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上半年重拾增长

         202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取得营收2995.88亿元,同比增长5.23%;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18亿元,同比下降9.21%。8月28日,上汽集团发布中报,披露上述数据。   上汽集团依靠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大合资企业,曾长期位居国内车企销量榜单首位。比亚迪后来居上,在2024年夺走销量冠军。202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销售汽车205.3万辆,同比增长12.35%。同期,比亚迪销售汽车214.6万辆,同比增长33.04%,继续领跑。   不过,上汽集团在2025年止住了销量下滑趋势,并且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在8月29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称,2024年同期处置印度子公司股权,是统计层面导致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上汽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达432.21%,取得54.31亿元。   2024年,上汽集团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期。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大合资公司的市场表现不佳,自主品牌没有跟上行业新能源转型节奏。在海外市场,上汽集团也遭遇逆风。2024年10月30日开始,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针对上汽集团的加征税率最高,达35.3%。2024年7月,上汽集团新一届管理层上任后,实施了大幅度改革。          上汽集团在财报中称,针对海外市场,MG品牌调整了产品结构,仍然是西欧销量最高的中国品牌。此外MG品牌还在积极拓展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智己汽车也启动出口,产品先后登陆泰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202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量为49.4万辆,同比微增1.27%。MG和智己都是上汽旗下子品牌。   此外,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实施一体化管理,组成大乘用车和大商用车两大业务板块。其中大乘用车板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和产品营销体系,提高了响应市场的速度。   上汽集团还主动寻求与华为达成业务合作。8月30日,贾健旭在一场直播对话中称,他在2024年接任上汽集团总裁后,就希望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终端”)合作,但当时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拒绝了他。   据财新了解,上汽集团通过上海市政府说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最终促成双方联手。2025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签署协议,共同打造新品牌“尚界”。贾健旭称,尚界项目由他本人负责,上汽集团希望将余承东和华为作为自己的“磨刀石”,完成面向消费者的业务转型。   8月25日,尚界首款车型H5启动预售,预售价为17万至21万元。这是华为终端各个合作品牌中售价最低的产品。余承东在8月30日的访谈中称,20万元以下汽车市场的规模更大,但华为部件成本高,过去合作产品无法进入这一市场。上汽集团有零部件体系支持,产品售价能够做到20万元以下。   上汽集团希望通过尚界项目提振自主乘用车业务的声量和士气。202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销售汽车36.8万辆,同比增长9.8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期,上汽集团着力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智己汽车的销量仅为1.9万辆,同比下滑14.7%。   8月29日,上汽集团收报18.79元/股,跌0.74%。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蔚来品牌变相降价

        蔚来汽车正密集开展产品和营销攻势,冲刺全年销量目标。8月29日,该公司宣布,蔚来品牌全系车型标配100度长续航电池包,售价保持不变。   蔚来品牌在售车型包含75度和100度两种电池规格。以入门车型ET5为例,此次调整前,两个电池版本的整车售价分别为29.8万和33.6万元。现在,蔚来汽车直接将100度电池设为标准配置,价格仍维持29.8万元起,相当于变相降价。   这是近期蔚来品牌第二次对电池价格进行调整。8月19日,蔚来宣布100度电池包直降2万元。仍以ET5为例,100度电池版本的整车售价从35.6万元降至33.6万元。短短10天后,同样版本的产品再降3.8万元。   蔚来汽车支持车电分离销售,消费者可以买车租电池。上述最新调整后,ET5的租电版本起售价也从22.8万元下探到19万元,降幅同为3.8万元。   蔚来品牌不再提供75度电池版本整车买断选项,但用户还是可以选择租用75度电池。75度和100度电池的租用价格维持不变,分别为728元/月和1128元/月。   蔚来汽车主打换电模式。该公司曾多次披露,超过九成买断电池的车主都会选择购买75度电池版本,只在部分人在短期长途出行时,选择临时升级为100度电池。这也意味着,此前100度电池版本降价2万元能够撬动的需求实际有限。         蔚来方面此次推出100度电池标配策略,更关键的作用或在于拉低租电版本产品的入门价格,刺激销售。   8月29日晚,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用户交流活动中称,从2024年开始,公司推出过金融贴息、免费换电等各类促销政策,有消费者指出,蔚来销售政策每个月都不一样、难以厘清,这对于销售颇为不利。现在蔚来把各类价值3.8万元的促销统一成官方降价,并且调整产品组合,保持蔚来品牌固有价格定位。   此前蔚来多次讨论100度电池标配。一名公司内部人士称,在2025年5月新款ET5、ET5t等车型上市前,团队已经提出相关建议。李斌在8月29日称,2025款新车上市前确实是调整产品和价格组合的最好时机,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方案没有落地,现在是“亡羊补牢”。   该内部人士称,现阶段竞品攻势猛烈,例如新问界M8纯电版本以及即将上市的理想汽车i6都是强有力对手,蔚来需要摆脱被动局面。   蔚来汽车目前共有蔚来、乐道、萤火虫三个品牌。乐道和萤火虫分别于2024年9月、2025年4月开始交付。2025年前七个月,蔚来公司合计交付汽车13.5万辆,同比增长约25%。整体销量增长来自于多品牌支撑,主品牌蔚来的销量在同期同比下跌约20%,降至8.7万辆。   蔚来品牌当前面临内外部压力。2025年以来,在国补等政策激励下,国内车市增长较为平稳。不过市场增量主要集中在较低价位车型,蔚来品牌主要覆盖20万元以上市场,没有享受到政策红利。 此外,乐道品牌在7月发售新款车型L90,起售价为26.58万元,与蔚来品牌形成一定竞争关系,部分销量因此分流。   蔚来品牌正积极调整。8月21日,蔚来品牌推出第三代ES8,依靠价格攻势获得关注。ES8是蔚来推出的第一款量产车型,也是产品序列中价格定位较高的车型,早期帮助蔚来在40万元以上市场占据一定份额。   第一代ES8起售价为44.8万元。第二代ES8因当时电池材料价格高涨等因素,提高起售价至接近50万元。由于价格较高,且综合产品力存在短板,第二代ES8的市场表现没有达到预期。   李斌介绍称,第三代ES8汲取教训,在产品定义时注重控制成本,希望以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目前公司公布的预售价为41.68万元起,较第二代降低近10万元。按照一般行业规律,新产品正式发售时,售价还有下探空间。   蔚来汽车希望2025年实现销量同比翻番,即超过44万辆。前七个月,销量目标仅完成约30%,后期任务依然艰巨。   4月9日,蔚来汽车美股股价跌至3.02美元/ADS的低位,随后波动抬升,8月初至今,股价上涨超过30%。8月29日,蔚来汽车美股收报6.38美元/ADS,跌2%。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理想汽车押注纯电和人工智能

          2025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取得营业收入302亿元,同比减少4.5%;同期营业利润为8.3亿元,同比增长76.7%。8月28日,理想汽车发布第二季度 财报,披露上述数据。   理想汽车成立于2015年,依靠增程式混动产品打开市场,是国内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造车新势力公司。   2024年3月,理想汽车推出首款纯电车型MEGA,销量不及预期。理想汽车将纯电战略整体推后一年,至2025年7月29日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i8。期间理想汽车的增程式混动产品遭遇竞争对手“围攻”,也受到市场整体“消费降级”冲击。    上述情况导致理想汽车的销量和业绩出现波动。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共交付11.1万辆,同比仅增长2.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共销售新能源汽车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   理想汽车第三季度面临的压力更加显著。该公司预计,第三季度销量为9万至9.5万辆,同比下滑41.1%至37.8%;营业收入为248亿至262亿元,同比减少42.1%至38.8%。 理想汽车寄望纯电产品和智能化升级能够改善其市场表现。在8月28日晚间举行的业绩会上,公司创始人兼CEO李想称,2025年4月,理想汽车推出了MEGA Home版车型,经过几个月爬坡,月销量接近3000辆。第二款纯电车型i8已于8月20日开始交付,预计9月销量达到8000至10000辆。另一款纯电车型i6计划在9月底上市,将为理想汽车贡献更大增量。   为了支撑增程和纯电产品并行,理想汽车近期调整了销售服务体系。公司总裁马东辉介绍,销售服务体系调整为总部直管的23个区域,各区域因地制宜制定销售策略,比如北方区域聚焦增程车型推广,南方区域侧重纯电产品。   理想汽车还计划加快产品和技术迭代速度。李想在业绩会上称,目前公司产品的迭代速度比竞争对手慢得多,“相当于我们出一次牌,对方出了两次”。李想认为,节奏不如对手,导致理想汽车在市场上比较被动。   此外,理想汽车希望通过智能化升级提振增程式混动产品销量。马东辉称,9月起,增程系列产品MAX版本车型将升级最新的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采用了视觉语言行动(VLA)大模型,能够改善消费者使用体验。   理想汽车把智能化作为长期策略,该公司于2024年12月宣布向人工智能转型。李想近期称,2025年人工智能相关研发投入将达到60亿元,这些投入将陆续见到成效。   理想汽车CTO谢炎透露,能够支撑VLA大模型更高算力需求的自研芯片将于2026年搭载到理想汽车旗舰产品上。   李想判断,VLA大模型包含快速迭代升级的潜力,预计在2027年具备L4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的标准,汽车自动驾驶从L0至L5共有六个级别,其中L1和L2级均为辅助驾驶,L3级和更高级别为自动驾驶。L4级意味着系统能够应对大部分驾驶需求,基本上不需要人类接管。   马东辉介绍,理想汽车规划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20年至2024年,主要聚焦增程产品和国内市场。2025年至2027年是第二阶段,理想汽车产品扩张为增程和纯电并行,销售市场也将走向海外。2027年之后,理想汽车将进入第三阶段,将推出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更多新形态的智能体产品。   美国当地时间8月28日,理想汽车收报23.21美元/ADS,涨2.92%。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海康威视在加拿大提起诉讼

           海康威视在加拿大被关停之厄有所缓解。   这家专事安全防范技术的中国公司在加拿大时间7月7日发布公告,称已正式向加拿大联邦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启动司法审查程序,藉此捍卫公司的合法权益,争取公平公正的对待。   海康威视称,加拿大分公司正向法院申请“暂缓执行令”以暂停政府命令。同时,海康威视加拿大分公司与加拿大司法部长达成了协议,公司恢复正常运营,直至法院决定是否发布“暂缓执行令”。   公告称,在寻求法律救济期间,海康威视加拿大分公司将继续充分支持和保护公司的加拿大员工、分销商、安装商、集成商和终端用户。同时,公司也将保证加拿大用户能够继续享有应有的安全、选择和创新。   6月28日,加拿大工业部长梅拉妮·若利(Mélanie Joly)公告,根据《加拿大投资法》(Investment Canada Act)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后,加拿大政府已命令海康威视加拿大公司停止在加拿大的一切运营并关闭其业务。海康威视在6月28日声明称,强烈反对加拿大政府以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为由,作出海康威视加拿大公司在120天内关停的决定。   海康威视曾提到,海康威视加拿大分公司支持加拿大经济,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加拿大政府在审查期间,公司与所有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及时、全面地提供了回应及详尽的文件资料,积极协助他们了解相关情况。尽管如此,政府还是在未出示证据、也未回应公司提供的事实的情况下作出了决定。   国际咨询公司Policy Nexus Corp创始人、首席顾问刘天逸分析,基于加拿大法律,当事人要求加拿大联邦法院对政府命令做司法审查时,加拿大法院有权基于当事人的申请,发出“暂缓执行令(stay of enforcement)”,暂缓执行加拿大政府的命令,这样以免法院正式审理案件之前,政府的命令已对当事人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刘天逸指出,开始司法审查后,法院将主要围绕政府命令的程序合法性、合理性及平衡原则展开评估。虽然在涉及国家安全事务时,法院通常给予政府较大裁量权,但若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未充分给予公司应有的听证权、未解释具体理由、或未遵循相关法律所要求的程序正义,法院有可能裁定程序违法,要求撤销决定或责令政府重新审查。   此外,刘天逸提到,海康威视可以寻找一系列证据,例如加拿大政府的命令存在差别对待,或明显参照他国主张而缺乏独立评估,或构成了间接的歧视性贸易壁垒,违反平等待遇原则,触及了《世贸组织协定》框架下的相关义务。另外,法院也可能考量政府的命令对本国企业与市场的实际影响。如果海康威视能够证明命令对本地产业构成实质性伤害,法院将要求政府在国家安全考量与商业经济利益之间作平衡。这类司法审查虽然不一定推翻政府的最终决定,但在程序和正当性上,有可能对加拿大未来类似案件的政策制定方式产生约束性影响。   《加拿大投资法》已经有近40年历史。所有非加拿大人如果收购现有加拿大企业的控制权,或要在加拿大设立新企业,必须提交“通知”或“审查申请”,除非有特定豁免。2024年,加拿大政府对《加拿大投资法》进行了多项修订,增加了对国家安全和敏感行业的关注。   加拿大政府同样用《加拿大投资法》要求TikTok关停加拿大业务。2024年11月6日,加拿大政府公告,根据《加拿大投资法》,要求终止TikTok在加拿大的实体TikTok Technology Canada, Inc.在加拿大开展业务。公告称,字节跳动带来了“特定的国家安全风险”,因此政府采取行动,基于加拿大国家安全和情报部门的国家安全严格审查做出了这一决定。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企业如何在海外建立形象

         鉴于当前地缘政治局势,以及美国可能不再是曾经那个稳定的贸易伙伴,各国正在寻求新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机会和跨境贸易关系,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能自然地填补这一空白。跨国咨询公司Teneo亚太区战略沟通首席执行官Lauren Chung指出。   她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会变得更容易,但与半年前、一年前或两年前相比,当前条件已有所改善,但企业仍需谨慎行事,制定清晰的战略和企业叙事。   Teneo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纽约,是一家全球咨询公司,其客户主要为各大企业领导层及董事会。“我在中国及亚太地区工作了快20年,今年是我第三次参与夏季达沃斯,我在现场感受到了中国商业和创新生态中存在的一股强劲势头,这是我过去几年来在中国市场看到的新变化。”   Lauren Chung指出,有不少中国企业已经处在产业价值链的较高位置,并生产出一些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清洁技术等领域。因此,她认为当前中国企业更为紧迫的课题是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确保清晰的战略叙事,明确企业是谁、推出的产品是什么、为什么对当地市场有利,以及如何帮助到他人。   “中国企业在国际品牌建设上的投入不足,这并不是指广告或产品推广,而是围绕公司和产品价值主张构建软实力,建立能够让公司在新的市场中蓬勃发展的良性关系,而不是陷入成本指控、国家补贴等负面舆论,后者往往主导着国际市场利益相关方对中国企业的叙述及刻板印象。”她解释道。   不过,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公司在建立国际市场软实力时,面临的挑战也更为艰巨。“其他国家的企业也存在困难,但当下中国市场与企业所处的独特环境,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西方主流媒体的叙事本身更具有批判性,在关于中国企业的叙事上尤为如此,例如指控其在国际市场上倾销低成本产品、获得不公平优势等;叠加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这种叙事往往被置于‘中国vs美国’或者‘中国vs世界’的语境之中。”她坦言。   因此,每当中国企业以积极姿态进入国际市场时,无论是资本市场并购交易、公开上市还是拓展业务、建立新研发中心,中国企业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中立地位(neutral)的认知。“一方面,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天然的中立叙事与认知,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在国际扩张进程中缺乏系统性的声誉管理,容易陷入负面舆论的漩涡,在付出更高成本和努力后才能恢复相对客观中立的舆论地位。”   不过,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企业的此类经历并不罕见。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当日本企业开始国际化扩张时,也曾遭遇来自美国等市场的抵触情绪,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要直面这一轮全球化发展浪潮,并思考如何与不同市场的利益相关方互动、如何打造适应性战略。   Lauren Chung建议,中国企业需要花时间在新的市场中建立所有必要的关系网络,包括与当地政府、监管机构、政策制定者、学术机构、媒体及投资者建立具有建设性、适应本地语境的良性关系,让他们理解、认可企业的战略愿景、价值主张,以及了解企业在当地商业生态体系的参与等。“   “中国企业需要持续思考如何产生积极影响,亦需要了解如何与当地既有产业生态进行合作,从而打造一个多赢的环境,而非单纯以颠覆者的形象进入海外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特别是当地存在激烈行业竞争的领域。多年的全球市场经验告诉我们,充分进行利益相关方的预判、规划与沟通,是中国企业应对当地市场挑战的有效策略,但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并且需要领导团队持续适应与调整战术。”她提醒。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东风汽车整合资源成立新公司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风汽车”)决定整合旗下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6月26日,东风汽车宣布,成立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弈派汽车科技公司(下称“弈派科技”)。东风汽车还称,成立新公司是为了“握紧拳头,打赢胜仗”。   据了解,弈派科技将整合东风乘用车运营职能、制造总部、销售有限公司和东风研发总院乘用车开发中心等资源,权限覆盖汽车“研、产、供、销、服”全链条。东风乘用车原来生产销售风神、弈派和纳米三个品牌产品,这些品牌也将由新成立的弈派科技统一运营。   整合之后,东风汽车旗下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将主要包括弈派科技、岚图汽车和猛士科技三个主要板块。岚图汽车和猛士科技分别主打高端车型和越野车市场,弈派科技预计将面向市场体量更大的主流市场。   东风汽车的乘用车业务过去主要依靠合资公司。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乘用车市场迅速向新能源转型,跨国车企及其在华合资公司普遍没有跟上趋势。东风汽车受到央企利润考核约束,旗下自主品牌的转型也较为迟缓。   东风汽车主要上市主体东风集团股份发布的信息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东风汽车的销量同比下滑18.8%、至84.7万辆。其中,三家主要合资公司的销量全线下滑。东风日产销量下滑26.1%、至20.9万辆,东风本田销量大跌39.8%、至12.2万辆,神龙汽车销量仅为2.4万辆,同比跌幅为24.5%。   东风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的销量保持增长,但总体规模仍然太小。前五个月,东风乘用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8.5%、至8.1万辆。岚图汽车销量增长85.2%、至4.6万辆。猛士科技的产品处于小众市场,销量仅为570辆。   东风汽车将东风乘用车业务资源整合为弈派科技,有望提振其市场表现。东风汽车称,将给予弈派科技充分自主权。   东风汽车还在借助外力支持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岚图汽车和猛士科技都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下称“车BU”)达成了深度合作。岚图汽车旗下产品使用了华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等解决方案。   2025年1月,华为车BU已独立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引望”)。同月,弈派品牌与华为签署智能汽车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合作打造一系列中高端智能化车型,合作主体即是引望。   引望目前与东风弈派等三家车企达成“联合创新项目”合作,在该合作模式下,产品定义和研发将由华为主导。   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在一份招聘启事中称,东风与华为联创项目代号为“DH项目”,未来会推出一个产品序列。双方合作内容包括整车开发、制造和营销,其中营销部分由东风弈派和华为车BU(引望)双方共同主导。   上述联创项目预计将调整至新成立的弈派科技。目前东风汽车和华为引望还没有公开新产品相关信息。   东风汽车可能还在寻求与小米汽车合作,为其提供代工等服务。东风汽车云峰工厂原本是为东风日产建设,但其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不佳,工厂产能利用率不高。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失败

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失败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几乎用尽了一切手段以赢得与中国的科技竞争,从AI、能源、自动驾驶汽车到无人机、电动汽车。但迄今为止,这一切都失败了。 中国的电动汽车更实惠,而且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优于美国产品。中国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武汉和北京的街头投入运营,落地速度让Waymo和特斯拉难以企及。中国还生产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尽管美国及其盟友在先进芯片和AI方面仍保持着微弱领先,但这个差距似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 于是,这种局面引发了美国现任政府高层与外界批评者的激烈争论。白宫官员及其代言人几乎一致主张通过禁售AI芯片及制造设备来扼制中国科技进步。而包括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在内的部分政府外部人士则认为,此类政策正在适得其反,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技术生态的发展。 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让中国依赖美国技术对美国更有利,还是中国掌握美国技术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实在太大? 黄仁勋批评 在那些批评美国现行出口管制政策的人中,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CEO黄仁勋尤为突出。他指出,2026年,中国在AI芯片及服务器领域的投资或将高达500亿美元,而美国对华先进AI芯片出口的新禁令将使英伟达错失这一市场。 在周三的财报电话会上,黄仁勋再次加大了批评力度,他表示:“让中国芯片制造商免受美国竞争的冲击只会增强他们的海外实力,削弱美国的地位。出口限制刺激了中国的创新和发展。”目前来看,英伟达在华业务受限对其整体营收影响有限。 在无法获得美国芯片的情况下,中国正转向完全由本国公司设计和制造的芯片,包括华为、寒武纪、长鑫存储和中芯国际等企业的产品。 本土技术突破 尽管华为的CloudMatrix 384耗电量是英伟达的四倍,但研究过华为新型AI超级计算机的半导体分析机构SemiAnalysis分析师道格·奥劳克林(Doug O’Laughlin)指出,中国在发电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他说:“过去10年中国一直在扩大发电规模,并掌握了整个供应链,有能力持续扩张。” 中芯国际为华为生产芯片,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尽管使用的是出口禁令前的旧一代技术,但该公司仍成功实现了高端芯片制造工艺的创新突破。 限制不起作用 华盛顿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担忧并非新鲜事,但业内人士称,限制其发展的行动在特朗普总统的第一任期期间才真正提速。2018年,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因国家安全考虑,切断了中国电信公司中兴通讯获得美国技术(如微芯片)的渠道。 “美国政府一下子就向中国和中国科技公司展示了它的能力,表明它随时能削弱中国科技领导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王丹(Dan Wang,音译)表示。 随后,美国在芯片、软件领域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限制。这促使中国科技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中国芯片性能越提升,美国试图拖慢中国发展的力度就越大,包括禁止向中国出口芯片制造设备和原材料。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本土芯片制造生态已可以与美国及其盟友的体系相提并论,但曾在AMD担任高管11年的半导体行业分析师帕特里克·摩尔海德(Patrick Moorhead)指出,认为中国远远落后或永远无法追赶的观点完全违背历史规律。 “我在科技行业干了30年,听过太多类似‘哦,中国搞不定这个’的说法,”他补充说,“但现在我认为,唯一的问题只是他们何时取得突破。”他表示,从长远看,中国有可能实现全产业链本土化,最终达到甚至超越台积电、英特尔等巨头的技术水平。” 中国为何实力强? 专家指出,中国拥有一种独特的资产组合,这是美国贸易战历史上所有对手都不曾具备的。 中国庞大的人口训练有素,从熟练的工厂工人到受过国内大学教育的工程师。英伟达CEO黄仁勋多次表示,全球一半的AI工程师都在中国。英伟达最近因在上海新建工程办公室而遭到美国参议员的批评。 中国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因此可以在本土孵化企业,然后再走向全球。尽管中国在许多原材料和专业产品上依赖美国及其他国家,但他们通过系统布局、持续投入的自主化战略,正快速削弱这种依赖性。年复一年,中国各类产品的自给率持续攀升,从最微小的芯片元件到巨型货轮。 斯坦福大学的王丹表示,理想情况下,美国本应允许其芯片和软件巨头继续主导中国市场,但由于数年前启动的出口管制已关闭了这扇门,如今唯一合乎逻辑的选择或许是维持甚至加码技术封锁。 “我们现在的方案不是次优方案,而是第七优方案,”他说,“肯定无法重新赢得中国企业的信任。”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尊界S800

5月30日,尊界S800正式上市。这款车是华为和江淮汽车合作生产的,价格从70.8万元到101.8万元。它非常大,长5.48米,宽2米,高1.54米,车内空间非常宽敞。车门可以自动打开,还能用手势控制开关。车内有净化系统,20分钟就能让空气变干净,细菌减少99%。纯电版本的尊界S800能跑702公里,12分钟可以充电80%。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小米公司发布了新款汽车YU7

2025年5月22日,小米公司发布了新款汽车YU7。这是他们的第一款电动SUV,比之前的小米SU7更大,价格在25万到35万元之间。YU7有绿色、银色等9种颜色。车门把手可以自动打开,车灯像水滴的形状,晚上看起来很特别好看。

这辆车有三种型号,标准版、Pro版和Max版。这款新车充电也很快,充电15分钟能开620公里。YU7安装有激光雷达,下雨天也能安全驾驶。座椅支持按摩功能,后排能135度躺倒,很舒服。

小米公司总裁雷军说:”这么好看又厉害的SUV,价格很合理。”

百威中国市场销量一季度跌9.2%

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威亚太中国区销量同比暴跌9.2%,收入下滑12.7%,净利润更是缩水近两成。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员工总数从2.5万锐减至2.1万,其中中国区就裁掉近3000人。这场”裁员地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变局?曾经叱咤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百威,为何突然”不香了”? 高端化战略为何遭遇”滑铁卢”? 2024年底,百威做出一个看似精明的决定:对旗下高端产品全线提价。这本该是提升利润的常规操作,却意外引发了一场”销量雪崩”。市场数据显示,提价后百威高端产品销量断崖式下跌,销售单价同比下降3.9%,曾经高达50%的市场份额如今已缩水至40%。 “现在夜店都没人开卡座了,还敢涨价?”网友的吐槽直击要害。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百威误判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当一瓶啤酒的价格逼近一杯奶茶,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转向青岛纯生、雪花勇闯天涯等更具性价比的国产品牌。 更致命的是,百威的提价策略恰逢本土品牌高端化集体发力。青岛啤酒推出”百年之旅”系列,华润雪花与喜力联姻后推出”匠心营造”,这些产品在品质不输国际品牌的同时,价格却亲民得多。某经销商透露:”现在商务宴请用青岛’百年之旅’既体面又省钱,谁还非选百威?” 夜场萧条下的”生死劫” 百威的另一个命门,是其过度依赖的夜场渠道正在经历寒冬。长期以来,夜场渠道如酒吧、餐厅等,是百威的重要销售阵地。但如今,整体消费疲软,夜场的客流量大幅减少。消费者去酒吧、餐厅的次数少了,在这些场所消费啤酒的频次和数量也随之锐减。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酒吧闭店率高达27%,KTV数量缩减至5.8万家,较疫情前减少近四成。这些曾经灯红酒绿的场所,如今客流量普遍腰斩。 “以前一晚上能卖三四十箱百威,现在能卖十箱就不错了。”北京三里屯某酒吧经理苦笑道。夜场消费的断崖式下跌,直接冲击了百威的基本盘。2024年四季度,百威中国区销量同比骤降18.9%,创下历史最差纪录。 雪上加霜的是,百威在转型非即饮渠道时明显慢半拍。当华润雪花通过社区团购实现销量逆势增长,青岛啤酒在直播电商玩得风生水起时,百威却还在依赖传统经销商体系。直到2025年,其B2B平台BEES才仓促覆盖320个城市,错过了渠道转型的最佳窗口期。 本土品牌如何”偷家”百威? 在这场啤酒大战中,最精彩的戏码莫过于本土品牌的”逆袭”。青岛啤酒凭借”一城一厂”策略,在区域市场深度渗透;华润雪花通过”雪花+喜力”双品牌战术,既守住大众市场又抢占高端份额;连燕京这样的老牌选手,都靠着无醇啤酒开辟了新赛道。 本土品牌的杀手锏在于”更懂中国胃”。青岛推出的”白啤”系列精准捕捉女性消费者,华润与小龙虾品牌联名的”佐餐啤酒”成为夜市爆款,重庆啤酒甚至开发出火锅专用啤酒。反观百威,除了常规的瓶装升级,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创新。 渠道下沉更是本土品牌的制胜法宝。在三四线城市,华润构建了”一镇一代理”网络;青岛啤酒的冷链配送能直达乡镇烧烤摊;连精酿品牌”泰山原浆”都实现了”当日生产次日达”。而百威的渠道仍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眼睁睁看着下沉市场被瓜分。 面对困局,百威在2025年开启了”刮骨疗毒”式改革。新任CEO程衍俊提出聚焦”百威+哈尔滨”双品牌战略,全力拓展家庭消费场景。但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调整更像”亡羊补牢”——青岛早已推出”家庭欢聚装”,华润的”社区酒馆”模式都跑通两年了。 整个啤酒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高端化天花板已现,无糖、低醇产品增速超30%;即饮场景萎缩,社区团购渠道占比突破35%;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颜值经济催生果味啤酒热潮。燕京凭借”无醇啤酒”实现利润增长,珠江啤酒靠”精酿工坊”吸引年轻客群,连嘉士伯都在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 这场洗牌中,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2024年行业整体产量下降0.6%,营收下滑5.7%,成为食品饮料中唯一负增长品类。大麦价格上涨20%,铝罐成本增加15%,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有分析师预测:”未来三年,至少会有两个主要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站在十字路口的百威,裁员或许只是开始。要重获消费者青睐,它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如何让产品更符合健康趋势?怎样融入新兴消费场景?能否放下身段与本土品牌正面竞争?毕竟在这个连茅台都开始卖冰淇淋的时代,没有什么”高端神话”是不可打破的。 啤酒行业的竞争已进入”拼刺刀”阶段。当消费分级取代消费升级,当国潮自信碾压品牌迷信,外资巨头们或许该明白:中国市场,早已不是那个靠品牌光环就能通吃的年代了。百威的困境给所有快消品企业敲响警钟——要么本土化,要么被边缘化。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爱马仕CEO分析师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在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会议上,爱马仕首席执行官(家族第六代传人)Axel Dumas、首席财务官 Eric du Halgouët 出席。会议之上,Axel Dumas 坦诚分享,对于上述增长动因进行了更详细的阐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爱马仕的经营哲学,并分享了未来可能的增长点,以及如何看待关键的中国市场。 增长逻辑:从“销量驱动”到“价值驱动” Axel Dumas 坦言,“爱马仕的整体韧性相当强。 有时,我们也会受到影响,但比其他人晚一些。因此,这可能掩盖了我们受到危机影响的事实。 但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我们也遵循同样的规律。” Axel Dumas 表示爱马仕过去的增长并没依赖门店扩张或价格上涨(而是销量提高)。 “当我2013年开始管理集团时,爱马仕拥有313家门店,现在我们有293家,比那时还少。因此,我们并非通过开设更多门店来扩大规模,从而将营收增长到近四倍。” “当然,现在和过去的门店不一定是相同的门店,也不一定在相同的空间或地点。 现在的门店更大,这使我们能够为不同的产品线提供更多的空间。” Axel Dumas 进一步表示门店扩张策略是长期、稳定的。 “例如在中国,在 2010 年,我们决定采取一项策略,即每年在一个新城市开设一家新店。那是15年前,如今我们一直在推行几乎相同的策略,而且效果不错。”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Axel Dumas 认为单纯依靠销量增长可能面临瓶颈,未来需要更多地通过提升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来实现增长。 对于如何提升产品价值,Axel Dumas 进一步表示“不应该仅仅为了价值而做价值,必须有美学意义和工艺技术。” “因此,我们真正努力做到的是不被最终目的所束缚,而是将做事方式(美学和工艺)置于系统的核心。 “确实,爱马仕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工匠,他们可以使用昂贵的材料,制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但我们永远不会说,让我们多做一点这个吧,只是为了增加价值。不,产品才是核心。” “有些产品我们很喜欢,但它们并不畅销,爱马仕并非只有成功的产品,这一点很棒,因为如果没有不成功的产品,我们就不会有足够的尝试。是产品、工艺技术和材料在驱动我们。” “我们销售的是渴望、梦想,这是这个行业的灵魂。” Axel Dumas 举例称,“我为爱马仕的领带感到非常自豪。事实上,领带并非市场上成本最高或者昂贵的商品,也并非所有人都佩戴领带,我们的使命并不是仅仅为了弥补或补偿销量下降而制作昂贵的领带(要具有美学和工艺)。” 谈论到品牌价值时,Axel Dumas 表示更为关注长期而非短期,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忠于自己,我们是爱马仕。 Axel Dumas 以希腊神话进行说明,说自己曾向其他管理层问过,谁是你最喜欢的英雄人物。他告诉我说,所有人都喜欢阿喀琉斯(Achilles),因为他强大,荣耀,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追求瞬间的辉煌和极致),而自己更喜欢尤利西斯(Ulysses),因为他继续前进,永不停歇,而尤利西斯的神正是赫尔墨斯 (Hermes)。 “因此,你必须忠于自己。有时,在成功时比在失败时更难保持忠于自己。” 有分析师问及未来是否会收购其他品牌,或者扩张变得无处不在时? Axel Dumas 回应称,我们现在不会部署资本来收购其他公司,而是来加强我们的垂直整合。当然我不会说(收购)永远不会发生,但目前不是我们的优先事项。 “我们知道如何经营爱马仕,但不确定知道如何经营其他任何业务。我们收购另一家公司,并对其施加爱马仕模式,我认为这可能会适得其反。” “实际上,可能已经注意到,今年有些公司想模仿爱马仕,但最终并没有真正奏效。 因为爱马仕的成功归功于我们真正擅长的事情,以及我们做得非常糟糕的事情,但这一切都得到了平衡,并赋予了我们这种独特的定位。” 此外,Axel Dumas 还提及了爱马仕独特的现金流管理策略,即三分法——三分之一用于投资,三分之一用于价值分享和股息,三分之一用于现金流,以便我们能够应对困难的年份,我确信困难的年份会在某个时候到来。 […]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英伟达总裁访华

      4月17日, 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英伟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   何立峰表示,中国市场投资和消费潜力巨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佳应用场景,始终是外资企业投资和贸易的沃土。欢迎包括英伟达公司在内的更多美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在中国尽展产业优势和能力,进而在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   黄仁勋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为推动美中经贸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英伟达称,英伟达定期与政府领导人会面,讨论公司的产品和技术。   4月17日,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还受中国贸促会邀请,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北京进行会谈。   黄仁勋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英伟达非常重要的市场,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当被任鸿斌问及如何评估美国政府对H20芯片无限期出口管制,黄仁勋回复称,美国政府加强芯片出口管制已对英伟达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英伟达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因此英伟达将继续不遗余力优化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体系,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   英伟达是最近几年中美科技战的焦点,尽管黄仁勋仍会每年来华参加英伟达员工年会、造访客户,但公开的行程未曾与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会面。黄仁勋一改皮衣造型,身着西服参与会面。   黄仁勋此次来华正值美国进一步收紧AI芯片对华出口管制之际。4月9日,英伟达接到美国政府通知,英伟达向中国及中国港澳地区出口H20芯片需要美国政府许可。4月14日,美国政府再次通知,前述要求在无限期的未来(indefinite future)均有效。    市场曾一度认为,英伟达以在美国投资的承诺换取了H20对华出口的许可。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4月9日报道,黄仁勋在4月4日出席位于海湖庄园的晚宴后,特朗普政府改变了进一步禁止英伟达H20(AI芯片)向中国出口的决定。NPR报道称,促使特朗普政府改变的正是黄仁勋对美国AI数据中心投资的承诺。   当地时间4月14日,英伟达已经宣布,正在分别与富士康和纬创资通在美国得州休斯顿和达拉斯两座城市建设AI服务器工厂,预计这两家代工方在美国得州的工厂将于未来12-15个月内实现量产。英伟达还称未来四年计划在美国生产价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   H20是英伟达基于上一代架构Hopper,在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合规要求下,于2024年一季度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特供版AI芯片,虽然性能指标和最新的Blackwell架构芯片有较大差距,但其性能领先于绝大多数国产AI芯片,且支持英伟达软件生态,AI开发成本最低。DeepSeek爆火出圈后,应用加速落地的预期也带动头部互联网厂商抢购H20。   据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师测算,若美国禁止对华出口H20,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的中国市场占比将会回到2024年初H20推出前,降低至中低个位数百分比的水平,而英伟达今年也将损失140-180亿美元的营收。   财报显示,2023年四季度,英伟达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已由此前的20%—25%降至个位数百分比,此后一直维持低位。在2025年2月26日的财报会上,黄仁勋称,相较于出口管制措施出台前,英伟达在中国的数据中心收入已经减半。   从营收数据来看,在拜登政府任内的系统性AI芯片出口管制措施下,英伟达中国区收入占比下降,而来自新加坡的收入大增。   截至1月26日的2025财年,英伟达中国区(包含中国香港)收入171.08亿美元,尽管同比增长近70%,但中国区占英伟达总营收的比例由一年前的近17%,下滑至2025财年的13%,下滑至英伟达第四大市场;而英伟达来自新加坡的收入增长超过三倍,由2024财年的68.31亿美元,大增至2025财年的236.84亿美元,新加坡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是英伟达前三大市场,2025财年收入占比分别为47%、18%、16%。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美议员阻宁德时代香港IPO承销

        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香港IPO遭遇波折,两家参与宁德时代此次IPO的美国承销商被美议员敦促退出该项交易。   当地时间4月17日,“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约翰·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致信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和美国银行CEO布莱恩·莫伊尼汉(Brian Moynihan),要求两家银行退出即将举行的宁德时代香港IPO承销项目。他的理由是,美国国防部已根据《国防授权法》第1260H条将宁德时代列为所谓“军工企业”。   信函称其概述了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即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参与宁德时代IPO,会直接助长中国军力扩张,并举例称,宁德时代使用先进锂离子电池推进了中国潜艇舰队现代化。   “如果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继续推进此次IPO,将有可能削弱美国工业,危及美军人员安全。”穆勒纳尔称,通过承销此次IPO,两家公司将使自己以及美国投资者面临重大的监管、法律和声誉风险。   宁德时代于2025年2月启动赴港二次上市进程,3月下旬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此次IPO募资主要用于匈牙利工厂建设,募资金额或超50亿美元,有望成为香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宗上市交易。招股书显示,此次IPO的联席保荐人有两家中资企业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美银证券、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四家美国企业,以及瑞银集团。   信函称,这显示出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和尽职调查的失败。“尽管宁德时代IPO项目费用偏低、且该公司与军方关系密切,两家银行仍积极追求此交易,更加剧了风险与监管缺失的担忧。”   信函还表示,若两家公司不愿意立即退出宁德时代香港IPO的承销,则两家公司需要在本月内分别回应信函提出的逾20个问题,包括要求其提交风险和合规团队关于此交易的所有内部备忘录、电子邮件或会议记录,以及与宁德时代所有沟通信息。信函还要求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回答,在与宁德时代合作之前是否知晓其为“中共军方企业”、对此采取了哪些合规措施以降低承销风险,并证明为一家被美国国防部指定为“中国军工企业”的公司提供融资的合理性。   信函还询问,宁德时代使用了哪些估值模型和定价假设,以及地缘政治风险是否纳入IPO定价;这两家承销商是否对宁德时代“异常低的IPO费用结构”进行过内部审计或审查,以及是否收到过中国政府或官员关于此次IPO的直接或间接沟通;鉴于宁德时代在美国的军事指控,美国投资者是否被排除在此次发行之外等。   宁德时代近两年在美国频频遭到政治上的抨击,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宁德时代在美国未建有实际产能,其电池产品均以贸易形式进入美国,宁德时代仅以技术合作伙伴的形式与美国企业合作。但即便如此,宁德时代与美国福特汽车在密西根州的锂电池工厂在2023年启动以来,已遭到美国众议员的三轮问询,该工厂当年两次暂停建设,2023年11月重启建设时因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劳工成本上升,设计产能被砍掉四成多。   2023年12月,马可·卢比奥联合26名政府官员致信美国国防部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声称宁德时代电池在美军事基地中的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要求美国国防部撤销在勒琼营安装宁德时代电池的决定,最终宁德时代提供给北卡罗来纳州一军事基地的储能电池在当月被暂停使用。   穆勒纳尔4月17日表示,作为主席,他正密切关注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国相关企业的合作情况。“‘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正在积极审查这些关系,我们敦促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在决策中将国家安全与人权置于优先考虑位置。”   从2020年起,美国一直是中国锂电池最大出口地,2024年占中国锂电池出口总量的25%。宁德时代作为中国最大的锂电池出口商,美国市场对其十分重要。2025年4月14日,宁德时代回应美国最新对等关税政策影响时称,目前美国业务占公司出货比重较小,但并未披露具体数据。宁德时代还表示,2024年以来公司已经根据环境变化提前做了预案,因此关税政策对其业绩影响较小。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尚界”品牌正式亮相

      4月16日,华为终端与上汽集团联合打造的“尚界”品牌正式亮相,首款车型将在2025年秋季上市。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和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在鸿蒙智行发布会上共同宣布上述信息。   尚界是华为鸿蒙智行第五个合作品牌,其他“四界”分别是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合作方分别为赛力斯、奇瑞汽车、北汽集团和江淮汽车。   鸿蒙智行是华为终端与车企合作新模式。华为终端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产品设计、定义、生产质量把控、销售都由华为决定,产品还尽可能搭载华为全套汽车部件。   贾健旭在发布会上称,上汽集团早在2024年就和华为终端接触,双方团队已经秘密合作一段时间。2025年2月,上汽集团和华为终端正式宣布签约。   贾健旭称,上汽集团将全力支持尚界品牌,首期投入60亿元,并组建了超过5000人的专属团队。他透露,尚界品牌首款车型将在上汽集团现有工厂生产,集团很快会在上海为其建设专属超级工厂。   余承东介绍,鸿蒙智行五个合作品牌的定位各有不同,尚界将主打科技时尚。新品牌和产品加入,将支持鸿蒙智行进一步扩大销量规模。   鸿蒙智行目前在售车型共有六款,包括问界品牌M9、M7和M5三款,智界品牌S7和R7两款,以及享界品牌S9。2025年以来,鸿蒙智行的销售表现平平,1月和2月销量分别为34987辆和21517辆,同比仅增长6.1%和1.8%。   鸿蒙智行没有公布3月销量。问界M7、M9和智界R7为其当前主力车型。定期发布的销量快报显示,3月赛力斯品牌共销售汽车13696辆,同比下滑45.19%。赛力斯品牌销量主要由问界贡献,上述数据也意味着问界品牌销量不会超过13696辆。   另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智界R7的3月销量为8520辆。这些信息表明,鸿蒙智行3月销量大概率没有超过2.5万辆。而其他造车新势力如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的同期销量均超过3万辆。   鸿蒙智行还面临其他挑战。比亚迪( 002594.SZ )和广汽集团( 601238.SH )等车企先后推出中大型SUV产品,与赛力斯品牌车型直接竞争。   4月16日,鸿蒙智行推出问界品牌新车型M8以及享界S9增程版。这些新产品有望提振鸿蒙智行市场表现。   鸿蒙智行若要在销量方面取得根本突破,需要将产品价格带下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内成交价在30万元以上的乘用车销售了49万辆,同比下滑18.17%。同期,国内乘用车总销量为508万辆,同比增长2.9%。李颜伟没有披露其他价格区间销量数据,但从数据比例来看,乘用车销量大头在30万元以下。   贾健旭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鸿蒙智行其他四个合作品牌主要覆盖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由于成本限制,鸿蒙智行无法进入20万元以下这一销量规模更大的市场,而上汽集团能够为华为提供支撑。   零跑汽车和小鹏汽车近期销量猛增,都得益于在主流市场布局。鸿蒙智行与上汽集团达成合作,将获得在主流市场与比亚迪等车企竞争的机会。   由于自主品牌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市场表现不佳,上汽集团在2024年丢掉了国内车企销量冠军宝座。2024年7月,上汽集团新一届管理层就任之后,开始积极调整求变,与华为终端合作,便是举措之一。贾健旭近日称,上汽集团要“跪着学习,站着创新”。   上汽集团将力争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自主品牌月销量10万辆,在2026年冲击170万辆销量目标。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Stellantis将在马来西亚组装零跑汽车

        4月18日,Stellantis集团宣布将对一处设在马来西亚工厂进行适当改造,用于组装零跑汽车电动车型。该项目初始投资额约为500万欧元,计划在2025年底前启动生产。   Stellantis集团成立于2021年,由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并而成。该集团拥有10余个汽车品牌,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   Stellantis集团在2024年销售汽车约550万辆,排在第四位。全球销量前三名的车企分别为丰田汽车、大众汽车和现代起亚。   2023年10月,Stellantis集团和中国初创车企零跑汽车达成资本和战略合作。Stellantis集团投资15亿欧元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份,双方组建零跑国际合资公司,Stellantis集团在零跑国际持股51%。   零跑国际拥有独家向大中华区之外市场生产、出口和销售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零跑国际可借助Stellantis集团在全球其他市场的布局提升零跑汽车整体销量。   2024年7月,零跑国际首先在欧洲引入了零跑汽车产品。从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零跑国际销售范围拓展至中东、非洲、亚太以及南美洲。在亚太地区,零跑国际引入销售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马来西亚和尼泊尔。   Stellantis集团在2021年收购了马来西亚工厂,并于2023年11月宣布投资约4亿欧元向该工厂导入可兼容电动、混动和燃油车产品的中型平台。Stellantis集团没有公布该项目后续进展。   Stellantis集团在亚太市场的存在感不强。2024年,Stellantis集团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销量分别为257.6万辆和143.2万辆,在南美洲和中东及非洲市场的销量分别为91.2万辆和53.2万辆,而中国、印度以及亚太市场同期合计销量仅为6.1万辆,同比下滑60.4%。   Stellantis集团的新能源汽车表现平平。据韩国机构SNE Research统计,2024年该集团共销售新能源汽车46.7万辆,同比下滑17.3%。   引入零跑汽车产品在马来西亚本地化生产,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Stellantis集团改变在亚太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被动局面。   日本车企在马来西亚以及东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年,中国车企凭借电动汽车崭露头角。以马来西亚为例,目前销量排名第一的是丰田汽车与当地车企的合资公司;宝腾汽车排名第二,吉利汽车在宝腾汽车中持有近一半的股份。中国品牌电动汽车正在迅速进入当地市场。   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三国是东盟主要汽车市场。2024年,三国纯电动汽车销量总和增幅达28.2%。比亚迪在这三个国家的电动汽车总销量排名第一,达到5.1万辆。   宝腾汽车于2024年引入了吉利汽车电动车型,并于2025年2月启动新能源汽车专属工厂建设。宝腾汽车CEO李春荣称,该工厂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投产。   Stellantis集团在马来西亚组装零跑车型,不仅能够在当地销售,还可以辐射东盟其他成员国。亚洲其他地区是全球除中国、欧洲和北美之外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韩国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4年,除中国之外的亚洲市场共销售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76.2万辆,同比增长13.7%,这一销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4.3%。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怎样应对特朗普关税战

对内:政策加力改革加速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一些中国企业通过转口贸易、对外投资等方式来规避高额关税。在最初版本的对等关税中,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被设定了较高税率,这些国家正是此前中国转口贸易和对外投资较多的地区。   尽管目前这些国家处于90天暂缓期中,一位资深贸易研究人士称,未来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中国企业可能很难继续通过转口贸易、对外投资的方式来规避风险。在短期出口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政府需要为出口企业纾困、产业链上工人的就业和收入提供一定支持。   与此前多次外部冲击不同,当下中国经济的规模、深度和广度均远超以往,有较大的腾挪空间。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面对外部纷扰,中国政策或将更聚焦“做好自己的事”。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稳内需,要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促进国内消费回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激发经济内生活力。   “中美之间的信心博弈刻不容缓,推出政策应该争分夺秒。”邢自强建议,考虑到关税幅度大超预期,在两会已经增加了2万亿元的广义财政赤字基础上,可考虑再增加1万亿—2万亿元。   张斌也认为,应对关税需要万亿元量级对冲政策,只有较大幅度的降息,或财政发力才能做到。   市场普遍预期,随着出口压力显现,二季度降息、降准有望落地。关键是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在目前出口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出口部门的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或更加突出,出口不畅带来的产能过剩压力也将逐步体现出来。为此,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如对财政预算结构和支出规模再调整,增加财政支出中用于消费的比重,适度降低用于投资的比重,同时再增加赤字规模,用于惠民生、促消费。他建议,可以再增加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发放失业补贴、对低收入者发放食品券,对已毕业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等。   近期中央多次表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努力把消费打造成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3月中办、国办还联合出台了《提振消费行动方案》。有政策研究人士认为,中国需要将外部压力转换为内部深化改革的动力,在既定的改革方向上加速推进。   刘世锦3月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对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认识,需要有新的角度,目前的现实是对稳增长来说,消费比投资更重要,需要用过去抓投资的力度和投入去抓消费。他认为,应用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来提振消费,目标是通过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安排,使消费潜力最大的低收入阶层增加消费能力。应当政府财政补贴、国有资本划转和完善养老缴费制度等多措并举,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农村居民领取的养老金能有较大幅度增长。   刘世锦称,农村居民作为中国生活水平最低的群体,消费倾向较高,约为0.8,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消费乘数效应约为1.5,如果这一群体养老金支出能增加1万亿元,就可以拉动GDP增长约1.2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将近1个百分点。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前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建议,通过特别国债提升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这不仅能大幅减轻大多数80和90后消费者赡养父母的压力,释放消费主力军的消费潜能,更构建起覆盖农村人口的社保安全网。同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实质是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制度性消费障碍,将2.8亿流动人口转化为稳定消费群体。这两项政策组合拳,既能在短期内形成万亿级消费增量,更能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纵深发展,培育超大规模市场的内生增长动力。   张斌则认为,相比生育、养老补贴等需要长期出资、短期内难以带来数万亿需求增量的措施,当前增加偏向民生服务的政府公共投资会更有效。他称,中国在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医疗、地下管网、城市道路等领域还有很大差距。他测算,未来五年中国至少还有约31万亿元的增量公共投资空间。其中,提高城市常住人口的人均城市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的保障房建设、旧房改造、城市路网提升、地下管网改造及体育场所建设等公共投资23.6万亿元;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会为70个大中城市带来3300万的人口增量,满足增量人口的需求,需要增量公共投资约7.5万亿元。   “财政支出重点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和消费并重的格局,财政支出重点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找到有真正需求的投资领域。”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可从四个方向入手:一是投向人口持续流入的区域;二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投向与老龄化相关的养老院、医疗医院床位建设等;三是投向安全相关领域,比如老旧小区和地下管网的改造、应对极端自然灾害防备等方面;四是投向与提高潜在经济增速相关的领域,包括新基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对外:扩大开放争取朋友   除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各方也普遍认为,中国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合作,这不仅可以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大的市场和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助于增强与美国谈判的砝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分析,未来理论上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美国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并迫使其他国家对中国加征关税;二是美国单方面维持高关税,其他国家之间还维持着相对自由的贸易。   对于中国,第一种情形需要警惕,第二种情形才是最优选择。马来裔美国经济学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杰出经济学荣休教授胡永泰(Woo Wing Thye)称,“特朗普冲击”已经令欧盟一体化步伐加速,欧盟也在强化与他国的经贸联系。欧盟的例子也激励了东南亚国家,因为他们也看到成为大国间对抗代理人的风险。他呼吁,在特朗普对等关税摧毁全球经济架构后,需重建一个新的全球经济架构。中国理应选择加入。   加拿大央行前官员柯马克(Mark Kruger)表示,越南等国正寻求与美国展开双边谈判,这种策略会削弱议价能力。各国应拒绝与美国签订双边协议,而是转向在CPTPP等诸边框架下联合行动。   在2024年12月英国加入后,CPTPP已有日本、加拿大、数个东盟国家等12个成员方。中国在2021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CPTPP。目前CPTPP成员方加上韩国、瑞士、挪威三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已占全球进口总额的22%,高于美国12.5%的占比。此外,中国、欧盟进口分别占全球的约12%。   在柯马克看来,吸收中国加入CPTPP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更多国家加入CPTPP,可在彼此间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形成抵消美国保护主义的共同体。这种合作带来的经济收益可能超过美国关税造成的损失。   中国与欧盟、东盟等正在加强沟通。4月8日,李强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李强表示,中欧都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应扩大相互开放,共同维护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同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此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分别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和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贸工部长扎夫鲁视频通话,讨论市场准入、共同应对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等问题。   如何才能形成对抗美国保护主义的共同体?邢自强认为,许多跨国企业已经不再相信特朗普政府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从中国的角度看,现在是一个百年一遇的重塑国际经济乃至地缘政治秩序的良机,美国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退缩,走向贸易和经济孤立主义,中国可以与欧亚国家共同填补美国退出后留下的市场和地缘政治空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黄奇帆在2019年提出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三零”原则,称中国若能做好“三零”,等于二次“入世”。   目前,中国对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约在5%水平,“每年降1个点,到2030年差不多就接近零了”。邢自强表示,关税主要针对的是制造业产品,中国竞争力本就很强,不需要关税、补贴、市场准入的保护,照样可以在公平竞争的舞台上胜出。   欧洲企业当前尤其在意中国的补贴和准入限制,中欧间新能源汽车贸易摩擦也与此有关。   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已经要求地方政府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实施选择性、差异化财政奖励或者补贴。张斌表示,这是要纳入地方政府官员审计的。   基于近期与多家外资机构的交流,张斌认为,短期内较有效的措施是给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更明确的保障,让外企看到在中国能够盈利。此外,当前推动扩大内需,也会起到增加进口之效。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欧重启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

