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虫之爱

青虫之爱   毕淑敏 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品种的虫子,她都怕。披着蓑衣般茸毛的洋辣子,不害羞地裸体的吊死鬼,她一视同仁地怕。甚至连雨后的蚯蚓,她也怕。放学的时候,如果恰好刚停了小雨,她就会闭了眼睛,让我牵着她的手,慢慢地在黑镜似的柏油路上走。我说,迈大步!她就乖乖地跨出很远,几乎成了体操动作上的“劈叉”,以成功地躲避正蜿蜒于马路的软体动物。在这一瞬间,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手指如青蛙腿般弹跳,不但冰凉,还有密集的颤抖。 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毛病,那么大的人了,看到一条小小毛虫,哭天抢地的,多丢人哪!早春,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儿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待她走进教室,我们都屏气等着那心惊肉跳的一喊,不料什么声响也未曾听到,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从此再不敢锻炼她。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我摘青椒的时候,突然从蒂旁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好一条险恶的虫子。因为事出意外,怕那虫蜇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一样扔出老远。  待柿子椒停止了滚动,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心想刚才她一直目不转睛地和我聊着天,这虫子一定是入了她的眼,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地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 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只是我已经能练得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盯着一条蚯蚓看,因为我知道它是益虫,感情上接受起来比较顺畅。再说,蚯蚓是绝对不会咬人的,安全性较高……这样慢慢举一反三,现在我无论看到有毛没毛的虫子,都可以把惊恐压制在喉咙里。 我说,为了一条小虫子,下这么大的功夫,真有你的,值得吗? 女友很认真地说,值得啊。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 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我怎么会知道啊!  女友拍着我的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我小的时候是不怕虫子的。有一次妈妈听得我在外面哭,急忙跑出去一看,我的手背又红又肿,旁边一条大花毛虫正在缓慢爬走。我妈知道我让虫蜇了,赶紧往我手上抹牙膏,那是老百姓止痒解毒的土法。以后,她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灵魂出窍。 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依我的医学知识,知道这是将一个刺激反复强化,最后,女友就成了巴甫洛夫教授的案例,每一次看到虫子,就回到童年时代的大恐惧中。世上有形形色色的恐惧症,有的人怕高,有的人怕某种颜色。我曾见过一位女士,怕极了飞机起飞的瞬间,不到万不得已,她是绝不搭乘飞机的。一次实在躲不过,上了飞机,系好安全带后,她骇得脸色刷白,飞机开始滑动,她竟号啕痛哭起来……中国古时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回事。只不过杯弓蛇影的起因,有的人记得,有的人已遗忘在潜意识的晦暗中。在普通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当事人来说是痛苦煎熬,治疗起来十分困难。 女友说,后来有人要给我治,说是用“逐步脱敏”的办法。比如,先让我看虫子的画片,然后再隔着玻璃观察虫子,最后直接注视虫子…… 原来你是这样被治好的啊!我恍然大悟道。  嘿!我根本就没用这个法子。我可受不了,别说是看虫子的画片了,有一次到饭店吃饭,上了一罐精致的补品。我一揭开盖儿,看到那漂浮的虫草,当时就把盛汤的小罐摔到地上了……朋友抚着胸口,心有余悸地讲着。 我狐疑地看了看自家的垃圾筒,虫尸横陈,难道刚才女友是别人的胆子附体,才如此泰然自若? 我说,别卖关子了,快告诉我,你是怎样重塑了金身。 女友说,别着急啊,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我不但不曾昏过去,而且神志是从没有过的清醒。  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因为你胆子大,对于惊叫在恐惧时的益处可能体会不深。其实能叫出来极好,可以释放高度的紧张。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于是我硬是把涌到舌尖的惊叫咽了下去,我猜那时我的脖子一定像吃了鸡蛋的蛇一样,鼓起了一个大包。 现在,一条虫子近在咫尺。我的女儿用手指抚摸着它,好像那是一块冷冷的斑斓宝石。我的脑海迅速地搅动着。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一定从此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知道当年我的妈妈正是用这个办法让我一生对虫子这种幼小的物体骇之入骨。虽然当我长大之后,从理论上知道小小的虫子只要没有毒素,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的身体不服从我的意志。我的妈妈一方面保护了我,一方面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把一种新的恐惧注入我的心里。如果我大叫大喊,那么这根恐惧的链条就会遗传下去。不行,我要用我的爱将这链条砸断。 我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虫子的体温,比我的手指要高得多,它的皮肤有鳞片,鳞片中有湿润的滑液一丝丝渗出,头顶的茸毛在向不同的方向摆动着,比针尖还小的眼珠机警、怯懦……  女友说着,我在一旁听得毛骨悚然。只有一个对虫子高度敏感的人,才会有如此令人震惊的描述。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这条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我抱起女儿,半天都没有走动一步。衣服早已被黏黏的汗浸湿了。 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我说,原来你的药,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零糖社交

