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

挑山工 冯骥才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裂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最快女护士

张水华是福建一家医院的护士,同时也是一位跑得很快的马拉松运动员。2025年8月,她在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35分27秒的成绩获得了国内女子组冠军。

张水华从2017年开始练习跑步。她工作很忙,需要上白班和夜班,但她一直坚持训练。她常常很早起床跑步,然后再去医院工作。通过努力,她跑得越来越好,参加了许多比赛,并取得了一些冠军。

然而,这次哈尔滨马拉松赛后,张水华在接受采访时哭了。她说自己不需要特别的假期,只希望领导能支持她周末调休去参加比赛。她还说领导认为跑马拉松是“个人爱好”,建议她自己去和同事协调调班。

这番话很快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些网友理解她,认为跑步是健康的爱好,单位应该支持。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因为他们发现张水华在2025年几乎每个月都去外地参加比赛,这意味着她需要频繁调休,而同事则需要经常替她上班。有网友说,帮忙一两次可以,但次数太多,对同事就不公平了。

这件事还影响了张水华的商业合作。她原本是一个运动品牌的签约运动员,但由于争议,很多网友去该品牌的直播间表达不满,最终品牌方和她解除了合作。

面对这些争议,张水华的丈夫解释说,她赛后情绪激动,说话可能不完整,并强调她参赛多是利用休息日,科室同事也常互相替班。医院方面表示,张水华仍在职,未被解聘或调岗,并鼓励员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发展兴趣爱好。

 

李富贵的故事

李富贵本名李亚云,1998年出生在河南新乡的一个村庄。她的家庭非常困难:父亲智力像6岁孩子,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全家靠年迈的爷爷养活。小时候,村里孩子常嘲笑她,但她学习努力,墙上贴满了奖状。

15岁时,她心疼爷爷太辛苦,决定辍学打工。她在饭店搬过50斤的土豆,手抖得握不住筷子;后来在影楼学化妆,工资从1000元涨到2500元,每月都给家里寄钱。20岁结婚后,因为丈夫的家人反对她帮助娘家,她选择离婚回到农村。

2020年奶奶去世,她借钱买三轮车卖豆腐和蔬菜。每天凌晨3点去批发市场,卖货时主动给老人抹零、送试吃品。山区老人买东西要走几小时,她就开车进山送货,还帮老人晒麦子、修手机。老人们心疼她,常送她煮鸡蛋或拉她回家吃饭。

2022年,她开始用手机拍短视频记录生活。视频里没有滤镜:她笑着吆喝“打豆腐嘞!”真实的画面感动了很多人,2025年粉丝超过1000万。

走红后,她拒绝直播带货,坚持卖菜维生。2025年8月,她花2万元带46位老人去郑州旅行。老人们平均70多岁,有人第一次看到城市的高楼,流着泪说:“这辈子值了!”

李富贵常说:“即使生活难,也要笑着过。” 

 

Meet Pang Zhongwang

A doctoral student at Tsinghua University, who comes from an impoverished family and excelled in his academic pursuits to gain admission to the prestigious institution years ago, has recently returned to the media spotlight after being appointed as a government adviser for his hometown. Pang Zhongwang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2017 when he scored an […]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坚强的男孩

庞众望1999年出生于河北沧州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因为残疾只能坐轮椅,全家靠年迈的姥爷种地生活。他6岁时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需要4万元。母亲坐着轮椅挨家挨户借钱,终于凑够了“救命钱”。从此,年幼的庞众望开始帮家里干活:5岁踩凳子做饭,7岁捡废品卖钱,手常被碎铁片割伤。

即使生活艰难,他仍然坚持学习。家中没有书桌,他就趴在床边写作业;晚上灯光暗,他借着微光读书。他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2017年,他以高考684分的成绩,成为沧州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进入清华后,他婉拒了别人给他的捐款,靠奖学金和打工养活自己。他不仅成绩优秀,还担任班干部,帮助同学。2021年,他继续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研究精密仪器技术,已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三项国家专利。​母亲在2020年去世前,听到他通过博士面试的消息,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今,庞众望不仅是清华博士,​被评为“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他发起助学计划资助贫困学生,并说:“我要用科研为国家做贡献,​因为这是妈妈的期望。”

捐头发

​上海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有一头很长的黑头发,留了快两年,长到42厘米。妈妈告诉她,医院里有些小朋友因为生病吃药,头发都掉光了,他们很难过。女孩听了,决定剪掉自己的长头发,送给那些小朋友做假发。

剪头发那天,她有点紧张,但她没有哭。理发师小心地把她的头发剪下来,包好寄给了医院。一个月后,她收到一封信,信里说她的头发已经做成一顶假发,戴在了一个8岁女孩头上。照片里的小女孩笑着,头发又黑又亮。她看着信,开心地哭了。

现在,上海很多地方都能捐头发。医院要求头发必须超过40厘米,不能烫染,要健康。捐头发的孩子越来越多,她们用小小的行动帮助别人,让生病的小朋友重新快乐起来。

青虫之爱

青虫之爱   毕淑敏 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品种的虫子,她都怕。披着蓑衣般茸毛的洋辣子,不害羞地裸体的吊死鬼,她一视同仁地怕。甚至连雨后的蚯蚓,她也怕。放学的时候,如果恰好刚停了小雨,她就会闭了眼睛,让我牵着她的手,慢慢地在黑镜似的柏油路上走。我说,迈大步!她就乖乖地跨出很远,几乎成了体操动作上的“劈叉”,以成功地躲避正蜿蜒于马路的软体动物。在这一瞬间,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手指如青蛙腿般弹跳,不但冰凉,还有密集的颤抖。 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毛病,那么大的人了,看到一条小小毛虫,哭天抢地的,多丢人哪!早春,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儿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待她走进教室,我们都屏气等着那心惊肉跳的一喊,不料什么声响也未曾听到,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从此再不敢锻炼她。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我摘青椒的时候,突然从蒂旁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好一条险恶的虫子。因为事出意外,怕那虫蜇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一样扔出老远。  待柿子椒停止了滚动,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心想刚才她一直目不转睛地和我聊着天,这虫子一定是入了她的眼,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地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 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只是我已经能练得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盯着一条蚯蚓看,因为我知道它是益虫,感情上接受起来比较顺畅。再说,蚯蚓是绝对不会咬人的,安全性较高……这样慢慢举一反三,现在我无论看到有毛没毛的虫子,都可以把惊恐压制在喉咙里。 我说,为了一条小虫子,下这么大的功夫,真有你的,值得吗? 女友很认真地说,值得啊。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 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我怎么会知道啊!  女友拍着我的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我小的时候是不怕虫子的。有一次妈妈听得我在外面哭,急忙跑出去一看,我的手背又红又肿,旁边一条大花毛虫正在缓慢爬走。我妈知道我让虫蜇了,赶紧往我手上抹牙膏,那是老百姓止痒解毒的土法。以后,她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灵魂出窍。 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依我的医学知识,知道这是将一个刺激反复强化,最后,女友就成了巴甫洛夫教授的案例,每一次看到虫子,就回到童年时代的大恐惧中。世上有形形色色的恐惧症,有的人怕高,有的人怕某种颜色。我曾见过一位女士,怕极了飞机起飞的瞬间,不到万不得已,她是绝不搭乘飞机的。一次实在躲不过,上了飞机,系好安全带后,她骇得脸色刷白,飞机开始滑动,她竟号啕痛哭起来……中国古时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回事。只不过杯弓蛇影的起因,有的人记得,有的人已遗忘在潜意识的晦暗中。在普通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当事人来说是痛苦煎熬,治疗起来十分困难。 女友说,后来有人要给我治,说是用“逐步脱敏”的办法。比如,先让我看虫子的画片,然后再隔着玻璃观察虫子,最后直接注视虫子…… 原来你是这样被治好的啊!我恍然大悟道。  嘿!我根本就没用这个法子。我可受不了,别说是看虫子的画片了,有一次到饭店吃饭,上了一罐精致的补品。我一揭开盖儿,看到那漂浮的虫草,当时就把盛汤的小罐摔到地上了……朋友抚着胸口,心有余悸地讲着。 我狐疑地看了看自家的垃圾筒,虫尸横陈,难道刚才女友是别人的胆子附体,才如此泰然自若? 我说,别卖关子了,快告诉我,你是怎样重塑了金身。 女友说,别着急啊,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我不但不曾昏过去,而且神志是从没有过的清醒。  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因为你胆子大,对于惊叫在恐惧时的益处可能体会不深。其实能叫出来极好,可以释放高度的紧张。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于是我硬是把涌到舌尖的惊叫咽了下去,我猜那时我的脖子一定像吃了鸡蛋的蛇一样,鼓起了一个大包。 现在,一条虫子近在咫尺。我的女儿用手指抚摸着它,好像那是一块冷冷的斑斓宝石。我的脑海迅速地搅动着。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一定从此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知道当年我的妈妈正是用这个办法让我一生对虫子这种幼小的物体骇之入骨。虽然当我长大之后,从理论上知道小小的虫子只要没有毒素,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的身体不服从我的意志。我的妈妈一方面保护了我,一方面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把一种新的恐惧注入我的心里。如果我大叫大喊,那么这根恐惧的链条就会遗传下去。不行,我要用我的爱将这链条砸断。 我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虫子的体温,比我的手指要高得多,它的皮肤有鳞片,鳞片中有湿润的滑液一丝丝渗出,头顶的茸毛在向不同的方向摆动着,比针尖还小的眼珠机警、怯懦……  女友说着,我在一旁听得毛骨悚然。只有一个对虫子高度敏感的人,才会有如此令人震惊的描述。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这条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我抱起女儿,半天都没有走动一步。衣服早已被黏黏的汗浸湿了。 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我说,原来你的药,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有钱人的孩子们

最近,中国著名饮料公司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后,他的家人们开始了争夺遗产

有三个自称是宗庆后孩子的人向法院提出他们要求分得宗庆后留下的很多钱和娃哈哈公司的一部分股份。

他们的母亲以前是娃哈哈公司的高级经理。他们提供了出生证明,并想通过DNA检查来证明他们是宗庆后的孩子。

宗庆后的大女儿宗馥莉现在是娃哈哈公司的负责人。她不同意分财产。她说父亲有遗嘱写明钱应该给她。但这份文件可能有问题,因为签字的人都是公司的人,没有家里人在场。

这件事引起了很多讨论:一些人支持宗馥莉,觉得这三个私生子不应该来分钱;另一些人觉得如果真是宗庆后的孩子,法律上他们也有权利分钱。宗庆后以前给大家的印象是生活很简朴,但这件事让大家觉得他也有复杂的一面。

这个事件让娃哈哈公司的生意受到了一些影响,一些代理商担心公司未来。法院正在处理这个案件,需要先检查DNA确定关系,然后再决定钱怎么分。

黄山上的“蜘蛛侠”​

在美丽的黄山景区,有一群被大家叫“蜘蛛侠”的人们,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清理黄山上的垃圾。

黄山又高又陡,有时垃圾会被风吹到很危险的地方,普通的清洁工人很难走到这些地方。这些“蜘蛛侠”就用很粗的绳子,从山顶往下爬,去山崖和深谷里捡垃圾。他们捡的垃圾有塑料袋、饮料瓶子、口罩等等。他们每天要走很长的山路,还要在绳子上爬上爬下好几次。一个人一天就能捡到20多斤垃圾!

这份工作非常危险。山上的石头很滑,有时候会撞到身体。夏天很热,很容易中暑;冬天很冷,风也很大。第一次做这个工作的人,都会很害怕,两条腿会发抖。“蜘蛛侠”们用他们的勇敢和坚持保护着美丽的黄山。其中一位工作了25年的“蜘蛛侠”李培生,因为工作认真、不怕辛苦,被评选为了“中国好人”。

和前老板再见面

2021年,有一个叫孟羽童的女孩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她在节目里表现很好,格力公司的董事长董明珠很喜欢她。后来,孟羽童成了董明珠的秘书,她们一起工作,还做直播带货。董明珠说:“我要把孟羽童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大家都觉得她们是很好的“师徒”。

但是,2023年孟羽童辞职离开了格力公司。董明珠说她工作不够认真,只想当“网红”。孟羽童没有说格力公司和老板不好,她说:“我想继续学习,以后读研究生。” 她开始自己做视频,很多人喜欢她,现在她在小红书上有很多粉丝。

今年5月20日,孟羽童发了一条消息:“我收到了董总的微信。”董明珠邀请她“回家吃饭”。格力公司也说:“欢迎回家!” 5月23日(星期五)晚上7点,她们要在抖音一起直播,卖格力的产品。这是她们分开两年后第一次合作,很多人觉得“她们是为了钱,但也是朋友”。

戴昂贵耳环的少女

2025年5月11日,18岁的女演员黄杨钿甜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成人礼的照片。照片中,她戴的耳环被网友发现是奢侈品牌GRAFF的经典款,价格约230万元。很多人问:“年轻演员为什么能买这么贵的东西?”