          中美互相加征关税,或推动中国与欧洲修复贸易关系。商务部日前发布消息称,4月8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了视频会谈,双方同意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并讨论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问题。   2024年10月30日起,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大部分企业面临的加征税率为20.7%。中欧之间曾就价格承诺协议进行谈判,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价格承诺协议是指,中国车企提高出口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售价,同时限制出口欧盟产品数量。   欧洲是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关键市场,欧盟加征关税对中国电动汽车出海带来重创。例如,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承受的加征税率为20.7%。欧盟原本对进口电动汽车征收10%的关税,叠加反补贴关税后,零跑汽车出口欧洲的关税税率达到30.7%。   “30.7%的关税、10%的运费加起来,导致我们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零跑汽车CEO朱江明此前称。为了规避关税,不少中国企业把海外建厂、本地生产上升到战略高度。零跑汽车即计划2026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在欧洲实现本地化量产。   来自中国的进口汽车迅猛增长,是欧盟委员会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的重要原因。欧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是欧盟最大汽车进口来源国,进口额达到127亿欧元。欧盟称,2019至2024五年间,来自中国的汽车进口额增幅达1591.3%。   2024年,美国和英国是欧盟汽车最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额分别为389亿欧元和343亿欧元,中国以145亿欧元位列第三。目前欧盟对华汽车贸易保持约28亿欧元顺差。   汽车全球贸易形势变化可能为中欧达成汽车业合作带来新契机。2025年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的汽车关税。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欧盟向美国出口汽车74.9万辆。美国加征关税势必对欧盟汽车工业造成冲击。    近日,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德国车企奥迪均宣布,暂停向美国市场交付新车,以应对关税问题。捷豹路虎和奥迪在美国均没有汽车制造业务,这意味着,上述企业从其他地区出口到美国的车辆均需要缴纳进口关税。   宝马、梅赛德斯-奔驰、Stellantis等车企虽然在美国设有整车制造工厂,但是部分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仍然依靠进口,同样面临关税压力。    4月8日,王文涛在会谈中称,美国所谓“对等关税”严重侵犯各国正当利益,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行径。他还称,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采取反制措施坚定维护自身权益。   谢夫乔维奇称,美国加征关税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对欧中及弱势国家造成严重影响。欧方愿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世贸组织成员一道,共同保障全球贸易正常运行。他还称,欧方重视欧中经贸关系,愿与中方加强对话沟通,推动扩大双向市场准入、投资和产业合作。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欧应扩大相互开放

         据中国外交部消息,2025年4月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   李强表示,当前,中欧关系呈现稳中向好势头。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关系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年初,习近平主席同科斯塔主席通话,为深化中欧关系奠定基调、指明方向。中国和欧盟互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高度互补、利益紧密交融。中方愿同欧方携手努力,保持良好顺畅的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坚持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向好、向前发展。双方要推动新一次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尽早举行。   李强指出,日前,美国以各种借口宣布对包括中欧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行径。中方采取的坚决措施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为了捍卫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公平正义。   李强说,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开放合作才是人间正道。中欧都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世贸组织的坚定维护者和支持者,应加强沟通协调,扩大相互开放,共同维护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双方和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李强向冯德莱恩介绍,中国今年的宏观政策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有充足的储备政策工具,完全能够对冲外部不利影响,对保持自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满信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同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分享发展机遇。   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始终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在当前形势下,欧中关系保持延续性、稳定性至关重要。欧方期待适时举行新一次欧中领导人会晤,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共同庆祝欧中建交50周年。   欧方愿同中方推进各领域高层对话,深化经贸、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互利合作。   冯德莱恩说,美国加征关税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对欧中及弱势国家造成严重影响。欧中致力于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公平自由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经济贸易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符合双方和世界共同利益。   另据欧委会官网发布的消息,冯德莱恩还在通话中强调,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和可预测至关重要。   当谈及美国特朗普政府针对多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给各国造成的广泛负面影响,她则强调,欧盟与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两个单一市场,应当为支持贸易体系改革、建立一个基于公平竞争的、自由公正而强大的贸易体系肩负起责任。   冯德莱恩呼吁通过谈判对现状寻找解决方案,强调避免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性。   冯德莱恩亦强调,中国在解决美国加征关税所导致的潜在的贸易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一些已经受“全球产能过剩”影响的行业和领域。   根据欧盟发布的消息,中欧双方已经就设立一个跟踪潜在贸易转移、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2025年恰逢欧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欧方称,冯德莱恩和李强在通话中就双边以及全球各项议题进行了有建设性的讨论。   冯德莱恩在通话中提及,中欧应尽快为双边贸易“再平衡”寻找结构性解决方案,以及确保欧洲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市场准入。中欧亦进一步讨论了有关国际气候合作以及绿色转型的相关事宜。   此外,冯德莱恩也提及,欧盟始终坚定不移支持乌克兰取得公正持久的和平,并且强调,任何有关和平的条件都应交由乌方来决定。她邀请中方加强参与,为俄乌和平进程作出贡献。   接下来,2025年中欧峰会将在今年7月举行。冯德莱恩称,7月的峰会也将成为纪念欧中建交50周年的合适机会。   在本次通话之前,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4月7日在卢森堡举行部长级会议,旨在统一成员国立场,并就下一阶段对美贸易磋商制定策略。   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谢夫乔维奇夫表示,欧盟仍希望通过对话和谈判推动美方取消关税,但如果与美方在关税问题上的谈判未能取得进展,欧盟将动用一切手段对美反制。“我们已做好准备,动用我们贸易防御工具箱中的所有手段,以保护欧盟单一市场、欧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谢夫乔维奇宣布,欧盟4月15日起将实施第一轮对美反制关税,5月15日起实施第二轮。   欧盟委员会4月7日还向成员国提议,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以回应美方钢铝关税措施。其中,对大豆及多种坚果类产品的关税措施将自12月1日起实施。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征收关税商品范围广泛,还包括钻石、鸡蛋、牙线、香肠和禽肉等。欧盟成员国将于4月9日就该提议进行表决。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桥水基金创始人谈关税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4月8日发文称,我们正在见证的是全球主要的货币秩序、政治秩序和地缘政治秩序的典型崩解。这类崩解,一生中只会遇到一次,但历史上在存在类似不可持续条件的时期已发生过多次。   达利欧是在领英上发表了题为《不要误以为当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主要只是关于关税的问题》的文章,他在文中称,此时此刻,人们理所应当地将大量注意力集中在新宣布的关税及其对市场和经济的巨大影响上,但对促使这些措施出台的深层背景、以及可能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冲击,却几乎无人关注。   达利欧表示,美国关税政策确实是大事,而且大家都知道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促成的,但是大多数忽视了那些让他当选总统、以及最终推动关税出台的深层背景。   达利欧表示,首先,我们看到的货币/经济秩序正在崩溃,原因在于现有债务规模过大,新增债务速度过快,而资本市场与经济体系又严重依赖这一不可持续的债务结构。   达利欧分析称,这一结构之所以无法持续,是因为存在严重失衡:一方面是债务国,如美国,其债务过多,却在继续借贷以维持过度消费;另一方面是债权国,如中国,其持有的债权已经过多,却仍依赖向债务国出口商品来维持自身的经济增长。   达利欧称,这种失衡正承受巨大的修正压力,而修正过程势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货币秩序。   达利欧表示,在一个去全球化的世界中,主要经济体彼此不再信任对方是否会继续提供关键商品(这是美国的担忧)或者是否会按时偿还债务(这是中国的担忧),那么还存在巨额贸易失衡与资本失衡的状态就显得极其荒谬。   “这是因为双方处于一种‘战争’状态,自给自足至关重要。”达利欧表示。   达利欧认为,过去那种中国等国家低成本制造、对美出口、购买美国债务,而美国借债消费、积累巨额债务的模式,将不可避免地被打破。这种不可持续状态,还因为其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而愈加严重——这不仅削弱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就业基础,还使美国不得不从一个它越来越视为“敌人”的国家进口关键物资。   他表示,在去全球化时代,这种体现出贸易与资本高度联通的大失衡,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收缩。同样显而易见的是,美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及其增长速度不可持续。   达利欧称,货币秩序将不得不以极具破坏性的方式发生改变,以削减这些失衡与过度,并且我们正处于这一变化过程的早期阶段,这将对资本市场与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美国国内政治秩序也在崩解,源于教育水平、机会、生产力、收入与财富、价值观的巨大分裂,以及现有政治体系无法有效修复这一切。   当前的格局,是左翼与右翼民粹主义者之间不惜一切代价的斗争,争夺掌控政权。这种局势正在导致民主制度的崩塌,而民主制度的运作依赖妥协与法治,而历史已经反复表明,这两者在当前这种背景下极易崩溃。   历史也显示,在经典民主与法治失效之后,强人型的威权领导人往往会崛起,填补权力真空。毫无疑问,当前不稳定的政治形势将与其他四股力量交织演化——例如,金融市场与经济的波动极可能引发进一步的政治与地缘动荡。   第三,国际地缘政治秩序也在瓦解,过去由单一主导力量(美国)制定并维系的国际秩序正在终结。   由美国主导的多边、合作型全球体系,正被单边的强权规则所取代。在这一新格局下,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但其策略已转向以“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这正在通过贸易战、地缘博弈、科技对抗,乃至局部军事冲突等方式展现出来。   最后,自然力量(如干旱、洪水、疫情)也越来越具破坏性,而技术革命(尤其是AI)正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包括货币/债务/经济体系、政治秩序、国际格局(通过改变国家之间的经济和军事互动方式),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成本。   达利欧称,这些关键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强烈建议你不要被像‘关税’这样抓眼球的戏剧性新闻所转移注意力。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这五股关键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因为它们才是‘总周期(Overall Big Cycle)’变化的根本驱动。”   达利欧表示,如果人们把注意力停留在这些表面新闻上,就会错失对以下三件事的洞察:这些新闻事件背后的宏观条件与动态机制;事件如何反向作用于那些更宏大的系统性力量;总周期如何演进,以及每个阶段通常如何展开,而这些正是判断未来走势的关键。   达利欧还建议人们特别关注这些相互作用的联动,例如,思考特朗普在关税上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以下五个层面:货币/市场/经济秩序(这将对其造成破坏性影响);国内政治秩序(很可能同样造成破坏,削弱他的支持基础);国际地缘政治秩序(在金融、经济、政治、地缘等方面将带来破坏);气候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全球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技术发展(对美国而言可能正负交织:一方面有利于将更多科技生产回流至国内,另一方面却可能扰乱依赖资本市场支持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达利欧表示,在进行这些思考时,有一点值得始终记住:当前正在发生的一切,其实是历史上类似情形的当代表达。他建议人们研究以往政策制定者在类似局面下的应对方式,由此建立一个政策工具清单,包括暂停向“敌对国家”支付债务利息、实施资本管控、开征特别税种等。   达利欧称,很多今天看似“不可想象”的政策,在历史上都曾被采纳,因此我们更应研究这些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货币、政治与地缘秩序的瓦解,通常会以经济大萧条、内战、世界大战等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催生新的秩序。这一循环在历史上反复发生,深刻理解它们,比什么都重要。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Gucci 押注艺术总监Demna

全球高端精品集团开云集团和Gucci 3月宣布Demna将接替Sabato De Sarno,成为品牌新任艺术总监。 在 Kering 宣布 Demna Gvasalia 将接任 GUCCI 创意总监后,集团股价暴跌 10.7% ,盘中一度下跌 12.4% ,创下自 2008 年 10 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近年来,GUCCI 业绩持续下滑,已从 Alessandro Michele 离职当年的 105 亿欧元收入下跌至 2024 年的 77 亿欧元。 Demna 上任 GUCCI 的消息释出后众多媒体及分析师普遍不太好这一举动,指出 Kering 现阶段需要的是加速重塑 GUCCI 的时尚吸引力。但 Demna 7 月上任后能否在 9 月米兰时装周展现新风格仍是未知数,或需等至 2026 年才能见分晓,各位不妨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Demna自2015年起担任Balenciaga艺术总监,通过大胆的风格和策略,成功将Balenciaga推向了行业前沿。据分析师估计,品牌销售额在他执掌的前五年增长了四倍,2021年突破15亿欧元。尽管Balenciaga近年热度有所降温,但其高端成衣和高级定制业务仍在增长。 Balenciaga是近年来开云集团旗下少数仍能保持增长,并且风格尚为鲜明的品牌之一。 相比之下,Gucci的销售额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下降6%,2024年再下降23%。作为开云集团最重要的品牌,Gucci曾占据集团利润的三分之二,但整个集团去年利润下降了62%。 品牌在风格和市场定位上的摇摆,使其在竞争日益激烈但又冷却的奢侈品行业中处境愈发艰难。去年10月被任命的CEO Stefano Cantino正在积极推动Gucci的高端化战略,但仅有高端化并不足够,Gucci需要更明确的品牌方向。 Demna的加入被视为Gucci重新焕发品牌核心价值的关键一步。他在Balenciaga的成功经验显示了他对现代奢华的理解和创新能力,这可能是Gucci所需要的。然而,Demna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尊重Gucci的品牌传承的同时,融入现代感,重塑品牌的时尚权威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相比外部空降设计师,Demna在集团内部的适应成本更低。然而,Gucci需要在个性化与品牌一致性之间找到平衡。 Michele时代的风格过于鲜明,使Gucci与其个人风格几乎画上等号,而Sabato上任后则选择了相对保守的策略,试图用色彩营销“Ancora Red”(安可拉红)来更新品牌形象,但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两年过去,通用风格和日常化路线未能振兴Gucci业绩,反而让品牌形象和定位变得更加模糊。 […]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开云集团2024财年业绩报告

2025年2月11日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Kering)发布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2024财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报告:全年营收同比下降12%至171.94亿欧元,第四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至43.9亿欧元,在可比基础上均同比下降12%。其中旗舰品牌 Gucci(古驰)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23%至77亿欧元,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21%。 就盈利能力而言,2024财年经常性营业利润总额为25.54亿欧元,同比下降46%。经常性营业利润率为14.9%,而2023年为24.3%。此外,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2%至11.33亿欧元,经常性净利润同比下降57%至13.1亿欧元。 此外,集团2024年营运自由现金流为14亿欧元。除房地产交易外,营运自由现金流为36亿欧元,较2023年水平增长了7%。 回顾2024年,开云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François-Henri Pinault 评论称,“在这困难的一年里,我们加速了多个品牌的转型,并坚定不移地推动加强品牌长期的健康和吸引力。在集团内,尤其是在 Gucci(古驰),我们做出了关键决策,以提升传讯效果、明确产品战略、提升分销质量,同时尊重我们品牌所独具的创意遗产。我们巩固了组织,进行了关键的人才招聘,加快了执行进度,并提高了运营效率。我们的努力必须持续进行,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将开云集团带到了一个稳定点,从此开始,我们将逐步恢复增长轨迹。” 按渠道看 按渠道看,2024年,直营零售渠道(包括电子商务)的销售额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13%,主要受到市场不利条件下店铺客流量减少的影响。整体的批发及其他渠道营收则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9%。 第四季度,集团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额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13%,除日本外,所有市场的趋势都有所改善。批发和其他渠道营收整体下降了10%。 按地区看 亚太(除日本)营收同比下降23%至52.22亿欧元,占集团营收比重30%;西欧市场营收同比下降9%至49.95亿欧元,占比29%;北美市场营收同比下降11%至40.95亿欧元,占比24%;日本市场营收同比增长9%至14.23亿欧元,占比8%,为表现最佳的市场;世界其他地区营收同比增长3%至14.59亿欧元,占比9%。 按品牌业务看  Gucci Gucci(古驰)2024年的营收为77亿欧元,在报告基础上下降了23%,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21%。其中,来自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额占总营收的91%,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21%。批发营收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28%。 第四季度,Gucci 的营收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24%。来自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额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21%,其中北美和亚太市场的表现略有改善。新款皮革制品系列以及标志性的 Gucci 系列(如 Jackie 手袋及其新款)表现非常出色。不过,第四季度批发营收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53%,部分反映了品牌对分销合作伙伴进行精选后的结果。 2024年,Gucci 的经常性营业利润在为16亿欧元。经常性营业利润率为21.0%,销售下降导致了负的运营杠杆效应,但部分被大规模的成本削减或精简措施缓解。 Yves Saint Laurent Yves Saint Laurent(圣罗兰)2024年的营收为29亿欧元,在报告基础上和可比基础上均下降了9%。其中,来自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额下降了7%,批发营收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25%。 第四季度,销售额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8%。其中,来自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额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7%,北美和亚太市场的表现有显著改善。新款皮具和 Yves Saint Laurent 标志性手袋的再版也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回应。第四季度批发营收下降了35%,部分原因是精简分销渠道的努力。 2024年,Yves Saint Laurent 实现了5.93亿欧元的经常性营业利润,经常性营业利润率为20.6%,反映了品牌在其系列产品、门店和客户关系活动方面的投资。 Bottega Veneta 2024年,Bottega Veneta(葆蝶家)的营收为17亿欧元,在报告基础上增长了4%,在可比基础上增长了6%。其中,来自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额在可比基础上增长了10%。批发营收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15%,这受到了品牌精选合作伙伴举措的影响。 第四季度,销售额在可比基础上增长了12%。其中,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增长了17%,主要受到北美和西欧市场表现出色的推动,亚太市场的趋势有所改善。Bottega Veneta 的皮革制品系列依旧非常成功,凸显了品牌的巨大吸引力。批发营收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10%。 2024年,Bottega Veneta的经常性营业利润为2.55亿欧元,经常性营业利润率为14.9%,原因出于品牌持续在传讯和门店网络上进行重大投资。 其他品牌业务 2024年,其他品牌(Other Houses)业务的营收为32亿欧元,在报告基础上下降了8%,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7%。其中,来自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额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4%,而批发营收下降了17%。 第四季度,其他品牌的营收在可比基础上下降了4%。来自直营零售渠道的销售下降了7%,而批发营收增长了9%。具体而言,Balenciaga(巴黎世家)的皮革制品继续受到热烈欢迎,而 Alexander McQueen(亚历山大麦昆)的销售则在品牌过渡期间表现不佳。Brioni(布里奥尼)营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集团旗下珠宝品牌继续取得进展,Boucheron(宝诗龙)的表现尤为健康。 由于服饰和皮具品牌运营杠杆的负面影响,其他品牌的经常性营业亏损在2024年达到了900万欧元。 开云眼镜(Kering Eyewear)和企业业务 2024年,开云眼镜业务和企业业务(包括开云美妆 Kering Beauté)的总营收为19亿欧元,在报告基础上增长了24%,在可比基础上增长了8%。其中,开云美妆(Kering Beauté)的全年营收为3.23亿欧元,Creed 品牌已全年并表。迎来10周年的开云眼镜(Kering […]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摩根大通CEO反对关税

         在全球股市因担忧特朗普对等关税加剧全球衰退风险而进入第三天连跌之际,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4月7日发布的年度股东信中警示,特朗普关税可能会推高美国进口商品和国产商品的价格,给本已放缓的美国经济带来更大压力。

  “无论你如何看待实施新关税的合理理由(当然,有一些理由)或长期影响,无论这些理由是好是坏,都可能产生重要的短期影响,”作为首位公开对特朗普对等关税表态的华尔街大型银行CEO,戴蒙写道:“随着成本上升和对美国国内产商品的需求增加,我们很可能会看到通胀,不仅是进口商品,还有国内制造的产品的价格。”

  戴蒙认为,对等关税是否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仍然存在疑问,但它肯定会减缓经济增长。

  戴蒙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造成了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对全球资本流动和美元的影响、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美国贸易伙伴的反应。“这些问题越快解决越好,因为一些负面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届时会很难逆转。”

  他警告称,在短期上,他将关税视为美国经济面临的“压在背上的另一根巨大稻草”。

  戴蒙还表示,得益于近11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借贷和支出,美国经济在过去几年表现良好,但最近几周,甚至在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之前,经济就已经开始走弱,通胀可能比许多人预期的更具有粘性,这意味着即使美国经济放缓,利率也可能保持在高位。

  他指出,美国经济正面临相当显著的动荡,比如地缘政治。他举例,税改和放松管制可能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类因素包括关税和贸易战、持续的顽固通胀、高财政赤字、高资产价格和高波动性等等。

  截至4月4日,美股已经是全球各大市场中自特朗普2025年1月20日就任以来跌幅最大的股市,但戴蒙进一步发出预警称,现在美国股市和债市可能仍然过于乐观,市场仍然在假设美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但他对此“不太确定”。

  4月6日,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为特朗普背书的亿万富翁基金经理比尔·阿克曼对外表示,特朗普正在失去美国商界领袖的信任,呼吁停止全球贸易战。

中国反制加征美国34%关税

          就美国加征“对等关税”,中国宣布反制措施。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4月10日12时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在5月13日24时之前进口的,不加征本轮关税。   关税税则委员会表示,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称,中方已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起诉,“中方始终是国际经贸秩序的坚定捍卫者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我们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单边关税措施。”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美国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来源地,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总值1636.23亿美元,仅次于欧盟(2693.63亿美元)、中国台湾(2177.83亿美元)和韩国(1817.17亿美元)。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谷物、油籽等植物产品,矿产品、化学产品、机电类产品,以及光学、医疗等仪器等商品。   此次对所有原产于美国商品加征34%关税前,中国已经发布过一轮对美反制措施。3月10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以进口量计,美国是中国第二大棉花进口来源地、第三大玉米进口来源地、第四大小麦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禽类进口来源地。不过,由于相关商品可以从别国进口补充,总体而言对中国相关产业影响有限。   一名作谷物进口的贸易表示,在第一轮反制措施发布后,他们就不再做美国的生意。“我们和国外供应商谈进口关税分担,但对方不同意,那这个生意就没法做了。”他还表示,此前从美国进口谷物产品,关税税率在5%—10%左右,虽然产品可以从别国找到替代,但放弃一个已经开发出可信赖供应商的货源地并不容易。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雅诗兰黛“24小时持妆”营销遇冷

近日,雅诗兰黛在上海打造的“DW 24小时持妆网球场”活动引发业界关注。这场以妆容挑战与运动打卡为噱头的营销活动,试图为其明星产品DW持妆粉底液背书“24小时持久不脱妆”的卖点。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款产品并未进行实质性的配方升级,仅新增了两款号称“亚洲新宠色号”的色号选择。这一现象折射出这个美妆巨头正面临的深层危机——据其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销售额同比下滑6%,净利润亏损达5.8亿美元,市值单日蒸发47.88亿美元,股价跌至十年来最低点。

研发滞后的创新困局

雅诗兰黛在产品创新上的乏力已成业内共识。DW持妆粉底液作为其明星单品,近年来仅在色号上做文章,核心配方却停滞不前。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王牌产品“小棕瓶”在2020年推出第七代前,曾历经长达9年的研发空白期。对比欧莱雅、资生堂等竞争对手常年维持3%左右的研发投入,雅诗兰黛1.5%的研发费用占比显得捉襟见肘。

这种创新滞后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小棕瓶”为例,其定位模糊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作为肌底精华使用时易出现搓泥现象,作为普通精华使用时又缺乏清晰的功效传达。相较之下,竞品兰蔻“小黑瓶”凭借明确的肌底精华定位和良好的使用体验,赢得了更稳定的市场口碑。

渠道混乱的价值稀释

在中国市场,雅诗兰黛长期依赖的免税渠道正在成为双刃剑。2024年旅游零售业务出现的库存积压和价格体系混乱,迫使品牌卷入恶性价格战。这种渠道失控不仅严重削弱了品牌的高端溢价能力,更模糊了消费者对其品牌定位的认知。

记者调查发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和免税渠道,雅诗兰黛产品的价格差异显著,同一产品在不同渠道的价差甚至可达30%以上。这种价格体系的混乱直接导致了消费者信任度的下降,有消费者直言:“现在买雅诗兰黛就像在开盲盒,永远不知道是不是买贵了。”

市场变革中的定位迷失

当前美妆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成分党”的崛起推动功效护肤成为主流。新兴国产品牌凭借对成分创新的专注和灵活的社交媒体营销,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小红书平台爆火的“早C晚A”、“刷酸”等护肤概念,背后是一批精准把握年轻消费者需求的本土品牌。

反观雅诗兰黛,其营销策略仍停留在“炒冷饭”阶段。此次“24小时持妆网球场”活动,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新瓶装旧酒”的无奈之举。在缺乏实质性产品创新的情况下,这类营销活动不仅难以打动日益理性的年轻消费者,反而凸显了品牌的创新乏力。

面对研发滞后、渠道混乱和市场变革的多重挑战,雅诗兰黛需要的不只是一场华而不实的营销活动,而是从产品创新到渠道管理的全面革新。这个曾经的美妆巨头能否重拾辉煌,取决于其能否真正倾听市场声音,打破创新桎梏。否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美妆市场,“老年危机”或将持续加剧。

MiuMiu年轻化策略奏效贡献Prada

       2025年3月4日,Prada公开了2024年的财报。在行业寒冬里,Prada集团的营收却同比增长17%达到了54.32亿欧元。值得一提的是Prada集团609家直营店中,仅仅是亚太地区便占据了215家,而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是Prada的第一大市场,在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3.1%达到了16.04亿欧元。        Prada强劲的增长势能就离不开“一新一旧”的“两架马车”驱动:MiuMiu当之无愧成为了Prada的最大黑马,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高涨97%至8.54亿欧元,同时第四季度又持续发力上涨84.2%至3.7亿欧元,全年的增长也顺势让MiuMiu进入了“十亿欧元俱乐部”,其对Prada的贡献也从12%涨到了23%。而作为主品牌的Prada虽然没有MiuMiu的发挥让人惊艳,但仍然维持了增长趋势,以4.2%的增幅实现了全年35.63亿欧元的营收。集团的首席执行官Andrea Guerra也表示:MiuMiu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知名度,达到了规模的水平。12.28亿欧元的销售额、93.2%的同比增长率,Miu Miu正迎来一场“狂飙”。         Miu Miu诞生于1993年,由Prada的第三代传人Miuccia Prada以小名命名创立,“更跳脱”、“更年轻化”也成为了MiuMiu的关键词。从创立之初,Miu Miu便开始亮相巴黎、米兰等时装周,到了2000年后则开始了它的全球化扩张之路。2016年,Miu Miu陷入了低迷期,也是这一年,主品牌Prada也跨入了深渊,利润下降27%跌至3.3亿欧元。Miuccia在2020年重新回归Miu Miu,同期完成了找来前Dior设计师Raf Simons担任联合创意总监并找来Benedetta Petruzzo担任Miu Miu品牌CEO的两次关键任命。随后Miu Miu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爆火之路,在连续多年营收不过5亿的低迷下,于2022年、2023年与2024年完成了同比增长20%、58%以及89%的三连增。         堪称翻天覆地的逆转背后,Miuccia的破局关键是什么?答案就是年轻化。         一改往日“甜美少女”的风格,二改传统奢侈品的端庄与优雅,Miu Miu发布会推出的一系列超短露脐装与超迷你短裙迅速成为了奢侈品行业的焦点。叛逆式的设计让Miu Miu开始病毒般地传播,随之一款接着一款的单品被卖爆。Miu Miu已经将【叛逆的设计】+【时装发布会宣发】+【线上媒体引爆】做成了一套单品爆红的底层逻辑。服装设计上的年轻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Miu Miu的代言人选择上。作为面向Z世代的奢侈品牌,Miu Miu的代言人也都以新生代艺人为主。韩国的“国民C位”张元英;国内的新生代演员赵今麦与刘浩存;英国演员艾玛科林……她们在无一不是新生代的同时,又都透露出了甜美而叛逆灵动的风格,这又与Miu Miu的品牌调性不谋而合。         2023年,Miu Miu邀请了80岁的影后吴彦姝当品牌代言人,而后又邀请了70岁的退休医生覃阿姨上台走秀。看似大相径庭的代言策略,其实背后既是Miu Miu对年轻化的新定义,又是Miu Miu对刻板社会共识的一次反叛。当大多数人、大多数品牌都将“少女”与“年轻”绑定“年龄小”这一特质时“Miu Miu”就站出来告诉你“不,年轻从不是年龄小的代名词,年轻是一种心态,同时少女也是一种心态。”          不仅是代言,其实Miu Miu也是名副其实的“广告片大户”。2023年Miu […]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Loro Piana 上海世纪大展

2025年3月22日,LVMH集团旗下的意大利奢侈品牌 Loro Piana(诺悠翩雅)在上海浦东美术馆(MAP)开启全球首展“百年一触”。 从1924年到2025年,从一家小型纺织公司到当下炙手可热的奢侈品牌,透过这场展览,无论是Loro Piana的蜕变历程,还是其在中国市场的倾情投入,都一览无遗。而对于各大品牌高管和行业从业者而言,这场展览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了解一个低调内敛的品牌如何去梳理和呈现品牌资产。 在LVMH集团2024年度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会议上,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Bernard Arnault 点评 Loro Piana:取得了“很大的成功(great success)”,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Loro Piana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奢侈品的叙事逻辑。它并非以张扬的 Logo或明星营销取胜,而是以面料的极致追求为核心竞争力。 第一部分:Loro Piana 的故事 19世纪中期,Loro Piana家族开始销售羊毛织物。 1924年,Pietro Loro Piana创立了Ing. Loro Piana & C.公司,初期专注于羊毛和羊绒面料的贸易,为欧洲高级定制时装品牌(如Chanel、Hermès等)提供顶级原料。 第一家羊毛纺织厂位于瓦尔塞西亚(Valsesia),这里是皮埃蒙特(Piedmont)塞西亚河的山谷,这里以清澈、干净的水质而闻名,是生产精美纺织品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品牌发展历史上,有两位关键人物:Sergio和 Pier Luigi Loro Piana(第六代家族成员)。他们的照片也多次出现在了此次展览中。 1980年代,Loro Piana正式推出奢侈品系列,第一款成品围巾Grande Unita上市。 2005年,Sergio Loro Piana 曾向香港的《南华早报》描述过他们是如何开发服饰产品的:“我们一家对马都很着迷,所以我们就做了骑马穿的夹克; 我们也喜欢航海,所以我们就做了航海穿的夹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需要设计总监。我和我妻子会与(公司内部的)设计团队讨论我们作为真实的人需要什么,因为归根结底,我们并不是要推销某种白日梦或季节性流行的款式, 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品牌的客户。” 2013年,LVMH集团以20亿欧元收购Loro Piana 80%的股权,家族保留20%股份。 在达成交易时,病重的 Sergio Loro Piana 向LVMH集团主席 Bernard Arnault 之子 Antoine Arnault […]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2025胡润中国高净值人群品质生活报告

2025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质生活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传统奢侈品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复杂微妙的发展阶段。从财报数据上看,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品牌有LV、迪奥、宝格丽、轩尼诗等)2024全年销售额同比下降2%,净利润同比下降14%。开云集团(旗下品牌有古驰、BV、巴黎世家等)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2%,净利润同比下降46%。但是仍然有积极增长的品牌。爱马仕保持了增长态势,2024年营收152亿欧元,同比增长13%。” 高端消费市场规模 2024年,胡润研究院定义的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规模达1.63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下降2%。 受经济下行和汇率波动影响,中国传统奢侈品市场(涵盖服装鞋帽、化妆品、珠宝、箱包和腕表)整体承压,规模从去年的4900亿元收缩至4500亿元。市场下滑主要受高端腕表和珠宝表现不佳所致,两大品类均出现双位数跌幅,其中高端腕表下滑22%,高端珠宝下降10%。此外,高端箱包、服装、化妆品及鞋业市场分别下跌9%、4%、4%和3%。 高净值人群送礼偏向理性化与经典选择。男士礼物中,手表依然位列首选,高端白酒与电子产品紧随其后,高端茶叶也保持一定热度。在过去十年间,手表一直是男士礼物的首选,仅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例外,这三年的首选是电子产品。女士礼物方面,珠宝稳居第一,化妆品与配饰排名第二和第三。送礼文化依旧深植于高净值人群的社交习惯中,但礼物选择更加注重品质与实用性。 服饰:高奢品牌领衔,潮牌与定制化需求崭露头角 未来一年,受访高净值人群在服饰选择上依然以高奢品牌为首选,占比39%。潮牌(25%)紧随其后,涵盖引领时尚趋势的潮流品牌和设计师品牌。同时,定制服饰(17%)也占据重要地位,如定制西装、礼服等。此外,有8%的受访者表示不在乎品牌,更关注服饰本身的实用性。 二手奢侈品市场:珠宝腕表最受青睐,服装鞋靴购买意愿小幅提升 在二手奢侈品市场中,受访高净值人群对珠宝腕表和手袋配饰的购买意愿有所回落,分别降至30%和22%。相比之下,服装鞋靴品类则略有上升,增长2个百分点,至12%。 最青睐的高端生活商场品牌 太古里蝉联最受青睐的高端生活商场品牌榜首,万象城和国金中心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恒隆表现超越环贸iapm升至第四。 最青睐的送礼品牌 香奈儿继续稳居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男士及女士送礼品牌。在男士送礼品牌中,爱马仕和卡地亚分别跃升至第二和第三位,宝格丽、阿玛尼和苹果跻身榜单,进入前十。在女士送礼品牌方面,迪奥蝉联第二,爱马仕超越路易威登,升至第三,而路易威登则下滑至第四。与此同时,蒂芙尼和梵克雅宝两大珠宝品牌成功进入榜单。 最青睐的珠宝 宝格丽连续七年稳居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珠宝品牌,卡地亚紧随其后,已连续四年排名第二。其次依次是香奈儿、蒂芙尼、梵克雅宝和周大福。伯爵和老铺黄金分列第七、第八,老铺黄金从去年第十位跃升至第八。尚美巴黎新上榜,位列第十,仅次于排名第九的戴比尔斯。宝格丽同时荣膺最受青睐的高级珠宝品牌,其次依次是卡地亚、蒂芙尼、梵克雅宝和海瑞温斯顿,高级珠宝市场格局与去年并无太大差异。 最青睐的手表 劳力士连续第四年稳居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手表品牌,百达翡丽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卡地亚和宝格丽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百达翡丽则再次荣膺最受青睐的复杂功能手表品牌,江诗丹顿和积家分列第二和第三。 最青睐的配饰 爱马仕连续第四年蝉联最受青睐的男士配饰品牌。路易威登排名第二,迪奥和古驰并列第三。巴黎世家排名上升一位,位列第五。香奈儿下滑一位,排名第六,卡地亚紧随其后,位列第七,而华伦天奴则跃升一位至第八。 在女士配饰领域,爱马仕同样连续第四年位居第一,迪奥上升一位至第二。路易威登、古驰和香奈儿分列第三、第四和第五,纪梵希上升两位,排名第六。 金融 汇丰银行蝉联最受青睐的财富管理机构和外资银行榜首。招商银行则稳居最受青睐的国内银行第一名。在超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私人银行中,摩根大通位居第一,高盛和瑞银紧随其后,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长江和记向BlackRock-TiL出售港口

        中国香港富豪李嘉诚家族控制的长江和记实业拟向美国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牵头的“BlackRock-TiL财团”出售旗下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对此回应了三点看法,其中强调港府会依法依规处理。   伴随舆论聚焦,这项交易仍存在变数。一名国内港口企业人士称,长和出售港口业务的交易在最终完成前,其交易对象和交易规模可能仍会有变化,中国港口运营商目前也在与长和积极接洽中。   2025年3月4日晚,长和宣布拟溢价出售国外港口业务,这一消息被市场放置于特朗普第二任美国总统初期的政策框架中高度聚焦。   李家超3月18日出席行政会议前对媒体回应这项交易称,自己有三点看法。第一,社会对事件有很多议论,反映出社会对事件的关切,这些关切值得重视;第二,香港特区政府要求外国政府为企业(包括中国香港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反对任何胁迫手段施压;第三,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特区政府会依法依规处理。   长和出售上述43个港口的交易,从交易对价来看,溢价极为可观。据长和与交易对手方的初步协议条款,此次出售的权益以100%企业价值(EV)227.65亿美元定值,减去净债务50亿美元,按售股比例计算出售价值142.12亿美元,加上回收股东贷款,预计长和最终可回笼现金逾190亿美元。据投行高盛测算,交易估值相当于2024财年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约14倍,而近期港口私人交易或上市港口公司交易的估值EV/EBITDA只有8—11倍。   交易通告称,长和同意与潜在买方BlackRock-TiL财团独家磋商145天,最终交易的达成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包括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不存在违法或法律禁止的情况、获得公司股东的必要批准,以及最终文件中约定的其他适当及常规条件。不过,香港特区政府在此项交易中承担怎样的监管角色,目前尚不明确。   交易被置于政治滤镜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长和拟出售的国际港口资产,包括巴拿马两大港口的运营权。它们分别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大西洋入口的克里斯托瓦尔港(Cristobal)和太平洋一侧的巴尔博亚港(Balboa)。长和旗下和记港口持有90%权益的Hutchison Ports PPC公司(下称PPC)于1998年取得了这两个港口的特许经营权,并在2021年自动续约25年。3月4日长和的公告中称,长和已与“BlackRock-TiL财团”就出售所持PPC的90%权益达成原则性协议。   特朗普在就职演讲中曾声称,美国在巴拿马运河上得到非常糟糕的待遇,而中国正在“运营”该运河,所以美国要把巴拿马运河“收回来”。尽管巴拿马总统拉乌尔·穆利诺(José Raúl Mulino)公开表示,中国绝对没有干涉或参与任何与巴拿马运河有关的事项,但迫于特朗普政府的压力,他还是宣布对PPC实施审计。在交易公布前,PPC曾积极配合政府审计。   宣布交易的同时,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陆法兰(Frank Sixt)表示,出售国际港口业务的交易属于纯商业性质,与近期关于巴拿马港口的政治新闻完全无关。此后,长和没有再就这项交易作任何公开回应。   香港本地消息称,3月13日下午至晚间,“BlackRock-TiL财团”中被认为是促成交易的关键人物——地中海航运(MSC)第二代主事人、意大利富豪Diego Aponte到访香港中环的长和总部长江集团中心与长和主席李泽钜会面。 延伸阅读: 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 李嘉诚卖港口,这个帽子扣得有点太大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消费出现四大新趋势

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以及营销渠道和消费场所都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商业竞争格局,更预示着未来十年的增长机遇。基于最新消费研究,本文将深度解析四大核心趋势,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参考。 银发经济:活力老人的消费新势力  第一大趋势就是银发经济。 中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2025 年将迎来 1964 年出生高峰人群的退休潮。这一群体约 60 岁,拥有稳定的退休金和充裕的时间,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主力。与传统认知不同,真正推动银发经济的并非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而是五六十岁的 “活力银发族”,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红利,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目前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 15%,相当于日本 1995 年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老龄化速度将显著快于日本:日本从 15% 老龄化率到 30% 用了 30 年(1995-2025),而中国预计仅需 15-20 年,预计 2040 年前后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突破 30%。  在消费能力方面,尽管中国缺乏直接数据,但日本经验显示,老年群体在财富积累上具有显著优势。日本 60 岁以上人群持有现金占比高达 35%,临终时平均金融资产超过 3500 万日元(约合 150 万人民币)。这一现象在中国具有相似性 —— 中国老年人普遍拥有房产且无负债,退休金稳定,其消费决策往往影响家庭整体支出。 日本经验显示,老龄化社会中,老年消费呈现社交化、健康化和情感化特征。在中国,也开始有企业瞄准银发一族,满足他们的社交和情感需求。  低成本缓解焦虑:消费成为情绪解药 第二大需求,则是缓解焦虑。 在经济增速放缓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正通过消费寻求情绪抚慰,且倾向于选择低成本、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这种 “向内看” 的消费心理催生了多个细分领域的爆发式增长,企业通过精准捕捉消费者对 “小确幸” 的需求,在逆境中开辟出新赛道。 比如,嗅觉经济成为悦己消费的低成本入口。与奢侈品相比,嗅觉类产品入门门槛更低,成为消费者悦己消费的首选。中国香氛市场规模在 2024 年突破 200 亿元,增速为全球市场的 3 倍。 例如,主打 […]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2024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

2024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 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Hurun Chinese Luxury Consumer Survey & Hurun Best of the Best Awards 2024)。这是胡润研究院连续第二十年发布此报告,旨在揭示中国高净值人群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品牌认知的转变与偏好,力图对中国高净值人群的生活形态变化做出描述。“胡润至尚优品”被广泛认为是面向高净值人群品牌的ISO。 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规模达1.7万亿人民币,较上年回升3%,主要来自于旅游、健康服务和烟酒市场,高净值人群未来一年将增加最多的投资是黄金、基金和银行存款,减少最多的是不动产投资,包括住宅和商铺,家庭年均消费金额下降11%,其中日用奢侈品、房屋维护下降明显,健康与旅游持续上升。最近一年高净值家庭购买汽车平均愿意花到78万,珠宝48万,手表44万,艺术品38万,酒类22万,抖音、小红书、淘宝、京东等成为了解高端品牌新品信息的主要渠道,旅游仍然是娱乐方式首选,其次是美食、温泉、品酒、露营、SPA等。平均一年拥有假期24天,美食博主是最常关注的博主类别,时尚博主第二,财经博主第三,水上运动热度显著上升,特别是游泳和帆船。跑步依旧是最受青睐的运动方式。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风电整机企业在欧受质疑

          中国风电整机企业在欧洲中标海上风电项目,但遭“安全风险”质疑。

  欧盟中国商会3月6日呼吁,应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避免以安全为由,限制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参与绿色转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下称风能专委会)3月7日称,近期,德国相关智库及报道称,中国可能利用装有传感器的海上风机进行间谍活动,破坏德国的能源供应,并提议阻止中国风机安装在该国海域。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一名资深中国风电行业人士表示,风机技术本质上不会有窃密️问题。

  3月3日,总部位于美国的媒体Politico在发布的一篇文章中称,该媒体获得一份由德国国防部委托撰写的报告,报告显示,如果获准中国风机进入风力发电场,可能会产生故意推迟项目、获取敏感数据并远程关闭风机的问题。

  这一对中国风机的“安全风险”质疑,延续了2024年中国一家风电企业中标德国海上风电项目后的争议。风能专委会介绍,2024年7月,中国整机商明阳智能与德国资产管理公司Luxcara签署首选供应商协议,将为德国北海Waterkant海上风电项目供应16台18.5MW海上风机。

  这将是德国海上风电场首次使用中国制造的风机,项目预计于2028年安装。虽然尚未正式转化为订单,但已引起反对声浪。

  德国开发商Luxcara表示,该协议是在经过国际招标和广泛的尽职调查后签署的。Waterkant项目团队在2023年底启动的国际招标,对收到的整机商的报价进行了全面审查。除了考虑技术、财务、合同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外,团队基于广泛的尽职调查后决定选择明阳智能,包括供应链、与欧盟分类标准一致的 ESG 合规性、以及由来自国际顾问公司独立专家所提供支持的网络安全等因素。

  但不久后,欧洲风能行业协会警告德国政府,若批准此次交易可能会加剧当地供应商的不公平竞争,并对欧洲地区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针对此次“安全风险”问题,欧盟中国商会指出,有关机构提出的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可以通过传感器等收集德国敏感信息的怀疑是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和事实根据的。海上风电传感器主要用于风机运行优化、故障监测、环境适应性提升,并可用于生物监测,譬如减少鸟群撞击风险。

  欧盟中国商会强调,在海上风电项目中,所有涉及设备的控制系统、数据存储和远程管理均由德国和欧洲合作方掌握,并不存在所谓中国企业“远程控制”或“数据泄露”风险。

  “我们强烈反对将商业项目泛政治化。”欧盟中国商会措辞强烈地表示,目前德方有关智库对中方风机设备的质疑缺乏事实依据。如果德国政府以未经证实的“安全风险”为由阻止中国企业参与,将构成市场歧视和贸易保护主义,违背欧盟所秉持的自由市场原则。

  欧盟中国商会进一步指出,中国风电企业一直凭借高效、创新和可靠的产品赢得全球市场,相关风机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运营,并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对中国企业的无端指控不仅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也将损害国际投资者对德国市场的信心。中国与欧盟在新能源、碳中和等领域有着广泛共识与合作前景。中国企业不仅是风电设备供应商,也是欧洲新能源投资的重要合作伙伴,已参与多个欧洲国家的清洁能源建设。

  明阳智能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风机制造商,作为海上风电的龙头企业,欧洲海上风电是其重点市场,已布局制造产能。2024年8月,明阳智能和意大利可再生能源企业Renexia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意大利成立合资公司用于制造风力涡轮机,预计该生产基地的投资额为5亿欧元,将为1100人提供就业机会。

  过去两年中,在国内风机价格持续“内卷”之下,中国风机制造商加速“出海”,高利润的欧美市场是其主要目的地之一。不过,作为老牌欧洲本地风机厂商的大本营,欧洲也是中国难以突破的高门槛市场。打入欧洲市场被中国厂商视为突破更高技术水平的标志。

  全球化背景下,风电产业链高度依赖国际合作。欧盟中国商会表示,无论是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还是供应链整合,中国和欧洲企业已形成紧密协作关系。以“安全”为由排斥中国企业,不仅不利于德国自身新能源发展,还可能引发供应链不稳定,影响欧洲整体能源转型进程。欧盟中国商会呼吁德国有关方面避免人为设限,并以公平、透明的方式审查所有市场参与者,为中欧新能源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苹果公司的智能“跳跳灯”

最近,苹果公司展示了一款特别的机器人设备——智能“跳跳灯”。它的设计灵感来自皮克斯动画《顽皮跳跳灯》,不仅能照明,还能像朋友一样与人互动。

这个机器人有灵活的机械手臂和会变颜色的灯光。当你要出门时,它会低下头表示“舍不得”;提醒你喝水时,会用灯光照向水杯;听到音乐会跟着节奏跳舞。它还能把教学视频投影到墙上,帮助用户学习新技能。

机器人内部装有摄像头、投影仪和麦克风。它能听懂人的话,也会用点头、摇头来回应。苹果公司开发了特殊系统,让机器人既能完成任务,又能表达情绪。测试中,带表情动作的机器人比普通机器更受欢迎。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参与创建皮克斯动画公司,跳跳灯是皮克斯的标志。这次设计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苹果探索智能家居的新尝试。苹果公司放弃造车计划后,开始重点研究家庭机器人,预计2026年后推出相关产品。

许多年轻人觉得这个机器人“像动画里的朋友”,非常有趣。但也有人担心价格太贵(可能超过5000元),老年人可能不习惯使用。目前它还在测试阶段,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实用。

这款“会动”的台灯展示了科技温暖的一面。通过简单的动作和灯光,机器人与人类建立了新的交流方式。虽然现在还不完美,但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智能家居的可能性。

一只智能的手

中国公司“强脑科技”(BrainCo)发明的智能仿生手非常厉害,现在全世界很多人都在用。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比亚迪加配不加价

          比亚迪连续第三年在车市发起新春攻势,打法由降价转向“加配不加价”。2月10日晚间,比亚迪召开发布会,以“全民智驾”为口号,将公司21款车型更新至“智驾版”,智驾门槛下探至10万元以下价位段。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称,比亚迪10万元及以上价位段车型将全系标配智驾,10万元以下车型将“多数搭载”。“现在智驾产业链供给还不够,如果供给多的话,我们10万元以下车型搭载得会更多。”他说。   过去几年,比亚迪抓住汽车新能源转型机遇,一跃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头羊。2024年,比亚迪以427.21万辆的成绩夺得国内车企销量第一。不过,市场仍普遍认为,智能化是比亚迪的短板之一。   “大家以前可能有误解,说比亚迪不重视智能化。”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强调,比亚迪一直是做得多、说得少,技术不成熟就不发布,而一旦推出就可以超出外界预期。   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有三套技术方案。A方案配置最高,主要应用于比亚迪的豪华品牌仰望。B方案居中,对应高端品牌腾势和部分比亚迪品牌车型。A、B两套方案均支持城市路和高快速路领航辅助驾驶(NOA)。   C方案配置最低,主要搭载于比亚迪品牌。该方案没有装配价格昂贵的激光雷达,只依赖摄像头、超声波和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目前支持高快速路NOA和智能泊车。   比亚迪此次大规模普及智驾,主要依靠的就是这套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案。此前,华为也曾采取类似策略,将其智驾系统分为基础版和高阶版,其中基础版没有使用激光雷达,不具备城市NOA功能。城区路况复杂多变,实现NOA功能需要更大的算力和更精准的传感器,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比亚迪更进一步,将智驾下放至售价更低的走量市场。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称,中国市场70%的汽车消费者购买的都是20万元以下的车型,他们此前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智驾。   比亚迪不是首个尝试下放高阶智驾至走量车型的厂商。2024年下半年,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厂商已开始推动在15万元价位普及高阶智驾。目前,行业对“高阶智驾”尚无共识性定义,广汽埃安、小鹏汽车所称的“高阶智驾”均具备城市路NOA能力。   比亚迪称,将在2025年底通过OTA升级方式,为其天神之眼C方案加入记忆领航。记忆领航功能可以在用户长期通勤的路段上实现点到点领航,也被称作“通勤模式”。在智驾领域,通勤模式通常被视为城市路NOA的下位替代。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称,公司调研发现,超过80%的智驾使用场景集中在高快速路NOA和智能泊车,这些是普及智驾一定要覆盖的场景。他还提出,未来2到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的必要配置,没有智驾功能的汽车将成为“少数派”。   平安证券在2月11日发布的研报中称,大多数智驾车企此前已实现比亚迪天神之眼C的功能。天神之眼C的意义在于,使高速NOA全面覆盖20万元以下车型。平安证券认为,其他车企可能会快速跟进比亚迪的策略,智驾功能尤其是高快速路NOA有望快速普及。   在2023年和2024年发起的新春攻势中,比亚迪更多瞄准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打法以降价为主。2023年初,比亚迪推出全系“冠军版”车型,掀起“油电同价”攻势。2024年2月,比亚迪进一步喊出“电比油低”口号,主力车型更新至“荣耀版”。   知情人士透露称,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下,主管部门对比亚迪进行了“窗口指导”,比亚迪难以在2025年继续直接复刻前两年改版降价的战术。    此次比亚迪高举“加配不加价”旗帜,大打智驾牌,即包含了对宏观形势的妥协,也反映出王传福坚定意志、继续抢夺市场份额的意图。   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2020年的不足6%上升至47.6%,几乎已拿下半壁江山。行业普遍认为,电动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半场,下半场为智能化竞赛。浙商证券预测称,在中国汽车市场,10万至20万元价位段的智驾车型销量将从2024年的36万辆增长至2027年的41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125%。   比亚迪的竞争对手也在行动。2月9日,在比亚迪发布会前一天,深蓝汽车先于王传福喊出“全民智驾”口号,宣布其入门车型将具备高快速路NOA功能。深蓝汽车是长安汽车旗下品牌,产品主要覆盖10万至20万元价位段。   2月11日,比亚迪发布会结束次日,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通过社交媒体隔空喊话说,“凑合能用”和“好用并安全”完全不同。华为是国内智驾行业巨头,余承东主导下的鸿蒙智行联盟包含多家合作车企,它们普遍使用华为智驾方案。   此前在国内车市,包含城区NOA的智驾系统通常搭载在中高级车型,有些车企还在零售端单独定价。比亚迪聚焦智驾维度发动的竞争很快就会从线上走入线下,席卷2025年国内汽车市场。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欧莱雅和雅诗兰黛中国销售下滑