“零糖社交”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新社交方式。就像人们爱喝“零糖可乐”一样,这种社交追求轻松、无负担的关系。年轻人希望和朋友保持联系,但不过度依赖对方,也不需要整天在一起。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独立空间,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很忙。传统社交需要花很多时间聊天、聚会,让人感到累。“零糖社交”允许年轻人礼貌拒绝不想参加的活动,节省时间和精力。​
年轻人更关注自己的感受。他们不想因为朋友的想法改变自己,也不希望朋友过度依赖他们。“零糖社交”帮助他们在交往中平衡独立与陪伴,比如偶尔和朋友散步、喝咖啡,但不天天联系。​
就像吃太多糖对身体不好,太亲密的社交关系也会让人疲惫。“零糖社交”提倡互相尊重但保持适度距离,让关系更健康。“零糖社交”​不是完全“零社交”​​,朋友遇到困难时,仍需主动帮助,不能只讲“边界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安静。选择让自己舒服的社交“糖度”最重要。

 

息屏24小时

姚明是著名的篮球运动员,他也是中国的全国人大代表,在2025年3月他提出了一个倡议:让未成年人每天少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每个月选一天完全不用电子屏幕,称为“息屏24小时”。

姚明发现,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手机、电脑包围。很多孩子因为看屏幕时间太长,眼睛变得近视了,身体也变得肥胖了,注意力也变差了。他调查了16834个学生、家长和老师,发现:78.2%的孩子希望少看屏幕;96.4%的家长担心孩子用太多电子产品。

姚明说,不用屏幕的24小时,孩子可以:听音乐、画画、写书法;去公园春游,和朋友一起玩;参加体育活动,比如打篮球。他还说明:虽然体育很好,但不是唯一选择,孩子应该有多样化的成长方式。姚明强调,家长和老师应该和孩子一起“息屏”。

2024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

2024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 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Hurun Chinese Luxury Consumer Survey & Hurun Best of the Best Awards 2024)。这是胡润研究院连续第二十年发布此报告,旨在揭示中国高净值人群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品牌认知的转变与偏好,力图对中国高净值人群的生活形态变化做出描述。“胡润至尚优品”被广泛认为是面向高净值人群品牌的ISO。 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规模达1.7万亿人民币,较上年回升3%,主要来自于旅游、健康服务和烟酒市场,高净值人群未来一年将增加最多的投资是黄金、基金和银行存款,减少最多的是不动产投资,包括住宅和商铺,家庭年均消费金额下降11%,其中日用奢侈品、房屋维护下降明显,健康与旅游持续上升。最近一年高净值家庭购买汽车平均愿意花到78万,珠宝48万,手表44万,艺术品38万,酒类22万,抖音、小红书、淘宝、京东等成为了解高端品牌新品信息的主要渠道,旅游仍然是娱乐方式首选,其次是美食、温泉、品酒、露营、SPA等。平均一年拥有假期24天,美食博主是最常关注的博主类别,时尚博主第二,财经博主第三,水上运动热度显著上升,特别是游泳和帆船。跑步依旧是最受青睐的运动方式。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长命百岁

