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3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31034万标箱,同比增长4.9%;航空国际货邮运量278.99万吨,同比增长5.8%;铁路货运总发送量50.36亿吨,同比增长1%。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秘书长李志民表示,“从运量看,2023年我国港口集装箱、航空货邮、铁路货运量均呈增长趋势。从货代物流企业的营业额看,2023年,除陆运以外,海运和空运的营业额均有所下降。由此表明,我国国际货代物流企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对国际运费的影响已消退,运价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空运和海运的总营业额是下降的,这也是正常的,因为2022年空运和海运运价比2024、2023年都高。”
航运央企中远海运集团运营管理本部副总经理陈巍在谈到全球货运形势时表示,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封锁和运输延误暴露了供应链的复杂性、替代供应商的缺乏以及及时交付网络崩溃等一系列问题。而欧洲和中东地区发生了冲突,进一步扰乱了贸易,使船只需要从红海改道,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此外,中美间贸易博弈等可能进一步促使供应链转移,使部分地区成为区域中转连接的地区。“基于以上情况,宏观经济风险和地缘政治将在未来数年成为推动区域化的最强动力。”
“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升级和中美博弈等因素,使整个外贸形势变得非常严峻。”一名某政府部门国际贸易研究院负责人称,2024年1月至10月,中国和日本、土耳其、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的贸易都是负增长。该负责人认为,未来全球贸易环境面临高度不确定性,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或为关键变量。短期内,由于关税上涨风险,企业“抢出口”,中国出口可能出现增长,推动航空货运需求激增。他预计,若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60%的高关税,对中国出口和进口的影响预计分别为下降7%和8.4%。他提醒,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壁垒仍在持续增加,各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壁垒不断加码,目前从土耳其、欧盟、巴西和印尼均加强了对中国商品的限制,中国需要应对更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
公开信息显示,美国内部对特朗普的相关政策争议颇大,因为中美制造链的相互捆绑,美国四大军火运营商之一雷神公司认为关税上调将会对其公司造成致命冲击,标普也警告若对中国商品加税60%或导致美国GDP下降一个百分点,并加剧通胀和信用评级危机。
而在陈巍看来,2025年仍会出现突发干扰事件,“不仅仅是红海问题”,美国未来的贸易政策、美东港口关于自动化的劳资谈判、班轮联盟重组等变量都将干扰市场,导致其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上述各种因素导致供应链布局正在向海外加速转移,陈巍称,一方面跨国公司正结合其重点目标市场,将高度分散的生产工具和环节逐步输出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为降低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风险,跨国公司实施多元化、分散化战略;同时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战略,以劳动密集型全球生产链也开始加速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不仅转移速度加快,转移的行业范围也在扩大,而同时中国制造也正在积极地走向海外,比如光伏、家电、汽车、跨境电商等行业。”
这也将推动全球物流供应链从单一节点的服务向端到端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转型。陈巍表示,“在内外双重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拓展供应链链条,不断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并在业务组合之间进行相互渗透,提升供应链全程的一个解决能力,构建一站式的端到端的物流场景,改善供应链整体效率,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不过,据上述蓝皮书介绍,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运输服务贸易长期在我们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据重要份额,但仍长期存在着利差的问题。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2023年,我国运输服务进出口18196亿元,同比下降13.5%。其中,进口12065亿元,出口6131亿元,逆差呈现增加趋势,反映我国在运输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国际竞争相对激烈,国际竞争力不足。”李志民补充道。