         2024年四季度,两大外资美妆集团业绩分化。当地时间2月6日,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OR.PA)发布2024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当季集团录得销售额110.81亿欧元,同比增长2.5%。集团全年录得销售额434.8亿欧元,同比增长5.1%;同期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7%达86.88亿欧元;扣除非控股权益后净利润同比增长3.6%至64.09亿欧元。   分区域而言,欧莱雅在亚洲市场销售低迷,四季度北亚地区销售额下滑3.6%,全年销售下滑3.2%至103.03亿欧元,是集团唯一销售下滑的市场。欧莱雅称,受到部分细分市场持续疲软的影响,中国大陆的美妆市场呈负增长,集团的销售额出现了低个位数下降;日本市场充满活力,欧莱雅集团成功超越市场平均水平;而旅游零售业务零售额依然承压,尤其在中国海南,该业务的重点为确保健康的库存水平。   欧洲是欧莱雅最大的市场,四季度销售同比增长5.2%,全年销售同比增长8.2%至142.11亿欧元;第二大市场北美四季度销售额增长1.4%,全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5%至118.05亿欧元;拉美以及其他地区销售额在四季度分别增长7.5%、11.4%,全年分别增长11%、12.3%。上述增速较2023年相比均有下滑。   欧莱雅有大众化妆品、高档化妆品、皮肤科学美容、专业美发产品四大部门,化妆品是集团的核心业务。2024年四季度,大众化妆品和高档化妆品两个部门营收分别增长2.7%、1%,全年分别增长5.4%、2.7%,二者合计营收占集团总营收超七成。欧莱雅表示,大众化妆品部门在欧洲和新兴市场(包括墨西哥、巴西、印度、泰国等)的强劲势头抵消了美国和中国的疲软影响;而高档化妆品在北美增长强劲,抵消北亚市场的持续疲软。此外,皮肤科学美容部门增速最快,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全年增长9.8%至70.27亿欧元,这也是该部门全年销售首次突破70亿欧元;专业美发产品部门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8%,全年营收增长5.3%至48.86亿欧元。   在业绩报告中,欧莱雅披露收购了阿曼香水品牌爱慕(Amouage)的少数股权,成为该公司长期的少数投资者,交易完成后,SABCO LLC仍然是爱慕的大股东。此前,欧莱雅还投资了中国本土香氛品牌闻献、观夏。   另一大化妆品巨头雅诗兰黛的业绩相对疲软。当地时间2月4日,雅诗兰黛发布2025财年二季度(自然年2024年四季度)财报。当季录得销售额40.04亿美元,同比下滑6%,营业利润亏损5.8亿美元,归母净利润亏损5.9亿美元。财报发布同时,雅诗兰黛宣布裁员计划,预计减少5800至7000个岗位。   四季度,雅诗兰黛在亚太市场销售额下滑11%至12.87亿美元,为各大区中降幅最大,主要受到中国大陆、香港、韩国消费者情绪低迷的影响;欧洲、中东、非洲销售额下滑6%至14.94亿美元;美洲市场与上一年持平为12.23亿美元。   雅诗兰黛将集团业务分为护肤、美妆、香氛、护发四部分。集团最大的业务板块护肤品在四季度销售同比下滑12%至19.21亿美元,第二大业务板块化妆品销售同比下滑1%至11.5亿美元,这两类业务都受到亚太地区消费低迷,以及旅游零售承压的影响;香氛板块收入同比增长2%至7.44亿美元,主要受到以Le Labo为首的香水品牌在各地区销售强劲增长的影响;护发板块收入同比下滑8%至1.59亿美元。   业绩承压之际,雅诗兰黛宣布名为“重塑美妆新境(Beauty Reimagined)”的战略愿景,以恢复销售增长,实现未来几年两位数的营业利润率。执行层面包括拓展品牌布局,加大广告支出,优化市场营销方案,提升效率等。   雅诗兰黛还表示,通过内部提拔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全新的管理团队,并将全球市场整合为四大板块。现任中国区总裁兼CEO樊嘉煜(Joy Fan)将继续领导集团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并加入管理团队,直接向雅诗兰黛总裁兼CEO司泰峰(Stéphane de La Faverie)汇报。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PVH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商务部将CK母公司PVH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月4日,商务部安全与管制局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等有关法律,依据《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有关规定,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决定将美国PVH集团、因美纳公司(Illumina, Inc.)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公告称,两家实体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的正常交易,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2020年9月,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针对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中断交易”或其他歧视性措施,中国商务部可以将其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采取应对处理措施。   PVH(Philips-Van-Heusen)集团创建于1881年,其总部设于美国纽约,是一家经营男装、女装、童装以及鞋类产品的服装集团,旗下拥有Calvin Klein、Tommy Hilfiger、Izod、Van Heusen、Arrow等知名品牌。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PVH集团实现营收22.55亿美元,同比下滑5%;净利润1.32亿美元,同比下滑18.39%。其中,集团两大品牌Calvin Klein、Tommy Hilfiger收入分别同比下滑3%、1%。   2024年12月4日,PVH已经在财报中披露潜在的政策影响,称中国商务部根据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对公司业务进行调查,可能导致该公司被罚款或被限制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   商务部制裁PVH集团与其抵制来自中国新疆的棉花等上游原材料有关。2024年9月24日,商务部网站根据有关机构的建议、举报,决定对美国PVH集团针对涉疆产品涉嫌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的正常交易、采取歧视性措施等问题启动调查。   美国PVH集团应在公告公布之日起30天内提供说明近3年内是否存在对涉疆产品采取歧视性措施等问题的书面材料及证明资料以及调查机关需要的其他资料。   同日,商务部安全与管制局负责人就对美国PVH集团启动不可靠实体清单调查应询答记者问时表示:“美国PVH集团涉嫌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无端抵制新疆棉花等产品,严重损害有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危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24年10月24日,商务部10月24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正在依法有序推进针对美国PVH集团的调查工作。调查期间,将充分保护PVH集团陈述、申辩权利。之后,工作机制将依照《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根据调查情况,作出相应决定。   何亚东指出,中方一贯审慎处理不可靠实体清单问题,仅针对极少数破坏市场规则并违反中国法律的外国实体,诚信守法的外国实体完全无需担心。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欢迎世界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并致力于为守法合规的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提供稳定、公平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2025年1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正在依法有序推进针对美国PVH集团的调查工作。立案以来,多次听取了PVH集团陈述、申辩,审查了PVH集团提交的书面材料。初步查明,PVH集团存在不当涉疆行为,并称计划近期内再次约谈该集团。   PVH集团的一名发言人2021年7月表示,该公司同意在未来12个月内停止与在新疆生产服装或面料、或从新疆供应棉花的工厂和纺织厂的一切业务关系。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Illumina被入列不可靠实体清单

        2月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将美国PVH集团、因美纳(Illumina)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公告称,上述两家实体“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的正常交易,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这一决定“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等有关法律,依据《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有关规定做出。       据《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可以对上述两家实体决定采取一项或者多项措施,包括:限制或者禁止其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限制或者禁止其在中国境内投资;限制或者禁止其相关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等入境;限制或者取消其相关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许可、停留或者居留资格;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数额的罚款;以及其他必要的措施。   2月5日,因美纳对此事做出回应:“公司正对相关事情的影响进行详细评估,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其表示,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因美纳长期服务于本地区市场与客户,并致力于推动基因组学的发展以改善人类健康。作为全球基因测序领域的创新企业,因美纳始终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全球运营,严格遵守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虽然具体措施还待后续观察,但这一举措无疑会加速基因测序仪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   中国被因美纳称为“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其在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一位基因检测业内人士用“统治”一词形容因美纳当时对中国市场的垄断。直至2015年,华大智造以“挑战者”姿态出现,推出首款测序仪。此后两家公司在国内激烈争夺市场,在海外则走上互诉之路,指对方侵犯自家专利,各有胜负。   不过,中国市场的因美纳设备数量仍然可观,疾控中心、医院以及企业都有装机。时任因美纳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的李庆曾在2021年一次公开会议上表示,其当时在中国的装机量超过1700台,占当时全球装机量的10%以上。   “这个事情对行业影响肯定很大”,田埂坦言,虽然华大智造近十年一直在追赶因美纳,市占率也基本持平甚至超过,但毕竟从机器保有量上看,因美纳的量还是很大。“如果最后直接撤出市场,这些机器也就就地报废,对科研和临床项目都有影响”。   因美纳中国区业绩下滑明显。据其财报,2024年第三季度,大中华区营收7500万美元,同比下降23%;2024年前三季度,大中华区营收2.28亿美元,同比下降25%;截至第三季度,大中华区收入占比仅7%。而据因美纳1月14日披露的未经审计的初步财务业绩,2024年全年收入43.3亿美元,同比下降2%。   因美纳正在加大在华生产的投资,其在2022年启动国内首个生产制造基地,2023年扩建基地并交付首批国产化产品。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亚洲地区贡献乏力LV2024年微增长

          当地时间1月28日,LV母公司、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之一LVMH发布2024年全年财报,全年实现营收846.83亿欧元,同比微增1%(固定汇率)。该增长主要由香水和化妆品部门、零售部门拉动,而集团核心的葡萄酒及烈酒、时装和皮具、腕表珠宝业务均出现个位数下滑。同期集团经常性营业利润同比下滑14.2%至195.71亿欧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8.8%至129.58亿欧元。   2024年,除日本以外的亚洲是LVMH第一大市场,总营收占比28%。该地区也是集团时装及皮制品、香水及化妆品、珠宝及腕表业务的最大市场,在上述业务中贡献的收入占比约三成。   集团CFO Jean-Jacques Guiony在财报会上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全年仍然很困难,营收下降约10%。集团CEO Bernard Arnault称,经历新冠疫情和房地产危机,中国的经济需要逐渐恢复,预计LVMH在中国的经营将在两年后回归正轨。   过去一年,信心不足和消费外流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关键词,寒流波及几乎所有奢侈品公司及商品品类。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理解更加成熟理性,频繁的涨价以及迟缓的产品创新,使得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过高溢价渐失认同,并进一步推动其转向其他消费品类,例如体验型的旅游和户外等。   咨询公司贝恩(Bain& Company)发布的报告指出,2024年境外市场占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总额的比例提高至40%左右;但境外市场的增长仍不足以抵消内地市场的下降,导致2024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的奢侈品消费总额下降7%左右。贝恩预计,内地奢侈品消费外流,将在2025年进一步加剧,同时上半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将延续颓势,但贝恩对下半年的市场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全年表现将与2024年持平。   LVMH的高层在财报会上特别表达了对美国市场的乐观。“似乎在美国,人们张开双臂欢迎你。税收将降至15%,建造工厂在美国的不少州都有补贴,美国总统鼓励这种做法。而法国对制造公司的税收却要增加40%,这令人难以置信,真是鼓励外包的好办法。”刚刚参加完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典礼的Bernard Arnault表示,他看到了美国市场的良好势头。   分业务而言,2024年,时装及皮革制品板块依旧是LVMH最大的收入来源,占集团总营收近一半。该业务在疫情期间一度录得双位数增长,但增速在2023年大幅放缓,彼时Bernard Arnault表示,集团已经到了无需如此高增长的阶段,增速在8%—10%之间是完美的。2024年该业务营收下滑1%至410.6亿欧元。   时装及皮革制品板块之外,2024年,葡萄酒及烈酒板块、腕表及珠宝板块营收均下滑,分别下滑8%、2%;香水及化妆品板块、精品零售板块营收分别增长4%、6%,但增速较2023年分别下滑7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   过去几年,奢侈品集团业绩的增长很大程度上由涨价推动。Bernard Arnault在财报会上表示,很多集团无度涨价而没有提供充足的理由,“必须保持真诚,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合理的质量换合理的价格。”   1月28日,LVMH股价跌2.26%,报155.17美元/ADS。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宇树机器狗

宇树科技公司占了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差不多70%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这家公司生产的机器狗在全球都受到了很大的欢迎。有媒体认为,宇树是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科技巨头的中国公司之一。有人把“宇树机器狗”与“大疆无人机”并列,认为中国科技正在改变全球军事的未来:天上看大疆,地上看宇树。 2024年12月,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段关于机器狗的视频,让国内外的无数网友受到了震撼。视频中,机器狗动作灵活,不仅能做出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还能在山地、丛林、激流等各种复杂地形下自由穿行,有极强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公司官方数据显示这个机器狗能够连续运行5个小时以上,最快速度20公里每小时,最大负重120公斤,背40公斤时的最大续航里程可达到50公里。连马斯克也转发了这段视频,并表示:“未来战争将是机器人的战争。” 宇树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叫王兴兴,与很多科技公司的学霸创始人不同,王兴兴并不是顶级名校的学生,他说自己是“学渣”。王兴兴的英语成绩从小很糟糕,英语老师对他妈妈说:“这孩子有点笨。”这让王兴兴非常自卑。小时候,王兴兴说自己长大后想当一名科学家,而且他想如果自己以后成立一家科技公司,可能比一个人做研究更有价值。王兴兴大学毕业后去大疆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他创办了宇树科技。这一年,王兴兴26岁。“取名宇树,就是希望运用各种各样的科技,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帮人类点亮科技树。” 王兴兴认为,要想改变全球机器人市场格局,关键在于做一款性能稳定、价格很低的产品。在他的带领下,宇树科技打破了机器人市场的高价壁垒,把几十万元的四足机器人,带入了万元时代。极致的性价比,让宇树迅速打开了市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2022虎年元宵节晚会、2023年SuperBowl(美国春晚)、2025年蛇年春节晚会等,都有宇树机器狗的身影。2024年,宇树科技正式发布人形机器人G1,不仅综合性能卓越,售价也远低于国际同行,只卖9.9万元。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车企起诉欧盟加征关税

           欧盟法院网站在1月23日公布的文件显示,上汽集团、吉利控股和比亚迪于1月21日就欧盟加征反补贴关税事项提起诉讼。   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上述三家中国车企均是接受欧委会抽样调查的企业。   2024年10月29日,欧委会发布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三家企业最终面临的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5.3%、18.8%和17%。特斯拉申请了单独审查,最终加征关税税率为7.8%。   对其他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企业,欧盟加征税率最终统一为20.7%,不配合调查企业最终面临加征税率为35.3%。   在终裁结果披露之后,上汽集团曾表态将采取必要法律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年1月24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下称“机电商会”)发布声明称,针对欧委会在调查中违反欧盟反补贴条例的错误做法和裁定,机电商会已代表授权企业向欧盟普通法院提交起诉书。   机电商会将继续代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通过司法诉讼途径,坚决捍卫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合法权益。   同日,欧盟中国商会在提供给财新的一份声明中称,上汽、比亚迪和吉利等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与中国机电商会一起,就欧委会最终反补贴措施提起诉讼。商会支持企业和行业机构对不公正的贸易做法采取法律行动。   欧盟中国商会同时呼吁中国和欧盟加快电动汽车价格承诺等相关谈判,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坚持自由贸易原则,促进共同经济增长,并确保欧洲和全球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电动汽车。   价格承诺解决方案是指,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的中国和外资车企提高产品售价,并限制出口数量,保护欧盟汽车产业不受冲击。中国机电商会于2024年8月终裁结果预披露之后提交了价格承诺方案,希望以此换取避免加征关税。   欧委会起初拒绝了上述方案,称其无法达到要求。2024年9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委会时任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会谈,双方同意继续推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协议谈判。此后中欧技术团队分别在欧盟总部和中国进行两轮当面磋商,但没能达成一致。   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就职之后,威胁对欧盟等国家加征关税。欧盟可能会考虑缓和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关系。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在瑞士达沃斯论坛致辞时称,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的加征关税措施,欧盟愿与中国继续交流,进行富有建设性的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维护双方利益。   欧盟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正面临困难局面。2024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滑5.9%,这是欧盟自2020年推动行业转型以来,电动汽车销量首次下滑。欧盟原计划2035年起,只允许销售零排放汽车,这一决定近期遭到了部分成员国和企业反对。   欧委会官员近日称,没有计划改变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决定,但欧委会将召开行业战略对话,考虑减轻对碳排放不达标企业的惩罚力度。另有媒体报道称,欧盟可能会考虑提供电动汽车补贴,鼓励车企转型。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上汽集团2024年净利润下跌九成

         上汽集团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15亿至19亿元,同比减少87%至9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减少141%至160%,扣非净亏损达到41亿至60亿元。   针对2024年业绩大逆转,上汽集团称,公司2024年整车批发销量同比减少20.07%至401.3万辆。因燃油车市场下滑,价格战持续升级,公司销售收入减少、毛利下降。   过去18年,上汽集团曾凭借旗下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大合资车企,连续保持国内销冠位置。2024年,国内销冠易主,比亚迪共销售汽车427.2万辆,超越上汽集团。   合资车企的产品和技术主要来自外方股东,它们没有及时感知跟上中国电动化转型,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则抓住机会,不断挤占合资车企市场份额。上汽集团主要依靠合资企业贡献销量和利润,合资产品滑坡后,自主品牌还无法填补损失。2024年上汽集团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2025年1月24日,上汽集团还发布公告称,上汽通用及其子公司为应对市场挑战,在评估业务重整行动影响后,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32.12亿元。上汽通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也对上汽集团2024年业绩带来显著影响。   上汽集团对上汽通用及其子公司采取权益法进行核算,不承担额外损失义务。即使合资企业发生超额亏损,公司对其长期股权投资减计到零为止。   上汽集团称,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对上汽通用整车相关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74.69亿元,这部分将减计为零;上汽通用动力总成子公司仍有部分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预计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确认投资损失4.05亿元。上汽集团料将因为上汽通用资产减值事项损失净利润78.74亿元。   2024年12月,通用汽车已经发布公告称,中国业务计提50亿美元资产减值和重组费用。其中资产减值为26亿至29亿美元,关闭工厂、优化产品组合等重组费用约为27亿美元。   若不是上汽集团的印度子公司在2024年完成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获得相应收益,上汽集团2024年将由盈转亏。   2024年4月,上汽集团印度子公司与当地投资方达成上述交易。交易完成后,上汽集团持有印度子公司49%股权以及53%投票权,印度企业JSW集团持股35%,当地金融机构持股8%,员工和经销商分别持股5%和3%。上汽集团称,印度子公司相关交易预计为公司贡献净利润51.3亿元。   2025年,上汽集团仍将面临严峻挑战。上汽集团已采取一系列调整应对措施,包括稳住合资业务、着力降成本、发展自主品牌等。经过2024年去库存之后,上汽集团2025年销量有望重回增长。据了解,上汽集团近日还与华为接触洽谈智能驾驶相关合作。   1月24日,上汽集团收报16.94元/股,涨4.12%。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无人机公司大疆不服美制裁

          美东时间2024年10月18日,全球无人机制造巨头大疆创新宣布在美国法院起诉美国国防部。大疆创新称,美国国防部错误地将大疆列入“中国军工企业名单(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 List,CMC名单)”。   CMC名单是美国国防部《国防授权法案》的一部分,该法案在2021年1月生效。CMC名单旨在识别并打击在美直接或间接运营的中国军事企业。这一名单同时警告美国企业,一旦与名单内的中国企业合作,会触及国家安全风险。实质上,美方禁止美国公司与名单上的中国公司开展业务。   2022年大疆首次进入CMC名单。2024年1月底,美国国防部更新了这份名单,但名单上仍保留着大疆。   大疆尝试与美国国防部沟通超过16个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公司因此确定,除了寻求联邦法院的救济,别无选择。   美国是大疆的重要市场之一,位列CMC名单势必会对公司在当地的业务产生负面影响。在大疆受美制裁期间,一家由美国人成立的无人机公司,从中国进口无人机零件,在马来西亚组装后销往美国市场,其产品与大疆的极为相似。这家公司从大疆获得许可,旨在绕过制裁。   大疆对美国防部的发起诉讼早有迹象。10月8日,大疆发布声明称,大疆是唯一一家明确谴责并积极阻止其产品用于军事用途的无人机公司,公司为阻止无人机参与战争冲突,还暂停了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所有业务运营。   大疆还称,公司不是中国、美国或其他任何地区的军事公司,公司从未设计或制造过军用级设备,也从未在任何国家营销或销售用于军事用途的产品。美国国防部没有理由将大疆列入“中国军工企业名单”,公司已准备好应对这一挑战。 中国政府出口管制   大疆创新已经与美国政府部门展开了多轮较量。随着科技进步,一些民用无人机和机上载荷可以兼顾军民两类用途,全球各个军事冲突地区几乎都能看到消费级无人机的身影。民间甚至把消费级无人机称作“游击队的空军”。   事实上,正规军事组织也在广泛使用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在俄乌冲突中,双方军队频繁将民用无人机投入战斗。   2022年3月16日,乌克兰副总理Mykhailo Fedorov在推特上致函大疆创始人汪滔,希望大疆通过远程云端识别,禁用在俄罗斯、叙利亚、黎巴嫩地区购买并激活的大疆产品。   大疆并不想卷入俄乌冲突之中。一个多月后,公司发布声明称,公司正在重新审查评估各地区的合规要求,期间公司将暂停在俄乌两国的所有业务活动。   2023年7月31日,中国政府出台无人机出口管制政策,决定从2023年9月1日起,对最大续航时间大于等于30分钟,且最大起飞重量大于7千克或空机重量大于4千克,携带红外测距仪、高光谱相机等载荷的无人机,实施不超过两年的临时出口管制。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发言人称,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部分高规格、高性能的民用无人机转用军事的风险不断上升。中国政府坚定支持中国企业在民用领域开展无人机国际贸易与合作,反对民用无人机被违规用于非和平目的,反对个别国家动辄以无人机为由对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非法制裁。   无人机仍然持续活跃在全球各地战场。业内人士称,这些无人机多是通过第三方采购或者捐赠的方式流向冲突国家,大疆这类生产商可以控制直接出口对象,但难以控制无人机的最终流向。   制裁不仅涉及大疆这样的无人机制造商,一些无人机供应链企业也受到波及。   2024年10月17日,美国财政部发布公告,指控两家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Garpiya系列远程攻击无人机的开发和生产,俄军将该型无人机部署在俄乌冲突前线。美国财政部称,已经冻结了这两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境内的所有财产。 在美缠斗多年   2019年5月,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网络和基础设施安全局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生产的无人机可能会将敏感信息传递回中国的制造商,而中国政府机构可以访问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这些数据。   2019年6月,美国参议院商业、科学及交通委员会举行了一场无人机安全听证会。有的参会人员认为,大疆无人机的数据可能会流向中国政府,给美国带来风险。   美国内政部、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乃至军事组织都是大疆无人机的用户。大疆创新回应称,公司不会泄露用户数据,为消除美方在数据安全方面的顾虑,公司将在美国加州设立生产线组装无人机。   2019年6月,大疆创新还发布了“政府版”无人机。这一版本的无人机直接放弃了网络通信功能,无人机采集和使用的数据只能存储在本地。   美国内政部管理着美国各类资源,包括公共土地,联邦所管辖的海洋水域,和其他矿产、石油资源等,对无人机依赖性较强。   2019年7月2日,美国内政部发布了大疆无人机数据管理安全评估报告,建议国内批准使用大疆“政府版”无人机,但用途仅限于执行非敏感任务。   美国内政部称,市场调研显示,除了大疆无人机,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在价格、任务安全性能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国内替代品。   事实上,美国内政部还使用了美国3D Robotics生产的solo系列无人机,但该公司在与大疆创新的竞争中落败,并在2016年9月退出了无人机硬件制造领域。   美国陆军部早在2017年8月就签署了一份备忘录,指示美国陆军部所辖各单位“停止使用大疆无人机系统”。   2021年6月1日,美联社获取了一份军方报告,美联社援引这份报告称,报告评估了两款“政府版”大疆无人机的软件系统,以及部分用于修复可能存在数据泄漏风险的补丁。报告结论认为,这两款大疆无人机是安全的,推荐美国政府及军队使用。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赛力斯2024全年扭亏为盈

          赛力斯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42亿至1467亿元,同比增长302.3%至30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亿至60亿元,实现全年扭亏为盈。2025年1月21日晚间,赛力斯发布业绩预告,披露上述信息。赛力斯在2023年录得净亏损24.5亿元。   2021年4月,赛力斯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终端”)达成合作。同年12月,双方共同推出问界品牌。问界品牌目前有M5、M7和M9三款车型在售,此外,赛力斯还生产销售部分其他自有品牌车型。   赛力斯称,2024年度公司销售新能源汽车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主营业务收入取得较大增长,超额完成年度经营目标。   除了比亚迪和理想汽车,赛力斯是国内第三家实现全年盈利的新能源车企,问界品牌功不可没。   华为和赛力斯开创了行业从未有过的合作模式。华为在合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产品设计、定义、生产质量把控、销售都由华为决定,问界产品还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下称“车BU”)全套部件。合作前期,问界品牌本身甚至也属于华为。   问界品牌在发布之后第一年,即2022年的销量超过7万辆,令外界看到华为能力。在赛力斯标杆作用下,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和北汽集团先后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2023年12月,该合作模式定名“鸿蒙智行”。华为终端与另三家车企合作的品牌分别为智界、尊界和享界。   赛力斯在2024年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新款M7和M9两款车型。2023年9月,新款M7上市之后持续热销,同年12月,高端旗舰车型M9上市,同样受到消费者追捧。M9车型售价较高,2024年该车型大批量交付之后,赛力斯盈利状况持续改善。   赛力斯计划在2025年推出新车型M8,产品定位介于M7和M9,有望延续问界品牌强势表现。   赛力斯与华为高度绑定是其成功因素,但同样蕴含风险。随着鸿蒙智行其他品牌产品陆续上市,问界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智界新车型R7于2024年9月上市,2024年累计交付接近3万辆,大定订单接近6万个。   实际上,赛力斯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和净利润明显环比下滑。按照赛力斯业绩预告数据计算,2024年第四季度,赛力斯营收介于375.7亿至400.7亿元,净利润介于14.6亿至19.6亿元。2024年第三季度,赛力斯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415.8亿和24.1亿元。   此外,华为车BU也在积极扩大合作范围,多家车企与车BU达成深度合作,产品搭载华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尽管车BU已拆分独立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引望”),但车BU计划通过华为品牌关联,在消费者端加强影响力,推出了“华为乾崑智驾”品牌。   赛力斯已宣布入股引望,以115亿元代价获得引望10%的股权。但“华为汽车”光环不再仅属于赛力斯独一份,除了鸿蒙智行体系品牌,市面上使用华为系统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   不愿具名的华为其他合作车企人士称,原本与华为合作是为了和问界一样拥有差异性,现在又和其他车企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   赛力斯作为华为合作标杆企业,面临类似挑战,它需要寻找到新的破局之道。   2025年1月22日,赛力斯收报131.9元/股,跌5.05%。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小鹏汇天计划在海南建营地

         小鹏汇天与海南省多家机构签约,启动遍布全岛的飞行营地建设,目标数量超过40个。该公司还将与海南省发改委合作,共建飞行汽车应用示范岛,推动飞行汽车应用在岛内全面落地。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鹏汇天”)是小鹏汽车的飞行汽车研发主体。据小鹏汇天介绍,此次签约的40个飞行营地位于儋州、万宁、陵水、三亚等地,涵盖海南省绝大部分景点。未来,公司还将与海南省发改委共建全长接近1000公里的“空中环岛旅游公路”。

  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国内正酝酿空域改革,但实际措施尚未颁布实施。低空飞行活动仍然需要提前申请,获得空管部门批准,审批耗时长,且流程繁琐。

  小鹏汇天将应用场景聚焦在私人野外体验飞行,并计划与飞行营地合作,提高飞行活动便利性。飞行营地包含通航机场、景区、文旅小镇、城市郊区等各种类型,飞行营地自带空域资源,飞行器不需要再单独申请,就可以在划定范围内飞行。

  小鹏汇天计划在2026年量产“陆地航母”飞行汽车,产品已于2024年正式启动预售。“陆地航母”实际上是两个产品,即陆行部分的增程式混合动力皮卡,以及飞行部分的多旋翼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皮卡搭载eVTOL,作为其运载工具和充电站

  eVTOL属于航空器,产品商业化交付前,还需要通过中国民航局的适航审定。适航审定是民航监管机构对航空器安全性的技术审查。2024年3月21日,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了“陆地航母”eVTOL部分的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e,TC)申请。

  小鹏汇天这款eVTOL产品以轻型运动飞机类型申请TC证。轻型运动飞机的重量、速度和座位数要小于正常类飞机,空中风险和地面风险相应更低,因此适航取证难度也更低。

  在2024年9月3日举行的一场公开活动上,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称,公司正在与适航审定中心密集沟通,“陆地航母”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取证。

  在产品取证量产前,小鹏汇天需要寻找合适的飞行营地选址。小鹏汇天称,海南是国内首个在全省域实施了三轮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地区,建成了海南通航飞行服务站和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等保障设施,在空域资源条件、飞行服务保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名通航产业人士介绍,在海南,空中游览是政府优先支持的产业,执飞一些特殊空中游览航线,只需简单报备,不再需要繁琐的申请流程,可以实现“想飞就飞”。

  海南是国内唯一热带岛屿省份,适宜发展空中游览,海南省也是国内低空游览最发达的省份。开源证券2024年5月发布的研报称,目前国内空中游览市场每年载客量超过30万人次,主要集中在海南地区,2021年、2022年国内空中游览载客量分别有70%和66%集中在海南。

奢侈品牌顺应中国市场变化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在上海落下帷幕。作为每届进博会的明星展台,2024年各大奢侈品牌在“争奇斗艳”之余,却也比往年要低调不少。   在过去七届的进博会中,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Kering,OTCMKTS:PPRUY)、LV母公司LVMH(OTCMKTS:LVMUY)、卡地亚母公司历峰集团(Richemont,OTCMKTS:CFRUY)、和Burberry(博柏利,OTCMKTS:BURBY),分别是连续第六次、第五次、第五次和第四次参展进博会。   2024年以来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和不确定性,增长整体放缓,作为各大精品零售企业主阵地之二的中国和欧洲市场内需不足,导致消费者在支出上肉眼可见地更加理性了,奢侈品这类非必需品受到较大冲击。   LVMH在2024年三季度录得营收190.76亿欧元,同比下滑3%,这是该集团2020年四季度以来,营收首次下滑。连业绩一向稳健的龙头爱马仕,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增速都显出疲态,当季录得营收37.04亿欧元,同比增长11.3%,较去年同期下滑4.3个百分点。开云集团也延续跌势。   2024年进博会,各品牌展区依旧华丽,打卡拍照的观众络绎不绝。LVMH和历峰集团都融入了中国元素,LVMH设置了一款高大的“中国金龙”形象展台,颇为吸睛;开云集团将中式卷轴与宣纸质感的墙面、竹制意象的陈设相结合布展。Burberry则主打传统英伦风格,重现伦敦公园中的大型凉亭设计。杜嘉班纳(Dolce&Gabbana)以金色镜面为主基调,展陈围绕西西里风情展开叙事。         但面对媒体,在行业景气下滑的背景下,各大奢侈品牌高管更加谨言慎行了。去年在进博会通过现场群访和媒体面对面交流的LVMH和Burberry,今年都取消了这一环节。   占据全球奢侈品市场两成以上份额的中国市场,是国际奢侈品牌难以忽视的一块大体量“蛋糕”。根据腾讯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洞察报告》,2024年中国内地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规模将达到5720亿元,同比增速为4%。   各品牌仍然在进博会上表态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Burberry中国区总裁张允馨认为,中国消费市场在全球奢侈品行业的发展中将继续扮演重要作用,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推出更多符合本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开云集团称,“对中国市场抱有长期承诺”,期待通过进博会加深与本土消费者的交流与联结。LVMH表示,中国⼀直是集团及旗下众多标志性品牌源源不竭的灵感、活⼒与创新源泉,希望进⼀步加深与中国的紧密联结,并将双⽅在商业与⽂化层⾯的战略合作推向新的⾼度。   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也通过连续五年参展进博会,试图逐渐重建与中国市场的关系。其全球首席执行官Alfonso Dolce近日表示,期待进一步扩大在华业务,加深与中国消费者的沟通互动。   2018年,杜嘉班纳曾因一支广告及后续的公司回应陷入争议,被一些网民贴上了“辱华”标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市场处于“静默期”。品牌形象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不言而喻。在会场闲聊时,一位参与过杜嘉班纳相关项目和活动的设计师告诉我,确实感受到这家公司近年在国内活跃度的提高。   今年6月,杜嘉班纳于上海张园启幕了其亚洲首个品牌文化与艺术线下体验空间Casa Dolce&Gabbana。9月,其全球首家餐饮咖啡馆于上海中信泰富广场旗舰店开幕。虽然没有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宣传营销,但相对前两年的沉寂已然高调多了。目前,杜嘉班纳在中国大陆共设有46家门店,涵盖男女装、童装、女鞋、机场、奥特莱斯等不同形式。   近年来,奢侈品牌越来越注重与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并且意识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企业纷纷加深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以实现自然的市场反应和互动,同时避免负面影响。“文化理解“、“文化渊源“、“情感联结”是进博会上频被提及的字眼。   在产品设计上,各品牌近年频频向中国市场示好。Burberry称,公司近年在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上进行了多项本地化创新,例如在中国农历春节以及七夕节,推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创意活动和系列商品。杜嘉班纳在2023年七夕节首次与中国先锋艺术家合作,以各种七夕标志性符号为主要元素,装点成衣和配饰。LVMH在今年的会场上,也展出与中国艺术家限量合作的LV皮包,并邀请中国独立设计师参与主题论坛分享。         随着国产品牌关注度和地位得到提升,国潮文化的兴起也对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运营产生了一定冲击。国内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产品。奢侈品牌则顺应市场需求更迭,进行数字化和渠道转型。   Burberry主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的整合,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例如借助微信小程序,连接店内购物和虚拟体验。此前于2020年7月,Burberry在深圳开设了全球第一家社交零售精品店。   LVMH集团亚太区数字化高级副总裁LAN LUAN在进博会期间表示,集团已经在天猫、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线上精品店,也有线上时装秀、流媒体直播等新尝试。旗下品牌的客户顾问会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发帖互动,例如发布精美的图片、分享精彩的故事讲述,对客户进行远程服务。零售顾问还通过与小红书团队交流,学习如何激发客户兴趣、了解社交媒体上的客户、拉近与中国年轻人的距离。         此外,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被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纳入长期发展战略之中,可持续、环保材料、再生材料、循环经济也成为很多品牌本次进博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不只一个品牌方告诉我,部分展台搭建的装置后续会在其他场景再次被使用。   市场的新趋势和消费环境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迫使这些奢侈品牌进行市场战略的重新审视和调整。 附件:2024奢侈品行业零售店长发展白皮书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全球贸易报告2025

           1月17日,波士顿咨询发布了《全球贸易报告2025》,预测2023年到2033年十年间,全球贸易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报告指出,美国为了替代从中国进口商品,会继续推动制造业回流到本土或者把商品生产外包到其他国家。预计到2033年,美国的贸易总额会增长到5.9万亿美元,与日本、韩国、欧盟、墨西哥、印度、东盟等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较大,会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其中美国与欧盟、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额上涨最大,相比2023年,分别增长3030亿美元、3150亿美元。   而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会明显减少,相比2023年减少1590亿美元。报告指出,如果美国大幅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中美贸易额会大量减少。在美国加征60%关税的情况下,预计2033年中美贸易将减少27%。   波士顿咨询分析,按照美国2023年的进口规模估算,如果美国对中国征收60%关税、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关税、对其他国家征收20%关税,这会导致进口成本增加6400亿美元。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消费电子、电气设备和时尚产品受加关税影响最大。    报告预计,预计2033年中国的贸易总额增长到6.6万亿美元。中国与印度、俄罗斯、东盟、非洲、拉美等国家的贸易增长提速。到2033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将减少2210亿美元;而与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将增加约1.25万亿美元。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项目对南半球进行大量投资,这将为中国企业带来重大机遇。未来十年,中国与“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将占中国贸易增长总额的44%。然而,金砖集团内部也存在竞争,例如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      面对复杂的全球政治和贸易格局,波士顿咨询建议企业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发展有弹性的和透明的供应链,实施多样化的采购策略,扩大在高增长国家的影响力;另外,要把生产转移到更靠近国内市场的地方,降低运输成本、减轻供应链风险,而且投资的区域要差异化。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美商务部出口管制新规

          拜登即将离任之际,美国商务部连推出口管制新规。美国时间1月15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再发两条管制政策,一方面更新先进算力的出口管制,限制流片的芯片规格上限从过去的7纳米扩大至了“16或14纳米”,另一方面,将中国和新加坡的27个AI公司及算力公司等加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进行严格的管制。   在先进算力出口管制方面,对于出口先进芯片的代工厂和封装公司,BIS实施更广泛的许可证要求,要求这些公司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出口给受信任的“批准”或“授权”集成电路设计商,该设计商证明芯片低于相关性能阈值;前端制造商要封装先进芯片,须在中国等24个“美国禁运国家”以外的地方进行封装,并由制造商核实最终芯片的晶体管数量;或该芯片由“经批准”的“外包半导体组装和测试服务”(OSAT)公司封装,该公司验证最终芯片的晶体管数量。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大陆等地的芯片设计公司实际上被纳入“白名单”制管理,只有进入白名单才能进行流片。   BIS列出了一些“经批准”的“外包半导体组装和测试服务”(OSAT)公司,包括三星电子、英特尔、台积电、神钢、格芯(Globalfoundries)和日月光半导体等24家厂商。   BIS提到,对于受信任的“批准”或“授权”集成电路设计商,如果代工厂执意认为代工的芯片不属于美国管制的先进芯片,那么就要证明,最终封装的集成电路的“总晶体管数量”低于300亿个晶体管,或最终封装的集成电路不包含高带宽内存(HBM),且2027年前产的集成电路的“总晶体管数量”少于350亿个、2029年前产的少于400亿个。   值得注意的是,BIS把限制流片的芯片规格上限从过去的7纳米扩大至了“16或14纳米”(16/14 nanometer node),或是使用了“非平面晶体管结构”(a non-planar transistor architecture),且上述三个条件中,每一个都要求有这样的长臂管辖。   BIS还分两批将27家中国和新加坡实体纳入实体清单,进行严格出口管制。第一批为11家中国实体,BIS指控其中10家通过研发先进AI,来支持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这10家公司包括智谱华章及旗下多家公司、北京聆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南京知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剩下一家为北京科益虹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被BIS指控在为中国的先进芯片制造设施开发光刻技术,这项技术将使中国能够自主生产先进的军用集成电路。上述11家公司受到“假定拒绝”的处理,即美国公司对这些实体出口,较难拿到许可证。   智谱在1月15日深夜发布声明称,BIS拟将智谱及子公司增列至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一决定缺乏事实依据,对此表示强烈反对。鉴于智谱掌握全链路大模型核心技术的事实,被列入实体清单不会对公司业务产生实质影响。公司将继续参与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坚持最高安全标准和公平、透明、可持续原则,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另一批纳入“实体清单”的为算力相关的16家公司,包括RISC-V和TPU处理器公司算能科技有限公司及多家子公司、新加坡的PowerAir公司和福建算芯科技有限公司等。   特朗普即将在下一周上任,美国商务部赶在拜登政府最后一周推出诸多出口管制相关政策。1月13日,美国白宫宣布发布《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Interim Final Rul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ffusion),分不同国家和不同云厂商,限制GPU(图形处理器)出口到美国之外。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紫金矿业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

            首度被纳入美国涉疆法案实体清单之后,2025年1月15日,紫金矿业公告回应称未发现强迫劳动,“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未基于事实而草率指控,公司对此深表遗憾和震惊”。   紫金矿业进一步称,公司在美国没有资产,也没有取得来自美国的销售收入;所涉在疆企业的资产、收入、利润等占公司相关指标比例均不到5%,预计此事不会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当地时间1月14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将37家中国企业新增纳入《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UFLPA,下称“涉疆法案”)制裁实体清单当中,理由是这些公司从新疆采购原料或雇佣少数民族员工,其中包括紫金矿业及其在疆四家子公司。被纳入上述清单之后,上述所涉企业产品自2025年1月15日起被禁止进入美国。   美国涉疆法案于2022年6月起正式实施,将在新疆生产的产品推定为所谓“强迫劳动”产品,企业如还希望向美国出口产品,需提供溯源资料,证明产业链中的材料并非源自新疆,也没有强迫劳动。迄今,该清单的企业数量已增至近150家。   受此消息影响,1月15日,紫金矿业A股跌3.84%,报15.78元/股,;港股跌5.85%,报14.48港元/股。1月16日开盘,公司股价又有所回调,A股涨2.85%,报16.23元/股;港股涨3.31%,报14.96元/股。   紫金矿业集团中涉及上述清单的企业包括: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ijin Mining Group,即“紫金矿业”),及其子公司新疆紫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Xinjiang Zijin Nonferrous Metals,下称“紫金有色”)、新疆紫金锌业有限公司(Xinjiang Zijin Zinc Industry,下称“紫金锌业”)、新疆金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Xinjiang Jinbao Mining,下称“金宝矿业”),以及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Xinjiang Habahe Ashele Copper,下称“阿舍勒铜业”)。   美国国土安全部指出,紫金矿业在新疆有矿山和生产基地,包括阿舍勒铜业经营的阿舍勒铜矿、紫金锌业经营的乌拉根锌(铅)矿,以及紫金有色经营的锌冶炼厂,而锌、铜、铅、银和硫酸等原材料源自新疆,存在原材料采购问题。   此外,紫金锌业、金宝矿业被认为从新疆转移、招聘少数民族员工,这两家公司主要从事锌精炼、硫酸生产以及铁矿开采。阿舍勒铜业已在2024年8月因涉嫌强迫劳动被纳入清单当中。   紫金矿业回应称,公司在疆企业杜绝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及其他侵犯员工权益的行为,所有招聘、离职等活动均遵循自愿原则,尊重员工的人身自由,实行市场化及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薪资水平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4%。   在供应链上,公司也已根据《经合组织负责任的矿产供应链尽职调查指南》建有负责任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供应商及承包商同步遵循公司行为准则,也并未发现或收到关于供应链上存在强迫劳动的可信证据。   紫金矿业指出,涉疆法案实体清单只涉及被列入清单的主体自身,不含其控股、参股公司,且仅限制清单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至美国,不会对公司及权属企业的其他业务活动造成任何影响。   紫金矿业表示,公司将与美国法律专家团队合作,研究相关救济程序,并积极与美国相关政府部门沟通以解决相关误解,争取将公司及在疆部分权属企业从涉疆法案实体清单中删除。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茅台收缩冰淇淋业务

          茅台冰淇淋的一些门店已经关闭,线上销售渠道也已经断货了,茅台公司表示正战略收缩冰淇淋业务。   茅台冰淇淋是茅台在2022年推出的年轻化产品之一。这款冰淇淋添加了2%左右的53度茅台酒,共有原味、香草味和青梅煮酒味三个口味。   2022年5月19日,全球首家茅台冰淇淋旗舰店在茅台国际大酒店开业,目前已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共计34家旗舰店布局。   2023年下半年,茅台接连推出联名产品,和瑞幸联名推出酱香拿铁,上线当日就引发了门店购买热潮,产品开售首日实现销量542万杯,销售额突破1亿元,刷新了该品牌的单品纪录。茅台还和玛氏集团联名推出德芙酒心巧克力,含了2%茅台的酒心巧克力同样开售几小时内即断货,单颗售价最高17.5元。   1月2日,贵州茅台发布2024年度生产经营情况公告,2024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738亿元,同比增长约15.44%,其中茅台酒营收约1458亿元。截至1月10日收盘,贵州茅台股价报1436元每股,跌0.55%。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分析与思考: 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

本书所谈的都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重点、热点问题,从现实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为推进新时期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广汽集团加强自主品牌运营

         广汽集团酝酿已久的运营改革正式启动。2024年10月25日晚,广汽集团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当日审议通过了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改革的议案,同意对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转变。   此前对于旗下自主品牌,广汽集团更多从战略层面引导发展。最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剧变,原有模式的劣势逐渐凸显,顺应行业变革、加码做大自主品牌成为当务之急。广汽集团认为,对自主品牌实施运营管控,可以提升其经营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在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快速响应新能源转型趋势,不断抢夺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份额达到58.8%。其中,第三季度,自主品牌份额达到62.9%。2021年,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还只有41.2%。   广汽集团产品以乘用车为主,业务上曾长期倚重日系合资品牌。日系品牌以燃油车为主,引以为傲的油电混动汽车不在中国主管部门划定的新能源汽车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浪潮冲击国内车市,日系车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   “整个中国市场的竞争主体、市场结构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一个汽车集团,将自主品牌拿到集团层面来运营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称,通过将自主品牌的部分业务提级至集团总部直接运营,广汽可以加大对自主品牌的管理力度,提升支持程度和资源协同效率。   为推动改革进展,广汽集团总部办公地址将从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搬迁至广汽自主品牌广汽传祺、广汽埃安所在的番禺汽车城。广汽集团的研发部门广汽研究院亦位于该处。冯兴亚形容称,集团接下来要“撸起裤脚下地干活”。广汽集团已于10月24日召开管理模式改革及总部搬迁动员大会,对内强调了改革的战略意义,并公布了搬迁计划。   曾就职于广汽集团的资深人士认为,此前,广汽集团旗下各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多各自为战,有如“分封制”;另一方面,合资品牌过去表现强势,集团层面的高级管理人员多出自合资品牌,造成管理思维上的惯性。   过去数年,为顺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广汽集团不乏大手笔投入,广泛布局电池、电驱以及锂矿等上游产业链,亦围绕智能驾驶供应链进行多笔投资。广汽集团还尝试补齐国际化短板,进军东南亚市场并于当地建厂,近期还刚刚宣布了新的欧洲市场拓展计划。   前述人士担忧,广汽集团风格为投资驱动,重要决策往往要先算账,存在错过最佳时机的风险。“算清楚账的时候,别人也算清楚了,竞争最激烈。”他认为,广汽集团的改革还应该延伸到投资决策领域。   除了开启管理模式转变,广汽集团还将同步实施组织机构改革,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广汽集团称,这些举措是为了应对汽车行业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推动自主品牌做大做强,加快完成广汽集团转型调整,实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广汽埃安小车2026年入欧

         广汽埃安的产品节奏继续提速。1月6日,埃安定位“精品小车”的纯电产品AION UT开启预售,预售价在8万至11万元之间。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称,该产品将在春节后择机上市。   埃安在2024年下半年开启新产品周期。7月和11月,新款电动SUV和电动轿车分别上线,覆盖11万至18万元价格区间。随着新产品加入队列,埃安在8万至18万元价位段完成布局。   在国内,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最激烈。“2024年行业巨头率先打响‘价格战’。2025年,光打‘价格战’可能不行。”肖勇称,埃安在不同细分价位段都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接下来要“拼产品、拼价格、拼服务”。   在2024年三季度开始前,埃安已有两年多没有推出新品,老产品逐渐显露疲态。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对插混和增程车型的偏爱进一步强化。埃安只生产纯电动汽车,难以充分呼应市场需求。两项因素叠加导致埃安在2024年销量承压。   埃安正在逐步走出新老产品交替的瓶颈期。埃安是广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子公司。据广汽集团披露,2024年11月,埃安销量同比增长1.77%,连续九个月的同比下滑就此结束。12月,埃安销量同比提升47.31%。   埃安对即将正式上市的小车寄予厚望。肖勇称,在AION UT所处的价位段市场,月销量不能在1.5万辆之上就难言是爆款。他希望该车型能逐步进入同级车销量排名前三。   AION UT是广汽集团实施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后发布的首款新车。广汽集团于2024年10月启动改革,对埃安、传祺等自主品牌的管理方式由“战略管控”转为“经营管控”。   以往,埃安发布会的主讲人多是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或肖勇。在1月6日举行的预售发布会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首先登台。冯兴亚称,广汽集团计划未来每年发布七款以上新车。   AION UT是一款全球车型,将谋求进入欧洲、中东、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在欧洲,小车是重要品类,欧洲也吸引了不少中国新能源品牌。   2024年12月下旬,蔚来汽车发布新品牌“萤火虫”。该品牌产品对标纯电小车MINI COOPER,计划2025年正式在欧洲市场亮相。蔚来方面当时称,中国小车市场规模大概是每年130万辆,但在欧洲,小车市场空间可观,年销量在400万辆级别。   零跑汽车于2024年9月进入欧洲市场,首批投放的两款车型中就有一款小车。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在10月称,欧洲消费者比较喜欢操控性好或是轻量化的小车。      AION UT将在2026年初在欧洲市场亮相。2024年10月,在经过历时数月的调查后,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从10月30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正式反补贴关税。中国汽车品需要找到应对贸易壁垒的适当策略。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车企业进入巴西