2023年8月,奈飞(Netflix)推出了一部纪录片《长命百岁:蓝色宝地的奥秘》(Live to 100: Secrets of the Blue Zones)。这部纪录片一共有4集,每集30到45分钟。它介绍了世界上五个特别的地方:日本冲绳、意大利撒丁岛、哥斯达黎加尼科亚、希腊伊卡利亚岛和新加坡。这些地方的人都很长寿,而且生活得很健康。专家们研究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总结出了五个重要的“长寿秘密”。

第一是多活动身体,这里的人不喜欢去健身房,但每天都很“忙”。比如,他们走路去市场、种菜或者做家务。这些简单的活动让身体保持健康。

第二是多吃蔬菜和豆类,他们的食物主要是蔬菜、豆类和全麦面包,很少吃肉。比如,撒丁岛的人喜欢吃一种健康的面包,这种面包对血糖很好。

第三是减少压力,他们有很多放松的方法。比如,冲绳的老人每天都会和朋友见面聊天,他们有一个词叫“ikigai”,意思是“生活的目标”。这让他们感到幸福。

第四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这些地方的老人通常和家人住在一起,朋友和邻居的关系也很亲密。比如,哥斯达黎加的老人经常和孩子一起玩,大家互相帮助。

第五是找到生活的意义,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比如,伊卡利亚岛的人喜欢喝葡萄酒,和朋友一起聊天。这种轻松的生活让他们心情愉快。

科学家发现,这些地方的环境和传统很重要。比如,撒丁岛有很多山,住在那里的人每天走路很多。新加坡政府把公园和运动场修在居民区旁边,鼓励大家多运动。研究还发现,撒丁岛的百岁老人数量是美国的10倍!

现代人常常工作很忙,压力很大。但是蓝色宝地的人告诉我们:慢一点的生活更健康。多走路、多吃蔬菜、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这些小事都能让我们活得更长、更快乐。

捡来的博物馆

        在美国纽约,有一名街头清洁工叫Nelson Molina,他会从垃圾桶里或者街边的角落里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他会把这些捡来的“宝贝”放在一个仓库里。时间长了,Nelson捡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决定把捡回来的东西整理好,仓库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座“博物馆”
        Nelson在9岁的时候开始有了捡东西的习惯。Nelson一家有六口人,除了他和爸爸妈妈,他还有三个弟弟和妹妹。由于他家很穷,每到圣诞节的时候,他们都没办法买礼物。他就会到街上“寻找宝贝”,捡回来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娃娃,分给弟弟妹妹们。那时候,在弟弟妹妹的眼中,他就像一个“圣诞老人”,总是能带给他们惊喜。
        现在62岁的Nelson已经退休了,但是他每个星期都会去“博物馆”两次,打扫一下那里,看看每一件他喜欢的“宝贝”。 

三位老朋友

最近,在山东有三位老人,他们一起去爬山了。他们年龄都很大了,一个82岁、一个79岁,还有一个65岁。他们去爬山之前都没有告诉家人,可能他们怕家人担心。从他们的家到泰山一共125公里左右,他们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就出发了。

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有导航,但是他们找到了路,没有迷路;累了,他们就停车休息一下;饿了,他们就吃从家里带来的饼。三个老朋友很久没一起出门旅游了,他们一路上都很开心。

到了泰山后,他们决定在晚上爬山,这样可以在早上的时候到山顶看日出。他们一点儿都不怕累,他们坚持爬到了山顶。这次旅行他们一共花了三天,现在他们已经从泰山回来了。回到家后,他们第二天就开始在农田里干农活了。其中一个老人是做收废品工作的,在路上,他还捡了一车子废品。

 

此心安处是吾乡My Homeland Makes Me Feel at Peace

美国人林登(Brian Linden)今年已经62岁了,他现在住在云南喜洲。40年前,他是一名穷学生,那个时候他住在芝加哥,他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他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做什么, 他没有生活的目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份去中国读大学的奖学金,虽然他那时候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但他还是来到了中国。

后来,他不再穷了,他变得有钱也很成功。他很喜欢旅游,他去过100多个国家。他也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看起来他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可以变得更成功更有钱。可是他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拿着所有的现金,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重新回到了中国,他决定定居在云南喜洲。