网友调查发现,黄杨钿甜的父亲曾经是公务员, 他2017年辞职后,在深圳开了几家公司。黄杨钿甜和父亲很快作出解释:“耳环不是真品,是妈妈买的仿制品。”她父亲还说,自己早就不是公务员了,自己赚的钱都是合法的。但一些网友不相信,要求官方调查。

这件事对黄杨钿甜影响很大。她本来是受欢迎的童星,现在很多人担心她的新剧可能无法播出。她的经纪公司说:“请大家不要传播谣言。”

 

裤子掉了

5月一个6岁的男孩王梓凡参加了一个跳绳比赛。比赛开始后,他跳得非常快,但是他的裤子突然掉了。观众们都很惊讶,可是他没有停下来。最后他拿到了第二名。要是他的裤子不掉,他应该会拿到冠军。

有人问他:为什么裤子掉了还要坚持?他说:“教练说过,绳子不停,脚就不能停。” 他每天放学后都练习跳绳1小时,虽然很累,但是他很想拿奖牌,现在他成功了。

 

在黑暗中勇敢起跑

2024年上海马拉松赛场上,来自重庆的陈洪和雷娜夫妇创造了历史。他们成为全国第一对完成全程马拉松的盲人夫妻。42.195公里的赛道上,他们用坚持和勇气写下了感人的故事。

两年前,陈洪夫妇还是只会在按摩店工作的普通人。2022年,在志愿者组织“黑暗跑团”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学习跑步。刚开始连3公里都跑不完,但在志愿者耐心帮助下,他们学会了调整呼吸、控制步伐。

每次训练,志愿者都用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牵着他们跑步。这根绳子就是他们的”眼睛”,志愿者会提醒:”左边有台阶”、”右转要注意”。雷娜说:”没有志愿者的帮助,我们不可能完成比赛。”志愿者白卫华却说:”他们教会了我要勇敢面对困难”。

陈洪和雷娜夫妻俩不仅在赛场上互相鼓励,生活中更是最好的伙伴。十年前他们在按摩店认识,现在每天一起跑步、跳绳、背古诗。陈洪说:”跑步让我们的身体变好了,朋友也变多了。”最近他们还尝试了攀岩和登山。

现在,这对夫妇每周要跑50公里。他们说:”明年想去北京参加马拉松,还要学习游泳。”越来越多盲人朋友受到他们的鼓舞,开始加入运动队伍。正如雷娜写的诗:”眼前虽然黑暗,心中充满阳光”。

为平凡的生活写诗

吕玉霞是山东临沂蒙阴县的一名普通果农。15岁辍学后,她在纺织厂工作了20年,工厂倒闭后,她回乡种桃、摆摊,但从来没放弃文学梦想。2022年,她开始用短视频记录诗歌创作,其中的一条视频走红了,播放量超过了900万次。

她的诗充满乡土气息,但也有人怀疑她用AI写的,她坦然回应:“农民也有梦想,我的诗带着沂蒙山的露水和泥巴”。她还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家乡的水果,一场就卖出了差不多2万单。

王计兵是江苏徐州的外卖骑手,初中辍学后做过木工、农民工,甚至还捡过破烂。2018年他开始送外卖。他在送餐的空儿创作诗歌,他在自己的诗《赶时间的人》里写道:“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人们很佩服他的坚强和乐观,都叫他“外卖诗人”。2025年他还登上了春晚,他说:“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

这两位诗人用诗歌证明:诗意不仅在美丽的远方,也在认真生活的每个时刻里。这些来自泥土与街巷的诗句,让我们看见平凡生命中最动人的光芒。

走婚

这种独特的文化吸引着现代人,越来越多像朱文卿这样的外来者加入进了摩梭家庭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冠军张伟丽

张伟丽是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格斗(MMA)运动员,1990年9月30日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她从小学习武术,12岁进入武校,曾获得河北省青年散打冠军。17岁时因为伤病不得不退役,后来她去北京打工,做过幼儿园老师、保安、健身房销售员等工作。 2013年,张伟丽开始练习综合格斗。2019年,她在UFC比赛中只用了42秒就击败了对手,成为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2025年2月9日,她在澳大利亚再次卫冕UFC女子草量级冠军,这是她第四次成功卫冕。 张伟丽从小学习散打,后来还练习太极拳和摔跤。太极拳教会了她“借力打力”,摔跤帮助她提升地面控制技术。她在比赛中多次受伤,但她始终坚持,从不放弃。2021年输掉比赛后,她通过努力训练和阅读《道德经》调整心态,最终重新夺回冠军。她还把中国功夫与现代格斗结合起来,有人说她把MMA打成了太极拳。 张伟丽已经拿到了4次UFC冠军,2024年她当选了“世界综合格斗年度最佳女子选手”,她打破“黄种人身体弱”的偏见,成为亚洲格斗运动的代表。 张伟丽喜欢读书、插花,还演过电影。她说:“格斗不是暴力,而是生命的教育。” 她的故事鼓励了很多年轻人坚持梦想。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骑自行车环游世界

钟思伟是中国江西人,1987年出生。他从2013年开始骑自行车环游世界,至今已经骑行超过12年了,穿越了亚洲、非洲、美洲的37个国家,总里程超过9万公里。 钟思伟从小喜欢旅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用奖学金买了一辆自行车,从长春骑到北京,再骑回江西老家,为奥运会加油。这次经历让他爱上了骑行。2013年,他辞去杭州的工作,带着帐篷和简单的行李出发,开始了环球骑行。 旅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埃及一天被打劫5次,在智利他被钢钉扎伤了肩膀,自行车在厄瓜多尔被偷了。但是也有很多温暖的时刻,非洲酋长请他吃鸡,智利阿姨接待他住宿,美国警察护送他通过危险路段。 钟思伟说:“我不想老了才实现梦想,二三十岁正是看世界的好时候。” 他不用智能手机,很少拍视频。他用最慢的方式感受世界——每天骑行、搭帐篷、和当地人聊天。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从不放弃。 2025年,钟思伟仍在路上。他计划从阿根廷骑到阿拉斯加,成为第一个骑行穿越美洲大陆的中国人。他说:“只要还能骑车,我就会继续探索这个世界。”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长生不老

他希望自己健康活到100岁甚至更久,还想让所有人未来都能延长寿命。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DeepSeek的创始人

梁文峰是科技公司DeepSeek的创始人。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了计算机,后来去香港中文大学读了博士学位,还是研究计算机科学。毕业后,他先在微软公司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然后又去了腾讯公司工作,他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 2015年,梁文峰和团队一起成立了DeepSeek公司。他们开发了很多有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解答数学问题、自动编写代码等等。这些技术能帮助学生更快完成作业,也帮助上班族提高工作效率。梁文峰还支持免费分享公司的技术代码,让更多人都能使用。他说:“好的技术应该又便宜又好用!” 现在,DeepSeek的技术越来越受欢迎,很多大公司开始和他们合作。梁文峰一直都在很努力地工作,他想做更好的人工智能应用, 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让生活变得更方便。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香奈儿传奇

黑色,是我永恆的姿態:香奈兒的傳奇(一) 包裹在黑色優雅華服下,有一顆叛逆不羈的心。 在香水、山茶花、珍珠項鍊間,締造一則又一則的時尚傳奇。 在充滿秘密與謊言的世界裡,一代經典的時尚女王,透露出她一生的榮耀與哀愁。 香奈兒的故事要從一個棄兒說起,就像是黑色童話裡迷途的小女孩。賈絲婷 · 皮卡迪揭露嘉蓓蕾 · 香奈兒早年在修道院附設孤兒院的歲月,以及她如何逃離傳統的成人生活,變身成為解放女性服裝的鬥士、引領時尚潮流的符碼,探索其風光表面下的真相。 本書以全新角度描述她激烈而狂暴的愛情,性格的細膩刻畫,讓讀者以嶄新的方式了解可可.香奈兒如何把自己變成最有說服力的作品。全書以香奈兒僅存在世間的友人、員工和親戚的個人觀察及訪問為基礎,權威性的陳述也揭曉了她的符碼語言及象徵,並追溯其養成歲月如何影響了她的傳奇風格。並且透過手稿以及各項蒐集而來的資料,用最客觀的姿態、最具同理心的角度,深刻解析謠言的真假。 讓時尚同業又敬又怕的可可 · 香奈兒在1971年離開人世,享年87歲,但她留下了不朽的遺產。 賈絲婷 · 皮卡迪讓躲在暗處的嘉蓓蕾 · 香奈兒走出來,並揭露她刻意掩藏的往事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拆開真實與神話的接縫,讓讀者看到時尚真正的核心意義。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体操队长练跑酷

商春松曾经担任过中国体操女队队长。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拿到了一枚铜牌,但她在体操职业生涯中从来没获得过世界冠军。退役后,她开始练习跑酷。在2024年11月跑酷世锦赛中,她收获了女子自由式决赛冠军。 跑酷在中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商春松2020年才开始了解并喜欢上了这个运动项目。“自由、酷、帅”,是她对跑酷的第一印象。2023年她开始系统地练习跑酷,2023年底的全国跑酷比赛中,她收获了第一个冠军,这让她有了继续练习跑酷的信心。 “如果体操是比赛,那跑酷就是表演。”商春松说。在体操圈,因为她坚持练体操很多年,大家都叫她“不老松”;但在跑酷圈,商春松更喜欢大家叫她的另外一个绰号“小土匪”,她说这个名字更适合自己,很自由、很洒脱。 跑酷不是商春松接触的第一个新项目,滑雪、滑翔伞、马拉松、电竞她都尝试过。20年的体操生涯让她跟外面的世界接触很少,她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她很诚实地说,自己不是特别喜欢体操,只是已经练了很长时间,放弃的话就太可惜了。 商春松没有专门的跑酷教练团队,她会在网络上找来国外高手的视频,自己跟着学习,慢慢琢磨。目前,商春松的几个高难度跑酷动作已经在跑酷排行榜上排到前三了。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又善良又勇敢的男孩

有一个男孩儿叫郭庆,他住在中国宁夏银川市,他是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1月2号的时候,银川市发生了4.6级地震。地震的时候,同学们都在上课,当时大家都害怕极了,恨不得马上就冲出教室。郭庆一开始也想赶快跑出教室,可是他没跑几步,就马上又跑回来了。因为他想到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是一个残疾人,他的腿不太好,他没办法跑出去。郭庆就回来背这位同学,最后他背着这位同学跑出了教室。地震没有带来很大的破坏,大家都很好,都很安全,郭庆和同学们都很高兴。 郭庆背同学的事情被教室里的摄像头记录下来了,这个视频被上传到网络上后,大家都被郭庆感动了,人们都觉得他真是一个又善良又勇敢的男孩。 郭庆的学校决定奖励郭庆,学校给了他9000元的奖学金,还免了他的学费,而且还要准备送他去德国留学。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骑自行车去上班

64岁的教授Ole Bouman今年2月从阿姆斯特丹去上海的大学上班,可是他花了156天。当然了,他不是坐飞机去的,而是骑一辆自行车去的。 在这段10756公里的旅程中,他一路向东,经过了18个国家和地区,参观了500个历史古迹,记录了很多故事。他给这趟旅程起了个名字叫“东游记”。 他每天骑行120到130公里,他在旅途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说,酷暑、严寒、逆风、高山、洪水、野生动物等等。 他在“东游记”的旅途中写下了很多篇博客,分享了他的体会和思考,吸引了很多人阅读。他希望能把这段旅程写成一本书。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爱学中文的英国男孩

有一个英国男孩获得了世界小学生中文比赛的冠军,他的中文名字叫尤子君

他从3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中文了,到现在他已经学习了11年了,他认识了很多汉字,他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

他也很喜欢中国的美食,特别是扬州炒饭。他去过北京和上海,他很喜欢这两座城市。

他有很多爱好,很喜欢运动,比如踢足球、滑雪、滑板、潜水、打篮球、冲浪等等。他还想和中国的小朋友做玩魔方比赛。他还很喜欢功夫,最爱孙悟空。

他记得,有一次他和家人去北京旅游,很多人看到他会说流利的中文,他们都觉得很惊奇,都想跟他拍照片。他非常喜欢北京,他很想再来北京。

他的爸爸也很喜欢学习中文,他的爸爸还给他的妈妈起了一个中文名字。他的妈妈是一位很有名的女演员,她来中国的时候,告诉人们可以叫她的中文名字。

现在尤子君的妈妈也对学习中文也着迷了。她不仅会说,还会写。春节的时候,她还用中文祝中国粉丝节日快乐。

爱画画的女孩

90后女生米雷创作的变装小视频很受网友喜欢。她从2020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真人+漫画”变装小视频,先让自己做原型,再画出二次元的“米雷”,在神话与现实之间变换,很吸引人的眼球。她现在拥有很多粉丝,粉丝们都评价她“内心住着安徒生”。 1994年出生的米雷,是土生土长的山西运城人,父母对她的教育相对自由,养成了她爱闹爱玩的性格。她从小练习舞蹈,大学本来打算考舞蹈学院。然而,高三时她无奈发现,自己身材不够优越,即使进了舞蹈学院也做不到最好的。反复考虑后,她决定放弃舞蹈,开始学习画画。 因为开始得比别人晚,个性要强的她只能拼命追赶。“从头开始苦练基本功,无数次哭着说放弃,又捡起画笔继续练。”她在一年之内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看着别人画,变成了别人围着看她画。“我属于比较勤奋的,悟性也还可以。”米雷说。 经过一年的努力,她如愿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进入大学的米雷没能选到动画专业,而是进入了数字绘画(插画)专业学习,毕业后她又去了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视觉开发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故事开发课上遇到了一个画故事板的女孩。“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故事板,原来图画可以像文字一样讲述故事,也可以有丰富的细节、饱满的情绪。我觉得这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于是申请转到了动画专业。” “我进入这个行业很晚,所以挺拼命的,因为我想赶上别人。”米雷回忆,当时每节课都需要用英文讲述自己画的故事板内容,这对英语不太好的她来说有点难度,她不得不在课前花大量时间一遍遍地去练习,“要把故事讲得有趣,要让别人感到快乐,就是在那段时间我的思维方式打开了,我对很多事情都产生了好奇。” 米雷开始接触短视频是在2020年,因为在家办公,她有了更多时间创作一些平时没有涉猎过的作品类型。“打扮自己,拍下来作为画画参考,然后配上音乐做成短视频。”刚开始她只是分享在了朋友圈,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尝试把作品发布在短视频平台,没想到一个星期就收获了30万粉丝,这让她决定“坚持做这件事”。 米雷说,她的粉丝大多是18-24岁的年轻女性,经常有粉丝给她发信息,希望能得到自己的漫画形象。2021年5月,辽宁大连一位年轻女孩确诊了白血病,化疗期间写了一封信给米雷,讲了自己的抗癌经历。米雷把这位女孩的故事画成了漫画,很多网友看哭了。 “就一画画的,喜欢讲故事。”米雷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上介绍说。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Evan Kail的故事