          中国汽车品牌在巴西掀起电动汽车热潮。巴西商务发展中心(BBDC)首席顾问爱德华·阿尔梅达(Eduardo Almeida)称,在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城市,中国电动汽车越发流行, 尤其是比亚迪、长城等品牌。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指出,拉丁美洲电动乘用车的普及长期以来一直不景气,主要原因是电动汽车的前期价格过高,但随着比亚迪等中国车企推出性价比车型,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   2024年上半年巴西电动汽车销量近5.5万辆,这已经超过了2023年巴西电动车总销量。其中,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约90%。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前十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前三大目的地国家分别是比利时、巴西和英国。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巴西汽车进口关税高达35%。2015年开始,巴西对纯电动汽车免征关税,并给予混合动力车型相应关税优惠,吸引了中国车企前去“掘金”。   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吉利汽车等中国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就已进入巴西,目前正在加大力度投放新能源产品。从2021年开始,以新能源产品进入巴西市场的长城汽车和比亚迪,则在加速提升当地销量。   据比亚迪统计,截至12月13日,2024年比亚迪已在巴西销售新能源汽车约7万辆,较2023年增长了290%。目前,巴西市场每售出10辆纯电动车就有7辆来自比亚迪,每销售4辆混动车中就有1辆是比亚迪车型。   早在2014年,比亚迪就在巴西成立了分公司,当时在当地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动叉车、货车、卡车销售等。2021年12月,比亚迪SUV车型“唐”在当地亮相,乘用车产品正式进入巴西市场。   截至目前,比亚迪在巴西当地推出八款纯电车型和五款混动车型。其中最便宜的车型为BYD Dolphin Mini(即国内比亚迪海鸥),入门款官方售价为11.58万雷亚尔(约合人民币13.6万元)。作为参考,菲亚特500e车型与BYD Dolphin Mini尺寸接近,而售价高达21.49万雷亚尔(约合人民币25.4万元),几乎是后者的一倍。         关税推动车企本地化生产   面对涌入的中国电动汽车,巴西分步骤提高进口关税,并希望中国车企在本地落地产能。2024年1月和7月,巴西两度调整税率。关税在未来两年还会继续提升,这一趋势会持续到2026年7月。届时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关税都升至35%,即与燃油车达到同样水平。   中国车企赶在7月加税节点之前密集发货,导致短期出口数量井喷。中国对巴西的电动汽车出口量在5月达到顶峰,6月至今已经剧烈收缩,此外燃油车出口量逐步抬高。   为抢在2025年1月关税再次抬高前发货,近期巴西再度迎来新能源汽车进口高峰。近期有海外媒体称大量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堆积在巴西港口,爱德华·阿尔梅达称,不止中国车企的电动车,来自欧洲、日本的电动汽车也在集中出口。   中国企业在巴西市场的后续机会在于本地化生产。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对巴西投资比较稳定,市场预期良好,政策也比较有利;而在临近的墨西哥市场,中企投资则面临美国打压、美墨加协定(USMCA)审议等政策风险。   巴西政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计划来刺激新能源汽车生产。2024年6月末,巴西政府通过“绿色出行和创新计划”(Mover)。该计划拟在2024年至2028年,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总计193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约235亿元)的信贷和税收支持,鼓励绿色技术研发、助推交通行业脱碳。此前上调的电动汽车进口税将成为实施上述政策的重要资金来源。   比亚迪、长城汽车等车企正在搭建巴西本地新能源汽车产能。   2024年11月,长城汽车方面称,正在为伊拉塞马波利斯工厂2025年上半年投产做准备。   巴西总统府网站显示,2024年12月2日,巴西总统卢拉会见了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兼比亚迪美洲地区总裁李柯,巴西劳动与就业部长路易斯·马里尼奥(Luiz Marinho)、巴伊亚州州长哈格斯·瓦格内尔(Jaques Wagner)等人也出席了活动。   李柯当时透露,比亚迪计划2025年3月在巴西生产第一批汽车,到2025年底为当地创造1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到2026年底为当地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同期,巴西工厂年产能将分别达到15万辆和30万辆。   BNEF认为,在中国公司的引领下,巴西可能成为整个拉丁美洲地区的关键电动汽车出口中心;与此同时,本地化生产或将推高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价格优势可能难以维持。         合规挑战   本地化生产需要适应当地合规要求和文化习俗,近期比亚迪巴西工厂劳工环境问题引发市场关注。   当地时间12月23日,巴西劳动与就业部(MPT,Ministério Público do Trabalho)公告称,由六个政府机构组成的工作组调查发现,比亚迪位于巴伊亚州(Bahia)卡马萨里市(Camaçari)工厂里的163名工人生活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部分工人于当日转移至酒店。   官方公告解释,这一系列调查从11月中旬开始,仍在进行中。上述163名工人是China Jinjiang Construction Brazil Ltd的员工,该公司为比亚迪提供外包服务,这些工人居住在卡马萨里市的四个工地宿舍。   12月23日,比亚迪巴西分公司发布声明称,过去几周,公司一直在对所有分包公司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多次通知外包公司做出必要调整。   比亚迪巴西高级副总裁Alexandre Baldy针对此次事件称,比亚迪巴西分公司重申完全遵守巴西法律的承诺,特别是关于保护工人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法律。   比亚迪方面称,该外包服务商没有按照比亚迪的要求提供劳工条件,比亚迪决定立即解除与该公司的合作。比亚迪巴西分公司还称,公司将确保受到上述决定影响的分包员工的所有权益得到保护。 […]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吉利汽车计划推出甲醇混动乘用车

        吉利汽车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推出两款甲醇混动乘用车。在1月5日举行的沟通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称,吉利的甲醇混动系统功能与市面上的汽油混动产品类似,并且其甲醇内燃机可以兼容甲醇和汽油。   甲醇是一种液体燃料,可搭配甲醇内燃机为汽车和船舶等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吉利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包括商用车板块,甲醇动力此前主要应用于商用车。吉利汽车也向部分甲醇资源丰富地区供应甲醇混动出租车。吉利汽车此次计划扩大甲醇应用范围,推出甲醇混动乘用车面向个人销售。   吉利控股集团积极拓展甲醇应用,是希望布局多种动力系统,并为内燃机在碳中和时代寻找到生存空间。   内燃机是传统燃油车核心部件,与化石能源、加油加气站共同构成成熟完善的应用闭环。化石能源是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际上,重要国家都有自己的“双碳”时间表,希望推动汽车行业通过电动化转型替代燃油车,最终实现碳中和。   2020年之后,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经过汽车行业数年探索,电动汽车的技术短板仍然存在,不能适用于所有场景。企业层面也面临现实困境,燃油车的盈利能力超过纯电动汽车,全球只有特斯拉一家纯电动企业实现盈利。   2022年底,中国为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颁布的财政补贴全部退出,配置了内燃机的插电式和增程式混动汽车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行业普遍预计,2025年国内的混动汽车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800万辆左右,与纯电动汽车分庭抗礼。混动汽车高速增长令内燃机行业迎来“第二春”。   内燃机转型压力并未消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帅石金认为,从碳中和角度看,风、光电力将是未来主要能源,行业不应再期盼传统内燃机回归主流,使用零碳燃料的新能源内燃机才是方向。帅石金同时是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和燃烧能源中心副主任。   2024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丁焰在公开场合介绍,正在制定的国家第七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下称“国七”)将会更名,由过去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改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标准”。   这意味着碳排放将被纳入内燃机排放考核。丁焰认为,未来关键是引导汽车企业加速导入零排放技术。   零碳燃料被视作内燃机希望所在。绿色甲醇即是零碳燃料探索方向之一。绿色甲醇是由电解水制成的绿色氢气与空气捕集二氧化碳合成。   吉利控股集团认为,直接使用绿色氢气面临诸多技术和基础设施挑战,用氢气合成液体甲醇便于运输加注。作为当前其甲醇燃料的原料,二氧化碳来自工业企业排放捕集。吉利控股集团认为,这属于“蓝色甲醇”,具备绿色属性,未来随着二氧化碳空气捕集技术进步,制造工艺可逐步过渡到使用绿色甲醇。   帅石金认为,甲醇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使用工业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将工业企业部分二氧化碳排放转移到了城市等汽车行驶区域。他指出,二氧化碳排放转移可能面临争议。   行业内其他零碳燃料研发方向还包括氢和氨,均需要重新开发的内燃机才能匹配。帅石金的研发方向是氢内燃机,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也在着手研发氢内燃机,并计划2026年量产。   欧盟计划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之后,为零碳燃料留出空间。欧盟定义的零碳燃料的合成过程比氢、氨和醇更为复杂,成本也更高,但内燃机不需要针对性改进。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上汽集团签约埃及本地化生产项目

        上汽集团与埃及曼苏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技术协议,上汽旗下MG(名爵)品牌产品将在埃及进行本地化生产组装。2024年12月30日,上汽集团发布上述信息。   上汽国际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赵爱民表示,双方合作采取全新模式,上汽集团提供技术和产品授权。当前国际环境比较复杂,轻资产模式意味着风险总体可控。   赵爱民称,曼苏尔集团会建设工厂、生产MG5车型,上汽集团还将逐步导入更多SUV和新能源产品。   根据双方协议,项目的本地化生产率要超过45%。曼苏尔集团子公司与埃及土地和干港物流区总局签署土地租赁合同,在埃及新行政首都十月六日城工业区建设现代化汽车制造工厂。该工厂初期规划年产能达5万辆,二期产能有望翻倍至10万辆。   埃及媒体报道称,上汽集团与曼苏尔集团签约同时,曼苏尔子公司签署了工厂土地租赁合同。曼苏尔集团的新工厂计划于2026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总投资额约为1.35亿美元。   曼苏尔集团与上汽集团之前已有合作关系。2018年曼苏尔集团取得MG品牌在埃及的独家经销权。   埃及汽车市场规模不大。2024年前10个月,埃及汽车销量增长12.02%至7.84万辆。市场机构Statista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埃及销量前五的乘用车品牌分别为日产、奇瑞、丰田、MG和雪佛兰。   近几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跃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共出口汽车491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2024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1.1%至535.5万辆。中汽协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预测,2024年全年汽车出口量有望在2023年基础上再增长100万辆至590万辆。   单纯汽车出口贸易容易引发争端。2024年9月27日起,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10月30日起,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此外,法国电动汽车补贴政策设置门槛,将中国产车型剔除在外,土耳其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40%关税。   行业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出海”发展到了新阶段,需要从单纯贸易出口转向全球化建厂,但当前主要海外市场的投资环境对中国车企并不友好。欧盟可能会对外国投资进行审查,美国更是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将中国企业视作“外国敏感实体”,试图将中国汽车和电池、智能网联等企业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企业在其他新兴市场进行重资产投资则可能受到当地经济和市场波动影响。中国车企扎堆投建产能的泰国即是典型代表。   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在当地建设电动汽车工厂,泰国对承诺建厂的车企提供进口电动汽车补贴。车企需要从2024年起实现本地化生产,且产量规模与享受补贴的进口车型数量相当。   中国多家车企申请参与上述激励计划。2024年泰国政府收紧信贷,前11个月,当地汽车市场销量规模同比下滑26.7%至51.9万辆。众多车企无法达成本地化生产目标。   2024年12月4日,泰国电动汽车政策委员会批准放款车企达标期限,但到2025年,车企本地化生产的电动汽车数量与之前进口电动汽车的数量之比需提升至1.5:1。如果车企迟至2026年或2027年才能完成目标,本地化生产和进口产品数量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2:1和3:1。   汽车出口贸易人士表示,此前个别中国企业为了占领泰国市场激进定价,产品售价已经扣除了预期能够拿到的补贴,现在补贴暂时无法兑现,公司又在泰国大手笔投资,企业濒临资金困境。不少车企的泰国工厂还面临产能利用率过低状况。   一名车企高层人士认为,在当前环境下,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可能会广泛采用技术授权等方式,合作双方各取所需,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新能源汽车2025年销量预测

           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3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650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超过50%。扣除出口之后,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占比(渗透率)可能达到55%。2024年12月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测。   2024年即将结束。张永伟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可达1300万辆,2025年销量将在此基础上增长30%。这一判断与其他机构相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之前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2024年销量将达到1300万辆,2025年会增长至约1600万辆。扣除出口之后,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国内渗透率也将超过50%。   此前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要成为新车市场主流,即新车渗透率超过50%。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数年突飞猛进,料将提前十年达成目标。   中国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十余年,新能源汽车经受住了财政补贴退坡、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等市场考验。张永伟称,新能源汽车产品还在不断丰富,插电和增程式混动(下称“混动汽车”)产品持续扩容。到2025年,混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各占一半份额。这意味着,混动汽车2025年销量将达800万辆。   2024年前11个月,混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5.2%至451.9万辆,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占比为40.1%。张永伟称,部分保守型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混动汽车,2025年相关车型供给也会大幅增加。在工信部2024年12月公布的第390批新车产品公告目录中,混动乘用车型超过50款。   张永伟认为,混动汽车需要融合电动和燃油技术,两种技术在混动汽车上找到新定位,也拓展了新市场。   智能驾驶和座舱普及也会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乘用车L2及以上辅助驾驶在新车中的搭载率将达到65%,其中高阶智驾搭载率会达到20%。   行业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天然匹配,例如高阶智驾对车辆电子架构、车载算力和传感器都提出更高要求,车辆搭载大容量电池才能支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还判断,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有望迎来高速增长。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约为50万辆,到2025年将同比增长80%至90万辆,增速高于新能源汽车平均水平。   张永伟称,根据当前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报废老旧营运货车购买新能源汽车,最多可以获得补贴14万元。2025年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试点还将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占比将达到80%。   此外,电池价格近两年显著下降,带动商用车价格走低。例如,纯电动重卡售价降低约三成。在用车环节,充电比加油便宜的多。在一些短途和封闭场景,纯电重卡显现出经济性优势,年均成本比燃油重卡低15%至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判断,2025年新能源重卡销量将超过11万辆,渗透率突破20%。   在轻型商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优势更加明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认为,2025年该类别产品仍将高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目前享受免征购置税优惠措施,从2026年开始,购置税优惠力度减半。张永伟预计,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大概率会出现“翘尾”行情,预计带来约50万辆增量。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手机无线充电已经实现,电动汽车是否也能无线充电?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江朝强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一项新型无线充电技术,为电动汽车提供了一种新的充电方案。这项技术让无线充电效率达到了96%,充电系统的体积减小了20%、重量降低了14%,为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应用和推广带来了新的可能。 无线充电技术是通过电磁场把电能从充电器无线传输到电池的一种方法,它的核心优势是无需插拔充电线,只需要把电动汽车停放在充电区域内就可以完成充电,这让充电变得更加方便,也降低了充电接口故障。“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应用在了一些高端电动汽车中,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未来这种充电方式有望成为主流。”江朝强说。 该无线充电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停车场、购物中心、家庭车位等场所,还可以把无线充电设备嵌入道路,使电动汽车实现“边开边充”,尤其适合长途卡车和公交车。 江朝强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驶入充电区域,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实现充电,这会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运营效率,有利于推动智能交通网络的建设。 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电动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充电技术可与智能电网相结合,优化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随着这项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降低,它还有望在无人机、机器人等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蔚来品牌“萤火虫”2025年亮相欧洲

           蔚来汽车新品牌“萤火虫”产品在12月21日亮相。这款小车由蔚来汽车慕尼黑设计中心完成造型设计,大众汽车前任CEO迪斯(Herbert Diess)进行过试驾测评。这些细节反映出蔚来汽车准备按照何种思路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   在12月22日举行的沟通会上,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称,“萤火虫”是一款为全球市场设计的精品小车,能够比蔚来汽车前两个品牌即NIO、乐道更快进入全球市场。蔚来方面认为,中国小车市场规模大概是每年130万辆,但在欧洲,小车市场空间可观,年销量在400万辆级别。   该车型预售价为14.88万元,价格对标10月调整价格后的纯电版MINI COOPER。“萤火虫”计划在2025年4月在国内正式上市,2025年上半年开始交付。   蔚来汽车推行多品牌战略,希望以不同品牌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率先问世的NIO是主品牌,定位高端纯电,主要针对30万元以上市场。第二品牌乐道聚焦20万至30万元市场。乐道品牌首款车型L60于2024年9月末开始交付。代号“萤火虫”的第三品牌定位为精品小车,针对10万至20万元价格带。   在立项之初,“萤火虫”原本计划以欧洲市场作为起点。李斌回顾称,按照公司早期规划,“萤火虫”现在应该已经在欧洲开始交付了,但是因为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公司调整了欧洲市场的节奏和策略。   计划调整后,“萤火虫”首先在中国市场发布,拟于2025年正式在欧洲亮相。李斌称,与2022年NIO品牌进入欧洲时选择铺设直营渠道不同,“萤火虫”会更多和本地伙伴合作,快速建立销售与服务网络。   李斌介绍,“萤火虫”在国内只有一款车型,而在全球市场,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开发多种车型。此前公司还透露,由于海外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较慢,“萤火虫”在国内只有纯电版本,但是在海外市场可能会考虑增程、插混等动力形式。   蔚来汽车一直以换电作为关键标签,“萤火虫”同样支持换电。但是因为电池尺寸比较小,“萤火虫”的换电体系将独立于蔚来汽车既有的换电体系。“萤火虫”总裁金舸称,“萤火虫”换电站用一个集装箱就能装得下,布站成本较低,运输较为便利,站点部署可以做到快速便捷。   此外,蔚来还会考虑融入宁德时代换电生态。宁德时代日前宣布,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25年建成1000座换电站,由宁德时代自身投资建设运营。待商业模式验证成功后,时代电服将向外部合作伙伴开放,共同投资建设换电站网络。宁德时代的中期目标是建成10000座换电站,长期目标是30000座。   李斌告诉财新,在换电技术路线、资产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蔚来汽车和宁德时代一直都有深入交流,双方当然有可能在换电生态方面进行全面、更多的合作。   蔚来汽车NIO品牌在2022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由于定位较高、车型较大等因素,目前销售体量较小。李斌称,后续蔚来汽车会以更具经济性的乐道和“萤火虫”主攻海外,2025年蔚来汽车要争取进入至少25个海外国家和地区。   三季报显示,2024年前三个季度,蔚来汽车分别录得净亏损51.8亿、50.4亿和50.6亿元。   此前李斌称,2018年至2021年,公司每年销量翻番;2022年至2024年,由于内部战略和执行等因素,公司经营没有达到预期。2025年,蔚来汽车三个品牌将全部进入销售、交付阶段。他还称,接下来的两年非常关键,蔚来汽车希望在2025年实现年销量翻番,在2026实现盈亏平衡。   12月23日,蔚来汽车港股收报34.95港元/股,跌0.99%。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智己汽车融资94亿元

           12月25日,智己汽车宣布完成94亿元B轮融资。智己汽车没有披露具体投资方,仅称得到国有投资机构和市场化投资机构继续加持。   智己汽车是上汽集团组建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产品定位高端。在智己汽车,上汽集团直接和间接持股约46.5%,阿里系企业持股约13.1%。部分上汽集团和智己汽车的供应商也是该公司股东,例如宁德时代和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0.49%,初创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持股0.24%。   智己汽车称,94亿元融资将用于数字智能底盘、线控转向、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研发,公司还会加快推出新产品。智己汽车计划在2025年推出两款纯电动和两款增程式混动车型。   智己汽车目前有四款车型在售。据上汽集团披露,2024年前11个月,智己汽车销售5.75万辆,同比增长106.5%。这一业绩在新能源车企中表现一般。阿维塔和极氪与智己汽车定位相当,同期销量分别为6.3万辆和19.5万辆。   上汽集团2024年整体遭遇困境,新任总裁贾建旭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形容公司销量是“硬着陆”。2024年前11个月,上汽集团共销售汽车353万辆,同比下滑19.5%。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大合资车企的销量分别下滑5.1%和58.6%。   贾建旭在上述会议中称,两家合资车企都在积极调整,但可能无法再回到年销量200万辆的辉煌顶峰,自主品牌是上汽集团提振市场表现的希望所在。   12月11日,智己汽车工商信息发生变更,贾建旭兼任董事长,这表明他对智己汽车寄予厚望。   此前5月20日,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智能电动车型。据了解,上汽奥迪新车型的产品平台来自智己汽车。这表明智己的技术能力得到高端品牌认可,应该转换成更好的市场表现。智己汽车计划于2025年推出的增程式混动车型也是销量增长点。   上汽集团另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飞凡汽车已与其他品牌整合。贾建旭称,上汽集团自主品牌要加强协同,这是上汽集团成功的关键,“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上汽集团面临严峻的国内市场形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称,如果没有二季度颁布的以旧换新政策,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可能会同比减少100多万辆。他预测,以旧换新政策大概率还会延续到2025年。在此前提下,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整体保持微增长。   车企间激烈竞争态势可能并不会缓解。不愿具名的车企人士称,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等头部企业都在谋划获得更大增量,持续至今的价格战很难停下。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这令部分汽车行业人士看到价格战终结的曙光。但上述车企人士称,头部车企是盈利的,并没有亏损,很难定义为“内卷式竞争”。从当前国内和国际市场状况看,车企都将在2025年承受较大压力。   在过去几年,上汽集团没能及时转型调整,在一些非主营业务上投入过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上汽集团难免经历“阵痛期”。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理想汽车转型AI寻找突破口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12月25日称,理想不再只专注造车,将转型为人工智能企业。   李想称,转型AI并不是心血来潮,早在2022年9月,他就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方向,2023年初发布公司战略愿景时,公开提出转型人工智能。   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智能驾驶和大语言模型两个方向分头突破,两者最终会形成一个统一模型,汽车也将从交通工具变成空间机器人。   李想判断,届时汽车可实现L4级自动驾驶,这会是行业iPhone 4时刻。苹果iPhone 4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李想认为,L4级自动驾驶汽车可以成为人类助手,改变汽车行业生态。   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的分级标准,L4级自动驾驶汽车在大部分场景下不需要人类接管。李想的长期规划目标是跨出汽车范围,打造人形机器人。   从业务规划看,理想汽车似乎在全面对标特斯拉。2024年以来,特斯拉CEO马斯克将重心转向人工智能。比如他决定暂停墨西哥工厂建设,不再寻求利用全新的工艺和技术制造下一代平台产品,转而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进。   2024年10月10日,特斯拉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计划在2026年大规模量产。特斯拉还在2022年发布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马斯克曾称,机器人数量至少会是人类的两倍。   李想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不是汽车行业发展唯一方向,而且当汽车成为智能空间后,人们会更希望自己拥有一辆。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遇到本土企业激烈竞争。理想汽车同样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李想可能希望像特斯拉一样,找到突围路径。   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企业中,理想汽车率先在2023年实现全年盈利,但追随者也在缩短和理想汽车的差距。一位车企战略部门人士称,理想汽车带火增程式混动技术,连续多款车型获得成功,其他车企开始全方位学习借鉴其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它们甚至不避讳“小理想”“理想平替”等营销口号。   另一家初创车企零跑汽车便借助上述策略取得销量突破。2024年前11个月,零跑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100%至25万辆,提前实现全年目标。而理想汽车同期销量为44.2万辆,其全年目标从80万辆调低至50万辆。前述车企战略部门人士认为,2025年模仿理想的企业和产品还会越来越多。   行业普遍预计,插电和增程式混动产品将在2025年继续快速增长,与纯电动汽车平分秋色。理想汽车押注人工智能技术,或可为产品注入差异性,也为其后续业务开辟新空间。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华为智界R7推出增程版

          鸿蒙智行联盟车型销量遭遇逆风之际,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和奇瑞汽车的合作品牌智界,在12月19日推出了R7车型增程版产品。R7是智界第二款车型,其增程版售价比9月上市的纯电动版低1万元。   鸿蒙智行是华为汽车业务之一。2021年2月,华为终端与赛力斯达成合作,在同年底推出“问界”品牌,创造出“智选车”业务模式。在该模式下,华为终端掌握产品定义、研发设计和最终销售等环节,合作车型指定使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下称“车BU”)部件。   2022年,问界品牌一炮而红。智选车阵营不断扩大,合作伙伴新增奇瑞汽车、北汽集团和江淮汽车,合作品牌分别为智界、享界和尊界。2023年11月,智选车模式升级为鸿蒙智行。   问界品牌和产品更早推向市场,也是鸿蒙智行销量的绝对主力。近几个月问界品牌的势头放缓,鸿蒙智行的表现也受到影响。   2024年一季度时,鸿蒙智行销量曾超越理想汽车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一。理想汽车在4月发布新车型后销量逐步回升,超越了鸿蒙智行,二者销量差距在8月和9月达到约1.4万辆。   鸿蒙智行于2023年11月正式进入多品牌运作阶段,但前期没有对鸿蒙智行销量带来正向贡献。   2023年11月,华为终端发布智界首款车型S7。华为终端和奇瑞汽车很快出现磨合问题,智界S7交付遇到困难,华为终端不得不为无法按时提车的客户提供补偿。2024年春节前,奇瑞汽车工厂一名管理层人士因华为合作事宜离职。   2024年4月,华为终端和奇瑞改善了交付工作,并重新发布智界S7,但其销量起色仍不明显。12月19日,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与“四界”合作车企董事长公开对话。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其间透露,前期奇瑞和华为终端合作不顺,奇瑞汽车为此“开除过一个高管”。   知情人士称,华为终端和奇瑞汽车在智界S7事件之后理顺了合作关系,华为终端也适当调整了鸿蒙智行合作模式,给予车企合作伙伴更大的话语权。此外,为了满足国家法规要求,华为终端将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品牌分别转让给了合作车企。   2024年9月,智界推出第二款车型R7,这款车型销量持续爬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问界销量下滑缺口。鸿蒙智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和11月,智界R7分别交付了4730辆和8393辆。R7增程式混动版本售价更低,上市后有望进一步提升智界品牌和鸿蒙智行销量。   鸿蒙智行还在2024年8月推出享界首款车型S9,尊界S800车型也于12月开始预定,鸿蒙智行正式集齐“四界”。   新品牌和新产品能够带来销量贡献,也会给鸿蒙智行增加内部协调难度。   不愿具名的行业观察人士称,尽管华为终端和“四界”之间没有股权合作关系,但从操作层面上看,几乎可以说是余承东在运作四个合作品牌。合作品牌能取得多大成就固然与华为有关,也要看另一方对合作的投入程度。   在12月19日的对话中,鸿蒙智行四个合作车企董事长均称与华为合作是“All in”,但具体执行层面可能还需要磨合。   “四界”目前产品较少,品牌之间尚有区隔,未来随着每个品牌产品线扩张,重合在所难免。此外,华为车BU即将独立运作,并与多家车企达成战略合作,这些合作车企产品均将搭载华为智驾等系统。除了“华为”技术加持,鸿蒙智行各品牌可能需要各自塑造更加独特的市场形象。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宁德时代打造换电补能

          电动汽车在实际使用中面临一些特殊困境,换电模式能够提供解决方案。到2030年,换电、家充和公共充电桩将三分天下。2024年12月18日,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在巧克力换电生态大会作出上述判断。   曾毓群称,在现有电池技术条件下,电动汽车想要增加续航里程只能靠增加电池数量,这同时会增加车重和成本。到了二手车交易环节,电池如果衰减较多会直接影响车辆残值。此外,新电池技术应用时,原有的消费者无法在短时间换车使用最新的电池。换电模式将车辆和电池解耦,消费者不必自己持有电池,可以按照需求和实际使用量订阅电池服务,上述难点迎刃而解。   换电模式真正落地推广并不容易。以色列初创企业Better Place创建了换电模式,但最终没有成功。特斯拉曾在发布会上展示过换电过程,也没有推出实际产品。   当前中国企业是换电模式主要探索者。初创车企蔚来汽车(NYSE:NIO)主打换电模式。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30日,国内共有换电站4193座,蔚来拥有其中2788座。其他主流换电运营商分别是奥动和易易互联。   然而从市场表现看,充电才是当前新能源汽车最主流的补能方式。截至2024年11月30日,国内共有公共充电桩346万个,2024年前11个月新增的个人家充桩就达到302.2万个。   推广换电模式的关键在于电池包标准化,这在不同车企和车型间很难达成一致。而换电车型数量如果不够多,又无法支撑大规模换电站建设成本。换电模式很容易进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螺旋。当前国内从事换电业务的企业都在尝试推广自身标准,与尽可能多的车企达成合作。   作为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相比其他企业有天然优势。2021年,宁德时代推出“巧克力换电”,运营主体为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时代电服“)。时代电服最早的换电产品是标准换电块,消费者可选择1至3块换电块的组合方案实现不同续航里程。经过在厦门等城市小规模运营后,2024年12月18日,时代电服推出新一代换电站和标准电池包方案。   曾毓群称:“汽油有92号和95号,巧克力换电也将使用两种标准换电块,我们把它命名为20号和25号换电块。通过不同的电量为用户提供按需配电的个性化服务。”   时代电服CEO杨峻介绍,20号和25号换电块的尺寸规格是和车企广泛讨论后达成的最大公约数。20号换电块适用于A0级产品,其中磷酸铁锂版本的电量为42千瓦时(KWh),支持400公里续航,三元电池版本的电量为52KWh,可实现500公里续航。25号换电块适用于A级和B级车型,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版本的电量分别为56KWh和70KWh,支持500公里和600公里续航。   时代电服前期已和长安汽车、广汽集团、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等多家车企达成换电合作,从2025年一季度开始,这些车企将有十款支持巧克力换电的车型陆续上市。时代电服与蔚来也有潜在合作机会,蔚来第三品牌“萤火虫”可能会考虑使用巧克力换电方案。   换电模式若要真正取得成功,还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了换电站建设运营费用,每座换电站还需要配备10余块电池,运营方还需要持有大量电池资产。   杨峻称,全国有10万座加油站,换电模式若要占据三分之一的补能市场,理论上需要建设3万座换电站。时代电服计划在2025年建成1000座换电站,由宁德时代自身投资建设运营。待商业模式验证成功后,时代电服将向外部合作伙伴开放,共同投资建设换电站网络。宁德时代的中期目标是建成1万座换电站,长期目标是3万座,拥有共33.6吉瓦时(3360万KWh)的电池。   在重资产投入预期下,换电模式如何盈利是头号难题。知情人士介绍,换电模式主要有两大业务,一部分是持有电池资产,行业称之为“电池银行”,另一部分是建设和运营换电站。消费者选择换电模式需要向“电池银行”缴纳电池订阅费,向换电站运营方缴纳换电服务费。   这名人士称,电池资产持有相对容易盈利,宁德时代能够提供长寿命、相对较低成本的电池,并且有完善的电池管理体系,能够对这些电池资产的状态和减值进行准确评估,电池订阅收益相对稳定。12月18日,30家企业宣布与时代电服签订共10万余块电池订单,这些企业即是电池资产投资方。换电站运营相对较难,需要市场保持较高的换电数量和规模。   时代电服计划初期从运营车辆市场入手。运营车辆更在意购车成本和补能时效,同时它们换电次数更多,可以形成支撑换电站运营的基盘,面向私人市场的换电车型也将同步上市。   宁德时代已连续七年位居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但电池终究只是电动汽车的一个部件,供应商能够拿到多少利润,话语权掌握在车企手里。电池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原材料,成本也严重受限。作为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即便能够享受到最大红利,也难以突破天花板。   曾毓群经常为车企新产品发布站台,此次是他第一次出现在宁德时代业务发布会。宁德时代重金布局换电业务,暗藏曾毓群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野心。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极越汽车闪崩

         “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晴天霹雳,团队还在做新项目的规划,突然得知公司生变”。一名极越营销业务汽车人士 说。   12月11日下午,极越汽车CEO夏一平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与全体员工沟通,称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公司将进入创业的2.0阶段,管理层将全力以赴,与全体员工共渡难关。   前述营销业务人士称,创业2.0是公司包装出来的说法,视频会议之后HR就找员工沟通后续方案。具体方案是二选一,即员工要么主动离职补偿N+1,发放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要么停薪留职。他称,换句话说就是“原地爆炸”。   12月11日晚,极越汽车官方称,正在协调各方面资源应对挑战,正在积极推进融资。市场消息称极越多个省份的销售团队全部解散。极越每月在15号发放上月工资。多位员工称,11月公司照常支付了工资,但是未给员工缴纳社保。一名员工称,“社保大家也不会经常查看,很多人之前都没有注意到,最近几天才意识到”。   11日到12日,关于CEO夏一平违规使用供应商、涉嫌贪腐、将家属移民新加坡等传言开始在极越员工群和社交媒体流传。12月12日,夏一平在上海办公室遭遇员工围堵。   极越汽车是百度和吉利合作造车的产物。2021年3月,百度与吉利汽车合资组建集度汽车有限公司,二者持股比例为55%和45%。但是由于生产资质问题,二者不得不进行腾挪转换。2023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发布新汽车品牌“极越”,实体公司注册地位于浙江杭州,替代双方两年前组建的集度汽车,成为新的造车主体。   极越汽车实体是在8月9日注册成立的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由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5%,由百度旗下的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持股35%,法定代表人为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张权,总经理为集度总经理、CEO夏一平。夏一平为原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   接近极越人士告诉财新,百度和吉利在极越的持股比例为48%和38%,百度有超过80%的投票权,和四个董事会席位,吉利有一个董事会席位。   截至发稿,百度和吉利官方未对极越闪崩作出回应。   12月12日上午,在上海闵行区万象城极越门店看到,该门店仍在开门营业。但销售人员称,公司现在遇到困难、暂时无法交车,需要看后续能不能融资渡过难关。他称,极越软件、智能驾驶部分由百度负责,后续OTA可能较为迟缓,车辆保养、售后等将由吉利承接。   多名熟悉此事的人士认为极越闪崩主要原因在于百度撤资。而百度内部人士说,公司今年10月曾派财务团队进入极越尽调,为后续30亿投资做准备:“结果发现极越一摊烂账,有高达70亿财务窟窿,决定不再继续投入。”   而前述接近极越高层人士指出,百度10月向极越派驻内审团队后并未披露财务问题,而是指出了包括活动验收不够严谨等流程问题:“公司每个月财务报表报送百度,财务紧张的情况不是近期才出现,但极越一直认为百度会继续投入。”   据了解,吉利为极越汽车生产汽车需收取费用,因为拖欠款项,吉利方面已经不再发车,代工业务直到两周前才停止。   一名曾服务极越的公关公司人士称,其所在公司2024年已经不再服务极越,但是目前极越还有千万级别资金未汇款,公司正在走法务程序。   极越汽车目前推出极越01和极越07两款车型,极越01于2023年10月开始交付,极越07于2024年9月开始交付。2024年8月,极越汽车月销量首次超过2000台;2024年前11个月,公司合计销量为1.4万台。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阿维塔C轮融资超110亿元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下称“阿维塔”)完成C轮融资,募集资金超110亿元。C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方为阿维塔原有股东,包括长安汽车、渝富系基金、南方资产系基金、国投系基金、交银投资及其他战略和市场化投资人。12月17日晚间,阿维塔宣布上述信息。   阿维塔成立于2021年,是长安汽车旗下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阿维塔此前已完成三轮增资扩股,累计融资额为79.67亿元。长安汽车及其母公司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南方资产”)是阿维塔大股东,C轮融资前合计持股比例为48.8%。   宁德时代也是阿维塔其他主要股东,C轮融资前直接持股比例约为14.1%。宁德时代还通过福建闽东时代乡村投资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股约1.47%。   长安汽车在12月17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阿维塔此次融资前估值为206.9亿元,C轮融资总额为111亿元,投资方共有13家。在此次C轮融资中,原股东长安汽车、南方资产、安渝基金和交银投资分别增资45.5亿、4亿、28亿和7亿元。其他投资方合计增资26.5亿元。长安汽车和阿维塔没有披露其他投资方信息。   C轮融资完成后,长安汽车在阿维塔持股比例不变,南方资产持股比例从7.81%降至6.34%;宁德时代直接持股比例降至9.17%。   2024年11月19日,阿维塔增资项目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公示。项目信息显示,阿维塔面向包括原股东在内的投资人募资不超过120亿元,主要用于投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引望”)、后续车型研发设计和产线建设,同时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   引望是华为子公司。2023年11月,华为宣布拆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下称“车BU”),将车BU和相关资产共同注入一家独立公司。2024年1月,引望注册成立。   据财新了解,华为车BU拆分工作即将完成,引望预计从2025年元旦开始独立运作。   阿维塔与华为车BU渊源颇深。2019年5月,华为设立车BU,进军汽车业。为了适应智能汽车产品开发特点并推广自身智能驾驶系统,华为车BU与三家车企达成HI(Huawei Inside)深度模式合作,阿维塔就是其中之一。   HI模式是指合作车企的产品使用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尤其是智驾系统。后来,其中两家合作车企进行战略调整,放弃HI合作模式,阿维塔成为“独苗”。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多次为阿维塔站台,他自己还购买了一辆阿维塔汽车。   2023年11月,华为宣布拆分车BU之前,曾与国内各大车企广泛接触,长安汽车态度最为积极。当时长安汽车及其母公司计划投资获得引望不超过40%的股权。   2024年,智能驾驶的市场价值显现,车BU上半年扭亏为盈,华为希望为引望引入更多车企股东。8月,长安汽车宣布通过阿维塔投资引望,以115亿元获得引望10%股权。赛力斯也已确认投资,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及其他车企均有入股引望计划。   阿维塔希望通过投资引望提振其市场表现,并推动公司上市。阿维塔目前有三款车型在售,初期销量不温不火。2023年12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兼任阿维塔董事长。2024年,阿维塔产品调整价格,同时推出两个增程版车型,月销量突破1万辆大关。   12月12日,阿维塔宣布与华为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全新架构开发下一代系列车型,并在营销及生态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   阿维塔称,对华为引望的全部投资款项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割。阿维塔已经开启上市准备工作,拟于2026年IPO。   阿维塔仍处于亏损状态。据长安汽车披露,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八个月,阿维塔分别实现营收2834万、56.45亿和73.8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0.15亿、36.93亿和21.2亿元。截至2024年8月31日,阿维塔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为63.57亿元。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用人工智能制作视频

美国女歌星Taylor Swift说中文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火起来了。在这个视频里,她说着又流利又地道的中文,脸上的表情很自然,就像中国人说中文一样,难道她真的把中文说得那么好了吗? 但是Taylor说中文的视频并不是真的,它是人工智能软件HeyGen做出来的。在HeyGen上,用户只需要上传一段2分钟的小视频,它就可以把视频的效果做的和真人一样,即使是手势、表情和口型也可以被灵活调整。 HeyGen可以利用数据创造全新的内容,它可以把文本直接生成视频,并且可以让用户使用各种各样的AI形象和声音。目前,HeyGen提供了超过100份数字人模版,包括了广告、电商、新闻等方面,它也可以自己编辑内容、生成内容。同时,HeyGen还支持300种不同音色和40种语言,还具有视频翻译功能。用户还可以把视频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这对于那些跨国工作的人们非常有用。 通过这种定制化的方式,HeyGen可以又快速又简单地制作出各种视频。HeyGen让很多不会剪辑视频的人也不用担心了,用户真的可以用视频自由地表达想法了。 值得注意的是,HeyGen现在已经实现了盈利。它有非常详细的付费方案,对个人版、企业版进行了分类,用户可以选择包月或者包年付费,还可以选择其他的付费功能,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每月需花费48美元。Heygen公司透露,产品上线后178天以来,收入就达到了100万美元。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合资建厂

             12月10日,宁德时代与欧洲车企Stellantis集团签署合资协议,双方计划在西班牙组建合资公司,建设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总投资额达40.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8.39亿元)。当天,宁德时代和Stellantis集团共同宣布上述信息。   宁德时代公告显示,宁德时代位于卢森堡的全资子公司在合资公司中持股50%,Stellantis集团西班牙和法国子公司分别持股40%和10%。   合资公司董事会由四名董事组成,宁德时代和Stellantis集团分别提名委任两名董事,董事会主席由宁德时代任命。合资公司管理层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首席采购官、首席人力资源官和公司业务办公室负责人,其中首席执行官由宁德时代指定。   合资双方计划在西班牙建设的电池工厂按照碳中和标准设计,总产能将达到50吉瓦时(GWh),产品客户为Stellantis集团。工厂总建设周期预计为四年。   此次合资项目还需要获得各国反垄断审批,经过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西班牙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审批或备案。   Stellantis集团称,合资电池工厂预计在2026年底投产,何时达到50GWh最高年产能规模,取决于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以及西班牙、欧盟政府的持续支持。Stellantis集团还称,合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能够帮助其生产更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   宁德时代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毓群称,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资项目可以发挥各自经验和优势,将成为行业成功案例,宁德时代期待与全球合作伙伴通过更多创新模式开展合作。   宁德时代此前在欧洲已先后投资建设德国和匈牙利工厂,西班牙工厂将是其第三座欧洲电池工厂。当前欧洲和美国电动汽车市场销量放缓,却可能给宁德时代带来全球扩张新契机。   欧洲本土电池初创企业Northvolt近期申请破产保护。宁德时代方面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与Northvolt曾有过接触,双方希望达成技术授权服务,但当时宁德时代并不知道Northvolt的财务状况已经非常糟糕。Northvolt还在寻求投资方,然而其客户很可能将流向已在欧洲本地建厂的中国和韩国电池企业。   近两年,中国电动汽车大量出口欧洲。Stellantis集团等欧洲车企逐渐意识到,中国电动汽车使用磷酸铁锂电池更具成本竞争力,能够提供价格可负担的入门级车型。众多欧洲车企开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美国福特汽车和特斯拉同样青睐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与它们达成了技术授权服务。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正式就任之后,有可能会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优惠。该政策之前设置了门槛条件,将中国电池和原材料企业排除在外。特朗普政府如果取消税收抵免优惠,并且鼓励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创造就业,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可能获得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曾毓群此前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透露投资意向。他指出,如果特朗普允许,宁德时代愿意去美国投资建厂。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保时捷缩减中国经销商数量

           保时捷在华销量下滑,对经销商网络进行优化已势在必行。2024年12月9日,保时捷中国确认将缩减中国经销商数量。熟悉保时捷的人士称,在未来两年中,保时捷计划将中国经销商数量从当前约150家缩减至100家左右。   保时捷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29%至43280辆。同期中国销量在保时捷全球销量中占比也同比下滑6个百分点至18%。在保时捷全球各大主要市场中,中国销量下滑幅度最大。保时捷北美市场销量小幅下滑5%,其他市场表现稳定。   保时捷中国称,经销商网络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为保障经销商合作伙伴盈利能力,将对经销商数量进行动态调整。保时捷中国同时指出,经销商网络调整将因地制宜,在部分长期无法盈利的城市,保时捷会削减经销商数量。而在上海和北京等需求较高的城市,保时捷会加大投资力度。此外,保时捷还将加大线上服务和新零售业态布局。   针对保留在体系内的经销商,保时捷中国将提供一系列支持措施,比如减轻经销商库存压力,提供融资支持等。   保时捷还没有在中国实现国产,所有产品以进口形式销售。近年来,超豪华汽车在华销量整体下滑,且中国市场也在快速向智能新能源汽车转型。部分中国车企还尝试推出超豪华车型,挑战保时捷等品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高端燃油车共销售93.3万辆,同比下滑18.4%,而同级别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达69.8%。   保时捷等车企需要考虑如何应对。保时捷中国称,公司已设立多个研发分支机构,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数字解决方案;近期又增设了技术部门,在中国开展研发工作,该部门同时具备本地采购和质量保证等职能。   2024年5月,保时捷中国经销商曾停止提车,并向保时捷总部发函要求补偿损失。保时捷中国当时称,将与经销商共同应对市场变化。   缩减经销商规模是当前行业大势所趋。国内市场燃油车销量规模迅速下降,传统4S店经销商模式遭遇困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近期称,2024年全年退网的汽车4S店预计将达到4000家,而过去三年,每年4S店平均退网数量约为2000家。   豪华品牌4S店曾经是销量和利润保证,现在也经常曝出闭店信息。比如近期天津一家汽车经销商集团资金链断裂,不能向客户及时交车,其中就包括一家奥迪4S店。北京一家奥迪经销商则称,停止代理奥迪品牌,转为问界品牌经销商。问界是华为与赛力斯共同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市场机构易车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周丽君认为,2025年传统豪华品牌可能都需要以较大比例削减经销商网络数量。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大众汽车继续押注中国

        大众汽车集团正处于战略稳定阶段,将从2026年起进入新能源汽车增长阶段。大众汽车集团希望继续在中国市场保持领先地位,能够和比亚迪并驾齐驱。2024年12月10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Oliver Blume)在同济大学演讲时发表上述观点。   奥博穆是同济大学杰出校友,他在2001年获得同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大众汽车集团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车企之一,上汽大众是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12月10日,奥博穆还参加了上汽大众40周年庆祝活动。11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和上汽集团续签上汽大众合资合同至2040年。   奥博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有直接感受。他在演讲中称,20多年前在同济大学上学时,路上都是自行车,很少看到汽车的身影,而奥博穆当时的导师万钢已在同济大学开始进行电动汽车方面的研究。   奥博穆称,几十年来,大众汽车集团从最早向中国出口汽车,到建立合资公司在本地生产汽车,再发展到在中国全方位的产品合作研发。大众汽车集团也看到中国企业在这几十年中如何努力学习做一辆好车。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非常成熟,竞争激烈。但这是良性的,只有竞争才能催生创新,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奥博穆说。   大众汽车集团将继续押注中国。奥博穆称,中国和欧洲是大众汽车集团最为重要的两个市场,两大市场业务规模占集团总体的75%。中国不仅市场规模大,还是汽车行业创新的引领者。   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设立了独立的研发公司,计划将大众汽车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同时还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电动汽车平台,希望其产品成本能够降低40%。   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达成多个合作,包括与地平线成立智能驾驶合资公司,入股小鹏汽车并合作开发产品和车辆电子架构,入股电池企业国轩高科等。   奥博穆称,这些本地化合作将赋予大众汽车产品全新体验,同时还能大幅降低成本。   他透露,到2027年之前,大众汽车集团将在中国投放超过20款新能源汽车,2030年这一数字会增加至超过30款。   在新一轮产品攻势到来之前,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还将面临较为被动的局面。奥博穆提到,大众汽车集团在优化中国业务规模。   上汽大众此前已确认考虑关闭南京工厂,之前上海一座工厂已经改为其他用途。大众汽车集团还计划在德国关闭数座工厂,并进行大规模裁员。   德国当地时间12月9日,大众汽车集团和工会进行了新一轮劳资谈判。尽管大众汽车称谈判有建设性进展,但双方分歧较大,没有达成解决方案。当天,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的9座工厂举行了4个小时的罢工,12月1日,大众汽车集团工人已经举行了一次罢工。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谈判代表Arne Meiswinkel称,工会在上一轮谈判中提交了一份方案,对降低成本持开放态度,公司对此表示欢迎,但该提案不足以确保可持续的成本削减。   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称,大众汽车关闭工厂的做法是错误的,管理层的糟糕决策导致了目前的局面。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小马智行与广汽埃安打造Robotaxi

         小马智行和广汽埃安在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的合作再进一步,双方将联手打造规模化量产车型,推动Robotaxi业务商业化落地。12月11日,小马智行和广汽埃安先后宣布上述合作。   双方早在2019年就共同研发过自动驾驶车辆,并开展公开道路测试。此后,小马智行还曾基于埃安车型,为广汽集团旗下网约车平台如祺出行定制过一款Robotaxi。   基于此次新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将使用小马智行新一代的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共同研发前装量产Robotaxi车辆平台。埃安和小马智行称,未来拟推出高于千辆级规模的Robotaxi,首批车辆将于2025年投放大湾区市场,此后覆盖至更多区域和国家。   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最早布局Robotaxi的公司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在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取得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许可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之一。   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在全国投放的Robotaxi规模约为250多辆,在北京、广州和深圳开启了全无人Robotaxi商业收费。   在Robotaxi领域,小马智行采取与车企、出行平台三方合作的模式。车企负责整车量产,出行服务平台提供服务场景和获客渠道,小马智行提供自动驾驶技术和运营解决方案。目前,小马智行已与丰田、广汽和北汽等多家车企展开合作。   小马智行和广汽集团的合作由来已久。双方曾在2018年2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自动驾驶技术、无人驾驶示范运营、移动出行等领域开展合作。   2022年4月,小马智行参与了如祺出行A轮融资。此后,小马智行的Robotaxi服务接入如祺出行平台。   2024年10月,广汽集团宣布,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战略投资小马智行的议案,公司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将向小马智行投资2700万美元(约合1.93亿元)。   小马智行曾获丰田汽车4亿美元投资。在小马智行和丰田汽车的合作中,广汽集团亦扮演重要角色。2023年8月,小马智行、丰田汽车,以及广汽集团和丰田汽车的合资公司广汽丰田宣布成立合资公司,部署前装量产的Robotaxi。其中,广汽丰田负责生产用于Robotaxi的纯电动车辆。   Robotaxi是L4级自动驾驶最典型的应用场景之一。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标准,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可分为L0至L5共六个级别。其中,L1至L2为辅助驾驶技术,L3及以上为自动驾驶。L4是指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车辆可实现自动驾驶,不需要人类驾驶员干预。   研发L4级自动驾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过去数年,自动驾驶赛道步入沉淀期,一批原本瞄准L4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调整策略,将资源集中到短期内能规模落地的高阶L2智能辅助驾驶。   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也面临抉择。12月10日,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宣布,按照当前公司的资金分配优先级,不再为其Robotaxi子公司Cruise提供研发资金。通用汽车拟将Cruise团队与现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团队合并。    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Mary Barra)在投资者电话会上称,自2016年收购Cruise以来,通用汽车已向其投资了约100亿美元,运营一支Robotaxi车队成本相当高昂,而这并非通用汽车的核心业务。   彭博行业研究在11月下旬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受制于运营规模有限、硬件成本较高以及需要配置远程安全员等因素,Robotaxi的每公里平均成本高于传统出租车。该机构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投放和变现可能要在2030年之后。   2024年前三季度,小马智行取得营收约3950万美元,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为470万美元,占比刚过一成。小马智行预计,公司的Robotaxi业务有望在2025年实现单车运营毛利由负转正。   一名小马智行人士称,当前Robotaxi业务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尚较为有限,这主要是因为Robotaxi暂时还不具备商业化大规模落地的环境和条件,但公司将该板块视为未来最大的增量方向。   看好Robotaxi未来前景的还有特斯拉、小鹏汽车等整车厂商。2024年10月,特斯拉发布其无人驾驶出租车产品Cybercab,计划2026年大规模量产。小鹏汽车计划在2026年正式推出Robotaxi产品,但强调会专注Robotaxi产品本身,不介入运营。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插混汽车出口势头强劲

        2024年前11个月,中国总体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7%至2794万辆。中汽协预计,2024年车市总销量有望达到3100万辆。   海外市场是关键增长引擎。2024年前11个月,中国累计出口汽车534.5万辆,同比增长21.2%;国内市场累计销售汽车2259.5万辆,同比微增0.3%。   燃油车是出口主力。同期,燃油车累计出口420.3万辆,同比增长26.7%;燃油车在整体汽车出口中占比78%。新能源汽车出口114.1万辆,同比增长4.5%。   在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车出口89.4万辆,同比下降1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口24.6万辆,同比增长180%。   纯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   欧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出口的关键市场。2023年10月,欧委会对中国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2024年10月29日,欧委会宣布,欧盟从10月30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正式反补贴关税。   受欧盟对华政策影响,中国对欧盟的电动车出口已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八个月,中国向欧盟出口纯电动车29.75万辆,同比下跌7.6%。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展现出增长潜力。海外充电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不利于纯电动汽车普及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价格不高、续航里程也比较长,在海外有很大发展潜力。   2024年前11个月,奇瑞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是出口量排名前三的车企。其中,奇瑞出口汽车104.6万辆,比亚迪出口汽车36.3万辆。   在海外和国内两个市场,新能源汽车都是增长主力,燃油车销量处于下滑态势。2024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总销量同比增长35.6%至1126.2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40.3%,同比提升约10个百分点。中汽协预计,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300万辆。   国内汽车销量增长势头得益于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政策持续发力,希望政策能够延续到2025年,继续发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2024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提出对乘用车报废更新提供补贴。8月,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有关工作的通知》,提高了乘用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原本消费者报废旧车后购买新能源汽车可获得1万元补贴,购买燃油车可获得7000元补贴。新政策下,消费者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分别提升至2万和1.5万元。   除了报废更新政策,地方置换更新政策也在推动车市升温。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此后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本地置换补贴政策。   置换更新意味着消费者拥有的车辆即便达不到报废年限,只要换购汽车也能获得补贴。消费者置换新能源汽车平均可获得1.5万元补贴,置换燃油车平均可获得1万元补贴。   置换更新政策虽然推出时间较晚,但因为扩大了补贴覆盖范围,刺激市场产生更多增量。12月10日,商务部发布数据,截至12月9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合计突破500万份,其中报废更新超244万份,置换更新超259万份。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马云参加蚂蚁集团年会