他找到了一个小村子,租了一座老房子,他把自己全部的钱,一共70万美元,都投资进了这座老房子。他一点儿一点儿地装修这座房子,他想把它做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他给这座房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喜林苑,他自己住在这儿,也接待游客。当时有人拿着一大笔钱来找他一起开酒店,他拒绝了,他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不想赚快钱,他想一边做民宿一边做教育和文化事业。

林登想把喜林苑变成一个介绍云南文化的窗口。每当有外国游客来的时候,他会带他们一起逛逛当地的早市,一起采茶叶、采蘑菇,体验一些当地的传统活动…这些年来,他一共接待了20多万外国人来中国旅行,让他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农村。很多美国有名的高中学校都安排学生来这里读5个月的课程。 林登还想影响更多人,他一直在联系更多的美国学校,邀请更多的孩子们来到喜洲生活和学习一段时间,并且鼓励他们跟村民们交朋友。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女儿的学校,是美国最好的高中之一,林登和这个学校谈一谈,让他们把一个学期的课放在喜洲,让孩子们看看中国的乡村。项目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了。

林登写了一本书叫《寻乡中国》,他在书里说了他的人生经历。在书里,他说,最喜欢宋朝大文豪苏轼的诗句:“此处安心是吾乡。”

省钱买房子的女孩The Girl Who Save Money to Buy Houses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买房子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很多人会选择租房子。在日本,有一个叫Saki的女青年不仅成功地买了房子,而且接连买了三套大房子。她没有依靠父母,也没有中彩票,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Saki在十八岁的时候就有了买房子的想法,当同龄的女孩都在努力存钱买化妆品、手包和鞋子的时候,Saki告诉自己:我要在三十四岁前买三座大房子,然后辞职退休,不再工作。为了实现自己买房的梦想,Saki制定了一个疯狂的省钱计划,从此她就开始了一个极度节俭的生活,她变成了全日本最会省钱的女孩。

在省钱方面,她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她说:如果东西不打折,我就绝对不会买。一包九十七日元的乌冬面她可以分成三顿饭吃;她买胡萝卜只买半价的,一包只需要三十九日元。这样每一顿饭的食物价格加起来都不会超过四十五日元。她有一本保存超过了十年的账本,在这个账本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日元是怎么被花掉的。她也从来不买鞋子,她只穿她妈妈的旧鞋子;她也不买新衣服,她的朋友会送给她一些衣服,她就一直穿着;她家里的所有的家具都是二手的。

她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看各种各样的房地产广告,然后对比每个房子的优势和劣势,除此之外,她没有什么娱乐。她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从不改变自己省钱的习惯,她终于搬进了豪宅。

2013年,二十七岁的Saki买了第一座房子,价值一千万日元,她自己住一个房间,剩下的两个房间用来出租,她每个月可以收到七万日元的房租。2017年,三十一岁的Saki又花了一千八百万日元买了第二座房子,这座房子一共有四个房间,这座房子比前一座房子更新也更贵。这两座房子可以让Saki每月获得二十二万六千日元的房租。再加上她的工资,她每月可以收入四十万日元,她每月只花两万日元,可以省下来三十八万日元。

2019年,三十三岁的Saki提前一年实现了自己梦想,她花了两千七百万日元买了自己的第三座房子,这座房子是三层高的庭院别墅,在日本只有有钱人才能住这样的房子。这座房子到地铁站只有五分钟,交通很方便,所以她离开了老房子搬到了这座新房子住。她自己住一间房子,剩余的两个房间租出去,每月可以拿到八万日元的租金。

Saki有一句名言:我花别人的钱买自己的房子。

 

鹅腿阿姨Goose Leg Auntie

“鹅腿阿姨”今年54岁了,去年12月,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排队买她的烤鹅腿,有人把视频发到了网络上,视频一下就火了,“鹅腿阿姨”成了网红。“我不希望走红,更不想当网红,只想和以前一样简简单单地给学生们做他们喜欢吃的东西。”阿姨说。

从2018年开始,阿姨和她的丈夫就开始在北京的几个大学附近卖烤鹅腿,学生们会通过微信预订,阿姨每天晚上会按时送货。她每天只会去一个学校,她一次能够卖200多个鹅腿。大多数的时候,阿姨会把鹅腿卖给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这里离她租的房子很近,骑电动自行车到北京大学西南门只需要半个小时。“给北京大学学生的价格是15元一个,卖给别的学校的价格贵一点儿,16元一个,因为去别的学校确实更远一点儿。”阿姨说。

