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范围看,依托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近几年飞速发展,席卷全球金融市场。在香港地区,有Ensemble创新沙盒(sandbox)计划推动资产通证化;新加坡亦有相关的创新沙盒计划在推动数字资产创新。
“中国大陆之外,围绕tokenization(通证化)、数字资产这些话题的讨论都是非常真实的,渣打银行也在监管允许的一些国家参与了一些关于数字资产的创新项目,参与研究通证化,比如存款的通证化(tokenized deposite)、地产的通证化(tokenized real estate)等。”渣打银行证券服务全球产品主管Tan Ying Ying(陈燕燕)表示。
她指出,放眼全球的动态和进展,数字资产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个是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何时到来的问题。这可能会给机构带来新的挑战,比如,机构是不是准备好迎接数字资产了?既有传统债券,又有数字债券,机构要怎样把这两个融合在一起?怎样确保两者同样安全?
除此之外,新科技与数据化对托管行业的深入影响还体现在其他方面。Tan Ying Ying指出,“以前客户要求我们提供账户数据都是要报告,比如说月度结算报告、年度结算报告等,现在客户更多的是要求我们提供实时数据。当下,能够给客户提供实时数据已经不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重要的差异化竞争因素。而且,这些实时数据不只是指证券、外汇等,而是整个生态体系的数据实时化。”
她也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新技术,大部分的出发点可能都不是赚钱或增加收入,而更多是提高运营效率,提高收入反而是提高效率的附带影响。“比如说,我们在过户代理(transfer agency services)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后,运营效率提高了60%。”
在允许资金跨境流动方面,中国于2002年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于2011年实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两者运作方式有所不同,QFII是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兑换投资额度开展证券投资业务,而RQFII则是运用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运用在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在经批准的人民币投资额度内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
自从2014年允许大陆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的“沪港通”开通以来,“深港通”“债券通”“基金互认”“跨境理财通”“衍生品互换通”等一系列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制度相继推出。
“目前中国已经放开了不少跨境投资的渠道,既有QFII这种直接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方式,也有像RQFII这种间接进入的方式。对于不同的客户类别来说,这相当于打开了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类型的机会。因为客户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目标,所以也会选择不同的投资渠道。比如,对于一些大型基金而言,往往会通过大型经纪交易商的直接渠道投资中国,也有一些投资者,因为与香港联系比较多,会偏好于以更加快速的方式,过道香港投资中国。”Tan Ying Ying表示。
她指出,跟渣打银行可以提供服务的其余39个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多种资金入境的渠道,而其他国家只有一两种。“作为托管人,当客户询问我们进入中国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时,我们要解释,比如有方法A、B、C,如果是投资债券,又再分为方法A、B、C。”
2002年中国设立QFII制度时,采用的是T+0即时交易。Tan Ying Ying指出,当时中国采用T+0还是相当领先的。在20多年前,很多国家地区采用的还是T+3甚至是T+5交易机制,包括美国也是在2024年5月28日才转换成T+1交易机制,印度是2024年2月才采用T+0交易机制。
“交易周期的缩短,其实是托管行业近两年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中国早已经是T+0了,但我们看到现在其他的国家正在跟进。如果是T+2制度,意味着今天买的股票等,在两天后才能拿到,这显然是不利于流动性的。未来,更短的交易周期将会更多的国家出现。”Tan Ying Ying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