12月8日,马云来到了蚂蚁集团20周年年会现场,他在演讲中为蚂蚁集团未来2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过去的4年里,随着股权变化、高管调整、业务整合,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在蚂蚁集团的影响力逐渐在媒体上淡出,估值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很大的缩水。 刚刚走出低谷的蚂蚁集团,需要士气、需要找回重新增长的方向。马云的到来,让蚂蚁集团看到了信心和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马云感慨,“20年前我们幸运地抓住了互联网,成就了今天的一切; 20年后,我相信人工智能会带来一场巨变,这会是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 2023年,蚂蚁集团定下了三大战略方向,其中“AI First”被摆在首位。但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马云认为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和渠道,蚂蚁实现成功的前提是做真正有价值并且与众不同的事。 “我们未来能做的,仍然是我们过去二十年坚持做的那些,就是让科技给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带去进步和改变”。马云说。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支付宝取消了网购付款的复杂步骤、打开了移动支付的大门。现在,随着更多人工智能支付工具的诞生,蚂蚁集团可以更好地利用数据资源,更好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2023年,蚂蚁还提出了支付宝“双飞轮”战略,让数字支付、数字互联两大业务同时进行,为商家提供更好的支付、营销、交易等服务。支付宝继续开放自己的平台,美团、京东、eBay重新接入了支付宝。   2024下半年开始,支付宝大力推广“碰一下”支付模式,用开放的态度与华为、小米等公司合作,联手推动支付行业格局的转变。 另外,蚂蚁集团还在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其支付网络连接到了5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了8800万商户,15亿个消费者账户。咨询公司Forrester指出,全球扩张是蚂蚁2024年的首要任务,也是其未来利润增长的关键引擎。 4年前,蚂蚁集团几乎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IPO”,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从未放弃过重返资本市场。3个月前,蚂蚁金服正式更名为“蚂蚁智能科技”转型为智能科技公司,这样做可能是为再上市铺路。 马云的回来预示着蚂蚁集团可能在资本市场迎来一场爆发。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跨国车企在华市场份额减少

           跨国车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遭到挤压蚕食,其产能利用率已从2020年的73%下降至2023年的56%。2024年11月25日,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一场线上沟通会中称,跨国车企未来在中国可能需要削减1000万辆的过剩产能。   巩旻指出,发生上述变化主要原因是中国本土车企抢走了跨国车企的市场份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从2020年开始,中国本土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2024年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比高达70.1%,首次跨过70%大关,同比提升10.4个百分点。   跨国车企各自丧失的份额程度不同。巩旻称,韩系品牌在2016年达到销量顶峰之后就进入下滑状态,美系品牌、欧系品牌和日系品牌在随后几年中的市场份额陆续见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德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为14.9%,日系和美系品牌分别为11.2%和6.5%,韩系品牌市场份额仅剩1.6%,其他跨国品牌的市场占比为1.2%。   中国本土车企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逆袭。2020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景气行情,中国本土车企具备技术积累,大量新能源汽车初创车企也能够较快响应市场变化。跨国车企的总部和研发职能不在中国,再加上疫情阻隔,它们对中国市场的变化没有直接感知。当时全行业还忙于应对芯片短缺危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越来越被动。   2024年7月至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连续四个月的渗透率超过50%,而跨国车企产品仍以燃油车为主,其产能利用率也遭遇滑坡。   部分跨国车企已经采取行动削减产能。2024年以来,本田汽车宣布将中国燃油车年产能从149万辆削减至120万辆。大众汽车集团合资公司上汽大众正在研究关闭南京工厂,此前其上海一座工厂改造后转为承担其他职能。日产汽车在华合资企业也关闭了一座年产能13万辆的工厂。   市场变化和中国车企激烈竞争影响了跨国车企获利能力。2023年以来,中国市场爆发激烈价格战,至今没有缓解迹象。巩旻称,2024年夏天,价格战有所缓解,近期又趋于激化。他还判断,2025年汽车市场价格战可能比往年来得更早。   中国不再是跨国车企能够赚取高额利润的市场。巩旻称,依据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计算,2023年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取的净利润同比跌去32%,2024年上半年又同比下跌44%。   巩旻认为,跨国车企需要调整中国产品策略,比如专注于一些细分市场或者高端品牌市场。同时,跨国车企要将中国市场定位从过去“最大的市场”“最有效率的工厂”,转为“全球研发中心”。巩旻称,中国电动化和智能化供应链具备领先地位,跨国车企可以利用中国这些资源,重塑其全球竞争力。   上述变化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体现更加明显。跨国零部件企业和跨国车企一样,主要优势在于传统零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汽车电子架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由跨国零部件企业分系统集成的模式不再适用。   中国本土新兴供应商正在迅速崛起,比如宁德时代、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激光雷达公司等。巩旻认为,随着中国车企积极出海建厂,中国本土供应商有机会获取更大市场份额。   跨国零部件企业积极调整应对,赋予在华分支机构更大研发权限。采埃孚亚太销售及客户发展高级副总裁许欢平称,中国发生的事情,全球迟早也会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比亚迪土耳其设厂进展

“十天前我刚去比亚迪在土耳其被分配的土地考察,土地几乎已经准备好,明年初他们就可以开始建设工厂,所有的工程许可都已经被批准,比亚迪的投资没有延迟,他们将用中国和土耳其工人一起建设工厂,预计2026年底开始生产,”土耳其总统府投资局项目经理Kaan Masatci在第二届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接受时表示。 7月9日,土耳其驻北京大使馆发布消息称,比亚迪已与土耳其工业和技术部签署协议,将投资10亿美元在土耳其新建一座汽车工厂及研发中心。近期国内产业界流传该工厂投资暂缓,对此Kaan Masatci向财新强调,该笔投资仍按计划进行中,“比亚迪在土耳其的团队非常专业,一个分支在经济中心伊斯坦布尔,另一个在该工厂投资所在的Manisa省。” 土耳其政府曾于6月8日宣布,对原产地为中国的燃油及混动乘用车征收40%的额外进口关税,加征关税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实施。2023年3月,土耳其曾以相同方式,对中国产的电动汽车加征40%关税。 7月5日,加征关税生效前夕,土耳其政府对加征关税进行调整:赴土耳其投资建厂的汽车制造商将可以免除前述加征关税,只需缴纳原本10%的汽车关税。土耳其政府当时称,此举是为了减轻外国投资者的财务负担,改善土耳其投资环境,鼓励更多对汽车行业的投资。 Kaan Masatci称,土耳其政府为吸引比亚迪投资建厂开出丰厚的条件,包括8亿美元内的利润不用缴付企业税(corporate tax)及建设材料的关税豁免和增值税豁免,土耳其政府还会负担约所建工厂员工社保的15%左右,此外到投资期到期前,比亚迪都会获得一定量的汽车进口免税配额。 “土耳其的公司税率是25%,匈牙利的公司税率也达到了9%,你可以想象为了吸引投资,我们牺牲了多少钱,”Kaan Masatci称,尽管土耳其拥有8家国外汽车品牌在当地设厂,但在比亚迪之前,上一次一家新的汽车品牌厂商在当地设厂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本田汽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给了这么大的激励措施,其他公司或许得不到更好的政策,但谁先来就会抢得先机,”他说。 Kaan Masatci介绍称,德国大众汽车曾在2019年和土耳其签署了正式投资协议,本计划在土耳其生产汽车,但由于德国国内工会反对,该笔投资最终搁置。福特、丰田近年来在土耳其都扩大了投资。 Kaan Masatci还透露,一家在土耳其最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非常接近和土耳其工业部达成协议,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他指出只有投资额达到10亿美元、汽车年产能超过15万辆才能享受土耳其政府对投资者的激励计划,该计划还要求在投资期结束时汽车本地生产率达到51%。 “我们希望培育土耳其本地的供应企业,把更多附加值留在土耳其国内,而中国车企希望低关税的将中国车卖到欧洲,”Kaan Masatci说。 事实上,由于欧盟决定对中国车企提高关税,而土耳其虽非欧盟国家但和欧盟签订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包括土耳其和匈牙利、波兰等东欧欧盟成员国凭借汽车工业基础和较低生产成本已经加速成为中国车企出海欧洲的桥头堡,比亚迪、蔚来、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车企已经宣布或计划在这些国家设厂;而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动力电池厂商为了服务欧洲车企客户也选在匈牙利等地布局工厂。 Kaan Masatci介绍称,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也宣布在当地和一家电动车企业合资建设土耳其第一家电池超级工厂,总投资额20亿美元,其中孚能科技投资50%,该项目预计在2026年投产。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Stellantis集团CEO辞职

          12月1日,Stellantis集团宣布公司董事会接受了唐唯实(Carlos Tavares)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的请求,该辞呈立即生效。   Stellantis集团将成立一个由董事长约翰·艾尔坎(John Elkann)担任主席的新的临时性执行委员会,在新任CEO到岗之前履行相应职责。Stellantis集团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任命新的CEO。   唐唯实原计划2026年初退休,此次突然请辞意味着其CEO任期缩短一年。Stellantis集团高级独立董事 Henri de Castries在声明中称,最近几周集团董事会和CEO之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导致唐唯实提前辞职。他没有具体说明唐唯实和公司董事会之间的矛盾内容。   按照2023年汽车销量计算,Stellantis集团是全球排名第四的车企,前三名分别是日本丰田汽车、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和韩国现代起亚。Stellantis集团是由标致雪铁龙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合并而成,拥有十余个汽车品牌。   2023年,Stellantis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共销售汽车617万辆,实现净营收1895亿欧元,净利润186亿欧元,调整后经营利润243亿欧元,调整后经营利润率为12.8%。   唐唯实的汽车行业生涯始于法国雷诺汽车,他于2014年开始担任标致雪铁龙集团CEO。2021年,唐唯实促成标致雪铁龙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合并,公司更名为Stellantis集团,唐唯实出任CEO至今。   在唐唯实主导下,Stellantis集团在2023年赚取丰厚利润,但唐唯实倾向于追求利润的战略不断引发争议。2024年9月,Stellantis美国全国经销商委员会主席发出公开信称,经销商正处于“衰退状态”,他呼吁公司采取积极行动清理库存并在美国恢复品牌活力。   美国经销商们担心,Stellantis集团和决策者为提高利润不惜牺牲市场份额,而唐唯实可依据公司业绩获得高额薪酬。2023年,唐唯实薪酬高达3650万欧元。   2024年以来,Stellantis集团的业绩持续下滑。上半年,Stellantis集团的销量同比下滑10%,净营收同比下滑14%,净利润同比下滑48%。第三季度,Stellantis集团没有扭转颓势,销量同比下滑20%,净营收同比下滑27%。   北美市场是Stellantis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2024年以来,北美库存高企、销量下滑,拖累了Stellantis集团的业绩表现。   唐唯实已经采取措施,试图改善局面。9月30日,Stellantis集团称,公司原计划至2025年一季度时将美国经销商库存总量降至33万辆以下,Stellantis将该目标时间表提前到了2024年底。为此,Stellantis将减产20万辆汽车,同时对现有车型提供激励措施促进销售。   这些措施进一步影响Stellantis业绩。Stellantis集团已经下调2024年业绩预期,其中营业利润率从原来的两位数下调至5.5%到7%之间,自由现金流也将由正转负,缺口为50亿至100亿欧元。   Stellantis集团称,业绩预期下调主要是受到美国业务调整影响。为了削减成本,唐唯实还进行了大范围裁员,导致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抗议。9月,Stellantis集团提前一年多预告唐唯实即将于2026年初退休,并称开始寻找继任者。   在中国,唐唯实也一直是争议人物。Stellantis集团在中国原本有神龙汽车和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两家合资企业。目前Stellantis集团对神龙汽车采取“轻资产”模式运营,也可以理解为Stellantis集团实际上退出了神龙汽车。早在2022年7月,Stellantis集团就已经退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   唐唯实曾多次指出,欧洲汽车业面临中国车企挑战,法国是积极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的国家。Stellantis集团前身之一标致雪铁龙集团是法国企业。在意大利政府有意吸引中国车企投资时,唐唯实表态反对,并曾威胁关闭意大利工厂。   但唐唯实同时主导了Stellantis集团对中国初创车企零跑汽车的投资。12月2日,Stellantis集团称,唐唯实辞职不会影响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的合作。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智能驾驶竞争与淘汰

智驾行业已进入洗牌阶段,谁能拿到融资、谁能上市,都由市场作出选择,拿不到融资的公司面临出清。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假离婚,真赚钱?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播出后,歌手李行亮和妻子麦琳上了网络热搜。 一家商场宣布李行亮12月21日会到商场演出,商场短视频账号评论区被“抵制”内容刷屏,许多网友认为,这对夫妻利用婚姻问题赚取流量,节目中的真真假假让人感到不适。11月29日,商场方面表示,已经接到了消费者投诉电话,不清楚演出是否会取消。 据了解,李行亮目前商演费用的确上涨了,最新价格还没出来,以前在9万元左右,其经纪人估计未来李行亮的商演价格“要20万以上了”。 节目中,关于“离婚后,孩子、财产如何分配”,李行亮的态度是夫妻共同财产可以给麦琳3/4,但是会争取女儿的抚养权;但麦琳表示儿子、女儿两个孩子她都要。 李行亮解释,儿子和麦琳性格合适,而女儿是另外一种性格,与李行亮自己很像。李行亮痛哭着说:“她是我的影子啊,你们都跟我不一样,只有她跟我一样。”这时候麦琳不再吵了,她开始安慰李行亮。 李行亮麦琳好友来到节目为双方调解。经过朋友的调解,两人重归于好,这引起了网友的争议。部分网友表示不再同情李行亮,他们认为李行亮和麦琳是在博取网络流量,他们会抵制李行亮的任何演出和节目。 《再见爱人》爆火后,芒果TV推出了新的会员收看模式。至少花23元成为尊贵的SVIP才能抢先看内容,再花钱才能看抢鲜版。湖南卫视披露,芒果TV会员规模已经超7171万,同比增加近600万。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吃掉最贵的香蕉

11月29日,中国币圈富豪孙宇晨在香港当众吃掉了世界上最贵的香蕉,这根香蕉叫《Comedian》,它是一根用胶带粘在墙上的香蕉,是由意大利艺术家 Maurizio Cattelan制作的。 几天前,孙宇晨在Sotheby’s拍卖行花624万美元拍下了这根香蕉,他使用了加密货币支付。Maurizio Cattelan在2019年创作了《Comedian》,这根香蕉的拥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更换快烂掉的香蕉,他意图用这根香蕉讽刺市场的投机行为。 孙宇晨说,拍下香蕉后,他才意识到这次关注度那么大。“我平时只看英文和中文报纸,但是很快我发现、韩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报道了这件事,获得了非常大的关注。” 孙宇晨表示,《Comedian》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连接了艺术、Meme币和加密社区。未来,他会继续支持不同行业之间的互动,打造多元化的Web3文化。孙宇晨拥有的TRON,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艺术家可以实现艺术品的数字化,可以更好地把作品展示给全球观众。 有趣的是,孙宇晨现场吃香蕉的时候,有人问他:“味道好吃吗?”孙宇晨笑着说:“比别的香蕉味道好吃多了,确实不错。” 他还说:“香蕉已经没了,就像去中心化,这是艺术和加密货币的共同点。” 据估算,孙宇晨目前身家已达24亿美元,孙宇晨是TRON的创始人,他也是一位狂热的艺术收藏家、游戏玩家、投资者、慈善家和太空爱好者。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小马智行在美上市

        又一家瞄准L4级自动驾驶的中国Robotaxi企业在美股上市。当地时间11月27日,小马智行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PONY”。交易首日,美股科技股普跌,小马智行股价下跌7.69%,收报12美元/ADS,市值约为42亿美元。盘后交易中,小马智行股价上涨2.75%。   若承销商悉数行使超额配售权,小马智行将以13美元/股的发行区间价上限,发行总计23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每份ADS对应1份普通股),融资额可达2.99亿美元。结合同步私募配售的价值约1.53亿美元的普通股,小马智行此次IPO总募资金额有望达到约4.52亿美元。   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业务主要包括自动驾驶出行(Robotaxi)、自动驾驶货运(Robotruck)以及技术授权与应用服务。截至目前,其全球自动驾驶路测里程已累积近4000万公里。   成立以来,小马智行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丰田汽车、红杉中国、IDG资本、五源资本、招商局资本等。其中,丰田汽车是持股比例最高的战略投资人。   小马智行招股书显示,IPO之后,丰田汽车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2.1%。小马智行管理层的合计持股比例为24.8%。其中,两名联合创始人彭军、楼天城分别持股17.3%和6.1%,对应55.6%和19.5%的投票权。   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标准,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可分为L0至L5共六个级别。其中,L1至L2为辅助驾驶技术,L3及以上为自动驾驶。L4是指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车辆可实现自动驾驶,不需要人类驾驶员干预。   过去数年,自动驾驶赛道步入沉淀期,初创企业策略出现分化,以Momenta为代表的一批公司调整策略,将资源集中到短期内能规模落地的高阶L2自动辅助驾驶,即车企目前纷纷竞逐的高阶智驾。目前,Momenta已和上汽、比亚迪、吉利、广汽等多家车企达成合作。   小马智行是少数继续坚持“一步到位”的L4路线的企业之一。Robotaxi是L4级自动驾驶最典型的应用场景之一。一名小马智行人士告诉财新,当前Robotaxi业务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尚较为有限,这主要是因为Robotaxi暂时还不具备商业化大规模落地的环境和条件,但公司将该板块视为未来最大的增量方向。   据小马智行招股书,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取得营收约3950万美元,同比增长85.5%。其中,Robotaxi的业务收入为470万美元,Robotruck的业务收入为2740万美元,技术授权与应用业务的收入为740万美元。   小马智行是国内最早布局Robotaxi的公司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在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取得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许可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已在全国投放250多辆Robotaxi车辆,并在北京、广州和深圳开启全无人Robotaxi商业收费。小马智行预计,公司的Robotaxi业务有望在2025年实现单车运营毛利由负转正。   Robotaxi企业目前多采取车企、自动驾驶企业和出行平台三方合作的模式。其中,车企负责整车量产,出行服务平台提供服务场景和获客渠道,自动驾驶企业提供自动驾驶技术和运营解决方案。   以小马智行、广汽集团和丰田汽车的合作为例,三方成立合资公司,部署前装量产的Robotaxi。广汽集团和丰田汽车的合资公司广汽丰田负责生产用于Robotaxi的纯电动车辆。此外,小马智行的Robotaxi服务接入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平台。   Robotaxi市场以“强政策依赖”为特征,政策条件与技术水平的重要性不相上下,相关商业模式大规模落地仍有待监管层进一步解锁政策。在这之前,Robotaxi公司还需要通过其他业务“造血”。   小马智行尚未实现盈利。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为9389万美元,较2023年同期约1.05亿美元的净亏损有所收窄。前述小马智行人士称,小马智行目前要靠Robotruck和技术授权与应用两块业务“养家”。“这两块业务目前能提供一定的现金支持,Robotaxi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该人士说。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的赛道几乎重叠的。美国时间10月25日,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近年来,文远知行在更明确地尝试“沿途下蛋”,即先行商业化落地一部分技术来产生收入。例如,该公司和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合作开发博世中国高阶智驾解决方案,该系统已搭载于奇瑞的几款量产车型上。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华为尊界品牌首款车型开启预订

         华为鸿蒙智行联盟当中,尊界品牌首款车型以100万至150万元的高价开启预售。11月26日,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承东披露上述信息。   尊界是华为鸿蒙智行中第四个合作品牌,合作方是江淮汽车。其他“三界”分别是华为终端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与奇瑞汽车合作的智界、与北汽集团合作的享界。   鸿蒙智行是汽车业从未有过的合作新模式,在这些合作中,汽车设计、定义开发和销售都由华为主导,相关车型也会指定搭载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的部件。余承东同时担任车BU董事长。   目前鸿蒙智行“四界”共有六款车型在售,11月26日启动预售的尊界S800是第七款,其品牌和产品定位也最为高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称,尊界S800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奔驰S级系列车型(含S级迈巴赫和S级AMG车型)。   余承东称,尊界S800还将搭载华为第二代智能底盘,可支持L3级自动驾驶架构。   智能底盘被认为是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基础,是当前车企和部件企业主攻方向之一。采埃孚(ZF Group)亚太销售及客户发展高级副总裁许欢平介绍,传统燃油车底盘主要由机械部件组成,后来逐渐发展成机电一体化产品。原来分布在各个系统中的控制软件转向集成统一控制,软件还可以跨系统调用硬件,实现车辆原地掉头等功能。   华为推出第二代智能底盘是为了支持其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应用。L3级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在部分限定条件下,驾驶员可以不必手扶方向盘,也不需要时刻关注路况。在系统需要人类驾驶员接管时,系统会发出提示并留出一定交接时间。目前国内法规还不允许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量产应用。   余承东此前曾呼吁L3级自动驾驶商用越快越好,华为将在2025年推出相关技术。领先技术是支持豪华汽车品牌的根基,对于尊界这样的新品牌来说更显重要。   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在超豪华细分市场取得成功的先例。比亚迪于2023年推出售价在百万元级别的超豪华品牌车型仰望U8,起初其月销量曾超过1500辆,但这种势头未能持续。近几个月,U8月销量跌至500辆以下,9月和10月销量分别为294辆和265辆。   李颜伟称,2024年前10个月,超豪华细分市场共销售汽车5.8万辆,和尊界S800售价相当的奔驰S级系列占有高达43.4%的份额。尊界S800其他主要竞争对手还包括保时捷、宝马和奥迪品牌高端车型等。   李颜伟称,2024年超豪华汽车市场整体表现不佳,销量同比下跌两成。此外,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新能源和智能驾驶等相关技术的兴趣可能并不大。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尊界S800有突出的产品优势,车主本人可能并不会直接驾驶车辆,但他们也希望座驾具备技术领先性。此外,华为在国内市场有独特的品牌号召力,可能会吸引富豪人群换购或增购。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华为享界品牌车型亮相

              在华为11月下旬的新品发布会上,鸿蒙智行又为享界S9增加了一个全新版本:享界S9 Ultra长航版,CLTC综合续航里程最大可达816km。由此,瞄准行政豪华的享界S9的产品系列更加完善。   此前,开启智选车模式三周年之际,华为推出和北汽合作的首款轿车。8月6日,华为与北汽联合打造的首款车型享界S9上市,包含高配、低配两个纯电版本,定价分别为44.98万元、39.98万元。这一价格低于5月底开启预售时给出的45—55万元的预售价。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承东称,新车将于8月7日开启交付。   从车身尺寸来看,享界S9 5.16米的车长、3.05米的轴距更接近于BBA等传统豪华品牌中C级车的尺寸,鸿蒙智行则希望对标奔驰S级、宝马7系等尺寸更大的D级车,称其车内空间、续航、经济性等指标优于传统行政豪华车。   该车首发搭载华为最新的智驾系统ADS 3.0。鸿蒙智行称,享界S9两款车型均搭载192线激光雷达,为目前量产车中最高水平,可以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自动驾驶,并可以自动泊车、远程挪车。余承东称,ADS 3.0采用端到端的方案,能够更加智能的应对路面上复杂的路况。此前发布的问界M9、M7、M5以及智界S7从9月开始也将推送ADS 3.0。   “我们到美国、加拿大多个城市去测试,发现特斯拉FSD进步非常大,它的上限很高,但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它的下限很低,白色、绿色静止不动的货车就直接撞上去了,”余承东称,感知神经网络之外,华为在端到端的方案中增加了安全决策网络,确保端到端的安全下限。   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在发布会现场称,2023年中国行政豪华轿车市场,自主品牌渗透率仅为8.3%,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该市场潜力巨大,此次和华为合作的享界S9将在行政豪华轿车市场发力。   “北汽和华为是名副其实的挚友,虽然余总的朋友有点多,”张建勇谈及和华为的合作时说,“车企的灵魂从来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向前。”   实际上,传统车企长期以来面临是否要将智能驾驶交给第三方的“灵魂论”之争。2021年6月,上汽集团前董事长陈虹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就曾称,智能驾驶是灵魂,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车企就只剩下躯壳。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在享界S9发布会现场用“数理化”形容华为、北汽、宁德时代的关系。“华为是数字化做得好;北汽是豪华车的制造者,其设备工艺是物理;宁德时代是电池,是化学。”   随着享界S9的发布,华为智选车中仅剩和江淮合作的品牌“尊界”尚未发布车型。目前,在鸿蒙智行联盟体系中,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最为成功,目前有M5、M7和M9三款车型在售。2024年上半年,鸿蒙智行销量为19.4万辆,主要由问界品牌贡献,与奇瑞合作的智界S7车型销量约为1.5万辆。2023年11月,智界品牌发布首款车型S7,上市后交付困难。2024年4月,华为重新发布S7,降价上市。这款车型目前月销量在3000辆左右。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关税战应对

按照彭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等机构的测算,中国对美出口货物的平均关税税率从2018年初中美贸易战爆发时的3.1%,升至2020年初的约20%,之后一直延续到现在。如再额外征收10%的关税,则平均关税税率会达到30%。 但与上一次相比,特朗普关税战、贸易战已经不能对中国产生突袭的效果了。 中国政府层面和产业部门对产业链转移的应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体现在贸易数据上,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2021年-2023年连续三年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虽然仍是美国第一大货物贸易逆差国,但逆差幅度自2022年10月以来明显收窄。中美贸易逆差收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企业去海外建厂。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的份额并没有大幅下降。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货物出口3.38万亿美元,占国际市场份额14.2%,与2022年持平,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仅在特朗普当选之后,中国政府在11月中旬就又有多项措施出台。 11月15日,中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文,取消或降低了铝材、铜材、部分成品油、光伏、电池等一批产品的出口退税。 11月19日,商务部印发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过优化跨境贸易结算,促进跨境电商发展,提升外贸海运保障能力等九个方面的措施,促进外贸发展。 11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布通告,进一步扩大免签政策范围,又纳入日本等9国,把享受免签入境的国家数量扩大至38个。 待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中国面临的挑战会更多。 首先,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到2022年俄乌冲突,一系列产业链转移已经发生。“关税预告”发出后,媒体开始盘点在墨西哥建厂的A股上市公司,有些公司还为此进行了回应。据统计,中国在墨西哥建设生产基地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行业,与此同时,化工企业、家电企业、轻工制造以及交通运输业均曾公开了在墨西哥建厂的计划。中国电动汽车领头羊比亚迪也有到墨西哥建厂的计划。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全球布局,但美国如果普征关税,中国企业面临的关税条件就再度充满不确定性。 其次,在特朗普团队和共和党内,亦有人提议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即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PNTR)。刚被特朗普选为新政府国务卿的佛罗里达州古巴裔联邦参议员卢比奥,就在2024年9月在国会参与推动发起取消中国PNTR资格的法案。2024年11月19日,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首次正式建议美国国会应当取消自2001年以来的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最惠国待遇是WTO基本原则,是指任何一名WTO成员给另一名成员的贸易优惠,也都必须提供给所有WTO成员。或者说,在WTO成员间的贸易中,任何成员都享受另一个成员对某类货物设置的最低关税税率。这一贸易优惠待遇在WTO被称为“最惠国待遇”,在美国则被正式称作“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 美国贸易法律规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自动享有和美国的“正常贸易关系”,需要每年重复接受国会审核。1989年之前,中国的审查基本都顺利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政坛围绕美国对中国的经贸开放和合作方向,展开了持续多年的激烈辩论。作为中国加入WTO流程的最关键一步,2000年美国国会投票批准授予中国PNTR资格,将中国享有的正常贸易伙伴关系“永久化”,不再需要年度审核及续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目前有关美国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讨论,仍要分两方面来看:一种可能是取消中国享有的正常贸易关系的“永久性”资格,即恢复2000年前逐年重审的状态,或者给何时恢复逐年重审设定条件,其影响可能只是增加了中美贸易的不确定性。另一种可能则是,取消中国享有的正常贸易关系,这意味着中国将被与朝鲜、古巴、俄罗斯归为一类,其影响将更加广泛。 这些,都是针对中国贸易环境的新挑战。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世界上最大的乐高模型

在香港的一家商场里,有一个用300万块乐高积木做的模型,它长26米,宽1.7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乐高模型。想做这个模型的人叫洪子健,他和一千多个人一共花了五个月才做完。

洪子健做这个乐高模型,是因为他喜欢一副很有名的画《清明上河图》,他很想用乐高积木把画里面的人、房子、桥、动物、船、树都做出来,虽然很难做,但是他觉得很有意思。

在这个乐高模型里,一共有一千多棵树,每棵树的样子都不一样;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路上走来走去;连爬到屋顶的猫都用乐高积木做出来了。

洪子健还做过很多别的乐高模型,比如乐高船、乐高故宫、乐高兵马俑等等。

美对华加征关税预测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3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31034万标箱,同比增长4.9%;航空国际货邮运量278.99万吨,同比增长5.8%;铁路货运总发送量50.36亿吨,同比增长1%。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秘书长李志民表示,“从运量看,2023年我国港口集装箱、航空货邮、铁路货运量均呈增长趋势。从货代物流企业的营业额看,2023年,除陆运以外,海运和空运的营业额均有所下降。由此表明,我国国际货代物流企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对国际运费的影响已消退,运价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空运和海运的总营业额是下降的,这也是正常的,因为2022年空运和海运运价比2024、2023年都高。”

  航运央企中远海运集团运营管理本部副总经理陈巍在谈到全球货运形势时表示,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封锁和运输延误暴露了供应链的复杂性、替代供应商的缺乏以及及时交付网络崩溃等一系列问题。而欧洲和中东地区发生了冲突,进一步扰乱了贸易,使船只需要从红海改道,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此外,中美间贸易博弈等可能进一步促使供应链转移,使部分地区成为区域中转连接的地区。“基于以上情况,宏观经济风险和地缘政治将在未来数年成为推动区域化的最强动力。”

  “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升级和中美博弈等因素,使整个外贸形势变得非常严峻。”一名某政府部门国际贸易研究院负责人称,2024年1月至10月,中国和日本、土耳其、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的贸易都是负增长。该负责人认为,未来全球贸易环境面临高度不确定性,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或为关键变量。短期内,由于关税上涨风险,企业“抢出口”,中国出口可能出现增长,推动航空货运需求激增。他预计,若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60%的高关税,对中国出口和进口的影响预计分别为下降7%和8.4%。他提醒,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壁垒仍在持续增加,各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壁垒不断加码,目前从土耳其、欧盟、巴西和印尼均加强了对中国商品的限制,中国需要应对更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

  公开信息显示,美国内部对特朗普的相关政策争议颇大,因为中美制造链的相互捆绑,美国四大军火运营商之一雷神公司认为关税上调将会对其公司造成致命冲击,标普也警告若对中国商品加税60%或导致美国GDP下降一个百分点,并加剧通胀和信用评级危机。

  而在陈巍看来,2025年仍会出现突发干扰事件,“不仅仅是红海问题”,美国未来的贸易政策、美东港口关于自动化的劳资谈判、班轮联盟重组等变量都将干扰市场,导致其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上述各种因素导致供应链布局正在向海外加速转移,陈巍称,一方面跨国公司正结合其重点目标市场,将高度分散的生产工具和环节逐步输出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为降低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风险,跨国公司实施多元化、分散化战略;同时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战略,以劳动密集型全球生产链也开始加速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不仅转移速度加快,转移的行业范围也在扩大,而同时中国制造也正在积极地走向海外,比如光伏、家电、汽车、跨境电商等行业。”

  这也将推动全球物流供应链从单一节点的服务向端到端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转型。陈巍表示,“在内外双重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拓展供应链链条,不断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并在业务组合之间进行相互渗透,提升供应链全程的一个解决能力,构建一站式的端到端的物流场景,改善供应链整体效率,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不过,据上述蓝皮书介绍,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运输服务贸易长期在我们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据重要份额,但仍长期存在着利差的问题。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2023年,我国运输服务进出口18196亿元,同比下降13.5%。其中,进口12065亿元,出口6131亿元,逆差呈现增加趋势,反映我国在运输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国际竞争相对激烈,国际竞争力不足。”李志民补充道。

特斯拉年末降价冲刺业绩

         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新产品层出不穷,它们纷纷把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作为竞争对手。特斯拉当前缺少新产品回应竞争,价格策略是其为数不多的反击措施之一。

  11月25日,特斯拉中国宣布,消费者在12月31日前下订特斯拉Model Y车型并支付尾款,将获得1万元优惠。这相当于Model Y车型变相降价。

  特斯拉共有六款车型在售,Model 3和Model Y是绝对销量担当。以2024年第三季度交付量为例,Model 3和Model Y的销量占比高达95%。

  这两款车型面临众多竞品。例如近两个月,对标Model Y的新车型多达六款,包括极氪车型7X、华为鸿蒙智行旗下智界R7、蔚来第二品牌乐道首款车型等。

  特斯拉曾和比亚迪并列中国新能源汽车“两超”,现在它与比亚迪差距明显拉大。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特斯拉中国零售量为50.1万辆,同比增长8.3%,市场份额占比为6%。同期,比亚迪国内零售量为289.8万辆,市场份额为34.8%。

  其他车企也在迅速追赶特斯拉。2024年前10个月,吉利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越特斯拉中国。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理想汽车和赛力斯对特斯拉虎视眈眈。比如赛力斯在2024年前10个月的销量同比增速高达497.8%。

  中国市场仍是特斯拉的销量增长引擎。2024年4月以来,商务部和财政部等主管部门先后颁布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措施。受到消费政策刺激,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8月后连创新高,特斯拉也是受益者。

  实际上,正是由于中国市场拉动,特斯拉的全球第三季度销量才实现同比正增长。前两个季度,特斯拉全球销量连续同比下滑。

  此次Model Y在中国降价,有望帮助特斯拉抓住年末市场行情,实现2024年全球销量正增长。

  2023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汽车180.86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计交付129.4万辆。这意味着,2024年第四季度交付量需达到创纪录的51.5万辆,特斯拉全年的总交付量才能与2023年持平。

  特斯拉有可能在2025年走出低谷期。按照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布的计划,2025年将推出入门级车型,售价低于3万美元。特斯拉预计2025年销量将同比增长20%至30%。

  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可能会给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变数。11月14日,路透报道称,特朗普团队计划取消电动汽车7500美元税收抵免优惠。该政策是2022年8月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的一部分。《通胀削减法案》相关措施旨在鼓励美国汽车企业向电动化转型,并逐步建立起本土供应链。

  特斯拉在成本方面一直保持优势,它还与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达成技术授权服务合作,尝试在美国本土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马斯克曾称,取消补贴可能会略微减少特斯拉销量,但会对特斯拉的竞争对手造成毁灭性打击。

  特朗普团队同时计划推动汽车自动驾驶法规制定和大规模应用,而这将利好特斯拉。10月10日,特斯拉发布了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并计划在2026年大规模量产。

奇瑞西班牙合资工厂首款车型下线

           11月23日,奇瑞汽车与西班牙车企EV Motors合资生产的首款产品宣告下线。奇瑞成为第一家在欧洲生产汽车的中国车企。   合资公司的首款车型是Ebro品牌下的S700。EV Motors是Ebro品牌的母公司。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称,合资双方致力于将Ebro转变为西班牙的主要民族汽车品牌。   奇瑞汽车与EV Motors在2024年4月签署合资协议,约定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并重启一座旧工厂。   该工厂原本属于日产汽车,2021年停产,现在属于EV Motors。新华社当时报道称,该工厂将同时生产奇瑞和Ebro品牌车型,预计产能在2027年达到5万辆,2029年达到15万辆。双方没有公开合资企业持股比例。    西班牙广播电视台报道称,奇瑞汽车在合资公司中持股占比40%。除了第一款车型S700,合资工厂将在未来几周内引入另一款车型S800。   S700和S800车型均提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油车两个版本。新车型初期将在奇瑞汽车中国工厂加工成半成品,之后在西班牙工厂进行组装。到2025年,产品将从中国以全散件形式出口至西班牙,在当地完成组装。   上述报道还称,奇瑞汽车合资工厂计划在2025年生产汽车2万多辆,并逐渐扩大在当地销售的网络。到2024年底,Ebro品牌已有30家经销商。   2024年2月,奇瑞汽车在西班牙推出Omoda和Jaecoo品牌两款产品,包括一款电动汽车和一款燃油车型。西班牙广播电视台称,奇瑞原计划在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Omoda品牌电动汽车,现在已经推迟至2025年。   奇瑞调整计划可能是受到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产电动汽车提高贸易壁垒的影响。10月4日,欧盟成员国表决通过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该措施于10月30日正式实施。   不同企业的关税加征力度各不相同。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此前接受了欧委会抽样调查,三家企业最终面临的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5.3%、18.8%和17%。特斯拉申请了单独审查,最终加征关税税率为7.8%。   对其他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企业,欧盟加征税率最终统一为20.7%,不配合调查企业最终面临加征税率为35.3%。   西班牙对欧盟法案投了弃权票。中国行业协会在欧盟投票表决前称,不支持中国企业在赞成加征关税的国家投资建厂。西班牙虽然没有投票赞成,但奇瑞汽车也一度搁置了电动汽车项目。   中欧双方还在就价格承诺方案进行谈判磋商。价格承诺方案是指,中国企业限制向欧洲出口电动汽车的数量和价格,避免伤害当地汽车业。中欧双方已分别在欧盟总部和中国进行面对面磋商。   11月8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称,11月2日至7日,中欧技术团队在北京进行了五轮磋商,就价格承诺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一定进展。双方约定将继续以视频或其他方式进行磋商。   11月22日,欧盟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Bernd Lange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称,中欧即将就中国产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他称,中国可以承诺以限定价格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这将消除不公平补贴的市场扭曲。   欧盟议会与欧委会是不同机构,欧委会和中国商务部暂未对上述信息作出回应。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汽车面临挑战

         中国车企近年持续进入墨西哥。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墨西哥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二大目的地,仅次于俄罗斯。在11月16日举行的2024广州汽车发展高峰论坛上,江淮汽车国际事业部总经理余阳称,江淮汽车在墨西哥市场将逐渐从贸易转向投资,从整车出口拓展到散件出口,最终实现在本地生产。   墨西哥是全球第七大汽车生产国,2023年共生产了近400万辆机动车,产量位居拉丁美洲首位。不过,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约80%用于出口,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即是美国。墨西哥北部的新莱昂州、科阿韦拉州毗邻美国,地理优势突出,现代汽车、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的汽车制造工厂均在此聚集,以服务美国市场。   2023年墨西哥本土汽车销量约为140万辆,其中约70%来自于进口。市场调研机构MarkLines的数据显示,2023年墨西哥进口汽车中约30%来自中国,其中不仅包含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中国自主品牌产品,还有通用、福特、起亚等跨国车企在华合资公司生产的汽车。当年中国跃升为墨西哥第一大汽车进口来源国。   江淮汽车是较早进入墨西哥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2012年即启动整车出口,2017年开始在墨西哥进行组装生产。上汽集团和奇瑞汽车分别于2020年、2022年进入墨西哥。   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是目前在墨西哥市场表现最好的三家中国车企。其中上汽名爵品牌在2023年进入当地销量前十,对应销量超过6万辆。进入墨西哥市场的还有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吉利汽车等。   前述车企在墨西哥销售的车型以燃油车为主。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于2023年一季度进入了墨西哥市场。比亚迪近期预计,2024年在当地的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5万辆。对墨西哥出口汽车的还有极氪、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等新能源车企。   江淮汽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比亚迪等车企均在筹备墨西哥工厂。余阳认为,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挑战,企业应该从过去简单的贸易模式转向共同合作,顺应区域环境以及墨西哥发展本国汽车产业要求,加大力度在墨西哥进行生产布局。他认为,在产业链方面,中国企业既要把中国零部件产业带向海外,也应该吸纳墨西哥现有的零部件产业,融入当地。   眼下不少外资车企在华业务承压,在华生产汽车出口至海外成为关键增长点。2023年,福特汽车调整了中国市场战略,其中一个方向是将中国打造成出口中心。2024年2月,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称,“中国作为出口基地非常重要,从中国出口燃油车和电动汽车非常赚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销售到墨西哥市场的汽车,有一部分最终流向了美国和加拿大。一名长安汽车海外业务人士称,涉及转口贸易的主要是在华生产的合资品牌,中国自主品牌鲜少参与其中,其注意力集中在墨西哥本地市场。   转口贸易是指生产国和消费国不直接发生贸易联系,而由中转国分别同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展贸易。近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墨西哥又与美国存在多项贸易协定享受零关税等优惠政策,中国企业经墨西哥进行的转口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车企尤其是合资车企在墨西哥的后续发展可能面临政策扰动。在2023年第一季度,墨西哥超越中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在同一场合指出,墨西哥对北美市场极度依赖,中国企业在墨西哥布局需要高度关注地缘政治因素。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日再次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他在竞选期间称,希望施加高关税来阻止中国汽车经墨西哥转口进入美国。市场普遍预期,特朗普政府会调高关税至20%。   业内人士认为,在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的路线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在整车企业前面,多家中国供应链企业已在墨西哥布局产能。在特朗普2.0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将首先受到冲击。   墨西哥仍然希望中国车企继续积极赴当地投资。墨西哥驻华大使馆经济、技术、新兴产业和金融事务参赞董浩天在同一场合称,车企还可以通过墨西哥向整个南美市场扩展,而非只关注北美,墨西哥与50多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发展前景巨大。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蔚来汽车将推出第三品牌

           2024年第三季度,蔚来汽车营收186亿元,同比下跌2.1%,环比增长7%;当季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3.3%,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环比微增约1个百分点。

  公司营收下跌主要是产品组合变化所致。当季NIO品牌各车型中,价格较低的ET5T、ET5、ES6在销量中占比较高。此外,各类促销让利也导致平均成交价下跌。

  蔚来汽车推行多品牌战略。NIO是主品牌,定位高端纯电,主要覆盖30万元以上市场。三季度,NIO品牌连续三个月的交付量超过2万辆。

  第二品牌乐道聚焦20万至30万元市场。2024年9月末,乐道品牌首款车型L60开始交付,当月交付832辆。蔚来汽车将在12月推出代号“萤火虫”的第三品牌,定位为精品小车,覆盖10万至20万元价格带。

  10月是四季度第一个月,公司销量表现不及预期。NIO品牌和乐道品牌分别交付16657辆和4319辆。

  NIO品牌销量波动与销售策略调整有关。在11月20日晚举行的财报会议上,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称,为了提高NIO品牌毛利,公司在10月下调促销力度,单车优惠环比减少约1.5万元,短期销量受到影响。公司称,四季度NIO品牌整车毛利率目标为15%。

  乐道L60的交付量受到产能限制。李斌称,乐道产能还在爬坡之中,公司预计,12月交付量可以达到1万台,2025年3月的交付目标为2万台。

  李斌还透露,根据目前产能推算,在已缴付L60定金的用户中,有大约50%到60%要等到2025年才能提车。按照原定时间表,国家报废更新、各地置换补贴政策会在2024年底结束。如果车辆不能赶在2024年结束前完成登记上牌,这部分客户会错过补贴。对应的车辆交易能否最终完成会受政策预期和交付时间影响。

  目前乐道官网显示,购买L60提车周期至少需要两个半月。

  蔚来汽车此前披露,乐道L60在蔚来汽车合肥新桥工厂(即第二工厂)生产,该工厂共线生产乐道和NIO品牌车型。乐道品牌后续部分车型将会在蔚来第三工厂生产。第三工厂也在合肥,已经开始建设,预计在2025年三季度投产。蔚来汽车尚未正式披露“萤火虫”产能规划。

  蔚来汽车希望通过更丰富的产品供给推动销量增长。乐道品牌2025年计划再推出两款中型以上SUV车型。“萤火虫”的第一款产品也将在2025年上市、交付。李斌称,公司有信心在2025年实现销量同比翻番。

  2024年前三季度,蔚来汽车累计交付14.92万辆。公司预计,四季度交付汽车7.2万至7.5万辆,即全年预计交付22.1万至22.4万辆。

  在前三个季度,蔚来汽车分别录得净亏损51.8亿、50.4亿和50.6亿元。公司称,铺设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乐道销售渠道以及较高研发投入,都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短期压力。

  虽然同属蔚来汽车,乐道并没有与NIO品牌共用销售渠道。目前乐道品牌约有190家门店,2024年底有望扩充到300家。蔚来汽车预计,从2025年一季度开始,销售费用会逐渐恢复正常。

  据蔚来汽车透露,第三品牌“萤火虫”不再新建销售渠道。市场猜测“萤火虫”可能会进入NIO品牌渠道。

  蔚来汽车CFO曲玉在财报会议中称,公司很有信心在2025年减亏,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盈利。截至2024年9月30日,蔚来汽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长期定期存款为422亿元。

  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均已披露三季度业绩。理想汽车取得营收429亿元,同比增长23.6%;经营利润为34亿元,同比增长46.7%;经营利润率为8%,相比2024年第二季度明显好转。

极氪计划交付Waymo定制车型

             2024年第三季度,极氪交付汽车5.5万辆,当季取得总营收183.6亿元,毛利率为16%,运营亏损额为12.16亿元。

  极氪是吉利系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成立于2021年,主营业务包括汽车销售和电池等。2024年第三季度,该公司汽车业务的毛利率环比提升1.5个百分点,达到15.7%,但同比减少了2.3个百分点。

  2024年前10个月,极氪共交付汽车约16.8万辆。在11月14日晚间举行的业绩电话会上,极氪CEO安聪慧称,公司有信心完成全年23万辆目标。这意味着极氪11月和12月的单月销量需突破3.1万辆。

  随着汽车交付规模扩大,极氪运营亏损呈现逐步缩小趋势。2024年第三季度,极氪运营亏损额同比减少19.3%,环比减少29.3%。安聪慧称,按照香港联交所会计准则,极氪已经实现盈利,下一步目标是实现美国会计准则下盈利。

  安聪慧还在业绩会上透露,极氪为Waymo生产的车型已经小批量交付,由Waymo进行道路测试。

  Waymo是谷歌兄弟公司,也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先行者,已在美国多个城市运营打车服务。双方在2021年12月达成合作,由极氪为Waymo生产定制的无人驾驶汽车,车辆原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批量交付。

  此前10月10日,特斯拉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并称计划于2026年大批量生产。特斯拉的乐观态度引发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技术热情。10月25日,Waymo宣布完成56亿美元融资。

  安聪慧没有介绍Waymo车辆采购规模,以及该项目对极氪的利润贡献。

  2024年9月27日起,美国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美方还计划禁止中国网联汽车上路,相关硬件和软件也在禁用范围。接近极氪的人士告诉财新,极氪在考虑通过一些曲折途径规避风险,但他没有透露具体措施。

  基于Waymo定制车型平台,极氪推出了一款纯电动MPV车型极氪MIX。这款车型上市还不足一个月,极氪没有公开销量数据信息。

    安聪慧称,与领克汽车合并之后的“新极氪”将更具规模优势,同时极氪超级混动产品将于2025年下半年上市,这些举措将给极氪业绩和毛利带来明显改善。他预计,2024年极氪和领克的汽车总销量规模约为50万辆,2026年销量有望达到100万辆。

德商会反对欧盟加征中国汽车关税

         “我们认为对中国生产的汽车加征关税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工具,因为加征关税并不会让欧洲的车企更有竞争力,” 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在第三届德中经济大会上表示。   马铭博指出,德国和中国经济均高度依赖出口,依赖自由出口和自由市场的同时也必须尽可能开放自身的市场,此次欧盟委员会的讨论过于简短,忽略了对什么是公平的市场准入、公平的竞争环境的讨论,而简单的把加征关税视为答案,因此德国政府也投下了反对票。   “我认为德国政府明白提高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有多重要,但他们不能强迫欧盟改变决定,我相信德国政府会和中方对话,中方也会理解这一决策过程,最终仍能达成很好的解决方案,” 马铭博说。   在被问及何为更好的解决方案,马铭博指出一方面对电动车行业的过度补贴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定,中国需要听取并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德国车企最初进入中国时需要在当地成立合资企业、在当地生产汽车,而如今中国车企更多的进入欧洲市场,中国车企也需要成为本地公司。   据德国央行统计,今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近13%,至72.8亿欧元,创历史新高。谈及德国对华投资趋势,马铭博指出过去30—40年德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为工厂等产能设施,但随着中国市场趋于成熟,德国公司开始在华布局更多的研发,以便更快的了解客户需求,并与客户开展合作。同时德国公司也谋求在华建立更有韧性的供应链。马铭博认为,德国和中国将在工业现代化、AI、绿色科技、化学、节能和环境等领域有更多合作。   “德国公司仍然非常擅长创新,中国公司则擅长将创新推向市场,这是中国和德国公司可以合作的地方,它在过去很多年都有效,在未来50年也依然有效,”马铭博说。   马铭博同时呼吁中国继续扩大开放。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产业保护政策建立自身的产业无可厚非,但中国公司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全球竞争力,继续在国内推行保护措施会阻碍中国公司出海。“当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宣布要在关键行业成为全球领导者时,继续保护中国国内市场的理由是否还有效?如果要保护国内产业,其他国家也会向中国公司关闭他们的市场,” 马铭博认为,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做好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准备。   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认定中国产电动汽车受益于不公平的补贴。从10月30日起,欧盟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正式反补贴关税,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和比亚迪面临的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5.3%、18.8%和17%。特斯拉申请了单独审查,最终加征关税税率为7.8%。对其他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企业,欧盟加征税率最终统一为20.7%,不配合调查企业最终面临加征税率为35.3%。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吉利整合旗下品牌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着手整合旗下品牌。11月14日,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分别向极氪转让领克汽车20%和30%的股权,极氪还将参与领克汽车增资。交易全部完成后,极氪将持有领克汽车51%股权。当天,吉利汽车发布公告披露上述信息。   领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和极氪都是吉利控股子公司。领克汽车成立于2017年,原本由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分别持股20%和50%,其余30%股份由沃尔沃汽车通过投资公司持有。极氪成立于2021年,前身是领克电动汽车业务部门。   11月14日,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在吉利汽车业绩电话会上称,领克汽车成立之初是为了突破本土品牌天花板,与主流合资品牌竞争,设立极氪是为了响应行业智能电动化转型潮流,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先锋队”进行转型尝试。   桂生悦称,近几年汽车行业转型新能源的方向已经明确,领克汽车和极氪的产品售价可能重合,出现同业竞争。比如,领克汽车产品动力原本包括燃油和混合动力,近期推出了纯电动车型,与极氪部分在售车型较为接近,而一直主打混动技术路线的极氪也计划在2025年推出增程混动产品。   “吉利汽车同时是领克汽车和极氪股东,如果不整合肯定会导致重复投资,当前市场竞争白热化,两家公司如继续独立经营,综合竞争力也无法提升。”桂生悦说。   吉利汽车公告显示,2022年和2023年,领克汽车分别取得营收291.1亿和347.9亿元,2022年除税后净利润为722万元,2023年除税后净亏损11亿元。领克汽车估值为183.28亿元,极氪需分别向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支付36亿和54亿元股权收购款。极氪计划以公司现金储备和外部融资支付。   收购完成之后,领克汽车董事会将由三名董事组成,其中极氪委任两名,吉利汽车子公司委任一名。   极氪CEO安聪慧在业绩会上称,上述收购事项还需要等待多家公司股东批准,交易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他透露,极氪和领克汽车合并之后,品牌端仍将保持独立,分别定位豪华和高端,产品覆盖不同市场。极氪希望总体销售规模在2026年达到100万辆。   安聪慧介绍,极氪主打中大型产品,领克汽车覆盖中小型产品市场。其中,领克小型车将采用纯电动路线,中型车以混动产品为主;极氪中型车选择纯电动路线,大型车采用混动技术。极氪和领克汽车还将整合精简机械及电子架构,智能驾驶和座舱也将统一技术路线。他认为,两家公司整合将会实现可观收益,比如研发投入可整体节约10%至20%,供应链整体采购也会降低5%至8%的成本。   此次交易完成后,沃尔沃汽车将不再持有领克汽车股份。桂生悦称,沃尔沃汽车退出领克汽车并不意味着二者不再有合作,实际上,领克汽车2024年在欧洲和沃尔沃汽车达成了销售渠道合作,未来合作还将进一步深化。   吉利汽车也将与极氪、领克加强协同。11月14日,吉利汽车宣布,将向吉利控股收购所持极氪的11.3%股份,对价为8.06亿美元。收购完成后,吉利汽车在极氪的持股比例将从51.5%提升至62.8%。   桂生悦称,吉利汽车提高了极氪持股比例,同时间接增加了对领克汽车持股比例,实现业务聚焦。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吉利汽车调高出口目标