2001年,阿姨和她的丈夫从老家来到北京,一开始,他们在建筑工地附近卖盒饭,后来被老乡介绍到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租了一个水果摊,卖了十多年的水果。2018年左右,他们开始在北京大学西南门外卖烧烤,不久后,他们自己发明了烤鹅腿,“这不是我们老家的口味,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味道,没想到后来烤鹅腿很受欢迎,就主要卖这个了。”

“我们一般是凌晨2点多睡觉,早上7点多就得起床,继续做鹅腿,每天都很忙,有时候忙得每天只吃一顿饭。”阿姨说,“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有什么值得走红呢?”靠着这些年在北京卖水果、卖烧烤、卖鹅腿赚来的钱,他们养育着在老家读书的孩子,今年他们的儿子会从苏州的一所大学毕业。

我是画家I Am an Artist

王柳云,今年56岁,白天她在北京的一个大楼里做清洁工, 晚上她会变成画家画画。王柳云是两年前来到北京当清洁工的,王柳云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种树、理发、卖电动自行车、卖衣服等等。

2017年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她得了严重的心脏病,随时可能失去生命。有了心脏病,很多工作她都不能做了,大多数老板也不敢雇她。 没有了工作,她有一点儿绝望,同时她也不放弃希望。王柳云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平凡的女人,画了一幅画,赚了很多钱。她也想试试。

那时她只有300块钱的存款,她还是买了火车票,坐上了高铁,去福建找新闻里说的“免费教画画”的画室。在画室里,她第一天画马灯,第二天画帽子,第三天就开始画窗外的风景。别人看到她的画,都夸她画得好,问她,“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王柳云笑一笑说:“我才学画了三天。”王柳云的老师看好她,说她可以画得更好,甚至可以帮她办画展,还建议她把画放到网上卖。王柳云的第一幅画就卖出了150块钱,她很激动。

一开始,画画赚不了钱,她还需要打工养活自己。有时候她会回到浙江老家,在家附近的饭馆当几个月的服务员,攒一些钱。当村里的人知道王柳云要去学画画的时候,都说她是一个疯子。大家都不相信,一个农村女人,怎么可能当上艺术家?但是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说:“如果没有画画,要永远打工下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可怕的。”后来,她靠画画赚到了一些钱,她买了一辆4万块的汽车,有了车她就能去更多的地方,看更远的风景。

王柳云遭受过家庭暴力,她离了婚,后来她认识了第二任丈夫,他身体不好,不太会赚钱,王柳云成了养家的人。很多人觉得王柳云过得太辛苦了,但是王柳云觉得现在的生活还不错。她说她老公虽然不赚钱,但是不打她,对她女儿也好,更不会干涉她画画。她对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现在她在北京一边做清洁工一边画画,她在6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画画,虽然地方很小,但是她的心可以去很远很美的地方,她靠想象把美丽的风景画出来,画画让她得到了自由和快乐。

爱挑战的女孩The Girl Who Loves Challenges

从2023年8月13日晚上7点,到8月18日凌晨5点,甄欣用了4天10小时,连续爬了五座有名的高山,她完成了“五天内爬五座山”的目标。

爬完最后一座山的时候,她感觉很累,同时她内心也很平静,她获得了一种美好的体验。甄欣说,“这算不上人生的大目标,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目标,我觉得当你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最大的变化不是你完成了它,或者征服了它,而是你的眼界提高了,心态变好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太在意了,这个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做爬山计划之前,甄欣特别地了解了五座山的特点。甄欣说,“我觉得爬这些有名的山,不仅仅是爬山和看风景,更重要的是了解它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这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甄欣最早接触的户外运动是马拉松。一开始,甄欣的妈妈先跑马拉松。后来,甄欣也跟着妈妈参加了一次马拉松比赛。那次比赛的时候,本来甄欣的计划是跑半马。完成半马后,妈妈劝她结束,但是甄欣想再挑战一下自己。“我想我都跑一半了,只剩下一半了,我就继续跑吧。”但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跑马拉松很不容易,“我当时已经很累了,头很晕,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她就一直跑,不放弃。