Evan Kail是一位美国当铺老板,两年前他把一本相册捐给了中国,这本相册记载了日军侵略中国的证据 。

做出捐出相册的决定后,Evan 说他受到了网络暴力的影响,甚至收到过很多死亡威胁,有时候他不得不穿着防弹衣,但是他一点儿也不后悔捐出相册。

最后,Evan把相册捐给了中国在芝加哥的领事馆,领事馆很感谢他,还送给了他一个瓷罐,这是中国的国家礼物,只有最尊贵的外国朋友才能得到它。

Evan很喜欢这个瓷器,他有时候会忍不住拿出来“炫耀”一下,因为这是他的骄傲,他担心这个宝贝会被人偷走,现在这个瓷器已经被他锁起来了。

2024年11月,他到了北京。他去了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他还去了长城、圆明园、天坛,还尝试各种中国美食,跟着小朋友学习打太极拳…一路上,不少人认出了他,都想和他拍照片,Evan说,“无论我走到哪里,大家都很热情。”

Evan还会去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他希望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深入了解那段苦难的历史。目前,埃文正在努力学习汉语,他希望中国能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还在天津创办了“Evan Kail文化工作室”,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和平。

假离婚,真赚钱?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播出后,歌手李行亮和妻子麦琳上了网络热搜。 一家商场宣布李行亮12月21日会到商场演出,商场短视频账号评论区被“抵制”内容刷屏,许多网友认为,这对夫妻利用婚姻问题赚取流量,节目中的真真假假让人感到不适。11月29日,商场方面表示,已经接到了消费者投诉电话,不清楚演出是否会取消。 据了解,李行亮目前商演费用的确上涨了,最新价格还没出来,以前在9万元左右,其经纪人估计未来李行亮的商演价格“要20万以上了”。 节目中,关于“离婚后,孩子、财产如何分配”,李行亮的态度是夫妻共同财产可以给麦琳3/4,但是会争取女儿的抚养权;但麦琳表示儿子、女儿两个孩子她都要。 李行亮解释,儿子和麦琳性格合适,而女儿是另外一种性格,与李行亮自己很像。李行亮痛哭着说:“她是我的影子啊,你们都跟我不一样,只有她跟我一样。”这时候麦琳不再吵了,她开始安慰李行亮。 李行亮麦琳好友来到节目为双方调解。经过朋友的调解,两人重归于好,这引起了网友的争议。部分网友表示不再同情李行亮,他们认为李行亮和麦琳是在博取网络流量,他们会抵制李行亮的任何演出和节目。 《再见爱人》爆火后,芒果TV推出了新的会员收看模式。至少花23元成为尊贵的SVIP才能抢先看内容,再花钱才能看抢鲜版。湖南卫视披露,芒果TV会员规模已经超7171万,同比增加近600万。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吃掉最贵的香蕉

11月29日,中国币圈富豪孙宇晨在香港当众吃掉了世界上最贵的香蕉,这根香蕉叫《Comedian》,它是一根用胶带粘在墙上的香蕉,是由意大利艺术家 Maurizio Cattelan制作的。 几天前,孙宇晨在Sotheby’s拍卖行花624万美元拍下了这根香蕉,他使用了加密货币支付。Maurizio Cattelan在2019年创作了《Comedian》,这根香蕉的拥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更换快烂掉的香蕉,他意图用这根香蕉讽刺市场的投机行为。 孙宇晨说,拍下香蕉后,他才意识到这次关注度那么大。“我平时只看英文和中文报纸,但是很快我发现、韩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报道了这件事,获得了非常大的关注。” 孙宇晨表示,《Comedian》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连接了艺术、Meme币和加密社区。未来,他会继续支持不同行业之间的互动,打造多元化的Web3文化。孙宇晨拥有的TRON,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艺术家可以实现艺术品的数字化,可以更好地把作品展示给全球观众。 有趣的是,孙宇晨现场吃香蕉的时候,有人问他:“味道好吃吗?”孙宇晨笑着说:“比别的香蕉味道好吃多了,确实不错。” 他还说:“香蕉已经没了,就像去中心化,这是艺术和加密货币的共同点。” 据估算,孙宇晨目前身家已达24亿美元,孙宇晨是TRON的创始人,他也是一位狂热的艺术收藏家、游戏玩家、投资者、慈善家和太空爱好者。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麦子阿姨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去西双版纳,过个冬天。” 不久前,一位60多岁来自河南安阳的阿姨,在一次网络直播中,连线到了她非常喜欢的视频博主大冰。她知道大冰经常一个人出去旅行,有很多在各地旅行的经验,她就咨询大冰,“出去转转”需要花多少钱。她说,她有一辆自己的三轮车,还有多年攒下的5000块钱存款。她告诉大冰,她准备种完了麦子,就往南走,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云南的西双版纳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网友们被阿姨说的话感动了,大家都称呼她“麦子阿姨”。“麦子阿姨”是河南安阳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她说,虽然自己已经64岁了,但还有着一颗20岁的心。她从小性格乐观开朗,她喜欢在田野上骑自行车。她曾经在河南郑州学过做裁缝,在喇叭裤流行的年代,她还给自己裁剪了一条喇叭裤。 2024年夏天,“麦子阿姨”本来计划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一路向北去内蒙古大草原,可是因为她的家人生病了,她没有出发。秋收快要结束的时候,“麦子阿姨”打算趁着冬天空闲的时间,一路往南走,因为冬天南方更暖和。   大冰和一些网友们决定帮助“麦子阿姨”去南方。有人开车去河南安阳接上了“麦子阿姨”,把她送到了郑州的飞机场坐飞机,她先坐飞机到昆明,有别的网友在那里等她,然后他们会开着房车和摩托车带“麦子阿姨”逛逛,最后他们会到达西双版纳。   “为了我,他们把自己的事都放下了,真是遇到好人了。” “麦子阿姨”说。虽然他们都是没见过面的陌生人,但这一路上,“麦子阿姨”感受到了大家的善良。   “麦子阿姨”已经顺利到达了西双版纳,在西双版纳的一家酒店,经过培训后,她开始做一些清洁工的工作,也开始了她的旅居生活。   有的人把麦子阿姨的故事写成了歌,有的人把麦子阿姨的故事画成了画,大家都爱麦子阿姨。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女中医赢得UFC比赛

11月23日,在澳门举行的一场UFC格斗比赛中,拳手石铭战胜了对手,赢得了冠军。赢了这场比赛后,她还会和UFC签约。让人吃惊的是,石铭有“双重身份”:她不仅是格斗冠军,还是中医针灸师,她白天给人治病,晚上去拳馆训练。 

石铭出生在黑龙江,十三岁的时候她开始练习武术,所以人们都叫她“十三妹”,她先后练过跆拳道、散打、摔跤等。后来,受中医爷爷的影响,她考上了云南中医药大学,选择了中医针灸推拿专业。

石铭毕业后成了一名医生,她每天会到医院上班。医院的一些同事知道她参加过格斗比赛。有时,她也会在拳馆里教课。同事说,她平常很文静,说话很温柔,可是看到她的比赛,感觉她好猛啊! 

2020年,石铭先后在中国、韩国和缅甸获得了12场MMA冠军以及摔跤第三名。可是仍不放弃做医生,她认为这很有意思,也更有意义,中医针灸不但可以帮助她的病人减少痛苦,还可以帮助自己和队友得到很好的治疗。

石铭夺冠后,她又是医生又是拳手的身份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不少网友调侃,上次这么能医能打的人还是黄飞鸿。也有外国医生为石铭点赞,认为她是一名不错的医生,也开创了新事业。也有网友开玩笑说,“他很害怕去石铭工作的那家医院。”

跳操冠军变网红

前体操世界冠军吴柳芳因为在抖音上发布了很多条性感热舞的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1994年12月22日,吴柳芳出生在广西柳州市。她从小在体操学校练习体操。2008年,14岁的吴柳芳因为表现得很出色,她第一次进入了中国国家女子体操队。

2012年,吴柳芳正在准备伦敦奥运会,但是在一次国内的比赛中,她受伤了,她伤得很严重,这让她失去了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机会。这次严重的伤病让19岁的她不得不选择退役。

退役后,吴柳芳进入了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在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老师,从事很多和体操相关的活动,比如比赛裁判、体操教练等。

后来,一家网红机构找到了她,帮助她拍摄了很多视频,这些视频大多都是性感热舞的视频。一位叫管晨辰的奥运会体操冠军看到了吴柳芳的视频,觉得她不应该拍这些视频,她觉得吴柳芳这样做让国家体操队很丢人。

对于管晨辰的批评,吴流芳认为她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吴柳芳还说,“以前我就是个内向的人,出去和朋友玩也很少说话。虽然我嘴笨,但是我肢体协调,我就想可以利用我的肢体让大家开心。”

有网友认为用性感美女主播的形象吸引粉丝并赚钱,这没有违反法律,人们认为她不应受到批评和攻击。

但是11月24日晚,吴柳芳的抖音账号被禁止关注,人们不能再关注她了,她的账号里也只剩下了7个视频。

12月1日晚,有人注意到,吴柳芳账号已解除禁止关注,到12月2号,账号粉丝已超过了500万,粉丝数量还在上涨。

据了解,吴柳芳毕业后,在2019年来到杭州,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在杭州的时候她还参与了照顾特殊儿童的公益活动,比如自闭症儿童,她陪这些孩子上体操课,画画,看书,跳舞。 

杭州公益发展中心的负责人,介绍吴柳芳在2019年4月到2021年3月,一直来中心做体操老师,每周一个下午,帮助特殊孩子练习平衡、肢体协调等训练。

这名负责人还介绍,“七色星球”儿童艺术团接收的学生80%为自闭症儿童,另外有20%为唐氏综合征儿童或其他特殊儿童。吴柳芳在该艺术团担任体操老师属于公益性质,没有收入,那时,吴柳芳在杭州的工资也不高,而她却参与特殊儿童的公益活动长达两年时间。

捡来的博物馆

        在美国纽约,有一名街头清洁工叫Nelson Molina,他会从垃圾桶里或者街边的角落里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他会把这些捡来的“宝贝”放在一个仓库里。时间长了,Nelson捡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决定把捡回来的东西整理好,仓库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座“博物馆”
        Nelson在9岁的时候开始有了捡东西的习惯。Nelson一家有六口人,除了他和爸爸妈妈,他还有三个弟弟和妹妹。由于他家很穷,每到圣诞节的时候,他们都没办法买礼物。他就会到街上“寻找宝贝”,捡回来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娃娃,分给弟弟妹妹们。那时候,在弟弟妹妹的眼中,他就像一个“圣诞老人”,总是能带给他们惊喜。
        现在62岁的Nelson已经退休了,但是他每个星期都会去“博物馆”两次,打扫一下那里,看看每一件他喜欢的“宝贝”。 

挑山工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裂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开船环游世界

韩啸198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他从小就不喜欢循规蹈矩,反而有些 叛逆。这种性格,让他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丰富得像一本书。 高考失败后,18岁的韩啸去上海打拼。他住地下室、卖菠萝、做服务员、做街头艺人……他干过很多工作,但一点儿都不觉得苦。他说,“经历过不同的生活方式,靠自己挣来的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会让我觉得很兴奋。” 后来,有了一些存款的韩啸决定创业。他回到成都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很不错。26岁那年,他拥有了一家自己的酒吧,他挣了不少钱,但一段时间后,29岁的他突然意识到,“我必须改变这种生活状态”。 从小热爱户外运动的韩啸,选择直接背包出发,他来到了毛里求斯开民宿、做潜水教练,在异国他乡从头开始创业。然而,这次创业的结果并不顺利,他两年赔了几百万元。 倔强的韩啸没有气馁,开民宿不成功,那就寻找新的方向。31岁那年,韩啸找到了一个“边玩边挣钱”的好方法,那就是去欧洲做旅拍。因为喜欢旅行,他很熟悉外国的风土人情,而且他外语说得很流利,会拍照片,会做美食,各方面能力都很不错。他很快就赚了一些钱。后来,他还在旅拍中认识了自己的妻子。  然而,韩啸是一个不能被生活困住的人。“有一天,当你发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时,你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所有。那一天,你才是真正地活着,你才知道自己是谁。” 2019年3月,韩啸卖掉了成都的房子,他去北欧买下了一艘帆船,并给它取名“Deep Blue”,中文名字叫“大白”。 从此,韩啸成了“韩船长”。“年轻人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勇敢去做,一定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大海上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无数的挑战,“韩船长”也经历过好几次死里逃生。 最难熬的时候,他9天9夜没睡过一个好觉,闹钟每隔20分钟响一次,就为了让自己清醒地观察航行情况。 幸运的是,每一次危机他都化险为夷了。“韩船长”说:“你只有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克服自己的孤单和恐惧,你才能到达彼岸。” 经历过太多不容易的事情,“韩船长”常常在视频中开怀大笑。有网友说,他的乐观让我们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 “韩船长”现在有个可爱的女儿小七。女儿让他开始懂得了做父母的不易,他也开始希望孩子有个安稳的生活。但在这之前,他更希望小七知道如何面对风浪,“等她长大,我可以告诉他,爸爸可是闯荡过另一个世界的勇士。” 2019年4月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出发,“韩船长”已驾驶“深蓝”号航行上万海里,穿越了很多海域,去过20多个国家。他终于成了自己的船长。 在他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船长日记”将会一直记录下去。“韩船长”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想法,“展现最真实的内容,给看他视频的人一些感动”。  

This post is only available to members.