         2024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共出口汽车19.7万辆,同比增速达67%。8月21日,吉利汽车在中报业绩会上宣布,将出口目标从33万辆调高至38万辆。   吉利汽车集团CEO、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淦家阅称,吉利汽车出口表现跑赢行业大盘。2024年以来,吉利汽车吉利品牌加大力度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比如非洲市场的销量规模虽然还不大,但增速超过400%。中亚五国和墨西哥的销量增长也比较迅猛。此外,中东、东欧、越南、印尼、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也是吉利汽车挖掘的新目标市场。   吉利旗下领克品牌主要面向欧洲出口。此前领克在欧洲采取订阅模式,没有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订阅模式是指,消费者向领克支付订阅费,获得汽车使用权和相应配套服务。订阅费一般包含保险、日常维修等费用。这种模式在欧洲较为流行,其租赁形式和时间介于融资租赁和租车服务之间。   淦家阅称,消费者通过订阅模式熟悉了领克品牌,目前已服务几十万名用户,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口碑。领克计划在欧洲启动零售,向个人消费者直接销售汽车。   极氪从吉利汽车分拆而来,目前吉利汽车仍是极氪大股东。极氪2024年加大了海外市场开拓力度。极氪CEO安聪慧称,到2024年底,极氪将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汽车。   在海外业务商业模式方面,吉利汽车探索了多种方式,成效正在逐步显现。2017年,吉利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收购了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权。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称,吉利通过输出技术、供应链和人才,帮助宝腾汽车销量持续增长。目前宝腾汽车是马来西亚销量排名第二的品牌。   2022年1月,吉利汽车与法国雷诺在韩国组建合资公司,基于雷诺韩国公司共同开发销售燃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产品。同年5月,吉利汽车完成投资,获得雷诺韩国34.02%的股权。李东辉透露,2024年9月,雷诺韩国将在韩国和其他海外市场推出一款SUV车型。市场推测,这款车型实际上来自吉利汽车。   上述合作都已为吉利汽车带来了收益。2024年上半年,宝腾汽车销售7.8万辆,净利润为1.26亿元,吉利汽车按照所持股权比例可确认投资收益0.63亿元。雷诺韩国同期销售汽车4.2万辆,净利润为0.85亿元,吉利汽车可按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0.29亿元。   欧盟计划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将对吉利汽车出口带来不利影响。8月20日,欧盟委员会预披露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吉利汽车是三家接受抽样调查的企业之一,被裁定的拟加征关税税率为19.3%。如果没有意外,新税率将从2024年11月开始加征,为期五年。   欧盟汽车进口关税税率为10%,额外加征反补贴关税之后,吉利纯电动汽车出口欧盟总关税水平将接近30%。   吉利汽车目前直接向欧盟市场出口的电动汽车数量并不多,比如主打欧洲市场的领克品牌还没有纯电动车型。安聪慧称,极氪原计划在2024年要争取海外市场总销量达到3万辆,但受到欧盟加征关税影响,极氪放缓了欧盟市场开拓计划。现在极氪希望加快对其他海外市场的开拓进度,努力实现原定目标。   李东辉称,吉利控股集团会积极协调全球资源,应对欧盟加征关税。他指出,吉利控股集团长期布局欧盟,先后收购瑞典品牌沃尔沃汽车、英国出租车(现已更名为LEVC)、路特斯等品牌,创造了超过1万个就业机会。除了这些已有品牌和产能,吉利汽车还有其他国际合作伙伴选择,各品牌产品可以有更加灵活的产能安排,未来并不一定在欧洲直接新建产能应对关税。   淦家阅指出,欧盟只针对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插电式混动和油电混动等产品都不在加征范围,吉利汽车将积极向欧盟市场推出相应产品。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动汽车主要市场为中国、欧洲和美国。2024年以来,欧盟和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它们还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淦家阅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趋势不变,但各个具体区域还有明显差异。吉利汽车储备有燃油、油电混动和插电混动、纯电动等一系列技术和车型,能够积极调整应对变化。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吉利系车企极氪美国上市

        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今年5月10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极氪以每份21美元的价格发行210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ADS),募集资金约4.41亿美元。   极氪此次ADS发行的承销商主要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BofA Securities、中金公司等12家机构。   极氪三名股东参与认购,吉利汽车认购金额为2.7亿美元,Mobileye和宁德时代认购金额分别为约1000万美元和1908万美元。这三名股东认购了大部分此次发行的ADS。其中吉利汽车认购比例为61.4%。Mobileye和宁德时代此前曾参与极氪融资。   极氪称,此次IPO募集资金主要分三部分使用。约45%将用于研发更先进的纯电动汽车技术与扩大产品组合;约45%将用于销售、营销以及扩大服务与充电网络;约10%将用于一般企业用途,包括营运资金需求等。   5月10日,极氪收报28.26美元/ADS,涨34.57%,市值达到68.98亿美元,接近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之一小鹏汽车。   极氪成立于2021年,从吉利汽车分拆而来。招股书显示,此次发行之后,吉利汽车、吉利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和GHGK创新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5.3%、12.1%和9%。GHGK创新有限公司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控制。   极氪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极氪分别销售汽车6007、71941和118685辆;营收分别为65.3亿、319亿和516.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5.9%、7.7%和13.3%;净亏损额为45.1亿、76.6亿和82.6亿元。   2021年至2023年,极氪的主要营收来源包括汽车销售、电池及其他部件销售、研发服务。在2023年营收中,三个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65.6%、28.4%和6%。   极氪2024年销量目标为23万辆,一季度完成4.9万辆。极氪预估,一季度汽车销售收入高于2023年一季度,但低于2023第四季度,主要原因包括汽车销售季节性因素,以及售价更低的产品加入导致平均售价下降。受同样因素影响,极氪预计,2024年一季度毛利率也将低于2023年第四季度。   极氪计划在2024年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除了欧洲8个国家,目标市场还包括东南亚、中东、南美、澳洲等50个国家或地区。极氪CEO安聪慧称,极氪与Waymo合作定制的车型即将进入美国出行市场,同款家用车型也将在中国等市场投放。   Waymo是谷歌兄弟公司,是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和Robotaxi运营企业。2021年12月,极氪宣布与Waymo达成合作,为其提供专属车辆。   极氪是李书福收获的又一家上市企业。吉利系仅整车企业上市公司即有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极星汽车、路特斯和极氪。2024年1月29日,吉利控股集团提出,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汽车”。   吉利控股集团正在新能源业务方面追赶比亚迪。2021年至2023年,比亚迪销量猛增,分别为74万、186.9万和302.4万辆。2022年,比亚迪从吉利手中夺走了本土品牌销量冠军。2023年,双方差距进一步加大,且比亚迪销量超越了吉利控股集团全球销量的总和。吉利控股集团销量贡献主要来自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长龙航空推出多款超级经济舱产品

长龙航空近期推出了多款超级经济舱产品,并从地面值机、行李、登机到空中服务进行全流程优化提升,给出行旅客提供更细致、体贴、超值的服务体验。 长龙航空A320客机搭载174个座位,其中超级经济舱18座,超级经济舱座位前后排间距达34英寸,普通经济舱前后排间距为30英寸,宽敞空间带来的舒适感,让旅客轻松享受空中旅程;30KG免费行李额让旅客轻松携带所需物品,无需担心行李超重问题;提供优先行李和优先登机服务,从杭州出港的超级经济舱旅客还可享受专属值机柜台,节省地面排队等待的时间;在空中提供拖鞋、毛毯、靠枕和饮料等优质服务。 据了解,目前,长龙航空推出的超级经济舱系列产品覆盖次卡类、权益类、服务类等多款产品。其中,次卡类产品包括每周三、五在长龙航空官方抖音直播间销售的龙行天下悦行卡,含166元起单人单次国内单程出行悦行卡、1266元单人两次国内单程出行悦行卡、2266元一大一小四次国内单程出行亲子悦行卡等产品,覆盖进出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200余条航线。 权益类产品包括龙享天下超级经济舱买一送一产品,旅客购买超级经济舱正价机票后,可享受免费休息室服务1次,还可通过拨打长龙航空官方客服热线956199申请同行程航班免票权益,相当于以1张超级经济舱的价格买到了2张机票。服务类产品包括龙御天下200元超值升舱券,旅客可登录“浙江长龙航空”官方小程序,进入首页“升舱产品”菜单栏选购尊享升舱产品,享受超级经济舱带来的30KG行李额、舒适乘机、优先登机、免费餐食饮品等服务。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海康威视近况

海康威视在上半年实现营收412.09亿,同比增长9.68%。今年第二季度,它实现营收234亿,低于市场预期,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滑10.7%,仅有31亿元。 自2010年上市以来,海康威视的净利润在10年里从10.52亿暴增至168.0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28.64%。最高点时,海康威视总市值一度超过6400亿。 自2016年,海康威视成为全球安全行业的销售冠军后,便一直蝉联榜首至今。2023《全球智能视频监控市场报告》显示,海康威视在全球视频监控市场份额达到25.9%,依旧保持着全球第一的位置。 作为行业龙头, 海康威视在飞速成长的这些年,推出了大量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从“摄像头专业户”走向了AIOT-智能物联。海康威视也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开拓新的业务。 海康威视,在技术投入上一直十分大方。整体来看,其2021年研发费用为82.5亿,2022年涨到了113.93亿,占全年营业收入的12.75%。2023年年报显示,海康威视光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就达到了28479人。 海康威视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也在上升。2024年上半年其销售费用约为45.36亿,同比增长11.76%;管理费用约为21.92亿,同比增长16.56%。这些费用的增幅均高于营业收入,亦是海康威视利润大幅缩水的关键因素。 由于主营业务涉及安防,2019年海康威视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之中。随后在2021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又因《安全设备法案》禁止授权其新设备销售。 海康威视目前转向了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的新兴市场。2023年,海康威视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营收贡献已经达到70%。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吉利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整合

        吉利控股集团决定要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聚焦和战略整合,关停并转部分业务,坚持稳健经营、不盲目扩张。         吉利控股集团始建于1986年,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2001年成为首家获得汽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早期产品和当时大多数本土品牌一样,依靠低价获得生存空间,产品品质不太过关。   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爆发价格战。当时市场上的龙头企业即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争相降价,其他企业被动跟随,吉利控股集团等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低质低价路线再无胜算。   2024年9月20日,李书福回顾当时市场状况称,那时候大家都在打价格战,产品价格越打越便宜,质量和服务体验也越来越差。“我当时觉得这条路不能走了,走下去企业就完蛋了。”李书福说。   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从此进入快速发展道路。2017年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吉利汽车问鼎国内本土汽车品牌销冠,直到2022年被比亚迪超越。   2023年,双方差距进一步加大,而且比亚迪的销量超越了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的总和。2024年前八个月,比亚迪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销量同比增长29.9%至232.8万辆。吉利控股集团同期销量同比增长21.6%至201.1万辆。   比亚迪抓住了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市场机会。2022年4月,它甚至官宣停产燃油车。吉利汽车未能跟上电动化转型节奏无疑是其重大战略失误。   近几年,李书福逐渐淡出日常经营,他的兴趣似乎转向了资本领域。2023年,吉利控股集团投资的多家企业接连上市,暂时还没有上市的,也都有相关计划。2024年2月23日,路特斯(Lotus)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在美国挂牌交易。5月,从吉利汽车分拆出的极氪通过同样方式在美国上市。除了汽车产业链,吉利控股集团投资版图还涉及低轨卫星、手机、飞行汽车、出行、金融等多个领域。   2024年1月29日,吉利控股集团提出,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汽车”。在整车企业品牌数量方面,吉利和大众汽车集团确实较为相似,但吉利控股集团要成为大众汽车,还要跨过众多障碍和挑战。   2023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绵延不绝,2024年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吉利控股集团当前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与2007年有相似之处。李书福公开亮相次数明显增多,决意主导新的战略转型。他在9月20日称,吉利控股集团进行了战略审视,面对当前市场变化,要作出相适应的安排。   吉利控股集团计划聚焦汽车主业,坚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转型,同时继续提升内燃机汽车市场竞争力。李书福说,这意味着部分业务会“关停并转”。吉利控股集团没有透露哪些具体业务会面临整合。   李书福称,吉利控股集团管理层必须直面挑战,不断提高用户消费体验,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小米汽车SU7 Ultra

10月29日,小米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新产品发布会。小米公司总裁雷军除了发布小米15系列手机等产品以外,还宣布了小米汽车SU7 Ultra的诞生。雷军表示“SU7 Ultra是一款小米SU7系列里定位最高端、性能最强大的一款‘科技轿车’”,雷军正式宣布这款车型的售价为81.49万元。 这个价格公布之后,让行业内外的人们都感到很惊讶。对于一些米粉来说,他们选择小米的主要原因是性价比高,又便宜又好用,无论是手机还是小米汽车,但是这款汽车的价格明显“太贵了”。尽管这辆车从0加速到100公里每小时只需要1.98秒、设计的最高时速能达350公里每小时,并且在电机和电池包方面都是超强配置,但在价格方面还是让很多米粉充满了“买不起”的遗憾。 发布会后,小米汽车官方宣布,这款小米SU7 Ultra在正式预定开始后的10分钟时间里,预定数量已达到了3680台的规模。如果说过去小米坚持的是性价比路线,那么现在小米要走的路线,就是高端品牌的路线。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款车型的意义不是为了扩大销量,而是为了提升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那些一直觉得小米性价比高的米粉,显然并不是这这辆车的目标用户。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国向世贸组织起诉欧盟

         11月4日,中国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终裁措施起诉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商务部称,为维护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利益和全球绿色转型合作,中方决定就欧盟反补贴终裁措施提起诉讼。商务部还认为,欧方反补贴终裁措施缺乏事实和法律基础,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是借反补贴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2023年10月,欧委会正式启动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2024年7月4日,欧委会发布初裁结果,并决定从7月5日起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期限为四个月。随后8月9日,中国商务部将欧盟电动汽车临时反补贴措施提交至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认定中国产电动汽车受益于不公平的补贴,这些产品大量进口会伤害欧盟汽车行业。欧盟计划从10月30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正式反补贴关税。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称,中方将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欧盟对不同企业的关税加征力度各不相同。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此前接受了欧委会抽样调查,三家企业最终面临的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5.3%、18.8%和17%。特斯拉申请了单独审查,最终加征关税税率为7.8%。对其他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企业,欧盟加征税率最终统一为20.7%,不配合调查企业最终面临加征税率为35.3%。   中国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原本关税为10%,加征后上汽集团关税将高达45.3%,其他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企业税率将达到30.7%。   欧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核心市场。受欧盟对华政策影响,中国对欧盟的电动车出口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八个月,中国向欧盟出口纯电动车29.75万辆,同比下跌7.6%。   欧委会还称,中欧双方仍在继续努力寻找替代解决方案,以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介绍称,目前双方还在谈判,最后谈判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如何征收反补贴关税,谈判期间征收的关税是不会退还车企的。   中欧商贸正处于角力阶段。10月8日,商务部贸易救济局发布《关于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200升以下的进口白兰地采取反倾销措施。自10月11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欧盟的相关白兰地时,应向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小鹏汽车推出新机器人产品

         小鹏汽车的机器人业务板块重新启动,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在11月6日举行的“AI科技日”活动上,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何小鹏发布了这款机器人。它将率先聚焦工厂、门店等使用场景,目前已在小鹏汽车整车工厂进行初步实践。   Iron是小鹏汽车第二代人形机器人。首代人形机器人PX5是在2023年10月推出的。与PX5相比,Iron在仿人形结构设计上更进一步。它身高1.78米,体重70公斤,可以用接近人类姿态的方式双足行走,还配备了具有高自由度和触觉反馈等特征的灵巧手。      何小鹏称,如今的家庭场景和公共空间都是按照适宜人类行走的前提来布置环境,因此“人形”具有通用意义。相反,如果针对不同特定环境和场景打造专用机器人,每个产品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成本会居高不下。   推出人形机器人之前,小鹏汽车旗下的机器人公司小鹏鹏行还推出过四足仿生机器人。小鹏鹏行曾在2022年7月完成超1亿美元A轮融资,创下当时国内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单轮融资记录。鹏行团队规模一度接近400人,但小鹏汽车销量在2022年下半年面临压力,此后公司收缩战线,聚焦汽车主业,机器人团队不少成员外出创业。   2023年9月,小鹏汽车宣布以9896万美元收购小鹏鹏行其余股东所持股份。交易完成后,小鹏汽车拥有对小鹏鹏行的全部所有权和控制权。小鹏汽车当时称,公司内绝大部分智能电动汽车研发工作和智能机器人相关,因此需要在产品研发方面保持长期一致的规划及投入。   “鹏行这个公司已经没有了,现在是小鹏汽车自己全力以赴在做机器人。”2024年11月6日,何小鹏告诉财新,目前公司汽车和机器人的很多技术都在进行同源开发。   Iron机器人采用了小鹏汽车为公司智能驾驶技术自研的图灵AI芯片,还配有小鹏汽车即将上市的一款新车使用的AI鹰眼视觉系统,以及公司为汽车智能座舱打造的天玑AIOS系统。   此外,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也会在机器人产品上有所应用。“智能汽车大厂做AI机器人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因为它们拥有全栈研发能力。”何小鹏说。   前述了解小鹏机器人团队的人士称,进军机器人领域之初,何小鹏曾在公司内部战略分析会上提出,智驾研发能力较强的团队更有希望在机器人赛道上取得成功。   这与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观点是相同的。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就使用了与特斯拉汽车完全相同的自动驾驶(FSD)芯片,以及智能驾驶应用的神经网络技术。   何小鹏认为,以“亿元”计的融资不足以支撑机器人的全局性研发。他称,AI机器人就像是一个由500块木板组成的木桶,所有木板都至少要做到60分,难度远超AI汽车。“没有500亿造不了AI机器人。”他判断说。   前述了解小鹏机器人业务的人士称,入局机器人赛道之初,何小鹏曾规划未来十年每年投入10亿元研发机器人,即总投入约为100亿元。何小鹏新的判断意味着,小鹏汽车重新审视了机器人研发难度和投入规模。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电动汽车无线自动充电

          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量产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为了最大程度免于人工维护,Cybercab将使用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是指车辆不需要充电枪和电缆连接充电,车辆底部接收器与地面充电板对齐、且频率相同,充电就能自动进行。无线充电技术已有实际应用案例,但其成本较高,且充电速度无法与充电桩充电相比,一直没有大规模普及。   在10月31日举行的一个行业论坛上,充电设备及运营企业特来电产品总监徐威介绍,特斯拉等企业正在全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无线充电代表的自动充电技术将迎来发展机遇。   徐威称,电动汽车自动充电有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在充电桩上安装机械臂自动充电、无线充电、车辆底部接口充电和移动充电机器人等。   特来电开发的方案属于车辆底部接口充电,即在车位地面安装充电装置,在车辆底部安装充电接口,车辆停放到位,即可启动连接充电。   特斯拉计划应用的无线充电也有不少支持者。亿创智联(浙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攻无线充电。该公司总经理杨国勋称,无线充电将是自动驾驶无人化运营的关键一环,无论是乘用车还是低速无人车,都广泛需要无线充电。   杨国勋介绍,无线充电技术的主要瓶颈在于成本还比较高,这是因为量产应用的车型还比较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供应链也还没有成熟。到2030年,随着使用无线充电的车型越来越多,无线充电成本有望显著降低。   针对外界担忧的无线充电电磁辐射和充电损耗,杨国勋称,无线充电系统实际辐射值远低于国际标准,在充电效率方面,现有技术已可以达到90%至93%,略低于有线充电。2024年以来,特斯拉已申请数项无线充电相关专利。该公司近期在社交媒体公开称,Cybercab充电效率“远高于”90%。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狄士春称,当前行业内探索的自动充电技术可大体概括为“车找桩”和“桩找车”两类,车辆底部充电和无线充电属于“车找桩”,这要求车辆具备较强的自动驾驶能力。还有企业正在开发自动充电机器人等“桩找车”方案,这类机器人自身相当于一辆低速无人车,配备储能电池,可自动行驶到车辆旁,通过自身搭载的视觉系统和机械臂找到车辆充电口,并为其充电。   狄士春认为,“桩找车”是当前行业主要需求方向,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进步和普及,“车找桩”将是未来规模需求方向。   他指出,早在2012年,高通等企业就成立了无线充电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并推出过相关产品,但十多年来,无线充电没有大规模量产应用。除了成本较高,主要还是因为无线充电等底部充电方案要改变车辆底盘设计和结构,车企较难采用。   狄士春称,自动驾驶运营车辆在这方面顾虑较小,可能是未来无线充电最容易大规模落地的场景。   充电运营企业南通帕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军龙称,除了无线充电,现在国内行业已经付诸商用的换电方案与自动驾驶的契合度也很高。他认为,自动化和无人化无疑是方向,未来各种方案都有机会接受市场检验。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比亚迪10月销量突破50万辆

         比亚迪在10月达成了公司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单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6.53%,首次突破50万辆,创下中国车企纪录。比亚迪当前不生产燃油车,整车产品仅限新能源汽车,10月单月业绩也刷新了全球车企新能源汽车月销纪录。   2024年前10个月,比亚迪的汽车销量同比提升36.49%至325.05万辆,已超2023年全年。该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销量有望突破400万辆。   至2024年结束时,比亚迪很有可能终结上汽集团维持了18年的销冠历史,成为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车企。上汽集团尚未公布10月产销数据。2024年前九个月,上汽集团销售汽车264.93万辆,同比减少21.56%。同期,比亚迪销售274.79万辆,实现对上汽集团的反超。   2011年到2020年,比亚迪全年的汽车销量都未突破50万辆。2021年,比亚迪销售汽车73万辆。2022年,比亚迪的销量猛增至187万辆。2023年,该公司销量进一步跃过300万辆的关口,比亚迪在当年跻身全球销量前十。   比亚迪近期还达成了另一个“里程碑”。10月30日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披露,比亚迪营收同比增长24.04%至2011.25亿元,首次超过全球电动汽车领军企业特斯拉。据10月23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特斯拉录得营收25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8亿元)。   比亚迪汽车销量增速也跑赢了特斯拉。三季度,特斯拉销售汽车46.29万辆,同比增长6.4%。同期,比亚迪销售汽车113.49万辆,同比增幅达37.73%。   不过,在市值、净利润等维度,比亚迪仍与特斯拉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特斯拉聚焦纯电动汽车,比亚迪同时生产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   这两家公司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跑者。以2024年二季度销量为例,据市场调研机构测算,在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占据19.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比亚迪排名第二,份额为18%,领先第三名大众汽车13.4个百分点。在全球插混(含增程)汽车市场,比亚迪以36.1%的份额稳居榜首,甩开第二名理想汽车28.5个百分点。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结构并不均衡。在乘用车领域,据统计,2024年前九个月,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同比增长37.4%。其中,插混汽车销量同比提升78.5%,纯电动汽车增幅仅为17.6%。有分析师预测,插混(含增程)汽车有望在2030年占据中国汽车市场六成份额。   比亚迪充分呼应了市场需求。2024年前10个月,比亚迪销售插混汽车187.77万辆,同比提升62.23%;同期,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只同比增长了11.97%,为135.92万辆,比插混汽车少卖51.85万辆。2023年同期,比亚迪纯电动汽车销量还较插混汽车高出5.65万辆。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三季度财报透露出“价格战”的影响。该季度,比亚迪的净利润增幅为11.47%,同比大幅降速超70个百分点。   2023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5.48%,带动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7.75%和129.47%。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13%,但营收、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只有18.94%和18.12%。   国内车市“价格战”已经持续一年多,多数车企苦不堪言。围绕“要不要卷”,企业间曾展开激烈争论。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公开回应称,“卷是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有企业家都要拥抱参与竞争,从中脱颖而出”。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方车企寻求欧洲当地合作方

        本地建厂之外,寻求当地合作方是另一个快速进入欧洲市场的方法。2010年,广汽集团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旗下从事个人消费信贷的金融服务公司东方汇理共同出资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广汽汇理,双方各持股50%。2024年2月,广汽集团与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约定,将在国际化等更多领域探索合作。巴黎车展期间,广汽租赁与东方汇理签署增资协议,东方汇理以21.325亿元认购广汽租赁增资后50%的股权。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指出,在欧洲市场,东方汇理能够为广汽集团在获取大客户、个人客户以及合作经销商等方面提供帮助:“我们把在国内的合作,延伸到欧洲市场,成为我们的优势。”   零跑汽车则直接借道股东的渠道甚至制造工厂。2023年10月,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宣布投资约15亿欧元,获取零跑汽车约21%的股权。双方还合资成立零跑国际,负责在海外市场销售、生产零跑汽车产品。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分别在零跑国际持股51%和49%。   Stellantis业务横跨欧美,欧洲是其大本营。朱江明称,零跑汽车有一条出海捷径,可以利用Stellantis在全球范围内的10万多个渠道网点和服务体系,包括售后服务所必需的零部件配送体系。   在巴黎城区见到的一家零跑汽车门店紧邻Stellantis旗下汽车品牌的门店,甚至外部装潢风格都保持一致。“我们希望2024年底前在整个欧洲拥有300家门店。如果靠自己做本地化营销,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很难做到的。”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说。   此外,Stellantis此前披露,已在公司波兰工厂成功试产零跑汽车一款车型,而零跑汽车的产品可在Stellantis旗下全球任何一家工厂进行生产。   截至目前,双方均未透露产能合作的进一步信息。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告诉财新,欧盟关税问题较为复杂,车企即便本地生产,亦需在本土零部件采用率上满足一定标准,才有可能避开关税,这些细则都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比亚迪此前也已经宣布欧洲建厂计划。2023年12月,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建厂,年产能预计为20万辆,计划三年内建成。此外,比亚迪还计划在和欧盟有关税同盟的土耳其建设一座年产能为15万辆的汽车工厂。另外,创维汽车也已在推动土耳其建厂。   并非所有车企都急于加入部署本地产能的队伍。巴黎车展期间,冯兴亚称,广汽会坚持“有需求才有生产”的原则,在没有足够需求支撑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海外生产并不明智。他还称,在当地生产能否应对关税挑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公司目前还在深入研究。   此外,由于近期中欧之间围绕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出现矛盾,中国政府对国内车企在欧盟投资态度并不积极。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宁德时代发布混动汽车专用电池

10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动汽车专用电池。搭载这款电池后,车辆在纯电状态下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以上,同时具备超充性能,充电10分钟可增加续航280公里。 插电和增程混动汽车是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形态。这类车辆同时搭载电池和发动机,日常行驶可以完全用电,体验和纯电动汽车没有差别;当电池电量不足且充电不便时,车辆可以改由发动机烧油驱动,或者由发动机发电给电池充电,混动汽车因此没有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混动车辆的缺点是电池普遍续航里程短,需要频繁充电,而且充电时间又太长。 宁德时代乘用车事业部CTO高焕称,增混专用电池是为了补足混动汽车电池的短板。宁德时代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钠电池和锂电池混装版本。两种电池以一定比例混合组装,能够发挥钠电池耐低温性能,保障电池在严寒天气也能正常充电、放电。 钠电池和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类似,均由正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依靠钠离子或锂离子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实现电能的存储和输出。区别在于,钠电池能量密度低一些,但安全性能和耐低温性能更好。 宁德时代于2021年发布钠电池,并推动其量产落地。2023年以来,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钠电池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不具备成本优势。宁德时代探索推出钠电池和锂电池混装的AB系统。宁德时代方面称,AB系统可以同时发挥钠电池和锂电池长处。 高焕称,增混专用电池已经应用在理想汽车 、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深蓝和启源等品牌车型上,到2025年,应用车型将超过30款。 宁德时代推出增混专用电池是为了响应市场需求变化。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补贴全部退出,2023年国内汽车市场暴发激烈价格战。纯电动汽车成本高,消费者也普遍担忧充电不便,2023年以来,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逐渐放缓,插电式和增程式混动汽车异军突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九个月,纯电动汽车共销售498.8万辆,同比增长11.6%;插电和增程混动汽车销售332.8万辆,同比增长84.2%。 插电和增程混动汽车电池搭载量较少,这对宁德时代并不是好消息。同时,比亚迪 在插电混动汽车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它也是电池企业,与宁德时代是老对手。  宁德时代推出增混专用电池,是希望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扩大市场规模获取增量。宁德时代市场部总经理罗坚称,插电和增程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43%,已是纯电动汽车之外不可忽视的细分市场,这类车型克服短板后能够更大范围替代燃油车。 2024年7月至9月,新能源乘用车在国内的零售量占比连续三个月超过50%。罗坚认为,新能源乘用车已跨过拐点,成为消费者主流选择,未来两到三年,国内乘用车有望实现全面电动化,插电和增程混动汽车将扮演重要角色。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苹果宣布iPhone16降价

10月21日,苹果官方宣布iPhone16系列手机降价,最高优惠1600元。当晚,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也宣布iPhone16全系列降价500元。唯品会的客服介绍,平台超级VIP用户购买iPhone16系列产品,还有最高十二期的分期免息政策。

苹果以前很少在新手机发布后不久就在线上或线下销售渠道降价,不过,这种“不轻易降价”的传统正在改变,目前面对市场份额的变化,苹果不得不改变策略。

苹果公司的新款iphone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表现还不错,与2023年的iPhone15相比,上市后的前三周销量增长了20%,高端型号iPhone 16 Pro和Pro Max的销量尤其好,与2023年的同类机型相比,它们的总销量增长了44%。

不过,苹果仍然面临来自华为、Vivo和小米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在过去三周内,iPhone在中国的总销量同比下降了2%,原因是老款手机销量下降,以及与华为Mate和Pura系列手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本周,苹果公司CEO Tim Cook来到了北京,他参加了很多官方和非官方的活动,表现出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讨论Robotaxi行业

Robotaxi的商业模式是希望代替人类司机,提供出行服务。实际上,目前Robotaxi车队规模很小,研发成本很高。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ruise的创始人Kyle Vogt表示,从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到建立安全、合法的Robotaxi运营网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他举了一个例子,Cybercab没有方向盘和踏板,不符合美国法律的要求,政府是否同意Cybercab上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位自动驾驶行业的分析师认为,Robotaxi在中美两个国家存在不同的挑战。在中国面临的路况更复杂,有人质疑自动驾驶汽车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中国并不缺少司机,他们的收入也不高,政府也不会允许Robotaxi快速取代他们。在美国,人们更倾向于开私家车出门。短期内,Robotaxi抢司机饭碗的情况不会出现。

也有人对Robotaxi的发展很乐观。一名自动驾驶企业的技术高管认为,Robotaxi还没得到广泛的认可,根本的原因是产品和技术还需要进步。如果有了符合未来出行需求的先进产品,整个行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Cybercab面临的挑战

         当前Robotaxi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研发投入、车辆购置和定制改装、运营维护等部分,仅靠提供打车服务获得收益。   Robotaxi的商业模式是希望以更低成本的车辆和系统替代人类司机,提供出行服务。但在实际应用中,车队规模小,导致定制改装成本较高,Robotaxi无法抗衡人类司机和量产车的组合,Robotaxi公司的高额研发投入还需要分摊,而打车服务收益填不上这些缺口。   如果按照Robotaxi公司模式运作,特斯拉无疑有很多优势。美国新车平均售价超过4万美元,至少比马斯克宣布的Cybercab价格贵了30%。美国一名Uber司机月收入约为7000至8000美元,而Cybercab不需要司机,无线充电、机器自动清洁等设计都是为了尽可能免除人工维护。此外,特斯拉自己生产销售汽车,规模持续扩大,足够分摊FSD的研发投入。   但马斯克并不想重复Robotaxi公司做法,他可能希望将Cybercab出售给个人或企业,特斯拉提供运营平台和接口,车主除了自己使用Cybercab,还可以在车辆空余时间将其分享出去赚取收益。他还说,Uber等平台网约车司机可以转型管理Cybercab车队,就像牧羊人照顾羊群一样,“你有一群车,你照顾车群,这将是一个有趣的商业模式”。他认为Cybercab还可以有偿提供分布式算力服务。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ruise的创始人Kyle Vogt称,从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到建立安全、稳健、合法的Robotaxi运营网络,需要做大量工作。他列举了15个关键问题,例如Cybercab没有方向盘和踏板,不符合美国现行法规要求,政府能否许可Cybercab上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特斯拉FSD以及远程应急管理系统能否应对一些特殊场景也是未知数。   一名车企智驾业务负责人称,现实交通中各种意外状况无法避免,特斯拉若想运营Cybercab网络,可能需要和百度“萝卜快跑”一样具备云端代驾功能。“云端代驾”是指由安全员远程接管车辆,处理一些棘手情况。这名负责人介绍,云端代驾在技术上较容易实现,只是会额外增加成本,一名远程安全员可以运维多少辆车则取决于智驾系统技术水平。   即便是在中美两个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最活跃的国家,Robotaxi也存在不同挑战。标普全球自动驾驶高级分析师认为,中国交通场景丰富,Robotaxi面临的路况更复杂。同时,中国并不缺少司机,该群体的平均收入也不高。美国情况不同,汽车保有量处于全球高位,人们更偏爱私家车出行,例如Uber在美国的季度订单量可能只有滴滴在中国内地的一半。短期内,Robotaxi抢人类司机饭碗的情况不会出现。他预计,到2030年,这类车辆在新车销量中占比仅为5%,到2035年才会增长到10%。   也有部分技术人士对Cybercab抱乐观态度。一名自动驾驶企业技术高管认为,Robotaxi还没有获得广泛认可,根本原因是产品和技术尚不过关。Robotaxi当下的处境很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如果有了真正符合未来出行需求的产品,预测模型就会发生根本变化。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LG新能源拿下福特电池大单

         韩国电池巨头LG新能源与福特汽车签署供应协议,计划向福特在欧洲市场销售的电动商用车供应电池,协议供应总量达109吉瓦时(GWh)。   LG新能源称,上述供应计划从2026年开始实施,合同期限为四至六年。双方没有披露合同金额。   LG新能源和福特汽车还达成协议,LG为福特汽车一款在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供应电池,电池生产地点由LG新能源设在波兰工厂改为设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工厂。LG新能源称,这是为了就近供应,提高业务效率,同时利用现有的市场利好条件,比如美国政府提供的税收抵免优惠。   美国从2023年开始鼓励电动汽车发展,消费者购买满足条件的电动汽车可获得最高每辆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获得优惠的条件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整车需在北美生产;电池组件和电池关键原材料在北美本地化生产也要达到一定比例。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可以豁免。LG新能源从波兰工厂向福特汽车供应电池,可能会影响其电池组件和关键原材料本地化比例。   LG新能源近期还拿到另外一笔美国市场订单。10月8日,LG新能源宣布将向梅赛德斯-奔驰美国及其他地区子公司供应总量50.5GWh电池,合同期限为2028年至2038年。   两个订单金额巨大,但最快也要从两年后才开始执行,LG新能源还需要面对当前市场低谷期。韩国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八个月,LG新能源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为12.1%,同比减少2.3个百分点。同期,排在全球市场份额前两位的分别是中国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比分别为37.1%和16.4%。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国内电池企业借势逐渐在市场份额占据优势。近年,随着中国车企和电池企业陆续出海,LG新能源的海外市场份额也遇到挑战。实际上,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中,宁德时代的份额也领先于LG新能源。   锂电池按照正极材料区别主要分为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大类,二者产品性能各有优劣,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更好、成本低,但能量密度不高。之前海外车企和电池企业普遍认为磷酸铁锂电池无法应用在乘用车上,三元电池才是趋势,它们基本上没有磷酸铁锂电池相关业务。而中国电池企业持续改进电池组装结构,支持电动汽车实现更长续航里程。   特斯拉最早在中国市场使用宁德时代供应的磷酸铁锂电池,很快将其应用范围扩大至全球。其他车企在成本压力下纷纷选择跟进。福特汽车于2023年2月和宁德时代达成合作,使用技术授权方式在美国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近日,通用汽车也透露,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通用汽车没有在公开场合披露其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来源,宁德时代是市场猜测对象之一。   最近,中国电池企业扩张势头遭到打压。2024年开始,使用中国电池产品和原材料的电动汽车无法获得美国税收抵免。9月27日开始,美国对中国动力电池产品额外加征25%关税。   2023年8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正式实施,对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电池产品提出碳足迹和回收比例等要求。一名电池企业高管评论称,可能只有到欧盟本地生产才能达到欧盟法案要求。当前中欧之间正在围绕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博弈,中国电池企业出海可能无法一帆风顺。   LG新能源和其他韩国、日本电池企业则有望利用这一历史机遇“重返战场”。10月7日,LG新能源发布中长期业务规划,其中包括推出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和新一代电池等计划。LG新能源希望,2028年营业收入相比2023年实现翻倍。LG新能源2023年营收为33.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760亿元)。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手机品牌vivo发布PhoneGPT

10月10日,vivo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PhoneGPT, vivo把PhoneGPT叫做“手机智能体”。vivo副总裁介绍,PhoneGPT可以准确识别手机屏幕上的内容,它可以操作手机的电话、短信等应用软件,完成用户给它的任务。

为了让用户明白怎么用PhoneGPT, vivo演示了“小V订座助手”这个应用软件。用户提出餐厅名字、预约时间、就餐人数等信息后,小V已经自主打开了订餐应用软件,并且开始查找用户提出的餐厅。小V最终准确地找到了餐厅,然后“小V”自动给餐厅打了一个电话,顺利地完成了订座任务。vivo副总裁表示随着手机芯片AI算力越来越强,未来PhoneGPT会实现更强大的功能,它会变成越来越好的私人助理。

2024年第二季度,vivo全球市场出货量约为2590万部,市场份额为9%,排名第四;在中国大陆,vivo出货量约为1310万部,市场份额约19%,排名第一。

 

麦肯锡《2024年全球支付报告》

         麦肯锡10月18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支付报告》预计,到2028年底,全球支付行业收入总额将从2023年的1.4万亿美元增长至3.1万亿美元。不过从增速角度而言,《报告》指出,未来五年的增速将由2018年至2023年间的每年增长7%放缓至每年增长5%。   《报告》指出,监管机构希望支付流程能够更快、更实惠、更高效,以满足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但同时也会要求支付机构建立完善相关的清算和结算基础设施,以处理大量交易,并且实现实时的对账、争议解决和退款。   “层出不穷的欺诈手段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意味着支付服务的提供者也必须全方位升级,提升反应时间、完善处理特殊情况的能力。”麦肯锡公司多伦多分公司合伙人Uzayr Jeenah指出,支付机构和银行需要加强实时欺诈预警监控、强化客户认证和线上“了解你的客户(KYC)”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对消费者的反欺诈知识普及。   《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现金使用量已下降至2019年水平的八成,并且还在以每年4%的速度继续下降。“几乎每个主要市场都已经建立了即时支付的基础设施,这将加速现金和支票的逐步淘汰。”   在不同市场,即时支付的推广路径不尽相同。《报告》指出,在英美国家等信用卡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即时支付不太可能轻易取代信用卡;相比之下,“在巴西、印度等原先习惯于现金支付的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即时支付可能会占据C2B(客户对商户)的支付份额。”   《报告》显示,支付行业的平台化、“小微企业化”趋势较为显著。“我们估计,商家正在向Shopify等平台以及亚马逊、eBay等电商市场聚拢,这些平台和电商市场处理着全球约三成消费者支付交易。”   根据麦肯锡统计的数据,全球支付行业中,消费者端占比约48%,商户端占比约52%。不过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和商户占比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例如亚太地区的商户的全球支付占比约62%,而消费者只占38%;相比之下,在北美地区商户的支付占比为35%,消费支付则占65%。   无论从支付的需求角度还是服务角度,中小企业的角色都更加显著。从需求端而言,麦肯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美国中小企业在解决支付时使用“一对一(vertical-specific)”软件解决方案。同时,“过去十年中,支付企业的总市值从4000亿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其中独角兽企业数量已超过384家,较五年前的39家增长了近10倍,总估值达1万亿美元。”   Jeenah指出,财资管理系统(TMS)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种帮助企业简化财务流程的自动化软件系统,主要用于记录资金流动、管理银行账户、管理内部银行业务和金融交易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零工经济,他们需要很快得到报酬、很快得到退款、很快给自己的保险交上钱,尤其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是需要‘预付’的。相比之下,以前的电汇形式就不那么友好。”Jeenah表示,“如果传统大型银行不能尽快超过那些专门做TMS、发展势头迅猛的企业或机构,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北京垂直农场

北京垂直农场是荷兰建筑公司van Bergen Kolpa Architects 设计的,它是一座漂亮的玻璃大楼,它在北京市区内,没有市民可以想到在这座大楼里藏着一座农场。研究员们可以在这座垂直农场里做食品生产创新方面的研究。

垂直农场面积一共 3500 平方米,农场内有很多蔬菜、水果种植设施。在这里,没有一滴水会被浪费掉,浇农作物后剩余的水会被回收和再利用,这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在夏天,可以通过科技控制室内的小气候;在冬天,可以利用太阳能和LED灯供暖。

垂直农场一共有三层,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各种各样的水果和绿叶蔬菜在紫色LED灯的照射下生长,这些灯也让整个建筑在夜晚的时候看起来很漂亮。第三层是最高的一层,在这里可以看到农场的屋顶,这个屋顶具有遮阳和通风的功能,可以为蔬菜的生长提供很好的自然条件,西红柿和黄瓜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生长得不错。

建筑师们表示,把需要不同光照条件的农作物放在一座建筑里真是一个大挑战。和传统的农场相比,垂直农场可以融入到城市里,而且可以节约土地,以及能够为城市里的居民们提供绿色健康的食品。

岚图汽车发布第四款新车

10月14日,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未来两年,动力电池的价格将会进一步降低,同时电池和充电技术还在快速发展,纯电车型的产品力将获得明显提升,这意味着纯电市场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10月13日晚间,岚图汽车发布第四款新车“岚图知音”,这款产品全系均为纯电版本。而在此之前,岚图推出的车型均包含纯电和混动两个版本。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车型和插电混动车型(含增程)的表现明显分化,前者增速不及后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纯电车型累计售出498.8万辆,同比增长11.6%;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售出332.8万辆,同比增长84.2%。 插混动力系统同时配备发动机和电池。如果行驶里程较短,电池电量完全能够满足要求,此时车辆与电动汽车并无差别。在高速公路以及长途旅行场景下,发动机介入提供额外动力,免除车主的续航焦虑。相比之下,纯电动车型面临诸多瓶颈,例如低温时续航衰减等,而且大量消费者无法安装家用充电桩,插电混动车型因此展示出独特优势。 汽车厂商面临两种不同的应对思路,分别是坚持纯电并加快换电、超充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着手布局插电式混动产品。 蔚来汽车即是坚持纯电的典型代表。公司创始人兼CEO李斌希望以换电模式应对插混车型竞争。蔚来的车主可以通过买车租电池方式降低初始购车成本,同时靠换电缓解里程焦虑。换电的体验与加油相似,补能可在几分钟内完成。 李斌多次强调,蔚来汽车不会布局混动车型。他认为,与其投入资源研发混动车型,不如多建设换电站。蔚来汽车还在积极组建换电联盟,目前已经与七家主机厂达成换电合作。 特斯拉是坚持纯电路线的另一代表。特斯拉能够获得消费者认可,广泛便利的快速充电网络是其重要支撑。2024年8月,特斯拉中国披露,目前已在全国建成超11500根超级充电桩。 理想汽车目前在售产品以增程车型为主。8月28日,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披露,理想汽车将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纯电动SUV车型。李想还提到,公司正在加快布局超充网络,计划至2025年纯电动SUV交付时,建成2000座超充站。 更多车企正在加码插混产品研发。8月,吉利集团旗下极氪品牌一改三四个月前“聚焦纯电汽车”的说法,宣布将在2025年推出一款大型旗舰SUV,采用纯电动和超级电混两种动力形式。华为与奇瑞汽车合作的“智界”品牌原本主打纯电动,现在计划在2025年推出增程版车型。计划推出混动产品的公司还有小米汽车、小鹏汽车等。 岚图汽车此次力推纯电新车,也同步提出充实补能体系。9月26日,岚图汽车在武汉落地首座超充站。岚图汽车计划,到2025年底在全国建成200座超充站。9月,岚图汽车首次达成月销量超过1万台,其中MPV车型“岚图梦想家”的月销量超过5000台。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邵明峰透露,“梦想家”9月销量中约九成是插混版本,纯电销量占比较小。他解释称,市场上有不少同时销售插混和纯电版本的车型,其中纯电版本都卖得不太好。 他认为,销售人员要和用户沟通解决的顾虑点不一样。纯电车型有补能焦虑,插混车型成为兜底选项。长远来看,岚图的后台和销售终端必须学会销售纯电车型,这件事宜早不宜迟。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PayPal推出全球支付平台

全球最大的跨境支付平台之一PayPal在深圳宣布推出最新的企业级用户服务“PayPal全球支付平台”(PayPal Complete Payments),集成一系列为跨境企业量身打造的跨境收付款产品及解决方案,帮助各种体量的中国企业在多种跨境贸易场景下都能轻松收付款。 在系统升级方面,包括支付体验提升复购率,提高商家运营效率等。PayPal为海外买家提供了多样化的支付选项,支持全球收单。 PayPal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邱寒表示, “近年全球支付市场越发多样化,几乎每个市场都有自己本土的支付工具,背后是本土的支付系统,PayPal全球支付平台帮助企业在国际上的各个市场接入,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这也是我们在过去几年花最大力气做的事情。” 对于中国卖家,此次PayPal在全球支付平台基础上针对用户体验进行了本土化设计和定制升级,让整个使用流程更为符合中国跨境企业的使用习惯和行为模式。 该平台还提供一站式跨境人民币收付款解决方案,包含“PayPal跨境收款”和“PayPal跨境付款”两个为中国商家量身定制的产品,解决传统跨境收款操作流程繁琐、周期长、成本高等难点。 过去几年PayPal的交易量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不过,随着跨境支付赛道变得拥挤,竞争愈加激烈,近年在跨境支付领域涌现的国内数家跨境支付机构如PingPong、连连支付等逐渐推动行业费率下降至1%左右的水平,远低于国际上3%—5%的费率水平。 邱寒表示,“跨境交易支付的链条非常长,部分跨境支付企业从事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段,可能是“最后一公里”的某个环节,是“最后10米或100米“,但PayPal负责的是整个“1公里”。“用1公里的收费去对比10米的收费,是不公平的。” 邱寒进一步介绍,这个跨境支付过程涉及诸多成本,比如使用Visa、Mastercard国际卡组织清算网络的成本,给消费者提供商户遭遇欺诈或商品质量不好的退赔服务的成本等,还有潜在提升商户声誉的无形的信用升级等作用。“过去几十年,很多中国商家初到海外时缺乏知名度,无法取得其他国家消费者的信任,但是当消费者看到PayPal时会更愿意去下单,因为他们相当于买了一个保险,即使这家商户存在风险也能获得赔付。数据表明,使用PayPal支付的商家成交率会高四倍。” 过去五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较2018年的1.06万亿元增长逾120%。与之相伴,跨境支付交易亦增长迅猛。2023年非银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支付业务笔数约82亿笔,同比增长15.5%;交易规模逾1.3万亿元,同比增近20%;其中,跨境出口电商经支付服务商收付款的规模首次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11%。 PayPal的优势是凭借过去几十年的数据积累,可以链接海量全球买家,依托PayPal的全球资源和双向网络,中国企业可以触达全球超4亿的PayPal活跃用户,以及海量使用卡支付和其他本地化支付方式的海外消费者。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Tesla发布完全自动驾驶汽车

10月10日,特斯拉在美国洛杉矶发布了完全自动驾驶车型Cybercab、Robovan,  和传统车型相比,新车型取消了方向盘和踏板。

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计划在2026年把Cybercab投放到市场上,制造这种车辆的成本低于3万美元,而且运营成本也低至0.2美元每英里。Robovan是无人驾驶巴士,可以让20名乘客乘坐,也可以用来做货车。

目前特斯拉正在测试智能驾驶系统FSD(Full-Self Driving),未来Cybercab或Robovan会依靠升级后的FSD运行。

马斯克表示,预计到2025年,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可以在美国得州、加州推出不需要人工监督的FSD。

马斯克是自动驾驶的狂热支持者,他希望把Cybercab卖给个人,车主可以选择在车辆空闲的时候,安排自己的汽车加入特斯拉车队,为车主赚钱。但是马斯克没有说明Cybercab具体的运营模式,以及获得政府许可的具体时间。

方舟投资公司(Ark Invest)力挺特斯拉,其投资报告分析Cybercab会打开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未来五年,Cybercab平台会在特斯拉估值中占到90%。但是也有投资机构认为特斯拉这次发布会让人感到失望。市场分析师认为特斯拉产品不会很快威胁到Uber、Lyft等网约车平台。

一旦自动驾驶实现,商业价值会十分巨大,投资者更希望看到特斯拉的具体计划。

10月12日,特斯拉股价下跌8.78%,这是最近两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上海Louis Vuitton巧克力店

上海一直以来都在吸收着各种各样的外国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巧克力在1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上海。

2024年7月22日,Louis Vuitton巧克力专卖店在上海营业了,这是Louis Vuitton在中国的第一家巧克力店。

2022年,Louis Vuitton曾经在巴黎开设了咖啡店和巧克力店。此后又在法国的滑雪胜地Courchevel和新加坡的MARINA BAY SANDS酒店开设了巧克力店, 这些巧克力店的巧克力都是法国主厨Maxime Frédéric设计制作的。

Maxime Frédéric出生在法国Normandie乡村,在农场长大的经历让他对制作巧克力的食材标准要求很高。他在自己家的农场里种植了一种特殊的榛子品种,这种榛子的味道非常好;他家乡的奶牛农场为他提供了新鲜的牛奶;他还向很多国家的可可种植商采购了高品质的巧克力原材料。他把这些原料都放在了巧克力里,他还把制作好的巧克力送给法国巧克力大师Nicolas Berger品鉴,让他来决定这些巧克力是不是合格。

上海的Louis Vuitton巧克力店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吉祥物Vivienne,  店内摆放着各种样式的巧克力礼盒, 这些盒子看起来像艺术品一样。走进巧克力店,巧克力的香气好像在提醒着人们: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甜蜜。

特斯拉发布Cybercab

10月10日,特斯拉(TESLA)在美国洛杉矶发布了完全自动驾驶车型Cybercab、Robovan以及新款Model Y,三款车型都取消了方向盘或者加速踏板、刹车踏板。 Cybercab只有两个座位,使用鸥翼门,具备无线充电和自动清洁等功能。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计划在2026年将Cybercab投放到市场上,制造车辆的成本将低于3万美元,运营成本低至0.2美元每英里,而现有的出租车运营成本为1美元每英里。 Robovan是无人驾驶小巴,可以让20名乘客乘坐,也可以用来做货车。马斯克表示,Robovan运营成本可以降至5美分每英里至10美分每英里。 自动驾驶可以从L0至L5共分六个级别。L3级和L3以上级别为自动驾驶。Cybercab等车型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为L4或L5级。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选择的是循序渐进的路线,先在量产车型上推出L2级辅助驾驶系统,系统通过收集数据不断迭代,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特斯拉正在量产车上测试智能驾驶系统FSD(Full-Self Driving),未来Cybercab或Robovan也将依靠升级后的FSD运行。 马斯克表示,预计到2025年,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可在美国得州、加州推出不需要人工监督的FSD。 马斯克是自动驾驶的狂热支持者,他希望将Cybercab卖给个人,这些车主可以选择在车辆空闲的时候,安排自己的汽车加入特斯拉车队,为车主赚取收入。但马斯克没有披露Cybercab具体的运营模式,以及获得政府许可的具体时间。 资本机构对特斯拉无人驾驶车有不同的态度。 比如方舟投资公司就力挺特斯拉。这个机构在10月8日发布的报告中称,Cybercab将打开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未来五年,Cybercab平台会在特斯拉估值中占到90%的比重。但是有投资机构分析师认为,特斯拉此次发布会的噱头大于实际,让人感到失望。甚至有媒体表示这场发布会是“只戴了牛仔帽却不带牛的牛仔竞技表演”。 特斯拉的发布会只持续了20分钟左右,而且公司也没有披露具体的技术细节,Cybercab投向市场的时间表也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分析师认为这些产品不会很快对Uber、Lyft等网约车平台构成威胁。自动驾驶一旦实现,商业价值十分巨大,行业更希望看到的是特斯拉的具体计划和技术进展。 10月12日,美股特斯拉股价大跌8.78%,收于217.8美元/股,是近两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其总市值降至6958亿美元,在一夜之间蒸发了670亿美元。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肯德基建绿店