到目前为止,甄欣已经跑过十几次马拉松了。跑马拉松不仅改变了她的性格,也为她挑战“五天内爬五座山”做好了准备。“其实跑马拉松真的改变了我很多。以前,我只想在家待着,不敢去社交。“甄欣说,“但跑了马拉松以后,我敢去和别人交流了,我有时候会想,连马拉松都跑过了,就不怕别的困难了,我的心态改变了。”

接下来,她不仅要尝试爬雪山,还要在两年后参加世界马拉松挑战赛,这个比赛需要选手在7天168个小时内,在7大洲完成7场马拉松,所以这个比赛也叫777比赛。两年以后,777比赛后的第一天,正好是甄欣的生日。对甄欣来说,参加这个比赛是一个很好的生日礼物。

农民工钢琴家The Migrant Worker Pianist

去年,一位农民工在街头弹钢琴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了。这位农民工的名字叫易群林,他今年57岁了。2004年,易群林离开老家湖南省华容县来到深圳打工,他已经在深圳工作19年了。目前他的工作是在深圳修建公园道路,同时,他也在工地食堂做兼职,负责洗菜。

十多岁的时候,易群林去县城姨妈家玩,他第一次听到了钢琴的声音。此后,他总是往姨妈家跑,就是为了能够弹一弹钢琴。易群林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钢琴在一起的时候,但是后来姨妈卖掉了钢琴,他真的难过了很长时间。他家没有足够的钱买一台钢琴,但他心里从没有放下过钢琴,他开始在心里默默练习,他说:“做事的时候弹,睡觉的时候在被子上面弹,到处都可以练指法。”

易群林说,自己在深圳打工这些年,从没遇到过喜欢音乐和钢琴的人,也从没机会再弹过钢琴。没有钢琴的日子里,易群林买了把口琴,妻子说,“口琴是老易的宝贝”。易群林住的工人宿舍旁边有一条小河,每天吃完晚饭,他就会来这里吹一吹口琴,口琴声治愈了他的烦恼。“吹吹口琴,想想梦想,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上工,就这么简单。简单的快乐。”他说。

十四五岁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聊过、摸过钢琴。三十多年后能再一次弹到钢琴,也不过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干完活后,见到街头摆放着的钢琴,易群林就走不动了。工友包师傅说:“易群林在钢琴前站了很久,因为有人在弹,他就说‘我可不可以弹一下’。我也很惊讶,易师傅还会弹钢琴吗?但是他的手放在钢琴上弹出音符的那一瞬间,真的很震撼。”

老易的儿子把父亲弹钢琴的视频上传到了社交平台,很多人在手机上看到了这个农民工弹钢琴的场景,就连他的妻子也是第一次见他弹钢琴,她说:“我在网上刷到他弹钢琴的视频,泪都流出来了,我很高兴,这老头子这么厉害。”

火了以后,易群林还是像往常一样打工、洗菜,但他会弹钢琴这件事已经不是秘密了。2023年5月2日,他被邀请到一家音乐厅为工友们演奏。一进门,他的眼睛就再也没离开过舞台中央的钢琴。坐在钢琴前,易群林弹的第一首曲子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他说,这是他很喜欢的曲子,自己在心里已经弹了很多遍。“跟小时候背书一样。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记,反复记、慢慢练、慢慢学,没有别的办法。”易群林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易群林坐在空空的乐谱架子前,弹了十二首曲子。他说:“钢琴是自己的心爱之物,就像和老朋友对话一样,我弹一个音符,钢琴给我一个回音。”

从音乐厅回到宿舍后,易群林就下定决心要买一台钢琴,妻子也支持他。按照他的想法,钢琴要放在床边,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易群林说:“我现在开始做梦了。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登上更大的舞台,我也同样穿这身工装,我是这样的人,这是我的本色,我是一个喜欢弹钢琴的工人。”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A Popular TV Series About Xinjiang

