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传递哪些信息

           三星堆遗址考古有新成果。新发现的六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规模在3.5-19平方米之间。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通报了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   据介绍,此次六座“祭祀坑”是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的。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1、2号“祭祀坑”于1986年发现,出土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陈显丹介绍,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与之前的两个相比,坑型都为长方形,基本形制与朝向一致,出土文物种类相似,但出现了很多新器形,坑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坑内的文物各有侧重,有的坑象牙多一些,有的坑大件青铜器较多。   三星堆遗址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三星堆古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学者对三星堆的遗址分期有不同说法,但年代序列已基本确定,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夏、商、西周延续至东周时期。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文物主要与古蜀国文化有关。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古蜀国有先蜀、后蜀两个时期,先蜀有蚕丛、柏灌和鱼凫三代,后蜀有杜宇和开明两朝。根据《蜀王本纪》记载,“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即国王往往“神化”而去,国民也随王化去。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神化”是鱼凫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家壁在2021年第1期《四川文物》杂志发表《古蜀的“神化”与三星堆祭祀坑》一文表示,按古蜀文化,蜀王“神化”之前将宗庙祭器悉数掩埋,这就是三星堆“祭祀坑”形成的原因。   由于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与鱼、鸟有关的遗物,如陶鸟头把勺、青铜鸟、金杖上的鱼鸟双箭图等,多数学者将其作为传说中的古蜀国王鱼凫的都城,其中三星堆1号坑所出金杖上的图案,有人头、鸟、鱼,鸟的形象,与勺柄上的鸟头一致。还有学者认为,鱼凫王朝拥有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三星堆2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底座上,雕刻有身穿铠甲的武士像,便是一个重要的印证。   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工作历经三个阶段:1929年成都一农民偶然发现的玉石器是三星堆遗址有记载以来首次出土的古代遗物,随后在玉石器出土地点曾展开短暂考古发掘,但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考古工作被迫中止;第二阶段为1956年至2005年,彼时四川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四川大学等相继对遗址展开考古调查,初步明确遗址的性质、年代、分期年代体系以及月亮湾文化,并将遗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自2011年以来则为了解聚落结构及其变迁而系统地对三星堆遗址开展考古工作。   三星堆文明并非独立的文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此前也有学者指出,三星堆出土的人头像、铜神树均体现了北方中原地区青铜文化对早蜀文化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三星堆一期出土的遗存可以追溯至甘肃马家窑文化等。   宋新潮表示,三星堆的新发现将丰富和深化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湖北、陕西、云南、甘肃等地,都有不少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此外,这些新发现还有助于解决学界对三星堆文化以及“祭祀坑”性质、文化内涵、断代研究等关键性的问题。   宋新潮还介绍,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已确定“川渝地区巴蜀文明化进程研究”作为“考古中国”的重大项目,下一步,将继续协调支持考古研究机构系统研究川渝地区文明演进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历史进程,同时将川渝地区文化放在更宽广的视野上,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等。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最后的金融大帝

The Sassoon family were a wealthy Baghdadi Jewish family dynasty, associated with finance, banking, capital markets, the 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 Judaism, Conservative politics, and philanthropy.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乡下人的悲歌(引言)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认为我的生命中有的人是坏人,那么我要说声对不起,既说给读者,也说给那些因为我的描述而成为读者眼中坏人的那些人。因为,这本书中本没有什么恶人,有的只是一群寒门的乌合之众,他们一直在挣扎着前行——感谢上帝,他们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还为了我。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复制古代的菜

80后女生徐鲤,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广州人,她的大学专业是美术史,她很喜欢读古书。2010年,她在读宋朝人笔记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独特的菜名,当时,她和丈夫刚刚搬完家,她也有很多空闲,她就想试试在家中复制这些古书中提到的美食,用这些美食招待朋友,她还把自己做菜的故事写成了书。 她写的第一本书叫《宋宴》,花了5年时间才完成,一共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包括酥炸牡丹花片、蟹酿橙、莲房鱼包、山海兜……在这本书里她再现了宋朝人优雅的生活方式。第二本书叫《元宴》,她花了4年完成,还原了35道元朝人的菜肴。 古人常说“不时不食”,很多食材的季节性是很强的,比如笋必须是春天做,螃蟹秋天才好吃,所以《宋宴》这本书里的菜都是按季节来分的。比如蟹酿橙这道菜,它非常有秋天的感觉,因为螃蟹秋天才上市。这道菜做起来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把一个橙子挖空,然后在里面填上蟹肉,蒸一下就可以吃了。橙子是有酸味的,它的效果有点像加了柠檬汁或者是醋的感觉,可以激发出螃蟹的那种鲜甜感。 写《宋宴》这本书的时候,徐鲤完全没有经验,她经常一遍又一遍地做菜。对她来说,最大的难点主要是当时的食谱写得不是很清楚,两三句话就把整个过程给写完了,用的食材也没详细记录。所以,一道菜要几遍,十几遍地做。第一遍是比较简单的复制,确定这个东西能不能做成,好不好吃,后面就会改它的调味、造型,量化用料。 在写《元宴》的时候,徐鲤发现元朝有一些外国菜。蒙古人在战争中接触了亚洲中西部的饮食文化,并且伴随着大量外国人来中国传教、经商、做官,他们的饮食就和本土食物交融了。比如中西亚的蒜香酸奶酱,在元朝的食谱里就记载了很多次,当时叫做“蒜酪”,是用来蘸羊肉吃,它真的是很解腻的。再比如伊朗甜面圈,土耳其的哈尔瓦糕,都被记载在了元朝的食谱里。 有一次,徐鲤看到了“厮剌葵菜冷羹”这道菜,她当时不知道“厮剌”是什么意思。后来,她才了解到这道菜是女真人的食物,当时女真人的国家高丽是元朝的附属国,在当时的一本教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里,提到了“厮剌”,就是刺痛的意思。徐鲤一下子理解了,因为辣就是有点儿刺痛的感觉,所以这道菜的口味是有点儿辣的,这个发现让她很兴奋。 徐鲤说自己是一个特别宅的人,喜欢一天到晚对着电脑工作。她觉得现在写书这个工作,真的是比较适合她。她是一个工作狂,一般早上7点起床,8点多开始工作,一直到下午6点,晚上有精力还能继续工作。她说自己没有别的爱好,不爱玩,不喜欢买东西,欲望很低,很多时间都花在研究怎么做菜了。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