目前,肯德基(KFC)在中国已经建了8000多家店。

肯德基在北京和杭州建了两家绿店,这两家店的特色是绿色环保,肯德基希望自己可以发展得更绿色,也希望顾客们可以过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

肯德基在杭州绿店的屋顶上铺了光伏,通过太阳能发电,一年可以产生一万度左右的清洁电力,还可以把这些电存储起来,这能提高餐厅利用能源的效率。

肯德基绿店还使用了智能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把餐厅的能源消耗降低10%左右。

在绿店的装饰方面,肯德基用了很多环保的材料,比如咖啡渣再生皮革、低碳竹材等。

肯德基还推出了可重复使用的餐篮,预计每年可以节约2000多吨纸包装,并减少约20%的餐厅浪费。

在肯德基手机应用软件的“小绿店”中,肯德基会提醒消费者选择“不要一次性餐具”、回答环保问题等,并且会记录好这些低碳行为,低碳行为越多,消费者可以得到的“碳豆”奖励越多。 

顾客们都很支持肯德基的绿店,他们不仅希望自己可以买到更好的产品,也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可持续发展。

 

 

 

 

德国反对欧盟加征中国电动汽车关税

10月4日,欧盟成员国就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正式反补贴关税事项进行投票表决,并获得通过。欧盟成员国中,10个国家投票支持加征关税,5个国家投票反对,12个国家弃权。按照欧盟规则,27个成员国中需有15个国家投票反对,并且这些投反对票的国家人口占欧盟总人口65%以上,才能否决加征关税提议。 拥有宝马集团、大众汽车集团等跨国车企的德国选择了投票反对。10月4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声明称,“这是联邦政府为了经济、繁荣和增长,为了支持欧洲和德国汽车工业及其员工的利益发出的正确信号”。 宝马集团提到,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的做法完全行不通。这么做不仅无法提升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力,还可能会损害那些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业务的企业。 自2020年11月起,宝马集团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向欧洲市场出口电动汽车,首款车型为纯电动车ix3。宝马集团旗下子品牌MINI也计划在华生产,产品出口至海外市场。 大众汽车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已明确表态反对欧盟投票结果。大众汽车集团近日公开称,“我们坚持认为加征反补贴关税是错误的做法,这并不能提升欧洲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我们呼吁欧盟委员会和中国政府继续以建设性的态度推进当前谈判,寻求政治解决方案。共同目标是防止任何形式反补贴税的实施,并避免贸易冲突”。 倘若欧盟反补贴关税落地,大众汽车集团也将受到冲击。2017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成立第三家合资公司,即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大众安徽在2023年末正式投产,首款产品是电动车型Cupra Tavascan。该车型不在中国市场销售,目前已经出口至欧洲市场。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称,“我们坚信反补贴关税会长远地削弱一个行业的竞争力。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将给各方带来繁荣、增长和创新。因此,我们认为欧盟委员会拟定的征收反补贴关税是一个错误,这可能会导致深远的负面结果”。 奔驰集团也在华生产电动车型并出口至海外市场。2019年底,奔驰集团与吉利汽车组建合资公司智马达,双方持股各半,主攻电动smart车型。2022年9月,首辆国产电动smart在中国市场交付,2023年3月起,这款产品开始交付欧洲市场。2023年全年,中国产smart合计销量接近7万辆,海外市场消化接近四成,暂不明确其欧洲市场销量占比。 欧委会将于10月30日前公布反补贴调查的最终结果和加征关税实施措施。欧委会在声明中称,正在和中国继续努力磋商寻找替代加征关税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必须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要求,且足以解决欧委会调查指出的补贴问题。替代方案还应可执行、可监测。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空中出租车

一家的上海公司正在制造“空中出租车”,公司计划在2027年把”空中出租车”卖到更多的国家。2023年,这家公司已经发布了第一架电动飞机,这架飞机的名字叫E20 eVTOL,它有5个座位,价格在700到800万元之间。 公司的创始人叫黄雍威,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他的祖先来自中国福建厦门。他在航空行业已经工作超过20年了,他曾经在空客公司担任过工程师。他从小就是一名航空爱好者,16岁的时候他就决定以后要做和航空有关的工作。因为马来西亚没有航空专业的大学,所以他就去了澳大利亚上大学,学习了航空航天专业,毕业后他去了新加坡工作了一年,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后来黄雍威来到中国工作,随着对行业的了解越来越多,他决定创业。但是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没听过eVTOL这个词,他们觉得黄雍威和他的团队是骗子。现在随着低空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eVTOL也慢慢被人们熟悉起来。黄雍威期待实现eVTOL的商业化,他和团队的目标是2026年实现E20 eVTOL大规模生产和交付。 未来坐上eVTOL游览景区,只需要花费200-300元,随着空中游览的价格降低,很多人应该会尝试一下。eVTOL也会让出行变得更加方便,比如从上海到南通,开车需要差不多3个小时,但是坐eVTOL只需要20分钟就到了,再也不用担心堵车了。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把草帽卖到巴黎奥运会

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很多观众都戴着一个漂亮的草帽,这些草帽来自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小城市温岭。
 
在温岭有一家叫谊达帽业的公司,这家公司的经理胡先生说:“我很高兴看到我们的产品可以出现在奥运会上。 2023年9月,我们接到了一个订单,那时巴黎奥运会正在寻找供应商,他们希望定制一些草帽。为了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做了很多设计,最后我们的产品让客户非常满意 。”
 
谊达帽业2000年成立,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很大的草帽加工生产基地,每年出口的产品超过了4000万元,这些产品卖到了欧美、中东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电动汽车电池回收

         9月27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表示,电池可以存储可再生能源,是走向零碳的关键,但如果电池自身不能实现可循环,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曾毓群认为,回收是电池循环关键环节。他预计,到2042年,全球生产的电池有一半可以使用回收锂。   宁德时代是动力和储能电池龙头企业。曾毓群称,宁德时代的电池回收业务已初具规模,拥有27万吨废旧电池处理能力,未来将达到100万吨回收能力。2023年,宁德时代共回收废旧电池10万吨,并利用这些废旧电池材料重新生产了1.3万吨碳酸锂。在电池原材料中,锂的回收率可做到91%,镍钴锰的回收率达到99.6%。   电池回收是格林美主营业务之一, 格林美董事长认为,到2040年,镍、锂、钴回收材料用量占比可分别达到60%、45%和55%。   电池回收业务运营得当可使多方受益。电池原材料通过回收重新发挥价值,有利于减少新矿开采,保护环境。对企业来说,回收电池相当于掌握了一个矿产来源渠道。当原材料价格价格高涨时,回收利用可以帮助企业减少采购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全球来看,各国在发展电动汽车时,都对电池回收提出相应要求,电池回收能力成为电池企业比拼点之一。   志在全球的电池企业必须作出应对。9月20日,欧盟发布了废电池回收效率和材料回收率的计算方法草案,这是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的二级法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已于2023年7月公布实施,对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提出多项要求,回收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欧盟法规要求生产商对首次投入市场的电池承担回收管理责任。后市场阶段的各责任主体必须将报废电池转交给电池生产者或指定的回收组织。   欧盟还针对电池材料回收率作出明确要求。比如到2027年,锂材料回收率要达到50%,钴镍铅铜等要达到90%。到2031年,锂材料回收率需提升至80%,钴镍铜铅回收率要求进一步提升至95%。   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较早,不少产品进入报废周期。近期国家主管部门鼓励汽车、电动公交车和电池以旧换新,电池报废量会更进一步增加。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称,行业电池报废回收高峰可能会在2030年到来。   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也计划将电池回收纳入管理。2023年12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原则上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装机的动力电池回收主体责任,电池生产企业承担直接销售至市场的动力电池回收责任。   电池回收领域资深人士称,上述管理办法有望于2024年内正式发布,但当前电池回收行业遇到阶段性困难。   2023年以来,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等进入下跌通道。上海钢联数据显示,2024年9月27日,电池级碳酸锂报价仅为7.65万元/吨。电池回收环节有额外拆解、回收和再加工成本,现在通过回收生产出的原材料价格相比直接外部采购失去优势。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楼市新政

目前房地产问题的核心在于需求难以提振,楼市持续量价齐跌。2024年9月2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落地了一项需求端支持政策,即优化个人房贷最低首付比例

根据通知,对于贷款购房的居民家庭,全国层面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比例统一为15%

在全国基础上,各地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按照因城施策原则,根据各地调控要求,自主确定是否设定差别化最低首付比例政策,并确定辖区内最低首付比例下限

统一首套与二套房贷首付比例仅是降低了入市门槛,政策实际上鼓励购房者加杠杆,但此时购房者对未来经济与收入预期悲观,加杠杆意愿难以被激发。

9月29日晚上,上海和深圳发布细则落实房贷新政。其中,深圳的首套住房个人房贷最低首付比降至15%;二套住房个人房贷最低首付比降至20%。上海则将首套房贷最低首付比降至15%;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降至25%;实行差异化政策区域的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为20%。这两大一线城市均未将二套房最低首付比直接降至央行政策下限。

上海着重调整了当地的限购、信贷和税收政策。限购方面,调整最大的政策为非上海户籍居民家庭和单身人士购买外环住房时,所需缴纳的社保或个税年限由三年改为一年。上海此前针对非本地户籍执行五年社保或个税的限购措施,今年5月17日方才调整为三年,此次外环区域放宽为一年,但内环区域仍执行三年限购。  

深圳的政策重点亦是放宽当地限购政策,且取消了限售。深圳规定,在当地户籍家庭限购两套、单身人士限购一套的基础上,两类人群均可在宝安区部分地区、龙岗区、龙华区等七个外围区域再购买一套住房;非户籍家庭和单身人士仍限购一套住房,但在南山区、福田区等中心城区买房的社保门槛由三年降至一年,外围区域则不再需要社保或个税证明;有两个及以上未成年子女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在执行上述住房限购政策的基础上,还可再购买一套住房。此外,深圳取消了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转让限制,此前两类房屋分别限售三年和五年。

广州则直接宣布住房限购措施全面放开,当地户籍、非户籍居民家庭和单身人士在全市范围内购买住房不再审核购房资格、不再限制购房套数。

北京自10月1日起,购买首套商品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不低于15%;购买二套商品住房则不低于20%。非北京户籍居民家庭购买五环内商品住房时,所需缴纳的社保或个税年限调整为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三年及以上;购买五环外商品住房时所需的相关年限调整为两年及以上。此外,符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购买商品住房时,所需缴纳社保或个税的年限调整满一年及以上。北京本地户籍成年单身人士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按户籍居民家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即增加了一个购房名额;二孩及以上本地户籍居民家庭购买商品住房申请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时,可贷款额度上浮40万元。

执行超9年的北京通州“双限”政策也正式取消。2015年8月,在确立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为平抑政策带来的楼市热度,北京升级通州区调控政策,在当时全市通行的限购的基础上增加了需在通州落户三年、缴纳个税或社保三年方可购房等规定,市场称之为通州“双限”,即在通州买房需满足北京市的限购政策,亦需满足通州区的限购政策。

广汽埃安发布新款轿车

9月26日晚间,广汽埃安新款轿车AION RT开启预售,其中预售价15.98万元的版本即已配备包含城区智驾等在内的高阶智驾能力。 预售发布会上,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称,在保有量最大的10万至18万的“A+级”轿车市场,目前高阶智驾渗透率还不足1%,用户理应享受更多市场和技术发展的红利,埃安希望努力成为高阶智驾的普及者。 汽车产品一般按照车辆尺寸分为A、B、C、D等级别,字母越大、产品越豪华。A级车属紧凑型汽车,售价一般在10万至20万元。车企在这一细分市场以走量为主要目的。根据数据,2023年,上述价位段销量在全国乘用车市场总销量中占比接近一半。 一个月前,小鹏汽车刚刚以“20万以内惟一高阶智驾”为标签推出新车,高阶智驾能力同样落子在15万元档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当时称,公司首次实现将高阶智驾能力下放至15万元级别汽车,在这之前,鲜有车企能在20万元以内车型上提供较好的智驾体验。 广汽埃安和小鹏汽车的新品价格区间重叠,且同样以高阶智驾能力的普及为卖点。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肖勇称,两家企业在产品定义、价格设置等方面确实有一定重合,但A级车市场规模最大,容得下多个“爆款”车型。 在尝试下放智驾能力方面,小鹏汽车采取了成本相对较低的纯视觉方案,没有配备激光雷达。埃安则沿用了以往多在20万元以上汽车中配备的激光雷达方案。肖勇称,激光雷达有利于提升智驾系统使用的流畅性和安全性,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它仍然无可替代。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26日接受采访时称,AION RT配备激光雷达和英伟达Orin芯片,上述组合与市场上豪华车型采用的方案并无差别。他认为,这套方案已应用于公司多款车型上,成本角度看,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古惠南强调,埃安不会亏本卖车。 行业普遍认为,电动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半场”,“下半场”的角逐聚焦智能化。在26日举行的《财富》世界500强峰会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提出,目前智驾能力较多搭载于售价较高的汽车产品上,但其渗透率会快速提高,可能很快会成为市场标配。 古惠南称,埃安希望让每一个细分市场都能以最快速度应用高阶智驾技术。他以手机举例称,早期手机也曾是“奢侈品”,大部分人没有机会使用,但如今手机已实现普及。他认为,高阶自动驾驶正逐步进入普及阶段。 埃安成立于2017年,是广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子公司。2024年上半年,国内纯电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埃安自身又处于新老车型交接前夕,销量遇到瓶颈。此外,埃安目前只生产纯电动汽车,还没有推出插混汽车和增程汽车,不能充分呼应市场需求。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结构并不均衡。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3.2%,其中,插混汽车销量增幅高达69.5%,纯电汽车销量仅提升15.8%。 最近数月,埃安产品节奏提速。此次开启新款轿车预售之前,埃安于7月下旬正式上线一款新SUV车型。古惠南曾在6月中旬称,埃安将在下半年进入新品密集投放期,每两个月就有一款新车上市;另一方面,公司还会补齐插混汽车和增程汽车等产品线,相关产品将在2025年择机上市。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阿维塔推出增程式混动车型

阿维塔规划了至少三款增程式混动车型,第一款是阿维塔07,已上市的阿维塔11和12两款车型也将发布增程版。9月26日,阿维塔07举行了上市发布会。 阿维塔是长安汽车拆分独立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目前长安汽车持股41.4%。宁德时代( 300750.SZ )也是阿维塔主要股东。8月20日,阿维塔刚刚和华为签署入股协议。 阿维塔首款车型于2022年8月发布,同年底交付。由于产品上市较晚,阿维塔错过了国内电动汽车增速最为迅猛的阶段。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补贴全部退出,市场增量逐渐转向插电和增程式混动产品。2023年初,特斯拉等纯电动品牌掀起价格战。阿维塔面临双重市场压力。 2023年阿维塔共销售汽车2.76万辆,而其当年目标原本是10万辆。2024年前七个月,阿维塔累计销售约3.1万辆,虽同比明显增长,但与其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推出增程式混动产品,是阿维塔提振销量的措施之一。 8月21日,阿维塔副总裁胡成太介绍,上半年增程混动车型总销量达到46.9万辆,同比增速达124%。增程混动还是高端车型主要选择之一,上半年,高端车型在增程混动产品中占比达42%。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理想汽车都是高端增程混动佼佼者。 胡成太称,国内企业普遍为增程混动车型配备较大容量电池,其驾驶体验接近纯电动汽车,充电不便时,发动机又可以为电池供电,没有里程焦虑。同时,企业还在探索新技术解决增程混动车型发动机启动时振动噪声、电池充电时间长等问题。包括阿维塔在内,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增程混动赛道。 8月21日,极氪CEO安聪慧在第二季度业绩会上称,将在2025年推出一款大型旗舰SUV,这款车型将采用纯电动和超级电混两种动力形式。安聪慧没有透露超级电混系统具体技术,仅称其综合了纯电动、插电混动和增程混动的优点。 华为与奇瑞汽车合作的“智界”品牌原本主打纯电动,现在也新增了增程混动版本开发计划,预计2024年底或2025年初上市。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Uber联合中企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网约车平台Uber和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文远知行达成合作,将共同推进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车辆上线Uber平台。9月25日,Uber和文远知行先后公布了上述消息。双方此次合作不涉及美国和中国市场。 Uber与文远知行的合作将首先于2024年底正式落地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文远知行曾于2023年7月取得阿联酋首个、也是目前当地惟一一个国家级全域自动驾驶路跑牌照,可在阿联酋全国范围的公共道路上开展自动驾驶车辆测试及运营。 目前,文远知行已在阿联酋运营着当地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车队,当地居民可以通过阿联酋人工智能企业G42旗下的TXAI平台使用与该车队相关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与Uber开展合作后,文远知行上述车队将同时接入Uber平台,面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Uber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约车和配送服务平台之一,截至2024年二季度,月活用户数达到1.56亿人。在自动驾驶领域,Uber起初采取自研策略,旗下自动驾驶部门ATG的估值一度超过70亿美元。然而,Uber在2020年转变策略,于年底宣布将ATG以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自动驾驶技术公司Aurora。 此后,Uber转向通过与外部技术公司合作的方式,布局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2023年5月,Uber宣布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Waymo达成合作,在美国凤凰城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这之前,Waymo已在凤凰城通过自营Waymo One平台开展运营;与Uber合作后,Waymo车队亦同时接入Uber平台。 2024年4月,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公司将在8月8日发布Robotaxi。尽管此后,特斯拉Robotaxi的发布时间推迟到了10月10日,该消息仍重新激活了已相对沉寂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马斯克曾在7月称,期待特斯拉的Robotaxi能在2025年底前启动运营。 Uber的布局也明显提速。8月,Uber与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Cruise达成与前述方式类似的合作。同月,Uber还宣布战略投资英国自动驾驶初创企业Wayve,并计划未来在Uber平台上线Wayve的自动驾驶车辆。9月,Uber还宣布扩大与Waymo的合作,2025年在美国奥斯汀、亚特兰大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文远知行是Uber在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上的最新合作伙伴。文远知行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广州。截至目前,文远知行已在全球7个国家的30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研发、测试及运营。 文远知行正在申请赴美上市,公司已于7月下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美国计划禁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及部件

美国当地时间9月23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发布了一份拟议规则通知,美国计划禁止进口或在本国销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相关软件和硬件也在禁止范围内。 美国BIS称,禁令侧重关注的是车辆联网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这些系统帮助汽车与外部链接并实现自动驾驶功能。这些系统如果遭到恶意访问,可能允许美国“对手”收集最敏感的数据,或远程操纵美国道路上的汽车。 BIS称其调查发现,源自中国或俄罗斯的某些技术对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和使用智能网联汽车的个人构成风险。上述禁令旨在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美国司机的安全。 美国BIS计划,从2027年开始禁止在美国销售的车辆使用上述禁令中的软件,2029年或2030年款车型不得使用上述禁令中的硬件。禁令适用于所有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包括乘用车、卡车和公共汽车,不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如农用车等未包含在禁令范围。 美国商务部部长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称,现在的汽车拥有连接到互联网的摄像头、麦克风、导航定位等技术,不需要太多想象力就能理解如果外国对手获得这些信息,他们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构成严重威胁。商务部正采取针对性措施,使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相关技术产品远离美国道路。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称,智能互联汽车带来很多好处,但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软硬件带来的数据和网络安全风险同样明显,美国将采取措施在问题发生前做好准备。 中国向美国直接出口的汽车极少。9月27日起,美国将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美国新增禁令将进一步冲击中国车企出口美国的信心。此外,美国BIS还关注到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动向,认为这会带来潜在风险。 中国智能网联软硬件向美国供应的数量没有公开数据可查。实际上,在美国政府2024年3月征求意见期间,已有美国车企提出他们并不总是知道所有软硬件的来源,尽职调查尤其困难。 目前尚无法判断中国政府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市场,企业竞争也主要在美国和中国展开。 特斯拉一直积极寻求在中国落地其智能驾驶系统FSD(Full-Self Driving),百度将为特斯拉提供合规基础设施,保障FSD在中国落地。 特斯拉人工智能团队近期称,FSD计划2025年一季度在中国和欧洲市场落地,但还需要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经济不需要强刺激

1、基建周期叠加房地产周期导致经济偏冷 中国经济下一步会怎么样?会有什么调整?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跟大家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讨论一下。 我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经济目前是两个大周期的因素叠加在一块,相互影响、互相交织所产生的一个经济过冷的一个结果,一叫基建周期。过去十几年将近二十年以来,我们在大规模的搞基建,这些基建是非常好的,非常必要的修桥修路、机场高速,它拉火了经济。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基建一完成,各种需求就会下降,所以一下子出现了经济过冷。 更重要的是在基建火爆的时候,大家热情很高,大家都很乐观,实体经济投资者也愿意去找银行借钱,但是他借的钱大部分是不超过10年的短期资金。 现在搞了十几年将近二十年的基建,很多短期的资金到期了,实体经济下滑,但是到期的短债还期的压力是上升,这两个东西一碰到一块,现在就碰到了资金的困难了,然而银行里面堆了一大堆的现金贷不出去,于是形成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趋势大周期。 这个大周期在美国、在英国等等国家都发生过,比如说在美国1837年之前搞了一大轮的基建,修运河,修各种各样的道路,但是到了1837年,美国出现了它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长达5年的经济衰退,就跟咱们这个情况非常像,GDP下降了30%,比咱们厉害多了。 第二个大周期是什么?是地产周期,就是说过去这二十多年以来老百姓买房,城镇化在推进,很多人从农村搬到城里,或者从小城市搬大城市,拉动了房地产建设的高涨,但是现在基本上告一段落,现在的房地产的建筑量,还有销售量下降了40%以上。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房地产周期也好,基建周期也好,都是长周期,都会回来的。 2、需要发行长期国债置换地方债对冲周期影响,打通堵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只有50%的老百姓是真正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在城里面买房子安家了,还有50%或者没进城,或者在城里面没有安家。 讲清了这个问题之后,咱们就来谈该怎么应对,既然是一个大周期,唯一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对冲的是谁? 地方政府做不了,他没这个能力,他没这个号召力,企业更没有号召力,百姓更不用说了。国家要发行长期债,不是银行里的钱很多吗?没人投资吗?国家发债、银行拿钱买国家的长期债,20年30年的长期债之后,替地方政府先把一部分债给还了,地方政府才能恢复他应有的经济活力。 而且国家发行的长期国债,在资本市场上极受欢迎的,这种长期的、低风险的、很容易流动的资产现在是严重短缺,我们现在存量的国债也就占GDP的25%左右,经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都是在70、80、100%以上,日本是220%以上。 所以,现在的解决之道是,必须国家站出来,来应对、来对冲这两个长期的周期。这个道理我们学者包括我在内已经讲了很久,总体上讲我还是有信心的,绝对不像很多人那么悲观, 3、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也经受不住强刺激 那么现在给中国经济一些强刺激是否可取呢?恐怕未必。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也经受不了强刺激,这就好比一个虚弱的病人身体很虚的时候吃很多补药,反而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容易引起新的问题。 具体说来,中国经济基建方面已经搞得相当完善了,继续搞基建肯定不是出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同时,地方政府的社会服务水平当然需要提高,但这是一个细活,如果突然一下子花大量的钱去搞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话,会形成一个不一定可持续的预期,后续的财力就跟不上了,会埋下长期隐患!所以,中国经济现在是不需要也不能进行强刺激的。 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是流转不通、堵点不通,类似人体的经络不通,就是一边是实体经济现金流极其短缺,另一方面则是银行资金大量囤积。 发行长期国债由这些金融机构来购买长期国债,既安全流动性又强。中央政府拿的长期国债去通过某种方式去置换地方债,这是打通冰火两重天的这个困境的办法,本质上是打通循环。 有朋友们讲,为什么不能由央行发行钞票直接购买地方债呢?我认为这个办法不是不行,救火可以,比什么都不干要好的多!但央行直接买地方债远远不如发行长期国债好,因为作为中央银行,它手里持有的资产必须是流动性很强的,随时可以变现的。 这样在未来,货币政策需要收缩的时候,它可以把这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给卖掉。 国债恰恰是这么一个金融产品,如果央行印了钞票,买了大量的地方债,如果未来中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那么中央银行要通过卖资产收回货币,到那时,这些地方债是很难及时出售的,更不用说地方债放在央行的手里,央行完全没有能力去管理这些地方债。 因此,发行长期国债才是当前问题的解决之道。 (作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李稻葵)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10万亿经济刺激规模的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谈到,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已经连续七个季度处于负增长,经济面临日益增大的总需求水平下降压力。 为此,刘世锦提出一个建议,即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应推出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 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以财政政策为主,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紧密配合,产生扩消费、稳增长、防风险的综合效应。具体包括10万亿刺激规模、两大突破口和一个重要目标。 经济刺激计划规模。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的经济刺激规模。 2008年搞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当时的经济总量是30多万亿,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去年GDP总量达126万亿,可以考虑按GDP总量10%的比重,确定刺激计划的规模。 与2008年不同的是,这次重点是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以往重点是物质资本投资,这次是人力资本投资。 这一刺激计划在微观层面重点带动消费,同时也在一定幅度上带动房地产、基建、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实质性地扩大内需。在宏观上则可提升总需求水平,缩小与总供给的缺口,带动GDP平减指数转为正增长。 两大突破口,或者说两个重点领域。一是大力度提升以进城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的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 落实三中全会关于“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的精神。 农民由进城打工转为在城市家庭团聚、安居乐业。增加保障房供应可以扩大房地产的有效需求,住房改善可以带动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家庭团聚可以带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完善社保可以降低后顾之忧,降低预防性储蓄。 二是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的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化城市体系。 我国城市核心区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拥堵。从国际经验看,城市群、都市圈范围内的核心城市通常占城市人口的30%左右。 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镇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容纳60%以上的城市人口,其中既包括原有城市疏解人口,更多是农村和其他城市的流入人口。同时也适合制造业和中低端服务业的集聚。在这个范围内,房地产、基建等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精神。 重点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自主流动,以市场化为基础优化配置利用各类资源,农民可以进城,城市居民可以下乡,给城乡居民双向创业就业置业以更大空间。 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把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相配套,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社保能力增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产业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一举数得。 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这次经济振兴方案实施为契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由现阶段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口增长到8-9亿。 提出并推进实现这一目标,对尽可能延长中速增长期,打破需求约束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有基础性意义。 提出并实施上述经济振兴方案,短期内有助于较快在边际上补上总需求不足缺口,带动经济增长进入扩张性循环轨道,同时用刺激加改革的方法,花钱建新制度,也将为中长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加速量产

小鹏汇天是小鹏汽车下面的飞行汽车研发公司,该公司与三家国资企业签约,完成了B1轮1.5亿美元融资,这是年内至今,国内行业里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 小鹏汇天正在加速飞行汽车量产,公司创始人透露,小鹏汇天的新工厂将在2024年9月底到10月初动工,新工厂紧邻小鹏汽车工厂,计划在2025年7月底建成投产,年规划产能1万台。 当天,小鹏汇天的分体式飞行汽车产品“陆地航母”样机首次亮相。“陆地航母”实际上是两个产品,即陆行部分的增程式混合动力皮卡,以及飞行部分的多旋翼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皮卡搭载eVTOL,作为其运载工具和充电站。 公司介绍称,皮卡可以乘坐四到五人,由小鹏汇天研发,由小鹏汽车生产,综合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eVTOL部分可以乘坐一名飞行员和一名乘客,由小鹏汇天研发生产,满油满电状态下,eVTOL最多可实现6次起降。小鹏汇天称,“陆地航母”将从2026年开始大规模交付,售价控制在200万元以内。 小鹏汇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商业模式。大多同行企业遵循传统航空商业模式,即由专业机构负责运营飞行汽车,为消费者提供飞行服务。例如,亿航是国内首家产品通过适航审定的eVTOL企业,亿航成立了通航平台公司,专门负责为合作方搭建运营体系。小鹏汇天则打算直接将飞行汽车卖给个人消费者,这或是想借助小鹏汽车成熟的销售体系,打开市场。公司表示“买车送飞机。” 当前国家提倡发展低空经济以来,各方都期待低空空域管制能够加速改革。低空飞行活动仍然需要提前申请,获得空管部门批准,审批耗时长,且流程繁琐。小鹏汇天将应用场景聚焦在野外体验飞行,并计划与飞行营地合作,破除监管阻碍。 飞行营地包含通航机场、景区、文旅小镇、城市郊区等各种类型,飞行营地自带空域资源,飞行器不需要再单独申请,就可以划定范围内飞行。小鹏汇天称,截至目前,公司已经与超过70个飞行营地合作签约,并计划到年底前布局超200个飞行营地。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中欧就电动汽车征税磋商

9月1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主持召开中欧电动汽车产业链企业座谈会,他在会上表示面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中方会将谈判磋商解决的努力进行到最后一刻。 中欧汽车产业合作40年,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欧盟企业在华蓬勃发展,带动中国汽车产业链,中国也为欧盟企业提供了开放市场和公平竞争环境。40年来,中欧汽车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合作,最宝贵的经验是竞争,最根本的基础是公平环境。 目前,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公正性引发了广泛质疑。欧方此举不仅将阻碍中欧汽车产业合作,打击中国企业赴欧投资信心,也会严重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更将严重损害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秩序。当前中欧汽车产业走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开放合作是最佳选择。 欧盟中国商会参加了座谈会。商会方面称,中欧电动汽车产业链企业在座谈会上均称不希望欧盟加征关税,强烈呼吁中欧双方利用“紧迫的时间窗口”,通过对话磋商寻找妥善解决方案。有的欧洲车企在座谈会上提到,欧洲电动汽车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不惧怕竞争,也不需要关税保护。 有中国车企称,如果欧盟执意加征关税,企业对欧盟投资环境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进而需要重新评估原有对欧投资计划。他们也强调,欧洲是中企重要海外市场,期待中欧产业界加大技术和市场合作。 欧洲车企和行业协会方面称,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中欧企业利益深度交融。欧委会如采取措施,不仅伤害中国企业,也会伤及欧洲企业。保护带不来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他们支持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反对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欧委会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措施一旦获表决通过,加征期限将长达五年。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和比亚迪三家企业面临的拟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6.3%、19.3%和17%。 特斯拉向欧委会申请了单独审查,欧委会裁定对其拟加征税率为9%。部分中国出口商和欧盟车企在华合资企业也有可能会被加征较低关税税率。其他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企业,面临的拟加征税率为21.3%,未配合调查企业面临的加征税率与上汽集团相同,为36.3%。 经过磋商,中欧将继续推动价格承诺协议谈判,达成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出口价格承诺协议是指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企业承诺提高产品价格,避免伤害欧盟汽车产业,换取欧委会不再加征反补贴关税。欧盟也推迟了9月25日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投票表决计划,新的投票时间可能会安排在9月30日至10月4日。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美联储降息带动人民币升值

美联储在结束两天的议息会议之后宣布,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BP至4.75%—5%之间。美联储降息降幅直达50个基点(BP),人民币汇率继续走强,国内股债两市双双走高。随着货币政策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的降息预期也有所升温。 本次降息力度超过了不少市场人士的预期,绝大部分美联储官员都认同降息50BP,而非仅降息25BP。尽管单次降息幅度超过预期,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这并不一定给美联储本轮降息路径“定调”,不确定性仍存。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监白雪撰文指出,短期内美联储降息空间有限,50BP的降息幅度不太可能成为常态。“美联储年内合理的累计降息幅度在100BP左右,即后续11月、12月两次会议上各降25BP。”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认为,尽管美联储大幅降息50BP开启降息周期,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发布会传递了鹰派信号,“美联储‘数据依赖’的决策方式意味着,即使美联储开启降息了,未来的降息幅度也难以预测。”他指出,当前美联储高度关注就业数据,如果美国就业市场出现超预期恶化,美联储也可能加快降息节奏。 事实上近一年半以来,市场对美联储启动降息的迹象“捕风捉影”已久。特别是近几个月,随着美国经济数据出现波动、逐渐出现“喜忧参半”的迹象,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的信号越发明确,市场中“降息交易”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不过随着降息正式启动,短时内,国内市场仍予以积极回应。 汇市方面,国内市场针对美联储降息这一预期已有提前交易,8月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超过2%。此次降息预期正式兑现后,虽然美元指数只是在100关口附近小幅震荡,但在岸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截至9月19日午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9月18日开盘升值约200点至7.07附近,接近2023年5月的水平。 股市方面,9月19日,上证指数小幅上行0.16%至2733点左右,表现疲于日本股市和港股。截至目前,日经225指数当日上涨2.4%,恒生指数上涨1.8%。 “此次50BP的降息,对股市预计会产生轻微、一次性的影响。”美国研究机构晨星的亚洲权益研究总监Lorraine Tan表示,过去几个月,美联储已经清楚向市场传达了利率走向,市场对降息已有25BP至50BP的预期, 债市方面,美联储降息后,美元资产吸引力进一步下降,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进一步提升。9月以来,10年期人民币国债收益率从2.17%附近一路下探,在议息会议前一个交易日,即9月14日当天,收益率下行5BP至2.06%。在美联储降息落地后,9月19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盘中一度下探至2.04%下方。 美国银行中国区行政总裁暨大中华地区固定收益、货币及商品市场销售部主管王伟指出,此前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的定价比较充分,大部分银行也都调整了对美联储降息时机和速度的预期。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对于一些投资者而言找准时机增加仓位还是比较合适的。”王伟认为,下一步中美之间的利差仍会缩小,“但是我不认为会缩得那么小,或者不会缩得那么快。” 随着美联储降息正式启动,市场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降息的期待有所提升。两个月前,央行曾时隔一年启动“全面降息”,并且实现了利率引导机制的转变,从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转变为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带动LPR下降、MLF再跟随下调。2024年7月,7天逆回购利率和LPR各下降10BP,MLF利率下降20BP。 保银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美联储大幅降息的决定将为其他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更大空间。“对中国而言,央行有可能降息但是幅度小于美国降息幅度,中美利差将会缩小。中国降息对经济有帮助,但是中国宏观经济前景更多取决于财政政策取向。” “央行并不希望债券收益率曲线过平,未来如果美元利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压力会小一点,人民币的市场利率还可能走低。虽然人民币名义利率较低,但是实际利率水平仍然偏高,进一步降低利率有助于经济发展。”王伟解释道。 “对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来说,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零售支出的复苏更为重要。”Lorraine Tan表示,“我们预计2025年中期房价可能稳定,考虑到财富问题,中国的消费仍可能受到抑制。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华为的能源业务

2012年起,华为就在广东东莞的南方工厂楼顶建起了一座光伏电站,既给工厂供电,也展示产品。华为的逆变器约电视大小,能将光伏发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华为的逆变器已经做到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其所在的数字能源业务2019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40%。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各国也陆续公布碳中和时间表,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在迎来大爆发。 任正非在2021年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是华为实现快速发展的大好机会,华为要在数字能源领域做到技术上率先扎根,“抓住数字能源大发展的机会窗,扑上去、撕开它”。 华为做能源业务有悠久的历史。在华为公司创立初期,其交换机等电信设备主要瞄准中国农村市场,经常面对电压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储备电力相关技术。2001年,华为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经历“寒冬”,被迫将旗下的华为电气部门,以7.5亿美元出售给美国电气巨头艾默生(Emerson)。数年之后,禁止同业竞争的承诺期结束,华为又重建了网络能源产品线,并在2020年更名为数字能源产品线。 在数字能源领域,华为重点面向五大市场,分别是光伏、无线基站、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和模块电源。在基站和数据中心领域,华为主要提供锂电储能系统、温控系统等供配电解决方案,确保这些设施不断电、更节能。在电动汽车市场,华为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发布了AI闪充方案,囊括电动汽车上的高压车载充电系统、电驱动系统、高压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热管理系统,以及充电桩的核心部件高压直流充电模块。 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总裁周桃园表示,数字能源是2020年华为公司增长最好的几块产业之一。他表示,华为判断,未来世界将有两大驱动力,一是全球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将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华为希望提供从连接到计算到云的ICT数字基础设施;二是碳中和,即能源革命,全球从传统的化石能源走向以太阳能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比如新能源汽车会取代燃油车,“数字世界的驱动,必然带来能源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 华为发力数字能源还有一个好处,即这块业务不太受美国制裁影响。以逆变器为例,它不需要先进制程的芯片,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基本都实现了国产,不用像手机那样随时担心被美国“卡脖子”。2019年,华为逆变器业务在没有美国元器件的情况下,发货也没有受到影响,海外市场更是达到100%的大幅增长。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能源发展趋势

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会为世界的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预计到2060年,中国电能的消费比重将达到70%,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将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的电量占比将超过90%。 根据数据,2023年,中国电能的消费比重在27%左右,预计到2025年突破30%;截止到2023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了53.9%,首次超过火电;2023年,中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约34%。 技术创新层面,要加快新能源长时储能、低成本绿氢、氨醇、大规模碳捕捉等前沿技术的攻关,推动能源电力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开放创新的生态,发挥各方的优势,深化合作,促进技术的转化应用,实现普惠共赢。 气候治理层面,在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加强能源资源、关键原材料的供给,保护能源基础设施,打造有韧性、可持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制定公平合理的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规则,建立碳排放和碳核算的国际标准认证检测体系,从而推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中国的水、风、光、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风电和光伏装机超过全球三分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宁德时代、华为加速建设超充站

宁德时代与星星充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超级充电站领域开展合作。宁德时代同时宣布,计划在两年内建设1万座超充站,覆盖100个城市。 宁德时代是动力和储能电池龙头企业,星星充电是国内头部充电运营商。宁德时代正在主推超充电池,计划够推动新能源汽车进入超充时代。根据规定,充电桩单枪峰值功率在360千瓦(KW)以上为超快充,180KW至360KW为超充,30KW至180KW为快充,30KW以下的是慢充。 充电不方便和充电时间长一直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阻力,行业内在大力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同时,开始考虑如何尽量缩短充电时间,换电和超充是两个主要方向。换电和超充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换电需要投资建设大量换电站,且运营商要持有电池资产,这种模式要想在不同车企间推广,还要解决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超充投资规模也比较高,同时需要电池、车辆电压平台架构和充电桩适配,在一些电力资源紧张的地区,电网容量可能无法支持超充。 宁德时代之前已在发展换电。2022年1月,宁德时代发布换电品牌“EVOGO”。现在宁德时代又加入超充站建设大军,希望让消费者明显感受到超充价值,间接帮助自身超充电池销售。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其他电池企业,欣旺达也在推广其“闪充电池”。 星星充电是宁德时代超级充电站计划的首个战略合作伙伴,星星充电将为宁德时代提供超充设备、数据和平台等全面服务,双方还将在用户权益和电池管理方面深度合作,提升用户体验和电池使用安全。星星充电称,宁德时代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可以加强其电池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扩大品牌影响力。但超充站还面临充电安全、标准统一等问题,需要行业内的各方共同解决。 在超级充电站建设方面,华为公司也参与了进来。2024年4月,华为数字能源联手阿维塔、赛力斯等11家车企,宣布组建超充联盟。华为超充联盟旨在推动以超快充为主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组建覆盖全国的智能充电网络。目前华为已联合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在全国部署了3万多根超快充充电桩,计划在2024年建设10万根以上的超快充充电桩,满足联盟成员用户充电需求。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极越汽车

9月10日,极越07上市发布。这是极越汽车在成立三年后推出的第二款车型,新车共推出3款车型、6种配色,续航里程分别为660km、770km和880km。限时购车优惠价为19.99万-28.99万元。

极越07汇集了百度、吉利、宁德时代三方的资源与技术,包括百度的AI能力和Apollo自动驾驶功能,吉利研发的SEA浩瀚架构,宁德时代的高性能动力电池,可谓集行业最前沿的AI大模型/高阶智驾、卓越的整车架构及领先的电池于一体。

外观上,极越有绝佳的车身比例;智能大灯可穿透15个篮球场;车身强化整体感和低趴效果;车身做了无门把手设计,风阻系数低至0.198。

内饰方面,极越07拥有1.96平米全景天幕、第五代U型方向盘、35.6英寸的3D无界一体大屏、可升降扬声器、公务舱级的舒适座椅、256色星环氛围灯等。后备厢空间可以轻松放下2个30英寸和1个24英寸的行李箱。

极越07搭载了宁德时代高性能麒麟电池,这样的动力系统不仅让极越07拥有零百加速3.5s,极速达230km/h的动力表现,还实现了充电10分钟补能600km的极速补能能力,几乎“1秒1公里”。

智驾方面,极越07首搭百度ASD阿波罗高阶智驾,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L4级自动驾驶大模型技术赋能家用车”,可实现A点到B点的自由移动,变道避让合二为一、智能限速、红绿灯自动启停、自主借道绕行、连续变道、礼让行人、无保护左转等功能,同时新增弯道AEB、极窄车位泊车等领先功能,号称到2024年底,百度地图导航能到的地方就能使用极越ASD,实现全国都能开。

座舱方面,极越07拥有行业首个原生AI大模型座舱,全新升级后的SIMO 2.0更聪明、更人性,识别速度快至500ms,且弱网/无网环境也能流畅交互,支持几乎整车所有功能的操控。此外,SIMO 2.0还实现了行业唯一唇动识别功能,可以将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准确率提升到90%。

中国企业出海情况

现阶段,中国企业出海是品类全面、目的地多元的出海。这一轮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出海的品类增加,并开拓了一些新兴、细分的品类,最早出海是以SHEIN为代表的服饰类和安克代表的电子产品类,而近年出海品类开始延伸至化妆品、智能家电、汽车用品甚至汽车。 其次是出海目的地更加多元,最早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主要是欧美,现在则拓展至日韩、东欧、南美、中东、南亚等区域。 此外,从营销方面来看,相比过去,中国企业出海的营销方式更加立体、链路更加完整,从过去简单的电商广告延伸至品牌建设,线下营销力度也在加大;同时加强营销与业务的数字化联动。 跨境电商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高速发展之后增速回落。不过,海外的数字经济活动仍处于上升趋势,一方面,相较于国内,海外的电商渗透率仍有上升空间,而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智能手机的渗透率持续上升,给电商市场带来增量;另一方面,物流和支付系统等电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交易的繁荣。 2023年,中国出口总额23.77万亿元,同比微增0.6%;而跨境电商出口1.8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6%。2023年以来,中国电商“出海”跑出了“四小龙”:拼多多旗下Temu、快时尚零售商SHEIN、阿里巴巴旗下速卖通(AliExpress)和TikTok的电商业务TikTok Shop。 中国跨境电商持续面临地缘政治和海外监管风险挑战。不过,在沈晨岗看来,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在可控范围内,一方面跨境电商出口与传统外贸出口不同,是化整为零的渗透方式,海外政府对零售包裹的管控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中国跨境电商产品具有价格优势,是受当地消费者欢迎的。 对于跨境电商出海,最重要的依然是合规问题,跨境产品需要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以及不同的宗教文化信仰,同时要注重产品质量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侵权、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其实会对整体中国产品出海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游戏出海也呈现整体增速放缓趋势。不过,最近两年休闲类小游戏的增速更快,这可能与疫情后用户移动化、碎片化的时间变多有关。 时间碎片化背景下,中国微短剧在海外也迅速发展。国内微短剧进入强监管模式后,除了内容转型,另一条出路就是“出海”。中国制作方正在加速组织海外演员出演微短剧,更有甚者直接借助当下“大跃进”的AI(人工智能)技术,将中文剧中的亚洲面孔通过剪辑等技术手段“换脸”西方化,以最快速度“出海”, 主要中国热门微短剧应用在海外的总下载量已近300万。 不管是游戏还是短剧,本地化是关键,画风需要符合当地的审美,内容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喜好契合。“短剧、游戏等产品出海,其实在文化上面临的挑战更大,更加需要本地化”。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华为发布三折叠手机

9月10日,华为公司在深圳举行了产品发布会,发布了首款三折叠手机,它主要的目标客户是商务人士,这款手机展开之后像一个平板电脑,可以满足人们的办公等需求。这款手机的价格从19999元起售,最高版本价格23999元,9月7日已经开始线上预约购买,超过560万人在华为线上商城预约了。 超大屏幕是这款手机最大的卖点,屏幕尺寸达到了10.2英寸,超过了苹果iPad mini的8.3英寸,几乎赶上了苹果iPad Air的10.86英寸。华为公司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机,能够实现把“平板装到口袋里”。 华为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很多这款手机的使用场景,例如阅读、看电影、查看股票等,与平板电脑的功能没有什么不同,用起来比一般手机的效果好得多。此外,这款手机还有AI能力,可以实现更好的文字编辑、分屏对话、翻译阅读、修改照片等功能。 手机行业分析师认为,当前的手机制造商很难实现创新,即使是苹果最新的产品也很难让人眼前一亮。华为发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至少在手机的屏幕上带来了新改变,这也会给华为带来不错的话题热度,帮助华为树立高端品牌的形象,有利于华为手机产品的销售。 2024年第二季度,苹果手机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14%,成为了中国大陆第六大手机厂商。vivo、OPPO、荣耀、华为、小米是中国大陆前五大手机厂商,其中华为的出货量和去年相比大增41%,市场占有率较去年同一时期提升了3%。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长城汽车2024年上半年业绩突出

8月29日,长城汽车发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长城汽车取得营收914.3亿元,同比增长30.67%;净利润70.79亿元,同比增长约420%。财报表示营收、净利润增加是因为海外销量增长和单车收入提升。 长城汽车拥有哈弗、魏牌、长城皮卡、欧拉、坦克五个子品牌。上半年,仅坦克表现突出,销量同比增长98%达到11.6万辆。 坦克品牌在售车型基本在20万元以上,是长城汽车产品中定位较高的子品牌,其销量增长带动了长城汽车均价提升。坦克品牌定位越野SUV这一细分市场,长期位居领跑地位。不过,这一领域进入了更多挑战者,例如比亚迪子品牌方程豹推出的豹5和豹8、奇瑞汽车子品牌捷途推出的旅行者车型。 哈弗品牌是长城汽车销量支柱,主攻15万元以下市场。上半年哈弗售出29.7万辆车,同比仅增长0.17%。哈弗H6 HEV(混合动力)是长城汽车在多个海外市场的主力车型,但哈弗品牌的国内销量出现下滑,这意味着长城汽车国内销量面临挑战。 上半年,长城汽车售出新能源汽车12.97万辆,同比增长44.89%。这样的销量在当前的中国市场上不算突出。 近期,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亏钱卖车表达了忧虑。他还称,此前欧拉品牌的两款产品很畅销,月销两万多台,但每卖一辆车就亏损1.3万元,所以公司选择了停产。 上半年长城汽车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家为俄罗斯,其次是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地。俄罗斯在2023年跃居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跨国车企纷纷撤出俄罗斯,中国车企得以大规模进入。 巴西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目的地,当地上半年销量排名前10的新能源车型中,比亚迪占据5席,长城汽车占据4席。2015年开始,巴西对纯电动汽车免征关税,并给予混合动力车型关税优惠,吸引了中国车企前去“掘金”。 不过,长城汽车在欧洲市场的进展不顺,2024年前四个月,长城汽车在欧洲累计销量仅1621辆。 长城汽车称,目前在海外市场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计划2030年海外销售超过百万辆。 上半年,长城汽车毛利率为20.74%,同比增加约3.9个百分点。同期,吉利汽车毛利率为15.1%,比亚迪汽车相关业务的毛利率为23.94%。 8月30日,长城汽车A股收报23.26元/股,涨3.81%。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特斯拉FSD有望2025年进入中国

9月5日,特斯拉人工智能团队发布了FSD进展路线图。这份路线图提及,FSD计划2025年一季度在中国和欧洲落地,但计划能否顺利实现还取决于当地监管部门的审批。 FSD是特斯拉智能驾驶系统,目前还需要驾驶员监管。特斯拉FSD仍然属于L2级辅助自动驾驶。行业内将FSD这类以不断迭代为路径、最终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系统,称作“智能驾驶”。 特斯拉计划,9月内将FSD两次人工干预的间隔里程提升3倍。人工干预是指当智驾系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车辆需要人类驾驶员接管。两次人工干预间隔里程是衡量系统能力的关键指标,间隔里程越长意味着系统越稳定。10月,特斯拉将推出FSD第13个新版本,届时系统两次人工干预间隔里程将提高6倍。 有行业内人士认为,智驾系统如果可以在城市场景顺利运行一两个小时而不需要接管,将给使用者带来显著价值,可能意味着行业到达拐点。 FSD路线图包含扩张计划。2025年一季度,特斯拉希望能在中国和欧洲落地FSD功能。目前FSD只在北美开通了相关功能。 2023年5月,特斯拉CEO马斯克访华,当时FSD是否进入中国就是热点话题之一。2024年4月,马斯克又一次访华,受到政府高层接见。FSD在中国落地有了更进一步的积极信号。6月,相关部门透露,特斯拉已在上海测试FSD。7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业绩会上称,FSD有望于2024年底在中国和欧洲落地。 特斯拉FSD落地进程广受关注,与其行业地位有关。特斯拉是智能驾驶领头羊,它最早尝试改变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制造商可以持续收集数据和并实现产品功能迭代升级,支持智能驾驶系统进步。 2014年,特斯拉推出智能驾驶系统Autopilot,该系统具备在高速公路等较简单场景下的智能驾驶能力。2020年10月,特斯拉向小部分用户推送FSD测试版。FSD的目标是在更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实现智能驾驶,并最终迭代至自动驾驶。 2024年1月,特斯拉开始向公众推送应用端到端架构的新系统。国内不少从业者专程前往美国体验FSD最新版本的表现。他们也期待,特斯拉FSD在中国落地能够像数年前其电动汽车在中国本地化生产一样,推动行业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特斯拉Model Y八月销量同比微增3%