奥运会网球比赛冠军郑钦文Queen Wen in Olympic Tennis Match

2024年1月2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女孩郑钦文进入了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比赛的半决赛,她在半决赛中战胜了对手进入了决赛,这让她成为了第二位进入澳网比赛决赛的中国女孩,上一个做到的是中国网球女运动员——李娜。随着郑钦文来到澳网决赛,她的世界排名也上升到了第7位。

郑钦文2002年10月8号出生在中国湖北,她今年只有21岁,还不到22岁。2008年的时候,她的爸爸带她到北京看奥运会网球比赛,从此她就喜欢上了打网球。

但是当时网球在中国并不是热门的运动,她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她在湖北老家训练了几年以后,她的爸爸决定把她送到湖北武汉跟李娜小时候的教练学习打网球。后来她又来到了北京跟世界上有名的教练进行训练,这让她有了很大的进步。

2011年李娜在法国拿到了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那时候郑钦文9岁,她觉得那一天对很多球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节日,从那时候她就想她也要像李娜一样站到更大的世界赛场上并且拿到冠军。

从12岁开始,郑钦文在国内参加了很多比赛,她拿到了很多冠军,在湖北省的一次运动会上她一下子就拿到了五个金牌。从2019年开始,她在世界上参加了很多青少年网球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20年她的世界排名是第630位,可是2022年她就进入了法网的16强,因为她的进步很快,所以人们都叫她“火箭女孩”。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网球单打四分之一决赛中,她用了三个小时击败了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可以打败排名世界第一的网球运动员。最后,在决赛中,她获得了胜利,赢得了金牌。她的父母为她骄傲,中国人都觉得她很了不起。因为她的名字叫钦文(qīnwén),但是很多外国人会发音成“Queen Wen”, 人们问她知道这个称呼吗?喜欢这个称呼吗?她说:怎么能不喜欢呢?毕竟这可是Queen。

 

 

海底捞创业史The History of Haidilao

海底捞不仅在中国很有名,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现在很多国际化的大都市也都有海底捞的分店了,比如说伦敦和纽约。人们很爱吃海底捞火锅,很享受它提供的美食和服务,但是了解海底捞创业历史的人不是很多。一个成功品牌的故事往往是鼓舞人心的,所以我们在享受海底捞火锅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海底捞的创始人叫张勇,他出生在四川省简阳市,这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连很多中国人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外国人了。张勇在学习上没有很大的天赋,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他没有考大学。他爸爸安排他进入了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电焊技术,他爸爸希望他可以有掌握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养活自己。

可是他对电焊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他一直想尝试做生意。做生意并不是很容易,他第一次创业就被骗了。后来他又尝试做石油贸易,又失败了。22岁的时候,他决心不再做发大财的梦了,他想踏实地做好一份生意。考虑了很久,他打算开一家火锅店。一开始,这家火锅店只有四个人,他和他的女朋友,一个好朋友和他的女朋友,他们凑了一些钱,就把火锅店开起来了。因为张勇的女朋友喜欢打麻将,所以她用一种赢麻将的说法“海底捞”命名了这家火锅店。

在四川到处都是火锅店,要想赢得更多的顾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对手相比,海底捞火锅的口味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是海底捞服务做得好,比如免费提供零食、免费做美甲、给顾客过生日、安排变脸和面条舞表演等等。这让顾客觉得很贴心,所以来海底捞吃饭的顾客越来越多了。同时,张勇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不想让海底捞一直待在四川,他想到省外发展,他要把海底捞发展成一个全国连锁店。他选择先到西安试试开店,一开始西安的店没管理好,生意不太好。张勇及时调整,他安排了自己信任的员工杨利娟做负责人,她把西安的店管理得很好,推出了很多很有特色的服务,很快西安店就火了起来。就算排队一两个小时,很多顾客们也愿意等。

后来张勇又提出到北京去发展,当时没有人支持他,人们都觉得他太疯狂了,北京的租金太贵,竞争又很激烈,对海底捞这样一家小企业来说,去北京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张勇劝他的合作伙伴说,如果我们想游泳游得更好,就要去大海里游泳,北京就是大海,只有北京才能让我们发展得更好,我们不应该满足现在的成功, 应该追求更大的成功。张勇最终把海底捞开到了北京,敢冒险的张勇又一次成功了,海底捞很快就进入了北京火锅店的前三名。

现在海底捞在中国160多个城市一共开了1300多家店,同时海底捞也在海外开了100多家店。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海底捞还在北京开了一家智慧餐厅,吸引了很多顾客来参观。2018年9月海底捞在香港上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张勇和他的合伙人们也都变成了亿万富翁。2024年5月16日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在纽约纳斯达克上市了,股价开盘上涨了38%,收盘上涨了14%。

篮球女孩The Girl Who Loves Playing Basketball

有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张子宇,她2007年5月出生,她现在17岁了,她的个子很高,她的身高达到了2米28,比篮球明星姚明的个子还要高2厘米。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篮球运动员,他们的个子都很高,所以张子宇的个子也长得很高。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的个子就超过了2米,在教室里,一眼就可以看到她,因为她实在长得太高了。

五岁的时候,张子宇就跟爸爸来到篮球场打篮球,她从此就喜欢上了打篮球。小学毕业后,张子宇从山东老家来到了北京的一所中学读书,她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她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篮球比赛,她和球队一起拿到了很多冠军。她还进入了国家队,参加了很多国际比赛,在今年6月的一次国际比赛中,她只打了13分钟,就拿到了19分,这让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惊讶,大家都说如果张子宇参加比赛,球队就一定可以拿冠军。

在学校里,张子宇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很好,虽然她的个子比同学们高了很多,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她交朋友,甚至还有女同学坐到她的腿上跟她聊天。女生们也都很喜欢和张子宇一起玩游戏,特别是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因为张子宇很高,她总是能很好地保护女生们。

受欢迎的足球守门员The Popular Goal Keeper

最近,新加坡国家足球队的守门员桑尼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火了,他现在有很多的中国粉丝,他也有了抖音账号,已经有很多中国人开始关注他了。他在中国走红,是因为他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帮助了中国国家足球队进入了世界杯预选赛18强。本来中国队机会很小,因为只要泰国队赢新加坡队三个球,中国队就会失去机会,但是桑尼在与泰国队的比赛中做得很好,他没有让泰国队进更多的球,这帮助中国队获得了继续参加世界杯预选赛的机会。

中国球迷们非常感谢桑尼,当他们知道桑尼和他的太太开了一家饭馆后,他们就去桑尼的饭馆吃饭,照顾他的生意,甚至还有很多在中国的球迷通过他饭馆的付款码给他付钱,还有很多中国人邀请他和家人到中国旅游。桑尼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希望中国朋友们不要再转钱给他,他担心中国朋友们会被假的付款码欺骗,另外,他会把已经收到的钱捐出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桑尼现在已经40岁了,对一名足球运动员来说,年龄有点儿大了,但是他还很热爱足球,他说,如果有机会能够去中国踢足球,他会考虑。

数学天才少女Math Talented Girl

最近17岁的中国女孩姜萍出名了,因为她拿到了一个全球数学竞赛的第12名。这次比赛一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01名选手参加,姜萍是排名前30选手里的唯一一位女生,很多排名在前面的选手都是世界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然而姜萍只是一名普通的中专学生。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也很佩服她。

姜萍目前在江苏的一家中专学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她在初中的时候就很喜欢学习数学,她的数学成绩也非常好,她很喜欢挑战,她常常做很难的数学题目。她说数学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每当她做出数学题目的时候,她就感到很快乐,当然,如果做不出来,她会觉得有点儿痛苦。

因为她的数学成绩非常好,所以她引起了数学老师的关注,她的数学老师王老师开始帮助她学习更难的数学知识。现在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帮助,她的数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大学本科三、四年级的水平。姜萍说自己还是喜欢服装设计更多一点儿,学习数学只是自己的备选计划。

现在她正在为6月22号的数学比赛决赛做准备,希望她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位老朋友

最近,在山东有三位老人,他们一起去爬山了。他们年龄都很大了,一个82岁、一个79岁,还有一个65岁。他们去爬山之前都没有告诉家人,可能他们怕家人担心。从他们的家到泰山一共125公里左右,他们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就出发了。

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有导航,但是他们找到了路,没有迷路;累了,他们就停车休息一下;饿了,他们就吃从家里带来的饼。三个老朋友很久没一起出门旅游了,他们一路上都很开心。

到了泰山后,他们决定在晚上爬山,这样可以在早上的时候到山顶看日出。他们一点儿都不怕累,他们坚持爬到了山顶。这次旅行他们一共花了三天,现在他们已经从泰山回来了。回到家后,他们第二天就开始在农田里干农活了。其中一个老人是做收废品工作的,在路上,他还捡了一车子废品。

 

此心安处是吾乡My Homeland Makes Me Feel at Peace

美国人林登(Brian Linden)今年已经62岁了,他现在住在云南喜洲。40年前,他是一名穷学生,那个时候他住在芝加哥,他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他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做什么, 他没有生活的目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份去中国读大学的奖学金,虽然他那时候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但他还是来到了中国。

后来,他不再穷了,他变得有钱也很成功。他很喜欢旅游,他去过100多个国家。他也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看起来他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可以变得更成功更有钱。可是他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拿着所有的现金,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重新回到了中国,他决定定居在云南喜洲。

他找到了一个小村子,租了一座老房子,他把自己全部的钱,一共70万美元,都投资进了这座老房子。他一点儿一点儿地装修这座房子,他想把它做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他给这座房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喜林苑,他自己住在这儿,也接待游客。当时有人拿着一大笔钱来找他一起开酒店,他拒绝了,他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不想赚快钱,他想一边做民宿一边做教育和文化事业。

林登想把喜林苑变成一个介绍云南文化的窗口。每当有外国游客来的时候,他会带他们一起逛逛当地的早市,一起采茶叶、采蘑菇,体验一些当地的传统活动…这些年来,他一共接待了20多万外国人来中国旅行,让他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农村。很多美国有名的高中学校都安排学生来这里读5个月的课程。 林登还想影响更多人,他一直在联系更多的美国学校,邀请更多的孩子们来到喜洲生活和学习一段时间,并且鼓励他们跟村民们交朋友。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女儿的学校,是美国最好的高中之一,林登和这个学校谈一谈,让他们把一个学期的课放在喜洲,让孩子们看看中国的乡村。项目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了。

林登写了一本书叫《寻乡中国》,他在书里说了他的人生经历。在书里,他说,最喜欢宋朝大文豪苏轼的诗句:“此处安心是吾乡。”

省钱买房子的女孩The Girl Who Save Money to Buy Houses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买房子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很多人会选择租房子。在日本,有一个叫Saki的女青年不仅成功地买了房子,而且接连买了三套大房子。她没有依靠父母,也没有中彩票,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Saki在十八岁的时候就有了买房子的想法,当同龄的女孩都在努力存钱买化妆品、手包和鞋子的时候,Saki告诉自己:我要在三十四岁前买三座大房子,然后辞职退休,不再工作。为了实现自己买房的梦想,Saki制定了一个疯狂的省钱计划,从此她就开始了一个极度节俭的生活,她变成了全日本最会省钱的女孩。

在省钱方面,她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她说:如果东西不打折,我就绝对不会买。一包九十七日元的乌冬面她可以分成三顿饭吃;她买胡萝卜只买半价的,一包只需要三十九日元。这样每一顿饭的食物价格加起来都不会超过四十五日元。她有一本保存超过了十年的账本,在这个账本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日元是怎么被花掉的。她也从来不买鞋子,她只穿她妈妈的旧鞋子;她也不买新衣服,她的朋友会送给她一些衣服,她就一直穿着;她家里的所有的家具都是二手的。

她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看各种各样的房地产广告,然后对比每个房子的优势和劣势,除此之外,她没有什么娱乐。她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从不改变自己省钱的习惯,她终于搬进了豪宅。

2013年,二十七岁的Saki买了第一座房子,价值一千万日元,她自己住一个房间,剩下的两个房间用来出租,她每个月可以收到七万日元的房租。2017年,三十一岁的Saki又花了一千八百万日元买了第二座房子,这座房子一共有四个房间,这座房子比前一座房子更新也更贵。这两座房子可以让Saki每月获得二十二万六千日元的房租。再加上她的工资,她每月可以收入四十万日元,她每月只花两万日元,可以省下来三十八万日元。

