么议价和选择余地。
PingPong进入跨境支付行业,选择1%的费率是一种策略。首先,对小商户来说,业务本身的净利润往往只有10%-15%,千分之几到1%的费率,这个成本对商户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其次,从竞争角度考虑,对国际支付机构来说,它们不太可能也降到这么低。
随着跨境支付赛道变得拥挤,竟争愈加激烈。一位跨境支付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做跨境支付业务最早的PingPong是盈利的;像支付宝、财付通的跨境支付C端业务盈利,但B端业务不怎么盈利;对连连支付这样收费可以低到3%的跨境支付机构而言,如果没有一定规模客户量,很难盈利。
从连连数字(连连支付的母公司)2023年财报看,全球支付收入在其营收中的
占比为63.8%。2020年至2022年,连连数字总营收分别为5.93亿元、6.5亿元、7.44亿元,但净利润分别为-3.69亿元、-7.47亿元和-9.1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20.33亿元。2023年,连连数字全年收入为10.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8%,但依然净亏损6.54亿元。
但这并不妨碍市场人士继续看好这条赛道,有分析师指出,叠加全球贸易规模增长、数字化渗透率提升、中小微企业需求旺盛等多方面因素,中国跨境数字支付解决方案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