8月,特斯拉上海工厂共交付汽车86697辆,同比增长3%。其中国内市场销量为6.3万辆,相比2023年8月减少约1000辆。   特斯拉目前正处于低谷期。2024年1月,特斯拉没有给出具体的年度销量目标,并表示销量增速会出现显著下滑。一季度,特斯拉共交付汽车38.7万辆,同比下跌8.5%。特斯拉当时称,交付下滑是因为受到红海冲突以及柏林工厂纵火案影响。二季度,特斯拉交付汽车44.4万辆,同比下跌4.8%。   特斯拉目前有六款车型在售,分别是Model S和Model X、Model 3和Model Y,以及电动皮卡Cybertruck和电动重卡Semi。在这些车型中Model 3和Model Y是特斯拉绝对的销量来源。   2024年内,特斯拉没有发布能够促进销量的新车型上市,降价措施不仅会减少收益和利润,效果也大不如前。202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特斯拉净利润同比分别跌去55%和45%,销量也出现同比下滑。   近期,特斯拉推出五年免息购车优惠措施,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这一措施见到成效。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8月销量环比7月增长17%。   特斯拉的市场前景面临较大压力。美国、中国和欧洲是特斯拉最主要的市场,2024年以来,这三大市场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都开始放缓。    近期欧美接连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上海工厂是特斯拉出口基地之一,它也难以置身事外。7月5日起,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欧盟最终确定对中国产特斯拉汽车加征关税税率为9%;加拿大计划于10月1日起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特斯拉曾向加拿大抗议寻求豁免,目前此事还没有公开进展;美国已于5月宣布相同措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但该计划推迟了两次,还没有正式实施。   在中国,特斯拉身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不轻松,国内车企纷纷推出多款车型对标特斯拉Model 3,近期Model Y又成为围攻对象。8月30日,极氪发布首款SUV车型7X,称其竞争车型是Model Y。同一天,华为鸿蒙智行智界R7车型开启预售,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承东称,这款车型的性能堪比特斯拉Model X。蔚来第二品牌乐道售价下探,首款车型将直接与Model Y竞争。理想汽车计划在2025年推出三款纯电动SUV。   作为应对措施,特斯拉计划以Model 3和Model Y平台为基础加以改进,推出更加便宜的入门级车型。新产品有望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发布。   此外,马斯克希望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扭转局面。特斯拉将于10月10日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其智能驾驶系统FSD(Full-Self Driving)也有可能年内在中国和欧洲等市场落地。这可以显著提升特斯拉产品的竞争力。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优步(Uber)与比亚迪达成合作

7月31日,优步(Uber)和比亚迪宣布达成长期合作,优步(Uber)将在全球多个市场的自身平台上引入10万辆比亚迪电动汽车,两家公司还将合作开发比亚迪自动驾驶汽车;双方的合作将首先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展开,然后扩展到中东、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市场。

为支持司机使用电动车,优步和比亚迪的合作还可能包括为驾驶员提供充电、车辆维修或保险折扣,以及融资和租赁优惠。调查显示,电动汽车的价格和贷款渠道仍然是阻碍司机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比亚迪电动汽车价格实惠、维护和维修成本较低,并且车型众多,非常适合用于共享出行。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和优步都致力于创新,共同构建一个更清洁、更绿色的世界,我很高兴看到比亚迪与优步一起为这个目标努力。”

优步的CEO Dara Khosrowshahi表示:“ 这是一个很大的协议,我们对此次合作感到兴奋,这将为司机、乘客和城市带来很多好处。当Uber司机改用电动汽车时,他们可以比普通司机节省高达四倍的排放成本。”

作为美国网约车巨头,优步一直在努力让司机转向电动汽车。2021年,优步与美国汽车租赁公司Hertz Global Holdings达成合作,为租用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司机提供额外福利。优步还与EVgoRevel Transit等电动车充电供应商保持合作关系,为司机提供折扣。

近年来,比亚迪在快速发展,比亚迪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6023.15亿元营收,同比增长42.04%;销量方面,比亚迪2023全年销售302.44万辆,同比增长61.9%,是首家新能源车年销量突破300万辆的车企。

比亚迪正在加速推进海外业务,并在多个国家投资建厂,比亚迪与优步的合作有很大的潜力。

 

小鹏汽车MONA M03上市

最近,小鹏汽车正式加入了10万-15万元价格区间汽车市场竞争,这一价位通常被合资品牌燃油车和比亚迪品牌的汽车统治。

8月27日,小鹏汽车举办了MONA M03上市发布会,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演讲中表示,没有人能打败趋势。他预测未来10年中国汽车主流品牌可能只剩下7家,年销100万台AI汽车将是衡量主流品牌的一个重要标准,未来小鹏汽车的一半销量将来自海外。他认为,未来三年汽车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燃油车的衰落会加速。

最新发布的小鹏汽车新车型MONA M03起售价为11.98万元,这一价格低于人们的预期。小鹏MONA M03提供三种车型,580公里超长续航Max版15.58万元,620公里超长续航版12.98万元,515公里长续航版11.98万元。何小鹏强调说,小鹏汽车的目标是“车好、价格可支付、低成本”。对于新车销量,小鹏MONA M03产品经理杨光透露,MONA M03的目标是月销过万辆甚至更高。

何小鹏透露,在过去4年中,滴滴和小鹏汽车共同向MONA M03投入了40亿元,目标是生产20万元价位的车型。其实,MONA是小鹏汽车从滴滴收购的智能电动汽车项目。去年8月28日,滴滴与小鹏汽车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小鹏汽车与滴滴集团签订股份购买协议,以58.35亿港元股份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和研发能力。今年8月13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已于2024年7月30日开始量产车辆小鹏MONA M03。小鹏MONA M03的一个重要销售目标是每年在滴滴的出行体系里卖出10万辆以上。

何小鹏还透露,与大众的合作带来惊喜,这对小鹏汽车降低供应链成本带来了帮助,加速了MONA M03的量产和上市。

8月20日,小鹏汽车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小鹏汽车第二季度实现营收81.1亿元,同比增长60.2%;销量数据显示,小鹏汽车7月交付1.11万辆,同比增长1%。

ChatGPT帮助人们创业

Jackson Fall在ChatGPT4上写道:你是HustleGPT,一个会创业AI。我是你在人类世界的合作伙伴。你有100美元,你的目标是想办法怎么赚更多的钱,而且不能做任何违法的事情,也不用做体力劳动,我会按照你说的做。
GPT-4马上提出了它的商业计划:建立一个有关环保产品的营销网站。它发现了一个greengadgetguru.com的廉价域名,Jackson立即以8.16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这个域名。
接下来,Jackson要求GPT-4利用DALL-E·2制作LOGO,并详细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很快GPT-4做好了网站,并在网站上发了一篇文章,列出了十种环保厨房小工具。 Jackson花了29美元托管了网站,然后把网站上线了。
Jackson还剩62.84美元,他问GPT-4应该怎么处理这笔钱。GPT-4建议在社交媒体上为产品做广告,做广告的费用是40美元。到第一天结束时,Green Gadget Guru还获得了别人的100美元投资。
第二天,GPT-4做了一份预算来雇用内容创作者——他们要完善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并开发软件。第三天,GPT-4建议Jackson利用他的50000名Twitter粉丝发起“HustleGTP”挑战活动来扩大影响力并获得新的投资。第四天,GPT-4开始招聘新员工来管理Green Gadget Guru。四天后,Green Gadget Guru拥有了7812.84美元的投资、不断壮大的团队和内容。

比亚迪尝试品牌高端化

比亚迪公司的品牌方程豹和华为签订了智能驾驶合作协议,方程豹车型将全面使用华为智驾系统,双方首款合作产品“豹8”计划在2024年第三季度上市。  华为表示,豹8车型使用的是华为最新智驾系统ADS(Advanced Driving System,ADS)3.0,比亚迪表示,方程豹未来的新车型也将和华为合作共同开发。 方程豹首款车型“豹5”于2023年11月上市,豹8是方程豹第二款车型。豹5上市初期销量表现稳定,近几个月有些下降。2024年上半年,豹5总销量约为1.8万辆。 豹5上市时售价区间为29万至35.3万元。7月29日,方程豹宣布调整品牌定位,从“专业个性”转向“大众个性”,同时豹5车型降价5万元,售价区间下降到24万至30.3万元。 市场分析师认为,方程豹销量表现不好,与品牌定位太小众有关,这反映出了比亚迪向高端市场发展很难一帆风顺。 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在国内2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近几年,比亚迪尝试向高端化转型,先后推出腾势、方程豹和仰望等高端品牌。 腾势由比亚迪与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合资组建。因产品销量达不到预期,腾势持续亏损。2021年12月,戴姆勒向比亚迪转让了腾势40%股权。目前比亚迪在腾势持股占比90%。 比亚迪控股之后,腾势市场表现好转,D9车型一直在国内MPV销量榜首,但第二款车型N7的销量表现不理想。2024年前几个月,N7的月销量甚至跌到了1000辆以下。仰望U8车型售价在百万元级别,月销量一度超过了1000辆。2024年以来,U8销量也逐渐走低,6月和7月销量均在500辆以下。 比亚迪是由电池企业跨入到汽车制造行业的,公司发展前期不太重视智能化。但目前消费者普遍希望自己的汽车能够具备更高级的智驾能力。 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华为赋能的问界品牌市场表现很强势,M9车型售价在47万元以上,2024年7月销量达到1.8万辆。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达成智驾合作,或许能够使比亚迪在智能化方面获得进步。 近期,国内多家车企高端品牌与华为达成合作,例如东风集团的岚图品牌、一汽集团的红旗品牌、长安汽车的阿维塔品牌等。虽然华为智能驾驶技术在国内位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但也无法做到占有全部的市场。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这些新发展起来的汽车公司不会放弃自己开发智能驾驶。 8月27日,比亚迪同时强调,其智能驾驶的规划是“开放合作与独立自研双线并行”。比亚迪还表示,公司有超过4000名智驾研发工程师,其开发的智驾“天神之眼”已搭载在腾势N7、2024款汉EV和海狮07EV等车型上。 在未来,国内可能会形成几个大的智能驾驶“联盟”,华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玩家。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比亚迪推出百万级别豪车

比亚迪百万元级豪车终于正式推出了。1月5日,比亚迪正式发布了全新高端汽车品牌“仰望”及其核心技术,产品包括百万元级电动越野汽车仰望U8和百万元级纯电动超跑仰望U9。仰望品牌旗下产品预计价格为80万-150万元,仰望的品牌、产品、销售服务网络、运营等方面都将拥有全新并且独立的团队。
“看看汽车行业的发展史,高端汽车品牌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顶级核心技术的成熟,超级技术造就高端品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现在拥有一套强大的动力系统,这个技术正是仰望品牌的基础,为比亚迪提供了冲击高端市场的机会。
仰望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胡晓庆在发布会上表示,仰望将建立自营渠道,确保用户享受公开透明的服务,充分保障用户的各项权益,塑造高端品牌力。她介绍,仰望品牌将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陆续在深圳、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设立体验中心。
2022年,比亚迪击败特斯拉夺回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冠军,在此之前,特斯拉连续三年拿到了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冠军。2022年,比亚迪电动汽车销量为185.74万辆,其中纯电动车91.11万辆,插电混动车型94.62万辆。相比之下,特斯拉2022年全球销量则为131.39万辆。
与特斯拉相比,比亚迪产品更为丰富,技术路线是纯电、混动“两条腿走路”,旗下插电混动车型对其销量贡献很大,2022年其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已经超过了纯电动车型,这也直接助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赶超了特斯拉。
近年来,高端化被越来越多的国产汽车企业提及,对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企业而言,高端化是他们不得不走的路。高端车型售价高、溢价空间充足,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盈利,同时,近年来高端汽车市场也展现出了更高的增长空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内普遍认为,从下至上的高端化路线难度远高于高端品牌下探至大众市场,这正是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企面临的挑战。
1月5日收盘,比亚迪涨2.31%,报收265.08元/股。

世界币World Coin

世界币(Worldcoin)项目的核心产品是世界ID(World ID),也被称为“数字护照”,它可以证明世界币的持有者是一个真正的人类,而不是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要获得“世界ID”,客户需要使用世界币的“球体”(一个与保龄球差不多大小的银球)进行当面虹膜扫描。一旦“球体”的虹膜扫描验证该人是真人,它就会创建一个世界ID。
世界币背后的公司是位于旧金山和柏林的人类工具公司(Tools for Humanity)。
该项目在测试阶段已拥有了200多万用户。现在世界币已经把“orbing”业务扩展到了20个国家的35个城市,已经注册的用户将获得世界币的加密货币代币WLD。
根据Binance网站的数据,在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WLD的最高价达到了5.29美元,起始价为0.15美元,交易量达到了2510万美元。
联合创始人亚历克斯-布拉尼亚(Alex Blania)告诉记者,区块链可以以保护隐私的方式存储世界ID,而且不会被任何实体控制或者关闭。
该项目表示,在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时代,世界ID必不可少,因为这些聊天机器人能产生非常类似人类的语言,而世界ID可以用来区分真人和人工智能机器人。
Open AI创始人奥特曼称,世界币将会参与到重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他表示:“人工智能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动力,这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
奥特曼喜欢的一个例子是全民基本收入(UBI),这是一种通常由政府运营的社会福利计划,每个人都有资格获得资金。由于人工智能“将取代越来越多人类的工作”,奥特曼认为全民基本收入有助于消除收入不平等。由于只有真人才能拥有“世界ID”,因此在部署UBI时,它可以用来减少欺诈行为。
奥特曼表示,他认为拥有UBI的世界将是“遥远的未来”,而且他也不清楚哪个实体可以发放货币,但世界币将会为这一变化奠定基础。
他表示:“我们认为我们需要开始尝试一些事情,这样才能弄清楚该怎么做”。

抖音种草类型社区APP“可颂

TikTok和抖音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将上线一款新的APP——Croissant,中文名“可颂”,与Meta的Instagram竞争。
在中国,有一款和Instagram差不多的APP叫“小红书”,人们可以在“小红书”上发照片、视频和文章,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小红书”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而字节跳动的“可颂”和小红书差不多,人们可以在“可颂”上发任何东西。
据称,“可颂”将在今年夏天上线。
小红书现在是中国唯一一款和Instagram差不多的APP,用户超过两亿,到2021年11月价值200亿美元。
从2013年上线到现在,小红书吸引了很多女性用户。到2021年,小红书90%的用户是女性。
3月,SixthTone报道,为了吸引男性用户,小红书将自己说成是认识美女的地方。可是这个吸引男性用户的方法让一些小红书的女性用户感觉到不安全。她们会因为发了一些做运动的照片而收到没有礼貌的留言。
现在还不知道“可颂”会不会成为Instagram和小红书的竞争者。可是为了不让用户感到不安全,“可颂”不会用“认识美女”的广告来吸引用户。

蔚来汽车公司发布新车NIO Launch New Car

“乐道”是蔚来汽车第二品牌,其首款车型L60于8月15日量产下线,将于9月正式上市。

乐道L60在蔚来汽车合肥工厂生产,该工厂目前还生产NIO品牌下四款车型。上述安排意味着两个品牌共线生产。

三个月前,蔚来汽车发布了“乐道”品牌,首款车型L60同时亮相。蔚来汽车希望用主品牌NIO覆盖30万元以上市场,以乐道覆盖20万至30万元市场区间。事实上,蔚来汽车还有名字叫“萤火虫”的第三品牌,价格区间将在10万至20万元。

据蔚来披露,L60是一款纯电动中型SUV,定位家庭用车,标准续航版本(即入门版)的预售价为21.99万元。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玩家众多,竞争很激烈,其中包括特斯拉Model YModel 3理想L6小米SU7极氪001等明星车型。

小米SU7起售价为21.59万元,与L60标准续航版的预售价极为接近。部分市场分析师认为,乐道L60最终起售价会降至20万元以内。不过,在10万至20万元新能源汽车市场,L60同样面临强大的对手。这一价格区间被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统治,秦L、元PLUS、秦PLUS等秦系列车型长期占有大量市场份额。

目前纯电汽车市场整体不容乐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不断放缓。前七个月,纯电动汽车销售357万辆,销量同比增速为10.1%;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为236.1万辆,同比增速达84.5%。7月单月,纯电动汽车销量仅同比增长2.6%至55.1万辆,而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增长80.7%至43.8万辆。

与插电混动车型相比,纯电动汽车搭载电池更多,降成本空间不够大。在价格消耗战中,纯电动汽车不占优势。

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希望以换电模式应对插混车型竞争。车主可以通过买车租电池降低购车成本,同时靠换电缓解里程焦虑。换电和充电都是电动汽车补能方式。充电速度较慢,换电是指车辆到站点直接换装一组充满电的电池,体验类似加油。

李斌再三强调,蔚来汽车不会布局混动车型。他认为,与其推混动车型,不如多建设换电站

乐道品牌车型同样支持换电。在20万元价格段,可换电是乐道L60的关键卖点。服务更宽广的客群也对于蔚来汽车的换电网络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8月初,乐道披露,2024年内将有1000座乐道可以使用的换电站在国内落地。

当地时间8月15日,蔚来汽车美股收报3.83美元/ADS,涨2.96%。

奶茶品牌霸王茶姬Milk Tea Brand ChaGee

我们说要把星巴克当作追赶的目标,今年我们定下了一个目标,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要超过星巴克。We said that we would set Starbucks as our benchmark, and this year we have set a goal: to surpass Starbucks in sales in the Chinese market this year.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汽车企业越来越关注女性用户Automotive Companies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Female Customers

一直以来,汽车的主要消费者都是男性用户,所以汽车产品的设计更符合男性用户的要求;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女性经济实力的增强,女性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受到汽车生产商的重视。

小米公司总裁雷军在一次关于小米汽车的直播中说: “今天所有小米SU7汽车的订单,购买的女车主已经超过了40%,我相信实际用的女车主可能接近50%。”

这主要是因为小米汽车做了很多符合女性用户需要的设计,一些功能受到了女性用户的欢迎,比如高颜值、防晒、收纳、自动泊车等等。小米公司越来越重视女性用户的影响力,公司甚至任命了两位女性高管,这也让女性用户对小米公司很有好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女车主比例都算不上高。根据一份调查数据,2017年到2020年,汽车女性用户的比例都维持在20%多,到了2021年,才刚刚超过30%。 

然而,现在的女性消费者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车了,她们还会在很多社交媒体上,进一步介绍自己的体验和需求,让更多的车企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她们的想法。 

一些车企开始主动挖掘女性市场的消费潜力,比如五菱宏光MINIEV,它靠着迷你的造型、吸引眼球的颜色、便宜的价格等特点,获得了很多女性用户的青睐,仅仅两年多时间,五菱宏光MINI EV销量就突破了100万。2021年3月,长城汽车公司下面的品牌欧拉宣布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就是“更爱女人的汽车品牌”,欧拉在颜色、造型、内饰上都努力满足女性的需要。

一份汽车报告指出,女性用户购车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安全性能、空间大小、动力操作,此外,女性用户对汽车品牌的影响力和汽车的智能化也很重视。

 

 

 

比亚迪在土耳其投资10亿美元建厂

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将到土耳其建厂,比亚迪已与土耳其工业和技术部签署协议,将投资10亿美元在土耳其新建一座汽车工厂和研发中心。

土耳其政府6月8日宣布,对原产地为中国的燃油及混动汽车征收40%的进口关税,加征关税 30日后实施。 7月5日,加征关税生效之前,土耳其政府突然提出为了激励投资,对加征关税进行调整。具体包括,到土耳其投资建厂的汽车制造商将可以免除加征关税,只需缴纳原本10%的汽车关税。土耳其政府称,这是为了减轻外国投资者的财务负担,改善土耳其投资环境,鼓励对汽车行业的投资。

汽车制造是土耳其的支柱产业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土耳其汽车工业出口额同比增加13%,达到3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汽车出口额超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9%。欧盟国家是土耳其汽车行业的主要出口方向。其中对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五个国家的出口额,占土耳其汽车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了五成。土耳其的汽车工业主要依靠与欧美车企的合作,通过土耳其与欧盟之间的关税同盟向欧洲出口汽车。

对比亚迪而言,赴土耳其建厂有利于其未来持续开拓欧洲市场。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计划从7月4日起对中国产纯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其中,对比亚迪的加征关税税率为17.4%。土耳其并非欧盟成员,但它与欧盟是关税同盟。该关税同盟于1996年生效,允许工业品在土耳其与欧盟之间自由流动,没有关税限制。

比亚迪土耳其工厂规划的年产能为15万辆,预计2026年末投产。比亚迪曾于2023年12月宣布在匈牙利建厂,年产能预计为20万辆,计划三年内建成。这意味着,这两座供应欧洲市场的工厂会在同一时期先后投产。

单纯出口贸易面临越来越多市场壁垒,车企全球化运营是大势所趋。比亚迪正在快速建立海外产能。除了上述工厂,比亚迪近年还先后宣布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巴西等国建厂。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和泰国工厂已实现投产。

富士康计划在郑州再投资10亿元

富士康继续加大在郑州的投资。7月24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宣布富士康科技集团同河南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富士康将在郑州投资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主要建设总部管理中心、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战略产业发展中心、战略产业金融平台、产业研究院和关键人才中心、营销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等七大中心。

鸿海集团表示,新事业部将加快推进电动车、储能电池、数字健康和机器人等产业发展。2023年4月,富士康当时表示将在河南实施“3+3”转型发展战略,即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半导体、移动通讯三大技术领域,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在河南新造一个富士康。

过去十多年,富士康在郑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手机组装及零部件供应链,郑州富士康航空港园区是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工厂,也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大多数iPhone Pro系列高端机型都在此组装生产,生产高峰时期员工人数超过30万人。郑州富士康2019年进出口总额为480亿美元,贡献了河南省2019年近差不多60%的进出口总额。

2022年底以来,随着苹果把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苹果把手机订单分给立讯精密等中国大陆厂商,以及苹果手机整体需求下降,郑州富士康的手机业务面临着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河南省手机出口同比下降47.4%,为1395.1万台,手机出口金额同比下降49.1%,为565.04亿元。

郑州富士康表示,目前淡季厂内员工约有10万人,预计今年旺季开始后用人高峰可以达到20万人。近年来,随着工厂自动化程度提高,用工人数下降是必然的趋势。富士康目前已在深圳、成都、武汉、郑州建有四座灯塔工厂,其中郑州灯塔工厂为解决技能工人缺乏和市场需求不确定的问题,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多。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沙特布局项目China new energy companies are establishing projects in Saudi Arabia

        7月16日晚,光伏硅片龙头企业TCL中环宣布,当天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沙特能源设备公司Vision Industries(VI)签署《股东协议》,三方将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推进沙特本土首个光伏晶体晶片项目建设。同时,也将成为其目前海外最大规模的晶体晶片工厂。这一项目年产能20GW,总投资金额约为20.8亿美元(约151亿人民币),TCL中环持股40%、PIF全资子公司持股40%、VI持股20%。

        TCL中环此次表示,前往沙特布局,是充分考虑了中东区域在新能源时期的重要地位,未来可通过绿电、绿氢等产品满足欧洲的绿色能源转型需求,依托该工厂挖掘海外市场机遇。

  光伏组件龙头企业晶科能源也在同一天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与PIF子公司以及VI签订《股东协议》,三方将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在沙特建设并运营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两个项目产能分别达到10GW,预计总投资额近10亿美元(约72.6亿人民币),三方分别持股40%、40%和20%。

  除了TCL中环与晶科能源外,7月16日,远景科技集团也宣布,与PIF、VI签署协议,成立风电装备合资公司,在沙特本土进行风机及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制造。远景将成为此次设立的合资企业的最大股东,PIF是第二大股东,VI持有剩余股权。“合资公司将帮助沙特风电价值链到2030年实现75%本地化生产的目标,助力中东地区的清洁能源转型。”远景方面表示。

  另一光伏、储能企业阳光电源7月16日宣布则与沙特ALGIHAZ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容量达7.8GWh,预计2024年开始交付,2025年开始运行,以提高沙特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沙特拥有全球石油储量的近五分之一,但在全球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沙特也在进行能源转型,以实现多元化发展。

  沙特主权投资基金PIF,成立于1971年,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投资非传统能源行业,瞄准以经济多样化为目标的沙特“2030年愿景”(Vision 2030)。 PIF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目前资产管理规模近万亿美元,正在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主权投资者。不同于大多数全球同行纷纷减少支出,2023年,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投资了316亿美元资本,高于前一年的207亿美元,超过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主权财富基金。

  在沙特“2030年愿景”下,沙特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规划也被重视起来。例如,沙特原先在2017年期望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8.7GW,如今,这一目标已经翻倍为100GW至130GW,到那时,新能源将占到该国能源结构的50%。

  中东光照资源丰富,是全世界太阳能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最佳区域之一,每年每平方米的太阳能辐射量超过2000千瓦时。不过,因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沙特当前发电严重依赖化石燃料。截至2023年底,沙特化石燃料占其发电总量的93%,其中天然气发电几乎占到四分之三。

  2023年12月,沙特投资部长哈立德·法利赫在访华期间表示,沙特正努力赶上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浪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合作机会。他呼吁中国企业考虑沙特的巨大需求。

  2024年7月,沙特对华经济合作事务负责人、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总裁、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董事长鲁梅延访华,他表示将继续拓展与中国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德国蔡司在苏州建立新工厂Zeiss Built New Factory in Suzhou(NEW EDITION)

在欧洲,很多政客希望跨国公司可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是德国蔡司公司(ZEISS)正在把更多的产能转移到中国。

7月8日,蔡司在苏州成立了新的研发制造基地,准备生产研究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眼科设备等产品。蔡司表示,这项投资可以让公司更快地对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增强自己全球供应链的韧性。

在这之前,蔡司已经在上海和广州两座城市各建立了一座工厂,并且蔡司从2006年开始已经在苏州生产医疗设备和研究显微镜。与旧的苏州工厂相比,新工厂增加了新的产品线,其中包括更高级别的电子显微镜生产线。这些高端显微镜以前只在德国生产,现在通过这个新基地可以实现这些产品在中国的国产化。

“购买土地建新工厂说明,我们打算长期待在这里。”蔡司大中华区总裁福斯特(Maximilian Foerst)表示,“蔡司在上海的工厂目前太小了,苏州工厂可以为公司扩大产能。”

从2021年起,中国已成为蔡司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2到2023财年,蔡司大中华区营收突破1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2%。福斯特解释,蔡司在中国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近视的人口增长很快,对近视类的产品需求很大;另一方面,中国老龄化人口也快速增长,对蔡司的眼科设备、眼镜镜片等产品也有很大的需求。

但是高速增长以后,蔡司的业务增速开始出现放缓。2023到2024上半财年,蔡司营收只增长了10%,低于上财年的15%。但蔡司的半导体制造业务仍增长很快,上半财年增速高达22%,长期以来,蔡司因为给荷兰光刻机企业阿斯麦(ASML)供应镜片,所以蔡司也变得很出名;但工业质量与研究、医疗技术两块业务都出现了大幅放缓,增速从两位数降到了个位数;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光学消费品业务也仅增长了3%。

福斯特表示,就中国市场来说,蔡司在中国也面临市场销售增速放缓的挑战:由于消费者信心下降,面向消费者的所有产品销售增速都慢了很多,但面向行业的产品销售还没有看到放缓的情况出现。他解释,这是由于蔡司市场定位高端,随着中国政府和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其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中国德国商会2023年下半年对566家会员企业调查发现,尽管83%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经济有下降趋势,但91%的企业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79%的企业认为,继续投资中国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蔡司扩大在苏州的投资也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福斯特表示,苏州工厂主要生产那些供应链在国内并且主要销售给中国市场的产品,未来将加大在中国的本土研发。

 

一家中国负极材料企业将赴瑞典建厂A Chinese anode material company will establish a factory in Sweden.

        为满足海外动力电池企业就近配套的需求,中国负极材料生产商璞泰来将投资近百亿元赴瑞典建厂。   璞泰来5月4日公布,将在瑞典中北部港口城市松滋瓦尔(Sundsvall)建设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生产研发基地,总投资不超过157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05.9亿元),预计2025年具备5万吨负极材料产能,2026年底或2027年初具备1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   负极材料是动力电池四大组件之一,在电池中起着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2022年,璞泰来负极材料出货量近14万吨,占当年全国近一成的产量。同期,璞泰来有16%的营收来自海外地区,毛利率为22.7%,比国内毛利低1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7亿元,同比增加18.2%;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增加10.3%。   赴瑞典建厂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璞泰来3月28日接受投资者调研时透露,海外建厂主要满足欧洲本土电池厂和日韩电池企业海外工厂的供应链本土化需求,公司客户包括韩国LG新能源、三星SDI、SK公司,以及国内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   璞泰来表示,现有的欧洲客户订单需求明确,为更好的服务欧洲当地客户,公司与有意向的客户初步沟通了订单和产能需求,并确定本次负极材料生产研发基地的产能建设规模。这也有利于与下游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配套合作机制,并充分获取瑞典在电力、清洁能源、交通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        伴随着欧洲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不断升高,欧洲国家正在努力打造本土产业链,降低过高的外部供应依赖。研究机构Benchmark Intelligence统计,截至2022年底,LG新能源在欧洲规划产能最大,达到32吉瓦时;三星SDI排第二,产能规划在20吉瓦时,瑞典本土电池企业Northvolt规划了16吉瓦时的产能,SK公司和中国远景集团分别规划了7.5吉瓦时和1.9吉瓦时的产能。         咨询公司科尔尼全球合伙人滕勇表示,与美国拉拢盟友国、协调各国合作的模式不同,欧洲搭建锂电供应链的方式是在本土构建产业链,外商进入是典型的跨国运作,这种方式进展也相对较快;欧洲选择先引进电池企业,而后通过电池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欧洲市场。   尽管LG、SK、GS YUASA等日韩企业率先进入欧洲市场,滕勇认为,出于供应来源多元化的考虑,大众、奔驰、宝马等下游车企也在欧洲积极扶持中国供应商。   中国企业在欧洲已经规划了多个项目布局,如中创新航2022年11月与葡萄牙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公司欧洲产业基地正式落地葡萄牙;同期,国轩高科在越南的合资电池工厂开工,一期规划产能5吉瓦时,预计今年投产,这也是越南首个磷酸铁锂工厂;蜂巢能源则在德国建设了一座电池Pack工厂和电芯工厂。   不过,璞泰来提醒,此次瑞典项目仍存不确定性,投资总额有三成来自自有资金,剩余七成则需通过贷款融资解决,而截至2023年3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人民币54.8亿元,存在一定的项目资金筹措的风险。   此外,本次投资尚需获得股东大会以及中国和瑞典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审批或备案,存在产能建设进度和规模的不确定性;当前负极材料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供给较为充足,价格存在较大的波动,因此项目投产后也存在一定的产能消化和价格波动的风险。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沙特阿美投资吉利汽车和雷诺汽车的合资公司Saudi Aramco invests in the joint venture between Geely and Renault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简称“沙特阿美”)已经签署协议,决定收购HORSE Powertrain Limited公司10%的股份。HORSE是一家汽车动力总成合资公司,中国吉利汽车和法国雷诺汽车对这家公司分别持有50%的股份。雷诺汽车表示,在这笔交易中,HORSE的估值为74亿欧元。沙特阿美按照这个价格向吉利汽车和雷诺汽车分别购买5%的股份,这意味着沙特阿美总投资金额为7.4亿欧元。交易完成后,沙特阿美全资子公司将持有HORSE公司10%的股份,吉利汽车下面的两家企业分别持有29.7%和15.3%的股份,雷诺汽车持股比例为45%。   2023年7月,吉利汽车与法国雷诺集团签署协议,成立一家动力总成合资公司。吉利汽车当时称,合资公司将面向全球市场提供新一代油电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解决方案。2024年5月,HORSE正式注册成立。由于吉利系企业和雷诺汽车都将自身动力总成业务资产注入HORSE,HORSE一开始就是一家全球企业。   HORSE在全球拥有17家工厂,5个研发中心,约1.9万名员工,战略布局重点为中国、欧洲和拉丁美洲。HORSE年产能约为500万套动力总成,主要客户产品包括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雷诺汽车介绍,HORSE产品覆盖所有类型动力总成,包括混合动力、长续航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使用乙醇、甲醇、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和氢等替代燃料的内燃机。   对于雷诺和吉利来说,成立动力总成合资公司可以扩大规模,降低各自成本。沙特阿美投资HORSE,是因为看好未来这项业务合作的潜力。吉利汽车称,沙特阿美子公司Aramco Asia Singapore在燃料、润滑油以及催化剂的专业知识将赋能HORSE合资公司,目前相关各方已经签订了相关产品的供应协议。   雷诺汽车称,沙特阿美、雷诺和吉利一致认为,汽车行业全面摆脱化石燃料需要实行多元技术策略,沙特阿美拥有遍布全球的研发中心网络,正深度聚焦合成燃料、氢能技术及内燃机效率提升等创新研究,可以帮助HORSE制定长期可持续与可获得的脱碳解决方案。   吉利汽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HORSE税后利润为7500万欧元,综合资产净值为21.7亿欧元。HORSE除了向股东供应动力总成产品,还在积极开拓外部客户。梅赛德斯-奔驰正在与HORSE合作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德国蔡司在苏州建立新工厂Zeiss Built New Factory in Suzhou

在欧洲,很多政客希望跨国公司可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是德国蔡司公司正在把更多的制造产能转移到中国。7月8日,蔡司在苏州成立了新的研发制造基地,准备生产研究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眼科设备和机械测量仪器等。蔡司公司表示,这项投资可以让公司更快地对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增强自己全球供应链的韧性。 在这之前,蔡司已经在上海和广州两座城市各建立了一座工厂,并且蔡司从2006年开始已经在苏州生产医疗设备和研究显微镜。2021年11月,蔡司公司和苏州市政府签约,计划投资新的研发制造基地。这是蔡司在195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第一次通过购买土地建立工厂。 与旧的苏州工厂相比,新工厂将光学显微镜的产品线从入门级和研究级扩展到了专业级,并且新增加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显微镜的产品线,还准备引进更高级别的电子显微镜生产线。这些高端显微镜以前只在德国等地生产,现在通过这个新基地可以实现在中国的国产化。 新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5亿元,用地总面积超1.3万平方米,2022年10月开工建设,经历了18个月。预计公司投产第一年,这个工厂将生产显微镜类产品约5.5万台,精密测量类产品约1500台。 “买地建厂说明,我们打算长期待在这里。”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CEO福斯特(Maximilian Foerst)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蔡司在上海的工厂目前太小了,苏州工厂为公司扩产提供了新的空间。 从2021年起,中国已成为蔡司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2到2023财年,蔡司大中华区营收突破1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福斯特解释,蔡司在中国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近视的人急剧上升,对近视类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中国老龄化人口也快速增长,对蔡司的眼科设备、眼镜镜片等需求旺盛。 自那以来,蔡司的业务增速开始出现放缓。2023到2024财年上半财年,蔡司营收增长10%,低于上一财年的15%。其规模最大的半导体制造业务仍增长迅猛,上半财年增速高达22%,长期以来,蔡司因为给荷兰光刻机企业阿斯麦(ASML)供应镜片,所以蔡司也很出名;但工业质量与研究、医疗技术两块业务均出现大幅放缓,增速从两位数跌至个位数;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光学消费品业务仅增长3%。 福斯特表示,蔡司在中国也面临市场增速大幅放缓的挑战:由于消费者信心下降,面向消费者的所有细分品类增速都慢了很多,但面向行业的市场还没有看到放缓的迹象。他解释,这是由于蔡司定位高端,随着中国政府和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其对高质量、高精度产品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蔡司的情况并非特例。中国德国商会2023年下半年对566家会员企业调查发现,尽管83%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下降趋势,但91%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79%的企业认为,继续投资中国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蔡司扩大在苏州的投资也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福斯特表示,上海与苏州工厂的运营理念完全不同,上海工厂位于自贸区内,更多生产那些进口成分较高或需要出口到其它国家的产品,而苏州工厂主要生产那些供应链在国内且主要销售给中国市场的产品,未来将加大在中国的本土研发。 “展望未来,苏州模式的增长潜力更大,因为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本土化需求。但同时,上海的模式也很重要,因为它满足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福斯特表示。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海底捞创业史The History of Haidilao

海底捞不仅在中国很有名,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现在很多国际化的大都市也都有海底捞的分店了,比如说伦敦和纽约。人们很爱吃海底捞火锅,很享受它提供的美食和服务,但是了解海底捞创业历史的人不是很多。一个成功品牌的故事往往是鼓舞人心的,所以我们在享受海底捞火锅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海底捞的创始人叫张勇,他出生在四川省简阳市,这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连很多中国人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外国人了。张勇在学习上没有很大的天赋,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他没有考大学。他爸爸安排他进入了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电焊技术,他爸爸希望他可以有掌握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养活自己。

可是他对电焊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他一直想尝试做生意。做生意并不是很容易,他第一次创业就被骗了。后来他又尝试做石油贸易,又失败了。22岁的时候,他决心不再做发大财的梦了,他想踏实地做好一份生意。考虑了很久,他打算开一家火锅店。一开始,这家火锅店只有四个人,他和他的女朋友,一个好朋友和他的女朋友,他们凑了一些钱,就把火锅店开起来了。因为张勇的女朋友喜欢打麻将,所以她用一种赢麻将的说法“海底捞”命名了这家火锅店。

在四川到处都是火锅店,要想赢得更多的顾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对手相比,海底捞火锅的口味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是海底捞服务做得好,比如免费提供零食、免费做美甲、给顾客过生日、安排变脸和面条舞表演等等。这让顾客觉得很贴心,所以来海底捞吃饭的顾客越来越多了。同时,张勇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不想让海底捞一直待在四川,他想到省外发展,他要把海底捞发展成一个全国连锁店。他选择先到西安试试开店,一开始西安的店没管理好,生意不太好。张勇及时调整,他安排了自己信任的员工杨利娟做负责人,她把西安的店管理得很好,推出了很多很有特色的服务,很快西安店就火了起来。就算排队一两个小时,很多顾客们也愿意等。

后来张勇又提出到北京去发展,当时没有人支持他,人们都觉得他太疯狂了,北京的租金太贵,竞争又很激烈,对海底捞这样一家小企业来说,去北京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张勇劝他的合作伙伴说,如果我们想游泳游得更好,就要去大海里游泳,北京就是大海,只有北京才能让我们发展得更好,我们不应该满足现在的成功, 应该追求更大的成功。张勇最终把海底捞开到了北京,敢冒险的张勇又一次成功了,海底捞很快就进入了北京火锅店的前三名。

现在海底捞在中国160多个城市一共开了1300多家店,同时海底捞也在海外开了100多家店。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海底捞还在北京开了一家智慧餐厅,吸引了很多顾客来参观。2018年9月海底捞在香港上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张勇和他的合伙人们也都变成了亿万富翁。2024年5月16日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在纽约纳斯达克上市了,股价开盘上涨了38%,收盘上涨了14%。

MANNER咖啡Manner Coffee

最近一个咖啡品牌Manner 咖啡在社交媒体上出名了,不是因为它推出了新的好喝的咖啡产品,而是因为它的员工和顾客吵架,这件事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网络上的视频中,咖啡店店员在和顾客吵架之后,店员变得非常生气,她直接把咖啡粉泼在了顾客脸上,并且让顾客投诉自己。她这样做,是因为她受不了顾客插队,还一直催她做咖啡,当时她非常忙,他告诉顾客需要等一等,可是顾客还是不停地催她,这让她失去了理智,做出了泼咖啡粉的事情。这已经不是Manner咖啡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了,之前也出现过类似的顾客和店员的矛盾。这让人们开始质疑Manner咖啡的管理模式是不是合理,为什么员工会出现情绪问题?是不是他们的工作压力太大了?

Manner咖啡的创始人叫韩玉龙,2015年他和妻子在上海开了第一家Manner 咖啡,当时的第一家店只有2平方米,虽然咖啡店很小,但是很快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他们做的咖啡口感不错,而且性价比很高,一杯咖啡的价格在15元至25元之间,比星巴克的咖啡价格便宜得多。所以Manner 咖啡很快收获了自己的粉丝,特别是在附近工作的白领,他们成了忠实的客户。韩玉龙非常重视咖啡的品质,为了保证咖啡的品质,他曾经拒绝了一个客户一次性地快速地买30杯咖啡的需求,因为他觉得这样做会让咖啡失去新鲜度,虽然大的订单会让他赚很多钱,但是他不想为了赚快钱,而让咖啡的品质降低。在创业的最初三年里,韩玉龙只开了三家咖啡店,他要慢慢发展,做高质量的咖啡。

但是在2018年这种慢慢发展的模式被改变了,那时Manner咖啡获得了中国著名的投资机构今日资本8000万元的投资,在首轮融资过后,更多的风险投资开始投资Manner咖啡,这使得Manner咖啡的估值一下子超过了28亿美元。在资本的影响下,Manner咖啡不得不加速开店,在商场、办公楼等很多地方都开店,并且用很高的性价比来获得更多的用户,Manner咖啡似乎要变成中国的星巴克。但是与同行激烈的价格战让Manner咖啡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不得不减少咖啡店里员工的数量,目前他们的咖啡店里只有两名员工,这让员工的工作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因为员工的工作量比两年前增加了两倍。

         社交平台上关于Manner咖啡师工作强度的讨论有很多,有人说Manner咖啡店员工作起来有一种疯狂的感觉;一位已经离职的咖啡师说,常看到网上有人吐槽Manner咖啡员工服务态度不好,因为我们累得实在是笑不出来。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选择到Manner咖啡工作。因为Manner咖啡给的工资很高, 新手在实习期能拿到每月6千元的工资,实习期结束可以拿到8千元的工资。

今天你‘可灵’了吗?The Kling AI of Kuaishou Company

最近,中国短视频平台快手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产品,即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这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有很多网友在热烈讨论;同时,可灵也在行业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目前预约申请使用可灵的人数已经超过了6.5万。视频生成需要很强的算力,很多中国的高科技公司都还没进入这个领域,连很有实力的字节跳动都还没发布自己的产品。现在快手在这个领域的突破让人们感到很意外,但人们预测快手不会维持领先优势太久。

可灵是目前快手公司最有影响力的大模型产品,甚至在一些方面的功能超过了Open AI公司的Sora。可灵可以生成2分钟长度的视频,视频的质量非常高,十分清楚,视频也可以被自由调整比例;视频的整体效果非常不错,内容很合理,而且很有想象力。很多网友都发布了他们使用可灵的评价,可灵获得了很多好评,人们纷纷称赞可灵的效果很神奇。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可灵还没有可以打败它的对手。

快手公司在视频生成大模型方面的成功离不开人工智能专家王鑫涛,他其实加入快手公司并没有太长时间,去年他还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负责视觉内容生成的工作。快手公司是一家积极拥抱变化的公司,最近他们迅速调整了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业务,之前对视频生成业务做出错误判断的负责人已经被调走,王鑫涛领导的新团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视频生成领域,除了实力很强的Sora以外,快手可灵还有很多潜在的竞争对手。根据消息,字节跳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已经在测试了,估计很快就会发布出来;在国际方面,6月 13 日,Luma AI 发布了自己的视频生成大模型 Dream Machine,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片生成高质量的视频,用户可以免费使用,而且不用预约等待。

 

电脑游戏《黑神话:悟空》Black Myth: Wukong

根据游戏平台Steam数据的显示,游戏科学(Game Science)是一家中国网游公司,它制作的电脑游戏《黑神话:悟空》目前在平台下载榜单上排名第一,这打破了很多用户的想象,他们没想到这款游戏竟然做得那么好。

《黑神话:悟空》是一款中国国产电脑游戏,它是根据中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传统神话小说《西游记》改编的,这部小说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很多中国人在童年的时候都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或者卡通片;该公司在游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还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比如说,飞龙、建筑、雕像等等,这让整个游戏的视觉效果看起来非常好。《西游记》故事的巨大影响力和画面的精彩设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想进一步了解这款游戏,不仅中国国内很多玩家和媒体一直在关注,连国外很多网友也想体验一下。

游戏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孙悟空跟随师傅玄奘西天取经成功后,虽然他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名气,但是却在世界上消失了,这让人们想了解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游戏的玩家,你将扮演一位寻找真相的人,在一条充满危险与惊奇的道路上,经历和孙悟空有关的一切,最后在战胜了各种挑战后,也实现自我的蜕变。

目前这款游戏还在预售状态中,标准版售价268元、数字豪华版售价328元,和其他的国产游戏相比,定价有一些高。但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三天内销售额已经突破了3亿元人民币,这创造了一个记录。目前,第二轮预约购买游戏的人数已超过了20万,市场的反应确实不错。这款游戏计划在北京时间8月20日上午10点全球同步上线,如果游戏上线之后质量和效果达到用户的预期,可能会吸引更多潜在的消费者购买。

上海时的科技公司Shanghai Tcab Tech

一家叫“时的科技”的上海公司正在努力制造“空中出租车”,这家公司目前也在中东地区发展他们的业务,公司计划在2027年左右把”空中出租车”卖到更多的国家。2023年,这家公司已经发布了第一架电动飞机,这架飞机的名字叫E20 eVTOL,它有5个座位,售价在700到800万元之间。

时的科技的创始人叫黄雍威,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但是他的祖先来自中国福建厦门。他在航空行业已经工作超过20年了,他曾经在空客公司担任过工程师。他从小就是一名航空爱好者,16岁的时候他就决定以后要做和航空有关的工作。因为马来西亚没有航空专业的大学,所以他就去了澳大利亚上大学,学习了航空航天专业,毕业后他去了新加坡工作了一年,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后来黄雍威来到中国工作,随着对行业的了解越来越多,他决定创业。但是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没听过eVTOL这个词,他们觉得黄雍威和他的团队是骗子。现在随着低空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eVTOL也慢慢被人们熟悉起来。黄雍威对eVTOL实现商业化充满期待,他和团队的目标是2026年实现E20 eVTOL大规模生产和交付。

E20 eVTOL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景区空中游览、城际和城市空中出行。目前在有名的5000多个中国景区中,有直升机或者小型飞机的景区不超过100个,这对eVTOL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未来坐上eVTOL游览景区,只需要花费200-300元,随着空中游览的价格降低,很多人应该会尝试一下。eVTOL也会让城际出行变得更加方便,比如从上海到南通,开车需要差不多3个小时,但是坐eVTOL只需要20分钟就到了,再也不用担心堵车了。

今年3月份,时的科技获得了投资机构2000万美元的投资,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时的科技计划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起来,同时,公司也很关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他们希望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Yī jiā jiào “Shí dí Kējì” de Shànghǎi gōngsī zhèngzài nǔlì zhìzào “kōngzhōng chūzū chē”, zhè jiā gōngsī mùqián yě zài Zhōngdōng dìqū fāzhǎn tāmen de yèwù, gōngsī jìhuà zài 2027 nián zuǒyòu bǎ “kōngzhōng chūzū chē” mài dào gèng duō de guójiā. 2023 nián, zhè jiā gōngsī yǐjīng fābùle dì yī jià diàndòng fēijī, zhè jià fēijī de míngzi jiào E20 eVTOL, tā yǒu 5 gè zuòwèi, shòujià zài 700 dào 800 wàn yuán zhī jiān.

Shí dí Kējì de chuàngshǐrén jiào Huáng Yōngwēi, tā chūshēng zài Mǎláixīyà, dànshì tā de zǔxiān láizì Zhōngguó Fújiàn Xiàmén. Tā zài hángkōng hángyè yǐjīng gōngzuò chāoguò 20 nián le, tā céngjīng zài Kōngkè gōngsī dānrèn guò gōngchéngshī. Tā cóngxiǎo jiùshì yī míng hángkōng àihào zhě, 16 suì de shíhòu tā jiù juédìng yǐhòu yào zuò hé hángkōng yǒuguān de gōngzuò. Yīnwèi Mǎláixīyà méiyǒu hángkōng zhuānyè de dàxué, suǒyǐ tā jiù qù le Àodàlìyà shàng dàxué, xuéxí le hángkōng hángtiān zhuānyè, bìyè hòu tā qù le Xīnjiāpō gōngzuò le yī nián, jīlěi le yīxiē gōngzuò jīngyàn.

Hòulái Huáng Yōngwēi lái dào Zhōngguó gōngzuò, suízhe duì hángyè de liǎojiě yuèláiyuè duō, tā juédìng chuàngyè. Dànshì gāng kāishǐ chuàngyè de shíhòu, hěnduō tóuzī rén dōu méi tīng guò eVTOL zhège cí, tāmen juéde Huáng Yōngwēi hé tā de tuánduì shì piànzi. Xiànzài suízhe dī kōng jīngjì shòudào yuèláiyuè duō de guānzhù, eVTOL yě mànmàn bèi rénmen shúxī qǐlái. Huáng Yōngwēi duì eVTOL shíxiàn shāngyè huà chōngmǎn qīdài, tā hé tuánduì de mùbiāo shì 2026 nián shíxiàn E20 eVTOL dà guīmó shēngchǎn hé jiāofù.

E20 eVTOL de zhǔyào yìngyòng chǎngjǐng bāokuò jǐngqū kōngzhōng yóulǎn, chéngjì hé chéngshì kōngzhōng chūxíng. Mùqián zài yǒumíng de 5000 duō gè Zhōngguó jǐngqū zhōng, yǒu zhíshēngjī huòzhě xiǎoxíng fēijī de jǐngqū bù chāoguò 100 gè, zhè duì eVTOL láishuō shì yī gè hěn dà de shìchǎng, wèilái zuò shàng eVTOL yóulǎn jǐngqū, zhǐ xū yào huāfèi 200-300 yuán, suízhe kōngzhōng yóulǎn de jiàgé jiàngdī, hěnduō rén yīnggāi huì chángshì yīxià. eVTOL yě huì ràng chéngjì chūxíng biàn dé gèngjiā fāngbiàn, bǐrú cóng Shànghǎi dào Nántōng, kāichē xūyào chàbùduō 3 gè xiǎoshí, dànshì zuò eVTOL zhǐ xū yào 20 fēnzhōng jiù dào le, zài yě bùyòng dānxīn dǔchē le.

Jīnnián 3 yuèfèn, Shí dí Kējì huòdé le tóuzī jīgòu 2000 wàn měiyuán de tóuzī, wèi gōngsī fāzhǎn tígōng le zījīn zhīchí. Shí dí Kējì jìhuà zài Zhōngguó shìchǎng kuàisù fāzhǎn qǐlái, tóngshí, gōngsī yě hěn guānzhù Yīdài Yīlù shàng de guójiā, tāmen xīwàng bǎ chǎnpǐn mài dào quán shìjiè.

A Shanghai-based company called “Tcab Tech” is working hard to manufacture aerial taxis. The company is also expanding its busines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plans to sell “aerial taxis” to more countries around 2027. In 2023, the company released its first electric aircraft, named E20 eVTOL, which has 5 seats and is priced between 7 to 8 million RMB.

The founder of Tcab Tech, Huang Yongwei, was born in Malaysia, but his ancestors are from Xiamen, Fujian, China. He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aviation industry for over 20 years and has previously served as an engineer at Airbus. He has been an aviation enthusiast since childhood, deciding at the age of 16 that he wanted to work in aviation. Since there were no universities in Malaysia offering aviation programs, he went to Australia for university, studying aerospace. After graduation, he worked in Singapore for a year, gaining some work experience.

Later, Huang Yongwei came to work in China. As he gained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industry, he decided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 However, when he first started, many investors had never heard of the term eVTOL and thought Huang Yongwei and his team were frauds. Now, as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receives more attention, eVTOLs are becoming more familiar to people. Huang Yongwei is full of expectations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VTOLs, and his team’s goal is to achieve mass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of the E20 eVTOL by 2026.

The main application scenarios for the E20 eVTOL include aerial sightseeing in scenic spots, intercity, and urban air travel. Currently, out of the more than 5,000 well-known scenic spots in China, fewer than 100 have helicopters or small aircraft, which presents a large market for eVTOLs. In the future, taking an eVTOL to tour scenic spots will only cost 200-300 RMB, and as the price of aerial tours decreases, many people are likely to try it. eVTOLs will also make intercity travel more convenient. For example, traveling from Shanghai to Nantong by car takes about 3 hours, but with an eVTOL, it will only take 20 minutes, eliminating the worry of traffic jams.

In March of this year, Tcab Tech received a $20 million investment from an investment institution, provid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company’s development. Tcab Tech plans to rapidly expand in the Chinese market and is also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They hope to sell their products world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