5月初,一部叫《我的阿勒泰》的电视剧火了,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新疆作家李娟的散文改编的,李娟正是这部电视剧女主角的原型。在这部电视剧里,少女李文秀一开始在大城市里打工,她在酒店里当服务员,可是她显得有点儿笨笨的,看起来做什么都做不好。她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她参加文学讲座,平常坚持写作,但是身边总是有人在嘲笑她;酒店的经理也不喜欢她,在她不小心犯错之后,经理决定辞退她。经历了一些挫折后,李文秀不再留恋大城市的生活,她决定回到阿勒泰的老家,她的母亲在老家开了一个小卖部,外婆也在老家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只是父亲已经离开了她们,她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阿勒泰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有高高的雪山、有辽阔的大草原、有茂密的森林、有沙漠戈壁。在这个美得像一幅画的地方,生活着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等不同的民族,这里的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靠着放牧马牛羊来赚钱养家。放牧的生活不是很容易,要变换牧场,要照顾好动物们,要做各种辛苦的体力活,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地活下去。老人们还在坚持传统的游牧生活,年轻人开始选择离开家乡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巴太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比起在草原上的放牧生活,他更喜欢追求自己参加马术比赛的梦想。可是巴太的家庭遭遇了变故,他的哥哥在一个大雪天喝醉酒冻死在了路上,他的父亲苏力坦需要帮手,巴太不得不回到家乡帮助父亲放牧。

回家后的李文秀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她主动申请帮母亲要账,却遭遇了很多尴尬的情况。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是一位坚强的女人,丈夫死了以后,她一个人经营着小卖部,照顾着年纪大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生活很辛苦,但是她很乐观勇敢,还很有幽默感。她决定跟着巴太的父亲苏力坦一起前往夏牧场,在夏牧场继续经营她的小卖部。其实张凤侠也有一个秘密,她想把丈夫的骨灰埋在仙女湾,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她希望丈夫可以在这里安息。只有苏力坦坚持老牧民的传统,只有他走仙女湾这条路,别的人都走公路前往夏牧场。可是苏力坦脾气不好,他和张凤侠一家还有些误会。

李文秀和张凤侠都遇到了自己的爱情。李文秀和巴太互相喜欢对方,他们的爱情是羞涩的,是单纯的。李文秀总是在问别人“巴太在哪儿”“巴太去哪儿了”,当听说有人要给巴太安排相亲,她吃醋了。巴太的父亲苏力坦知道巴太喜欢李文秀后,他变得很生气,他认为巴太不能找一个汉族的女孩,因为他觉得像李文秀这样的汉族女孩不能陪着巴太放牧,不能过牧民的生活。可是巴太很喜欢李文秀,他会对她开玩笑、搞恶作剧,还让文秀骑他最喜爱的马。张凤侠在路上救了一个广东男人,这个男人非得跟着她一起回到夏牧场,张凤侠敢爱敢恨,虽然女儿和很多人都不支持她的爱情,但是她还是决定跟这个广东男人在一起。虽然张凤侠和李文秀最终都没有收获爱情的果实,但是她们的爱情故事像草原上大雨过后的青草,散发着迷人的浪漫味道。

这部电视剧里还有很多人物,其中文秀的外婆、苏力坦的儿媳妇都是很有个性又很可爱的人物,演员表演得非常好。也有很多让人难忘的场景,比如去夏牧场的路上、夏牧场舞会、抢羊皮子比赛等。这部电视剧让人们充分了解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最重要的是观众们会沉浸在人物们的喜怒哀乐中,看着看着就哭了就笑了,会有很强的共鸣感。

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去有风的地方》,是在美丽的云南大理拍的,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好,一下子让云南大理变成了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现在《我的阿勒泰》也火了起来,今年想去阿勒泰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经典台词:

  1. 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2.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3. 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
  4. 又不是天塌了,别影响我睡觉。

 