2019年,三十三岁的Saki提前一年实现了自己梦想,她花了两千七百万日元买了自己的第三座房子,这座房子是三层高的庭院别墅,在日本只有有钱人才能住这样的房子。这座房子到地铁站只有五分钟,交通很方便,所以她离开了老房子搬到了这座新房子住。她自己住一间房子,剩余的两个房间租出去,每月可以拿到八万日元的租金。

Saki有一句名言:我花别人的钱买自己的房子。

 

鹅腿阿姨Goose Leg Auntie

“鹅腿阿姨”今年54岁了,去年12月,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排队买她的烤鹅腿,有人把视频发到了网络上,视频一下就火了,“鹅腿阿姨”成了网红。“我不希望走红,更不想当网红,只想和以前一样简简单单地给学生们做他们喜欢吃的东西。”阿姨说。

从2018年开始,阿姨和她的丈夫就开始在北京的几个大学附近卖烤鹅腿,学生们会通过微信预订,阿姨每天晚上会按时送货。她每天只会去一个学校,她一次能够卖200多个鹅腿。大多数的时候,阿姨会把鹅腿卖给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这里离她租的房子很近,骑电动自行车到北京大学西南门只需要半个小时。“给北京大学学生的价格是15元一个,卖给别的学校的价格贵一点儿,16元一个,因为去别的学校确实更远一点儿。”阿姨说。

2001年,阿姨和她的丈夫从老家来到北京,一开始,他们在建筑工地附近卖盒饭,后来被老乡介绍到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租了一个水果摊,卖了十多年的水果。2018年左右,他们开始在北京大学西南门外卖烧烤,不久后,他们自己发明了烤鹅腿,“这不是我们老家的口味,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味道,没想到后来烤鹅腿很受欢迎,就主要卖这个了。”

“我们一般是凌晨2点多睡觉,早上7点多就得起床,继续做鹅腿,每天都很忙,有时候忙得每天只吃一顿饭。”阿姨说,“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有什么值得走红呢?”靠着这些年在北京卖水果、卖烧烤、卖鹅腿赚来的钱,他们养育着在老家读书的孩子,今年他们的儿子会从苏州的一所大学毕业。

我是画家I Am an Artist

王柳云,今年56岁,白天她在北京的一个大楼里做清洁工, 晚上她会变成画家画画。王柳云是两年前来到北京当清洁工的,王柳云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种树、理发、卖电动自行车、卖衣服等等。

2017年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她得了严重的心脏病,随时可能失去生命。有了心脏病,很多工作她都不能做了,大多数老板也不敢雇她。 没有了工作,她有一点儿绝望,同时她也不放弃希望。王柳云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平凡的女人,画了一幅画,赚了很多钱。她也想试试。

那时她只有300块钱的存款,她还是买了火车票,坐上了高铁,去福建找新闻里说的“免费教画画”的画室。在画室里,她第一天画马灯,第二天画帽子,第三天就开始画窗外的风景。别人看到她的画,都夸她画得好,问她,“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王柳云笑一笑说:“我才学画了三天。”王柳云的老师看好她,说她可以画得更好,甚至可以帮她办画展,还建议她把画放到网上卖。王柳云的第一幅画就卖出了150块钱,她很激动。

一开始,画画赚不了钱,她还需要打工养活自己。有时候她会回到浙江老家,在家附近的饭馆当几个月的服务员,攒一些钱。当村里的人知道王柳云要去学画画的时候,都说她是一个疯子。大家都不相信,一个农村女人,怎么可能当上艺术家?但是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说:“如果没有画画,要永远打工下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可怕的。”后来,她靠画画赚到了一些钱,她买了一辆4万块的汽车,有了车她就能去更多的地方,看更远的风景。

王柳云遭受过家庭暴力,她离了婚,后来她认识了第二任丈夫,他身体不好,不太会赚钱,王柳云成了养家的人。很多人觉得王柳云过得太辛苦了,但是王柳云觉得现在的生活还不错。她说她老公虽然不赚钱,但是不打她,对她女儿也好,更不会干涉她画画。她对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现在她在北京一边做清洁工一边画画,她在6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画画,虽然地方很小,但是她的心可以去很远很美的地方,她靠想象把美丽的风景画出来,画画让她得到了自由和快乐。

攀岩女孩The Rock Climbing Girl

5月18号,在上海,有一个攀岩比赛,有一个女孩在这个比赛中出名了。她的名字叫周娅菲,她拿到了女子速度攀岩的冠军,她只用了6秒54就完成了比赛。比赛结束后,周娅菲很高兴,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拿到世界大赛的冠军。她说,因为自己非常努力地训练,所以她才可以获得今天的冠军。很多看了比赛的人都很吃惊,他们觉得周娅菲的速度太快了,就像蜘蛛侠一样。

5 yuè 18 hào, zài shàng hǎi, yǒu yī gè pān yán bǐ sài, yǒu yī gè nǚ hái zài zhè gè bǐ sài zhōng chū míng le. tā de míng zì jiào zhōu yà fēi, tā ná dào le nǚ zǐ sù dù pān yán de guàn jūn, tā zhǐ yòng le 6 miǎo 54 jiù wán chéng le bǐ sài. bǐ sài jié shù hòu, zhōu yà fēi hěn gāo xìng, tā shuō zhè shì tā dì yī cì ná dào shì jiè dà sài de guàn jūn. tā shuō, yīn wèi zì jǐ fēi cháng nǔ lì de xùn liàn, suǒ yǐ tā cái kě yǐ huò dé jīn tiān de guàn jūn. hěn duō kàn le bǐ sài de rén dōu hěn chī jīng, tā men jué dé zhōu yà fēi de sù dù tài kuài le, jiù xiàng zhī zhū xiá yī yàng.

On May 18th, in Shanghai, there was a rock climbing competition where a girl became famous. Her name is Zhou Yafei, and she won the women’s speed climbing championship, completing the competition in just 6.54 seconds. After the competition, Zhou Yafei was very happy, saying it was her first time to win a world championship. She said that because she trained very hard, she was able to win the championship today. Many people who watched the competition were very surprised, they felt Zhou Yafei’s speed was too fast, just like Spider-Woman.

一个减肥的故事A Story About Losing Weight

贾玲是一个很有名的中国女演员。她在社交媒体上说,她一年多没和粉丝们见面了,在这一年多里她拍了一部电影,她为这部电影做了很多努力,她希望很多人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同时,贾玲也说她自己成功减肥了100斤!关于她减肥的这件事,在中国变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一年来,虽然又饿又累,但是贾玲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她觉得一切都很值得。减肥的时候,她也想过放弃。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她都会想起自己的目标,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坚持减肥。

她说:“这一年像过了一辈子,为了这部电影,我锻炼成了拳击手的样子”。喜欢贾玲的影迷都为她高兴,也为她加油!很多人好奇地问:她到底是怎么减肥的?一年里减肥100斤,这样做健康吗?她最近公开了自己的食谱,她一天只吃20克油5克盐,每天在8小时内吃东西,其余的16小时不吃东西。

最懂四川菜的英国人The British Fuchsia Dunlop Who Knows Sichuan Food The Best

如果说扶霞是最懂四川菜的人,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因为她已经研究四川菜、做四川菜超过二十年了。她年轻的时候来到了成都上大学,一有空儿她就去饭馆吃四川菜,还向厨师学习做菜的方法,这是她最喜欢做的事。她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写满了菜谱。

很多中国人了解她,是通过她写的书,这些书都和中国菜有关系。2018年,扶霞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很多人都很喜欢看这本书,这本书一下子就火了。后来她又写了三本书 ,都很不错。

因为疫情,她已经三年没来中国了,去年5月她终于又有机会来到了中国,她看望老朋友,去茶馆喝茶,去饭馆吃川菜,熟悉的朋友们又能听到她说“我都要吃撑了,我不能再吃了”。

扶霞已经对中国美食上瘾了。“中国菜那么丰富,有很多美食可以写,我想要让西方人多了解中国菜;我想去不同的地方吃,去认识当地的厨师,既想了解中国美食的现在,也希望去了解中国美食的历史、社会的历史。”

扶霞说自己做饭的老师是四川的老太太:很家常,很健康,做给很多人吃。疫情的时候英国禁止请客,但她还是会做年夜饭,客人不能来家里吃,她会用饭盒送过去。扶霞的家有个小花园,她打算一半拿来种花,另一半用来种菜… 

 

老金煎饼 Mr Bing

Brian Goldberg是老金煎饼公司的老板,人们都叫他老金。老金在纽约开了一家煎饼店,每天午饭的时候,他的煎饼店前都有很多人排队。

老金的顾客有两种 ,一种是从小吃煎饼长大的顾客,他们会因为乡愁买一份煎饼来吃;另一种是从来没吃过煎饼的顾客,他们想尝一尝。

老金说,他第一次吃煎饼是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他常常会从大街上的煎饼摊买一份煎饼,他一边吃一边走路去学校,那个时候他就想:他可以把这个中国美食带回美国。

老金在开煎饼店之前做过很多工作,他做过运动员、电视节目制作人 、投资人 。但是他觉得自己一直有一种企业家精神 ,所以他决定创业 。老金找了一位北京的师傅教他怎么做煎饼,他想努力把煎饼做得更加完美。老金说,在中国,人们常常把煎饼当作早餐,煎饼也很简单。老金想在煎饼里放进更多的肉,让人们有更多选择 。老金做了三种肉煎饼包括北京烤鸭煎饼,烤猪肉煎饼和醉鸡煎饼。 

在2016年的时候,老金煎饼得到了纽约小吃行业 “最佳新菜奖”  ,老金说,他有一个很大的梦想,他想让煎饼在美国变得更有名。老金的爸爸说,他为他的儿子骄傲 ,他觉得老金是一个勇敢的人,什么困难都不能打败他。

爱挑战的女孩The Girl Who Loves Challenges

从2023年8月13日晚上7点,到8月18日凌晨5点,甄欣用了4天10小时,连续爬了五座有名的高山,她完成了“五天内爬五座山”的目标。

爬完最后一座山的时候,她感觉很累,同时她内心也很平静,她获得了一种美好的体验。甄欣说,“这算不上人生的大目标,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目标,我觉得当你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最大的变化不是你完成了它,或者征服了它,而是你的眼界提高了,心态变好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太在意了,这个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做爬山计划之前,甄欣特别地了解了五座山的特点。甄欣说,“我觉得爬这些有名的山,不仅仅是爬山和看风景,更重要的是了解它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这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甄欣最早接触的户外运动是马拉松。一开始,甄欣的妈妈先跑马拉松。后来,甄欣也跟着妈妈参加了一次马拉松比赛。那次比赛的时候,本来甄欣的计划是跑半马。完成半马后,妈妈劝她结束,但是甄欣想再挑战一下自己。“我想我都跑一半了,只剩下一半了,我就继续跑吧。”但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跑马拉松很不容易,“我当时已经很累了,头很晕,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她就一直跑,不放弃。

到目前为止,甄欣已经跑过十几次马拉松了。跑马拉松不仅改变了她的性格,也为她挑战“五天内爬五座山”做好了准备。“其实跑马拉松真的改变了我很多。以前,我只想在家待着,不敢去社交。“甄欣说,“但跑了马拉松以后,我敢去和别人交流了,我有时候会想,连马拉松都跑过了,就不怕别的困难了,我的心态改变了。”

接下来,她不仅要尝试爬雪山,还要在两年后参加世界马拉松挑战赛,这个比赛需要选手在7天168个小时内,在7大洲完成7场马拉松,所以这个比赛也叫777比赛。两年以后,777比赛后的第一天,正好是甄欣的生日。对甄欣来说,参加这个比赛是一个很好的生日礼物。

不老的舵手The Forever Young Helmsman

每年农历的五月五号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很热闹,这是中国南方很有特色的端午节活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龙舟队,人们也很喜欢看龙舟比赛,都希望自己支持的龙舟队可以赢得比赛。

在中国浙江省瑞安县,人们也非常热爱赛龙舟,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龙舟队。当地的赛龙舟很有特色,在龙舟下水前舵手要用方言唱一首歌,歌词的意思是希望一切顺利。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跳艄”,就是安排舵手在龙舟船头跳一跳,甚至跳起来还要360度的转圈,然后平稳地落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船员们加油,鼓舞他们加速划船。

在瑞安有一个老舵手叫丁玉珍,他今年83岁了。他从16岁的时候就开始划船,他训练得很努力,在20岁的时候他就成了龙舟上的舵手。在当地,人们非常尊重也很羡慕舵手,都觉得他们是了不起的人。虽然丁爷爷年纪大了,但是他仍然很热爱赛龙舟,仍然每年都在龙舟上跳艄。2023年丁爷爷“跳艄”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大家都很佩服他。丁爷爷说,他很期待今年的龙舟比赛,他觉得去年的比赛不过瘾,他还想再参加两年的比赛呢。

Měinián nónglì de wǔ yuè wǔ hào shì zhōngguó de chuántǒng jiérì——Duānwǔ jié. Zài zhè yītiān, rénmen yào chī zòngzi, sài lóngzhōu, huáiniàn wěidà de àiguó shīrén——Qū Yuán. Sài lóngzhōu hěn rènao, zhè shì zhōngguó nánfāng hěn yǒu tèsè de Duānwǔ jié huódòng, hěnduō dìfāng dōu yǒu zìjǐ de lóngzhōu duì, rénmen yě hěn xǐhuān kàn lóngzhōu bǐsài, dōu xīwàng zìjǐ zhīchí de lóngzhōu duì kěyǐ yíngdé bǐsài.

Zài zhōngguó Zhèjiāng shěng Ruì’ān xiàn, rénmen yě fēicháng rèài sài lóngzhōu, jīhū měi gè xiāngzhèn dōu yǒu zìjǐ de lóngzhōu duì. Dāngdì de sài lóngzhōu hěn yǒu tèsè, zài lóngzhōu xià shuǐ qián duòshǒu yào yòng fāngyán chàng yī shǒu gē, gēcí de yìsi shì xīwàng yīqiè shùnlì. Lìngwài, hái yǒu yī gè tèsè jiùshì “tiào shāo”, jiùshì ānpái duòshǒu zài lóngzhōu chuán tóu tiào yī tiào, shènzhì tiào qǐlái hái yào 360 dù de zhuànquān, ránhòu píngwěn de luò xiàlái, zhèyàng zuò de mùdì shì wèile gěi chuányuánmen jiāyóu, gǔwǔ tāmen jiāsù huá chuán.

Zài Ruì’ān yǒu yī gè lǎo duòshǒu jiào Dīng Yùzhēn, tā jīnnián 83 suì le. Tā cóng 16 suì de shíhou jiù kāishǐ huá chuán, tā xùnliàn dé hěn nǔlì, zài 20 suì de shíhou tā jiù chéngle lóngzhōu shàng de duòshǒu. Zài dāngdì, rénmen fēicháng zūnzhòng yě hěn xiànmù duòshǒu, dōu juédé tāmen shì liǎobùqǐ de rén. Suīrán Dīng yéyé niánjì dàle, dànshì tā réngrán hěn rèài sài lóngzhōu, réngrán měinián dōu zài lóngzhōu shàng tiào shāo. 2023 nián Dīng yéyé “tiào shāo” de shìpín zài wǎngluò shàng huǒle, dàjiā dōu hěn pèifú tā. Dīng yéyé shuō, tā hěn qīdài jīnnián lóngzhōu de bǐsài, tā juédé qùnián de bǐsài bùguòyǐn, tā hái xiǎng zài cānjiā liǎng nián de bǐsài ne.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this day, people eat zongzi, race dragon boats, and remember the great patriotic poet – Qu Yuan. Dragon boat racing is very lively, which is a distinctive Dragon Boat Festival activity in southern China. Many places have their own dragon boat teams, and people also enjoy watching dragon boat races, hoping that their supported dragon boat team can win the competition.

In Ruia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people also have a great passion for dragon boat racing, and almost every township has its own dragon boat team. The local dragon boat races are very characteristic. Before the dragon boats are launched, the helmsman sings a song in the local dialect, and the lyrics express wishes for everything to go smoothly.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pecial feature called “jumping the rudder,” which arranges for the helmsman to jump at the bow of the dragon boat. Sometimes, they even need to do a 360-degree turn in the air before landing smoothly. This is done to cheer up the crew and inspire them to paddle faster.

In Ruian, there is an old helmsman named Ding Yuzhen, who is 83 years old this year. He started rowing at the age of 16 and trained very hard. By the age of 20, he became the helmsman on the dragon boat. In the local area, people highly respect and admire helmsmen, considering them remarkable individuals. Although Grandpa Ding is old, he still loves dragon boat racing very much and still jumps the rudder on the dragon boat every year. In 2023, a video of Grandpa Ding “jumping the rudder” went viral on the internet, and everyone admired him. Grandpa Ding said he is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year’s dragon boat race. He felt last year’s race was not satisfying enough, and he wa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for another two years.

“头条”上的摇滚歌星A Rock Music Star in Headlines

汪峰是一位有名的摇滚歌手,他在中国的音乐界和娱乐圈都很有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和几个年轻人一起组织了一个乐队,他担任了主唱。但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一直在追求自己更大的音乐梦想。后来,他遇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他最终决定与乐队分手,成为了一名独立的歌手。这不是他第一次做出人生的改变,他小的时候,一直练习拉小提琴,后来考入了音乐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交响乐团工作,这看起来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可是,当他接触到摇滚乐后,他放弃了这份稳定的工作,他下决心要做一名摇滚歌手。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摇滚音乐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歌手和乐队,比如崔健、黑豹乐队、唐朝乐队。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活力,也激活了社会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个性,摇滚乐当然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之一。

汪峰的乐队表现得很普通,一直没有什么影响力,汪峰有才华和潜力,他需要机会,需要更大的舞台。当他离开乐队后,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抓住了一个又一个机会,他变得越来越成功。他的歌充满了激情,体现了一种奋斗精神,这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是吻合的。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下海创业,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企业家,他们追求财富、渴望成功,表现出了一股拼搏进取的精神。汪峰的歌唱出了他们心里想说的话,也激励着成千上万向往成功的普通人。比如,《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勇敢的心》这些歌都表现出了汪峰的风格,这些歌就像号角,让人们向成功不断发起进攻。

汪峰经常穿着皮衣皮裤,留着长长的、酷酷的发型,出现在各地的演唱会上,他看起来像是一位歌唱家也是一位企业家,他的歌变得越来越流行,他在商业上也越来越成功,他常常在综艺节目里出现,成为媒体的焦点,他似乎成了中国的摇滚教父。

流行歌手总会有失去名气的那一天,可是汪峰一直保持着热度。这不仅是因为他在音乐上很有才华,还因为他的爱情和婚姻。一旦一个人有名了,就意味着你要和隐私告别了。汪峰成了中国娱乐圈新闻的常客,吃瓜群众们都在等着他的新闻头条。到目前为止,汪峰已经结婚了三次,也离婚了三次,另外,他还有两个绯闻女友,不过这两个女友他都公开承认了。最广为人知的一段婚姻是他和电影明星章子怡的婚姻,这段婚姻维持了8年的时间,最终在2023年结束了。

汪峰最近成为娱乐圈新闻的热点,是因为他被拍到和女网红“森林北”在一起了。这很快受到了吃瓜群众的关注,人们很好奇,汪峰去年夏天才刚刚离婚,怎么这么快就有女朋友了,而且女朋友比他小了差不多20岁,甚至有人怀疑他婚内出轨了。在中国网络情人节5月20日这一天,汪峰发微博承认了他和女网红的爱情,同时他也警告了那些制造网络谣言的人。女网红“森林北”的很多信息也被披露了出来,她来自新疆,目前在旅游行业工作,投资了很多民宿。有人透露说,她以前参加过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且牵手成功了,后来结了婚生了孩子。

明星的私生活总是会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知道下一个娱乐圈的“瓜”会是谁的?

农民工钢琴家The Migrant Worker Pianist

去年,一位农民工在街头弹钢琴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了。这位农民工的名字叫易群林,他今年57岁了。2004年,易群林离开老家湖南省华容县来到深圳打工,他已经在深圳工作19年了。目前他的工作是在深圳修建公园道路,同时,他也在工地食堂做兼职,负责洗菜。

十多岁的时候,易群林去县城姨妈家玩,他第一次听到了钢琴的声音。此后,他总是往姨妈家跑,就是为了能够弹一弹钢琴。易群林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钢琴在一起的时候,但是后来姨妈卖掉了钢琴,他真的难过了很长时间。他家没有足够的钱买一台钢琴,但他心里从没有放下过钢琴,他开始在心里默默练习,他说:“做事的时候弹,睡觉的时候在被子上面弹,到处都可以练指法。”

易群林说,自己在深圳打工这些年,从没遇到过喜欢音乐和钢琴的人,也从没机会再弹过钢琴。没有钢琴的日子里,易群林买了把口琴,妻子说,“口琴是老易的宝贝”。易群林住的工人宿舍旁边有一条小河,每天吃完晚饭,他就会来这里吹一吹口琴,口琴声治愈了他的烦恼。“吹吹口琴,想想梦想,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上工,就这么简单。简单的快乐。”他说。

十四五岁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聊过、摸过钢琴。三十多年后能再一次弹到钢琴,也不过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干完活后,见到街头摆放着的钢琴,易群林就走不动了。工友包师傅说:“易群林在钢琴前站了很久,因为有人在弹,他就说‘我可不可以弹一下’。我也很惊讶,易师傅还会弹钢琴吗?但是他的手放在钢琴上弹出音符的那一瞬间,真的很震撼。”

老易的儿子把父亲弹钢琴的视频上传到了社交平台,很多人在手机上看到了这个农民工弹钢琴的场景,就连他的妻子也是第一次见他弹钢琴,她说:“我在网上刷到他弹钢琴的视频,泪都流出来了,我很高兴,这老头子这么厉害。”

火了以后,易群林还是像往常一样打工、洗菜,但他会弹钢琴这件事已经不是秘密了。2023年5月2日,他被邀请到一家音乐厅为工友们演奏。一进门,他的眼睛就再也没离开过舞台中央的钢琴。坐在钢琴前,易群林弹的第一首曲子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他说,这是他很喜欢的曲子,自己在心里已经弹了很多遍。“跟小时候背书一样。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记,反复记、慢慢练、慢慢学,没有别的办法。”易群林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易群林坐在空空的乐谱架子前,弹了十二首曲子。他说:“钢琴是自己的心爱之物,就像和老朋友对话一样,我弹一个音符,钢琴给我一个回音。”

从音乐厅回到宿舍后,易群林就下定决心要买一台钢琴,妻子也支持他。按照他的想法,钢琴要放在床边,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易群林说:“我现在开始做梦了。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登上更大的舞台,我也同样穿这身工装,我是这样的人,这是我的本色,我是一个喜欢弹钢琴的工人。”

退婚后拿着彩礼去旅行Quit to Get Married and Travel with Bride Price Money

山西人小朱在网络火了一段时间了。他今年35岁了,他本来是打算和女友结婚的,但是因为结婚彩礼的问题,他放弃了。他其实已经按照当地的风俗准备了18万8千元的彩礼,他家乡彩礼的标准是18万8千元。可是女友暗示他,还需要再加3万元,不能把买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的钱算在18万8千的彩礼里面。

小朱生气了,他觉得结婚变得像做生意一样,这样就算自己结婚了也不会过得幸福。所以他决定不答应女友的要求,另外,他也决定辞职,拿着18万8千元的彩礼去环游中国。只是他的母亲和大哥还不知道他的决定,他也没准备告诉母亲和大哥,他害怕母亲为他担心。他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把他养大很不容易,他不希望母亲因为这件事伤心。

小朱大学毕业后尝试了一些工作,后来他来到山西太原做了一份物业管理员的工作,每个月的工作差不多四五千元,这份工作他做了五年。他平时也很节省,不会大手大脚花钱。这些年,他一共攒了16万元。他向朋友借了2万8千元才凑够了彩礼。

放弃结婚后,他想去好好散散心,想好好享受一下自由自在的生活。2023年夏天,他从山西老家出发,他去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15个省,一共去了48座城市。他觉得这趟旅行很值得,他不仅看了美丽的风景,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一边旅行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些粉丝也会向他吐槽关于结婚彩礼的事情。

小朱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激进的人,他说他不是不愿意给女孩彩礼,他觉得彩礼也有合理性,是对女人生孩子、养育孩子的一种补偿,有些女人担心婚后男人对自己不好,就把彩礼当作婚后的退路和保障,这种想法也是合理的;但是他觉得彩礼的要价不应该太过分,另外,有些女人也通过结婚骗彩礼,刚刚结婚一个月就离婚,彩礼也不退还,是很明显的骗钱,这样的女人被叫“捞女”。

小朱现在还是很节省地生活,旅游了半年多也只花掉了4万元,在旅行的路上他吃饭和住宿都很省钱,吃得简单,住得也简单,吃饭只吃面条和盖饭,住宿费从没超过100元。他在社交媒体上慢慢有了一些粉丝,平常也会尝试做点儿直播带货,但是这不能给他带来稳定的收入。他现在仍然很向往婚姻,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女孩结婚,但同时他也很迷茫,他不知道未来的人生道路会怎么样…

一个网红的诞生A Newborn Influencer

在热闹的网络上,从来不缺少网红。成为网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人在网络上出名,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5月,一个新网红诞生了,他的名字叫郭有才。他的走红和唱歌有关系,更和他的成长经历、人生故事有很大的关系。网友们先是被他的歌声打动,然后更有兴趣了解他的故事,甚至有的粉丝会前往他的城市和他见面。

郭有才的老家在山东省菏泽市,这是一座很普通的城市,不是热门的旅游城市,也不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在中国没有很多人关注这个城市。曾经这座城市也很穷,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大多数年轻人会选择外出打工。这些年,菏泽的经济发展好一些了,很多年轻人愿意回来了。

25岁的郭有才没离开过家乡,他在老家摆了一个烧烤摊卖烧烤。在做烧烤之前,他还做过很多别的工作,比如电动车维修工、洗浴中心服务生、房地产销售员…他还创业过两次,但是都失败了。工作不顺利,生活也不容易。1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他不愿意留在父亲身边,与父亲的新家庭的距离越来越远。

他变得越来越自卑,找不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当命运把所有的门都关闭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扇窗打开。为郭有才打开窗户的人是他的女友,在他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他的女友选择无条件地支持他,这让他感到了很大的温暖,也产生了巨大的动力。