厨师Gil The chef Gil

法国人Gil,他会说六个国家的语言,他在亚洲做过20年的记者。现在, 一半的时间,他待在家里招待朋友和客人;另一半的时间,他一边旅行一边享受美食。

2014年,他搬到了云南大理的一个小村子,在这里,他开了一家菜馆,很多人知道了他做的菜很好吃,就来到村子里吃他做的菜。

2013年,他来到大理旅行,租了一辆自行车,偶然找到了这个小村子。很少的人住在这里,很多房子都是空着的,而且这些房子大多数都是100多年历史的石头老房子。村子的背后就是苍山,很像他在法国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老家。从2014年到现在,他在这里一住就是10年。

Gil最早有开一家菜馆的想法,是2011年在北京的时候。那时候,他经常坐飞机出差,他觉得非常累。他写了很多新闻报道,很多都是很沉重的故事,他变得有点儿沮丧,他很想暂停一下、休息一下。朋友说:“你那么喜欢做饭,为什么不尝试开一家菜馆呢?”他就试试做菜了。搬到大理后,他一边继续做菜,一边不停地写作。

Gil住的村子是一个很美的白族村子,他租的是一个白族百年老院子,屋子外面还有一亩地可以种菜。大理的阳光很好,平常他会在早上喝点儿茶、吃点儿东西,看看书,有时候也会写点儿文章,然后就去菜市场买菜。

他的菜馆没有菜单,客人需要预订。他接待客人一周不超过两次,每次至少八位客人。不认识的人一起拼桌,这样大家可以互相认识,Gil会陪客人们一起聊天。去他家吃饭的大多数都是游客,或者移民来到大理的艺术家、手艺人、作家,也有本地人。

Gil说:“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但总觉得这些地方像是十字路口,人来人走,没有根。但这个村子像一个宁静的岛,可以过一种有根的生活。”

他会做法国菜,因为他在那里长大。他也做西班牙菜,因为他的爷爷是西班牙人,他也在西班牙生活过。现在,他的菜有了很重的云南味道。Gil说:“我不是厨师,我是作家。我做饭的时候,我是在用食物讲故事。”

Gil不喜欢没有变化的工作与生活,他一直找新的灵感。从2018年开始,很多朋友邀请他去全国各地旅行,这个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

The Frenchman Gil speaks six languages and has worked as a journalist in Asia for 20 years. Nowadays, he spends half of his time at home entertaining friends and guests, while the other half is spent traveling and enjoying good food.

In 2014, he moved to a small village in Dali, Yunnan, and opened a restaurant there. Many people learned about his delicious cooking and came to the village to eat his food.

In 2013, he traveled to Dali, rented a bicycle, and stumbled upon this small village. Few people lived there, and many houses were empty and mostly old stone houses with a history of over 100 years. The village is backed by Cangshan Mountain, which resembles his hometown at the foot of the French Alps. Since 2014, he has lived there for ten years.

Gil first had the idea to open a restaurant in 2011 while in Beijing. At that time, he often traveled by plane for work and felt very tired. He wrote many news reports, many of which were heavy stories that left him feeling somewhat depressed. He wanted to take a break and rest. A friend said, “You love cooking so much, why not try opening a restaurant?” So, he tried cooking. After moving to Dali, he continued to cook while also writing.

Gil lives in a beautiful Bai village and rents a century-old Bai-style courtyard house. There is an acre of land outside where he can grow vegetables. The sunlight in Dali is excellent, and he usually drinks some tea and has something to eat in the morning, reads books, and sometimes writes a little, then goes to the market to buy ingredients.

His restaurant has no menu, and guests need to make reservations. He hosts guests no more than twice a week, with at least eight guests each time. Unfamiliar guests share a table, allowing them to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nd Gil joins them in conversation. Most of the guests are tourists, or artists, artisans, and writers who have immigrated to Dali, as well as locals.

Gil said, “I’ve been to many big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but always felt these places were like intersections, with people coming and going and no roots. But this village is like a peaceful island where you can live a rooted life.”

He cooks French food because he grew up there. He also makes Spanish food because his grandfather was Spanish and he lived in Spain. Now, his food has taken on strong Yunnan flavors.Gil said, “I’m not a chef, I’m a writer. When I cook, I tell stories with food.”

Gil does not like routine work and life, and he is always seeking new inspiration. Since 2018, many friends have invited him to travel all over the country. This experience has introduced him to many interesting people and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