他的女友鼓励他在网络上尝试直播唱歌,他就买了书和设备一边学一边练,虽然唱得不是那么专业,但是很有特色,也特别充满感情。他每天早上都会到菏泽南火车站的广场上直播唱歌,他把自己打扮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样子,唱的歌也大都是一些怀旧的歌曲。这座火车站是一座旧火车站,新的高铁站已经开通,没什么人再来这个老火车站了。郭有才就在这个老火车站坚持唱歌,他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火不火不是他可以控制的。

他每天早上唱完歌以后,就回到烧烤摊前准备烧烤的工作。他说,唱歌是自己的梦想,烧烤是自己的生活。他做烧烤已经五年了,有很多忠实的顾客,他不能放弃烧烤摊,当然追求音乐的梦想也很重要。

如果上天觉得一个人吃够了命运的苦,就一定会给他一些甜。一天,郭有才忽然一下子火了。在5天内,他一下子增加了350多万粉丝。这主要是因为他唱了一首歌,这首歌叫《诺言》。他还是唱得不专业,可是人们从他的歌声里听出了故事、听出了感情、也听出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火车站广场上听他唱歌的人越来越多,采访他的媒体也越来越多。很多人知道了他的故事,都鼓励他、支持他。郭有才说,我希望大家能给我一缕春风,但现在大家给我的是一个春天。

郭有才产生了很大的网络影响力,菏泽市政府也希望借助郭有才的走红,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菏泽旅游,政府很快地修好了南火车站的路面,把网络信号车开了过来提供更好的上网体验,甚至还有一些志愿者来广场上提供一些免费服务…全国各地的网红也来到了火车站广场直播唱歌。这个很少有人来的旧火车站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

郭有才说,这真的有点儿像做梦一样。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A Popular TV Series About Xinjiang

5月初,一部叫《我的阿勒泰》的电视剧火了,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新疆作家李娟的散文改编的,李娟正是这部电视剧女主角的原型。在这部电视剧里,少女李文秀一开始在大城市里打工,她在酒店里当服务员,可是她显得有点儿笨笨的,看起来做什么都做不好。她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她参加文学讲座,平常坚持写作,但是身边总是有人在嘲笑她;酒店的经理也不喜欢她,在她不小心犯错之后,经理决定辞退她。经历了一些挫折后,李文秀不再留恋大城市的生活,她决定回到阿勒泰的老家,她的母亲在老家开了一个小卖部,外婆也在老家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只是父亲已经离开了她们,她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阿勒泰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有高高的雪山、有辽阔的大草原、有茂密的森林、有沙漠戈壁。在这个美得像一幅画的地方,生活着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等不同的民族,这里的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靠着放牧马牛羊来赚钱养家。放牧的生活不是很容易,要变换牧场,要照顾好动物们,要做各种辛苦的体力活,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地活下去。老人们还在坚持传统的游牧生活,年轻人开始选择离开家乡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巴太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比起在草原上的放牧生活,他更喜欢追求自己参加马术比赛的梦想。可是巴太的家庭遭遇了变故,他的哥哥在一个大雪天喝醉酒冻死在了路上,他的父亲苏力坦需要帮手,巴太不得不回到家乡帮助父亲放牧。

回家后的李文秀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她主动申请帮母亲要账,却遭遇了很多尴尬的情况。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是一位坚强的女人,丈夫死了以后,她一个人经营着小卖部,照顾着年纪大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生活很辛苦,但是她很乐观勇敢,还很有幽默感。她决定跟着巴太的父亲苏力坦一起前往夏牧场,在夏牧场继续经营她的小卖部。其实张凤侠也有一个秘密,她想把丈夫的骨灰埋在仙女湾,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她希望丈夫可以在这里安息。只有苏力坦坚持老牧民的传统,只有他走仙女湾这条路,别的人都走公路前往夏牧场。可是苏力坦脾气不好,他和张凤侠一家还有些误会。

李文秀和张凤侠都遇到了自己的爱情。李文秀和巴太互相喜欢对方,他们的爱情是羞涩的,是单纯的。李文秀总是在问别人“巴太在哪儿”“巴太去哪儿了”,当听说有人要给巴太安排相亲,她吃醋了。巴太的父亲苏力坦知道巴太喜欢李文秀后,他变得很生气,他认为巴太不能找一个汉族的女孩,因为他觉得像李文秀这样的汉族女孩不能陪着巴太放牧,不能过牧民的生活。可是巴太很喜欢李文秀,他会对她开玩笑、搞恶作剧,还让文秀骑他最喜爱的马。张凤侠在路上救了一个广东男人,这个男人非得跟着她一起回到夏牧场,张凤侠敢爱敢恨,虽然女儿和很多人都不支持她的爱情,但是她还是决定跟这个广东男人在一起。虽然张凤侠和李文秀最终都没有收获爱情的果实,但是她们的爱情故事像草原上大雨过后的青草,散发着迷人的浪漫味道。

这部电视剧里还有很多人物,其中文秀的外婆、苏力坦的儿媳妇都是很有个性又很可爱的人物,演员表演得非常好。也有很多让人难忘的场景,比如去夏牧场的路上、夏牧场舞会、抢羊皮子比赛等。这部电视剧让人们充分了解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最重要的是观众们会沉浸在人物们的喜怒哀乐中,看着看着就哭了就笑了,会有很强的共鸣感。

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去有风的地方》,是在美丽的云南大理拍的,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好,一下子让云南大理变成了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现在《我的阿勒泰》也火了起来,今年想去阿勒泰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经典台词:

  1. 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2.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3. 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
  4. 又不是天塌了,别影响我睡觉。

 

罗朗的中餐厅Luolang’s Chinese food restaurant

罗朗的英文名字是Michael D. Rosenblum,人们都叫他Michael,他的中文名字叫罗朗,来源于他的姓Rosenblum中的“Ro”和“lum”。目前他在广州开了一家中餐厅,餐厅取名“朗泮轩”,“朗”代表他自己,“泮”是水边的意思,按照中国的哲学,罗朗命运中缺“水”,他相信为餐厅取这个名字,会给他带来好运。

罗朗喜欢关于中国文化的一切。朗泮轩里放着中国各地的茶叶,到这里喝下午茶,几乎可以喝到全中国的茶叶。他会把中式旧家具当宝贝,用来做餐厅里的餐桌和椅子;客人们在朗泮轩用到的餐具,有可能是几百年前的,也有可能是上千年前的,都充满了艺术美感。到了朗泮轩,你需要放慢脚步,需要安静下来,要与历史、与文化、与食物对话,而不只是吃一顿饭。

罗朗喜欢中国文化和中国美食,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小的时候,他在学校里受到了欺负,为了让他学会保护自己,父亲建议他学习中国功夫,他一下子就着迷了。在练功夫的地方,他喝到了中国茶,从此他就对茶上瘾了。他14岁到美国唐人街的中国餐馆打工,接触到了中餐后,他决定中学一毕业就到上海学中文,学各种厨艺。

罗朗在美国大使馆、顶级酒店、主题餐厅都工作过,但是做有灵魂的菜,开有自己风格的中餐厅,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如何做出有灵魂的菜呢?罗朗决定向中国各地的老百姓学习,2010年,罗朗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旅行。他去了很多地方,跟当地的老师傅学传统厨艺。有一次,为了学做一种美食,他每天都站在一家饭店门外,坚持了一个月,最后他的真诚感动了老板,他学到了做这种美食的技术。

吃罗朗的菜,如果不了解罗朗,还真吃不懂他的菜,这是因为罗朗的每一道菜,都有故事,都有他的思考和感情。有一年,罗朗骑自行车去兰州和青海,然后又坐火车去了新疆,在火车上他站了40多个小时,到了他向往的城市——喀什。不巧的是,到喀什的那天傍晚,又累又饿的罗朗出来找吃的,却碰到了当地人的斋戒,所有的餐厅都关门了,最后有一家人请他吃了晚饭,这顿晚饭是羊肉串、手抓饭、馕和酸奶。罗朗根据当时吃的菜做了一道叫“喀什之夜”的菜,做菜的时候,他用上了真情,这道菜怎么会不好吃呢! 

Michael D. Rosenblum, known to everyone as Michael, has a Chinese name, Luo Lang,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Ro” and “lum” in his surname, Rosenblum. He currently owns a Chinese restaurant in Guangzhou named “Lang Pan Xuan,” where “Lang” represents himself, and “Pan” means by the water. According to Chinese philosophy, Luo Lang believes that he lacks “water” in his destiny, and he is confident that naming his restaurant this way will bring him good fortune.
Luo Lang is passionate about all things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Lang Pan Xuan is filled with a variety of teas from all over China, allowing visitors to enjoy an afternoon tea that encompasses the flavors of the entire country. He treasures Chinese antique furniture, using it as tables and chairs in his restaurant. The utensils that guests use at Lang Pan Xuan could be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of years old, all imbued with artistic beauty. When you arrive at Lang Pan Xuan, you are encouraged to slow down, quiet your mind, and engage in a dialogue with history, culture, and food, rather than just eating a meal.
Luo Lang’s love for Chinese culture and cuisine is related to his life experiences. As a child, he was bullied at school, and his father suggested he learn Chinese martial arts to defend himself. He became instantly fascinated. It was while practicing martial arts that he first tasted Chinese tea, and he has been hooked ever since. At the age of 14, he began working at a Chinese restaurant in Chinatown, New York, and after being exposed to Chinese cuisine, he decided to study Chinese and various culinary arts in Shanghai as soon as he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Luo Lang has worked at the American embassy, top hotels, and themed restaurants, but creating soulful dishes and running a Chinese restaurant with his own style is what he truly desires. How does one create soulful dishes? Luo Lang decided to learn from the common people across China, and in 2010, he embarked on a journe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e visited many places and learned traditional culinary skills from local masters. On one occasion, to learn how to make a particular dish, he stood outside a restaurant every day for a month. His sincerity eventually moved the owner, and he was taught the technique to make this dish.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Luo Lang, you may not truly appreciate his dishes, as each of his creations has a story, his thoughts, and emotions behind it. One year, Luo Lang cycled to Lanzhou and Qinghai, then took a train to Xinjiang, standing for over 40 hours on the train to reach the city he longed for – Kashgar. Unfortunately, upon arriving in Kashgar in the evening, tired and hungry, he found that all the restaurants were closed due to a local fast. Eventually, a local family invited him to dinner, which consisted of lamb skewers, hand-grabbed rice, nang (a type of bread), and yogurt. Based on the meal he had that night, Luo Lang created a dish called “Kashgar Night,” infusing it with genuine emotion. How could such a dish not be delicious?

船长The Captain

徐京坤1989年出生在山东青岛,他12岁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他失去了自己的左胳膊。人们都觉得很可惜,他们都觉得“这孩子废了”,人们认为他没有未来了。虽然徐京坤也很痛苦,但是他相信自己有未来,他相信,如果他不放弃,命运就不会抛弃他。

2005年,16岁的徐京坤参加了国家帆船队,他代表中国参加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帆船比赛。比赛结束后,帆船队就解散了,他不能继续做运动员了,离开了帆船队,他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他从来没放弃过航海的梦想,他从来没忘记过他是一位船长,他要去大海,那里才是让他兴奋的地方。

幸运的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艘旧帆船,他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把这艘船修好了,他给这艘船起了一个名字叫“梦想”。他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决定先完成环中国海航行。2012年,23岁的时候,他告别了家人、朋友,开始了一个人的航行。在海上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命运这一次没跟他开玩笑,他成功了。

2015年,他驾驶帆船,参加了世界上难度最高的单人航海比赛——横渡大西洋帆船赛(Transatlantic Crossings),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6.5米的小船跨越大西洋的独臂船长。从2017年到2020年,徐京坤一共5次跨过赤道,航行了3.4万海里,创造了记录,改变了历史。

航行需要大量的体力和脑力,但是在长时间的航行中,他一直吃不到新鲜的食物。睡觉也睡不好,每次只能睡10到30分钟,就要马上起来工作,每天只能睡3到4个小时。如果遇到坏天气,经常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都不能睡觉。

但是对他来说,这些困难都算不上大的挑战,他要去实现他心中更大的目标,他最大的航海梦想,就是参加法国旺代环球帆船赛(Vendée Globe),为了这个梦想,他已经准备了18年。

旺代帆船赛是地球上最残酷的比赛,选手们一个人驾驶一条没有动力的帆船,从法国旺代市出发,全程不靠岸、没有供给、不能返航。由于比赛难度大,时间长,所以每四年才举办一次。徐京坤是第一位参加这个比赛的中国船长。

Xu Jingkun was born in Qingdao, Shandong, in 1989. When he was 12 years old, he lost his left arm due to an accident. People felt sorry for him and thought, “This child is ruined.” They believed he had no future. Although Xu Jingkun also suffered, he believed he had a future. He believed that if he did not give up, fate would not abandon him.

In 2005, 16-year-old Xu Jingkun joined the national sailing team and represented China in the 2008 Beijing Paralympic Games sailing competition. After the competition ended, the sailing team disbanded, and he could no longer continue as an athlete. He left the sailing team and had no place to live. However, he never gave up on his dream of sailing, nor did he forget that he was a captain. He wanted to go to the sea, which was where he found excitement.

Fortunately, with the help of friends, he found an old sailboat and spent nine months repairing it. He named the boat “Dream” and set out to achieve his dream. He decided to complete a circumnavigation of the coast of China. In 2012, at the age of 23, he said goodbye to his family and friends and embarked on a solo voyage. He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at sea, but fate did not play tricks on him this time, and he succeeded.

In 2015, he sailed across the Atlantic Ocean, participating in the world’s most challenging solo sailing race—Transatlantic Crossings. He became the first one-armed captain in human history to cross the Atlantic Ocean using a 6.5-meter boat.From 2017 to 2020, Xu Jingkun crossed the equator five times, sailing 34,000 nautical miles. He set records and changed history.

Sailing requires significant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ngth, but during long voyages, he couldn’t eat fresh food and couldn’t sleep well. He could only sleep for 10 to 30 minutes at a time and had to get up immediately to work. He could only sleep for three to four hours a day. If he encountered bad weather, he often couldn’t sleep for 24 hours or even longer.

However, for him, these challenges were not significant. He aimed to achieve a greater goal in his heart. His biggest sailing dream was to participate in the Vendée Globe, the most brutal sailing race on earth. He had been preparing for this dream for 18 years.

The Vendée Globe is the most grueling race on the planet. Competitors sail a non-powered sailboat solo, starting from the city of Vendée, France, without docking, supply, or turning back. Due to the race’s difficulty and length, it is held once every four years. Xu Jingkun is the first Chinese captain to participate in this race.

厨师Gil The chef Gil

法国人Gil,他会说六个国家的语言,他在亚洲做过20年的记者。现在, 一半的时间,他待在家里招待朋友和客人;另一半的时间,他一边旅行一边享受美食。

2014年,他搬到了云南大理的一个小村子,在这里,他开了一家菜馆,很多人知道了他做的菜很好吃,就来到村子里吃他做的菜。

2013年,他来到大理旅行,租了一辆自行车,偶然找到了这个小村子。很少的人住在这里,很多房子都是空着的,而且这些房子大多数都是100多年历史的石头老房子。村子的背后就是苍山,很像他在法国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老家。从2014年到现在,他在这里一住就是10年。

Gil最早有开一家菜馆的想法,是2011年在北京的时候。那时候,他经常坐飞机出差,他觉得非常累。他写了很多新闻报道,很多都是很沉重的故事,他变得有点儿沮丧,他很想暂停一下、休息一下。朋友说:“你那么喜欢做饭,为什么不尝试开一家菜馆呢?”他就试试做菜了。搬到大理后,他一边继续做菜,一边不停地写作。

Gil住的村子是一个很美的白族村子,他租的是一个白族百年老院子,屋子外面还有一亩地可以种菜。大理的阳光很好,平常他会在早上喝点儿茶、吃点儿东西,看看书,有时候也会写点儿文章,然后就去菜市场买菜。

他的菜馆没有菜单,客人需要预订。他接待客人一周不超过两次,每次至少八位客人。不认识的人一起拼桌,这样大家可以互相认识,Gil会陪客人们一起聊天。去他家吃饭的大多数都是游客,或者移民来到大理的艺术家、手艺人、作家,也有本地人。

Gil说:“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但总觉得这些地方像是十字路口,人来人走,没有根。但这个村子像一个宁静的岛,可以过一种有根的生活。”

他会做法国菜,因为他在那里长大。他也做西班牙菜,因为他的爷爷是西班牙人,他也在西班牙生活过。现在,他的菜有了很重的云南味道。Gil说:“我不是厨师,我是作家。我做饭的时候,我是在用食物讲故事。”

Gil不喜欢没有变化的工作与生活,他一直找新的灵感。从2018年开始,很多朋友邀请他去全国各地旅行,这个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

The Frenchman Gil speaks six languages and has worked as a journalist in Asia for 20 years. Nowadays, he spends half of his time at home entertaining friends and guests, while the other half is spent traveling and enjoying good food.

In 2014, he moved to a small village in Dali, Yunnan, and opened a restaurant there. Many people learned about his delicious cooking and came to the village to eat his food.

In 2013, he traveled to Dali, rented a bicycle, and stumbled upon this small village. Few people lived there, and many houses were empty and mostly old stone houses with a history of over 100 years. The village is backed by Cangshan Mountain, which resembles his hometown at the foot of the French Alps. Since 2014, he has lived there for ten years.

Gil first had the idea to open a restaurant in 2011 while in Beijing. At that time, he often traveled by plane for work and felt very tired. He wrote many news reports, many of which were heavy stories that left him feeling somewhat depressed. He wanted to take a break and rest. A friend said, “You love cooking so much, why not try opening a restaurant?” So, he tried cooking. After moving to Dali, he continued to cook while also writing.

Gil lives in a beautiful Bai village and rents a century-old Bai-style courtyard house. There is an acre of land outside where he can grow vegetables. The sunlight in Dali is excellent, and he usually drinks some tea and has something to eat in the morning, reads books, and sometimes writes a little, then goes to the market to buy ingredients.

His restaurant has no menu, and guests need to make reservations. He hosts guests no more than twice a week, with at least eight guests each time. Unfamiliar guests share a table, allowing them to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nd Gil joins them in conversation. Most of the guests are tourists, or artists, artisans, and writers who have immigrated to Dali, as well as locals.

Gil said, “I’ve been to many big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but always felt these places were like intersections, with people coming and going and no roots. But this village is like a peaceful island where you can live a rooted life.”

He cooks French food because he grew up there. He also makes Spanish food because his grandfather was Spanish and he lived in Spain. Now, his food has taken on strong Yunnan flavors.Gil said, “I’m not a chef, I’m a writer. When I cook, I tell stories with food.”

Gil does not like routine work and life, and he is always seeking new inspiration. Since 2018, many friends have invited him to travel all over the country. This experience has introduced him to many interesting people and things.

厦门是我的第二故乡Xiamen is My Second Hometown

潘教授的名字叫潘维廉,他是美国人。他的爸爸在亚洲待过十一年,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后来, 他到了台湾,在那里住了两年。

1988年,福建厦门大学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潘维廉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再回到中国。那时他已经在美国开了一家公司,他也结婚了,两个孩子也很快出生了。他的亲人朋友都不理解他的决定,当时没有人支持他去中国,只有他的妻子支持他。

即使没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潘维廉也不会改变他的决心,他一定要到中国去。他卖掉了公司,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坐上了去厦门的飞机。

20世纪80年代末,厦门还很穷,对潘维廉一家来说,生活充满了挑战,但是身边的很多中国人都愿意帮助他们,邀请他们一起过节日、一起吃饭,这让潘维廉一家感到很温暖,也让他决定了留在厦门。

在厦门大学读了一个学期的中文专业后,潘维廉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因为他有开公司的经验,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想让他做教师。“我只考虑了10秒钟就答应了。”潘维廉说,“中国已经决心发展经济和贸易,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1992年,潘维廉做了一个新的决定——申请中国永久居留权。“90年代初,中国大学生都很想出国。但我告诉他们,未来在中国!我相信改革开放会给中国带来很多的机会。”潘维廉说。

1999年,潘维廉得了癌症,一位美国朋友去医院看望他时,问他:“出院后,你会回家吗?”这里的“家”,指的是美国。同时,他也收到了厦门市长送来的信和鲜花。市长热情地邀请他回到第二故乡。“读这封信时我哭了,我决定出院后,一定要回家,但不是回美国,而是回厦门。”潘维廉说。

潘维廉有一个习惯,就是每个月坚持给美国的亲友写信,介绍一家人在中国的生活,他的语言很幽默,有的时候信里还会画上漫画,他说,“我希望打破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让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是怎样的。”

潘维廉喜欢旅行,1994年,他开车开了三个月,一共旅行了4万多公里,去了中国的很多地方;2019年8月,他再次出发去旅行,与25年前相比,潘维廉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谈到退休后的生活,老潘说:“改革开放40多年了,但是世界还不够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是我的责任。我想留下来,在厦门再生活40年。”

Professor Pan’s name is Wei Lian Pan, and he is an American. His father spent eleven years in Asia, and influenced by his father, he has always wanted to see the world since he was young. Later, he went to Taiwan and lived there for two years.
In 1988, Xiamen University in Fujian began to accep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Wei Lian Pan decided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return to China. At that time, he had already started a comp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married, and soon had two children. 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did not understand his decision, and no one supported him in going to China, except for his wife.
Despite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Wei Lian Pan would not change his determination to go to China. He sold his company and took his wife and two children on a flight to Xiamen.
In the late 1980s, Xiamen was still quite poor, and life was full of challenges for the Pan family. However, many Chinese people around them were willing to help, inviting them to celebrate festivals and share meals together, which made the Pan family feel very warm and decided to stay in Xiamen.
After studying Chinese for a semester at Xiamen University, Wei Lian Pan was offered a job opportunity. Because of his experience in starting a company,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t Xiamen University wanted him to become a teacher. “I only considered it for 10 seconds before I agreed,” said Wei Lian Pan, “China has made up its mind to develop its economy and trade, and this is a very meaningful job.”
In 1992, Wei Lian Pan made a new decision – to apply for permanent residency in China. “In the early 1990s,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ll wanted to go abroad. But I told them, the future is in China! I believe that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ll bring many opportunities to China,” said Wei Lian Pan.
In 1999, Wei Lian Pan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When an American friend visited him in the hospital, he asked, “Will you go home after you are discharged?” Here, “home” ref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received a letter and flowers from the mayor of Xiamen. The mayor warmly invited him back to his second hometown. “When I read this letter, I cried, and I decided that after being discharged, I must go home, but not back to the United States, but back to Xiamen,” said Wei Lian Pan.
Wei Lian Pan has a habit of writing letters to 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 month, introducing his family’s life in China. His language is humorous, and sometimes he even includes cartoons in his letters. He said, “I want to break their stereotypes about China and let them understand what the real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are like.”
Wei Lian Pan enjoys traveling. In 1994, he drove for three months, covering more than 40,000 kilometers, and visited many places in China. In August 2019, he set off on another journey and saw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China compared to 25 years ago.
Talking about his life after retirement, Lao Pan said,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been going on for more than 40 years, but the world still doesn’t understand China enough.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well is my responsibility. I want to stay and live in Xiamen for another 40 years.”

长头发的女孩The long hair girl

在印度, 有一个女孩叫Nilanshi Patel,她十六岁了,她有长长的头发,她是世界上头发最长的青少年。她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去理发店剪头发,理发师给她剪了一个很不好看的发型,她很不满意那个发型,她伤心地哭了,她决定再也不剪头发了。

从六岁开始她就一直留着她的头发,她每个星期洗一次头发,再用半个小时把头发吹干,然后用一个小时把头发梳好,她的妈妈会帮助她梳头发和编辫子,当她打乒乓球的时候,她会把辫子盘在头上。

现在她的头发长一米七多,很多人觉得她的长头发会让她的生活很不方便,但是她认为长头发不会给她带来麻烦,尽管她有很长的头发,这一点儿也不影响她做运动和做别的事,她的朋友们也都为她的长头发骄傲。

你喜欢长头发还是短头发?

Zài Yìndù, yǒu yígè nǚhái jiào Nilanshi Patel, tā shíliù suìle, tā yǒu cháng cháng de tóufǎ, tā shì shìjiè shàng tóufà zuì cháng de qīngshàonián. Tā liù suì de shíhòu, yǒu yīcì tā qù lǐfà diàn jiǎn tóufǎ, lǐfà shī gěi tā jiǎnle yígè hěn bù hǎokàn de fàxíng, tā hěn bù mǎnyì nàgè fàxíng, tā shāngxīn de kūle, tā juédìng zàiyě bù jiǎn tóufàle.

Cóng liù suì kāishǐ tā jiù yìzhí liúzhe tā de tóufà, tā měi gè xīngqí xǐ yícì tóufà, zài yòng bàn gè xiǎoshí bǎ tóufà chuī gān, ránhòu yòng yígè xiǎoshí bǎ tóufà shū hǎo, tā de māmā huì bāngzhù tā shū tóufà hé biān biànzi, dāng tā dǎ pīngpāng qiú de shíhòu, tā huì bǎ biànzi pán zài tóu shàng.

Xiànzài tā de tóufà cháng yī mǐ qī duō, hěnduō rén juéde tā de cháng tóufà huì ràng tā de shēnghuó hěn bù fāngbiàn, dànshì tā rènwéi cháng tóufà bú huì gěi tā dài lái máfan, jǐnguǎn tā yǒu hěn cháng de tóufà, zhè yīdiǎn yě bù yǐngxiǎng tā zuò yùndòng hé zuò bié de shì, tā de péngyǒumen yě dōu wèi tā de cháng tóufà jiāo’ào.

Nǐ xǐhuān cháng tóufà háishì duǎn tóufà?

In India, there is a girl named Nilanshi Patel who is sixteen years old. She has long hair and is the teenager with the longest hair in the world. When she was six years old, she went to a hair salon to get a haircut. The hairstylist gave her a style that she didn’t like, which made her very unhappy. She cried and decided she would never cut her hair again.

From the age of six, she has been growing her hair. She washes her hair once a week, spends half an hour drying it, and then an hour combing it. Her mother helps her comb and braid her hair, and when she plays table tennis, she coils her braid on top of her head.

Now, her hair is more than 1.7 meters long. Many people think that her long hair would make her life very inconvenient, but she believes that long hair doesn’t cause her any trouble. Despite her long hair, it doesn’t affect her ability to play sports and do other things. Her friends are also proud of her long hair.

Do you prefer long hair or short 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